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0-10-01 16:02: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1

  刘备打江山靠的是兄弟,那么对这么一个好哭的人来说,无论是江山还是兄弟都是使其流泪的诱因,更何况两者还是紧密相连的,在为兄弟而哭主要突显的是作为“仁义之士”的刘备其真性情的一面。

  《三国演义》写人物最重“义”的品质,许多与正面人物相关的事件也与“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开篇描写刘、关、张结盟叫做桃园三结“义”;三人失散,关、张二人相聚共寻刘备,被叫做古城聚“义”;再如彰显关羽刚直不阿的性格,也是使关羽备受读者争议的事件,叫做“义”释曹操,当关羽遭遇黄汉升,惺惺相惜到最终招降,源自的是关羽“义”释黄汉升;张飞“义”释严颜,并最后招降;更有马腾举兵讨伐曹操的举“义”;诸葛诞“义”讨司马昭,由始至终用“义”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而“刘备形象的生命是以桃园三结义相始终的,离开了这个义,形象将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

  在刘备的生命中“义”是第一位的,他是一个把“兄弟义气”看得高于一切的有情有义的皇帝,了解《三国演义》的人皆知,刘玄德重情重义。小说中刘、关、张三人结义时,刘备虽有汉室的高贵血统,过的却是“织履贩席”的生活;张飞的日子稍滋润些,不过也是卖酒屠猪辛苦所得;关羽最为凄惨,是个听人差遣的车夫,惹上了人命正欲投军。按三人当时的社会地位,都是属于艰苦为生的社会底层劳苦大众,他们的结义,纯属于是友谊的体现,感情的升华,相互间没有地位等级的差异,没有利益财富的驱使,更不是报着互相利用的目的,一时利害一致的冲动结合。毛评本写道: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桃园结义之后,三兄弟便形影不离“食则同桌,寝则同床,恩同兄弟”。最是难能可贵的是,三人贫贱时结下的情谊,一路走来有增无减,全始全终。作为大哥的刘备,兄弟之情更是在其占心中占据第一重要位置,能为了兄弟义气而舍江山,古往今来,刘备堪称第一人。

  书中描写的“桃园结义”被后人传为佳话,并作为经典历史典故至今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三人虽不是一奶同胞但情胜兄弟,更是志同道合的创业盟友,关系自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君臣。张飞因酒醉使徐州失陷,而刘备的两位夫人也一并落入吕布之手,他羞愧难当亦欲拔剑自刎以谢罪。毛评本写道:张飞拔剑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况城池本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何至遽欲捐生耶!”说罢大哭。关、张俱感泣。刘备这一哭一言煞是感人,使得两位弟弟也随之“感泣”。在如今的标准看来未免有些言语过激,但从封建文化的角度来看,此言此举恰是其大丈夫的优秀品格的彰显。

《三国演义》读后感2

  现在再看【三国演义】,吕布那么神勇、还得认三个爹啊!可惜、做他爹的都是一个死字了得,不然他会有好马好戟美女人吗?

  董卓过于张扬、曹操含蓄;董卓想当皇帝、曹操一心取天下;一路货色、结局却截然不同。最爱刘备总是哭哭滴滴、他的苦感动了赵云之勇、拴住了关羽张飞之心、擒住了孔明的思想、还三分天下;刘备的哭哭滴滴还打动了罗贯中的文笔、感动了读者和观众的心扉;刘备的哭哭滴滴、遮掩住了他刘备的本来面目、俨然化身为堂而皇之的正人君子。

  颜良要好心好意告诉关羽 刘备在我主这里、关羽却趁颜良不备一刀杀之,一代名将颜良就这样成就了关羽的声名,真是有点滑稽。关羽身陷曹营,曹营的不少猛将看不惯关羽的心高气傲、就像当年刘邦那一班兄弟看不惯韩信一样,关羽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不敢与曹操为伍、只能千里走单骑找寻刘备,因为刘备是他的拜把哥、因为刘备此时 落魄更有他关羽的用武之地,这就成就了关羽忠义的好名声。由此可见、关羽打斗善于趁其不备 避实击虚;善于踩着别人的名气提高自己的声名;关羽精通人情世故、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善于以自己的狂傲来增强自己在刘备心中的信任度。最后也由于狂傲丢了地盘丢了性命。

  最有意思的是司马懿,他就一个‘守’字、最后打败了孔明。由此可见、孔明虽智、但有些言过其实。孔明用什么‘木牛’马、用什么天时地利、都奈何不了司马懿、最后把失败的责任推给马谡、把失败归结为天数。孔明在诸侯崛起的气候下、独投刘备、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孔明、一出手就顺手、不是他孔明天下无敌、而是此时没遇着司马懿,他遇着的是平庸的曹仁夏侯惇,他遇着的年轻的一心一意对付曹操的周瑜,他遇着的是此时骄傲得意以致麻痹大意的曹操.....这些有意无意布置的巧合、把孔明涂抹成了智慧的化身。可事实就是事实、无论什么化身、孔明投错了意气用事的主子、直接注定孔明只是昙花一现的结局。再看司马懿、他在多疑睿智的曹操底下、司马懿不骄不傲不做作、他能低三下四,他就一个守、就一个绵里藏针、就一个扮猪吃虎;对外避开了孔明的咄咄逼人、最后拖死孔明;对内、避开了曹操一族的锋芒、审时度势、最后一统天下、建立晋朝。由此可见、孔明的才华表现于外、善于抓住人的心理、是一个天才的人生艺术表演家;司马懿才藏于内、强调实质、注重实效、不图表面的光华、能恰到好处的一剑定乾坤,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都比孔明高明多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可与勾践比美了。

  记得以前第一次看‘三国’、刚开始看时、我料定刘皇叔必一统天下、因为他爱民、仁义、心怀人民的疾苦;我料定曹操应该不会有好结局、因为他奸诈、暴杀恩人、负天下人。当我看完以后、相反的结局让我瞠目结舌好久。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车轮滚滚,无论你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是真奸还是假奸,历史车轮滚滚永远向前进,这些鲜活的生命、只是历史长河泛起的浪花,是非成败转头空。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其中每个人物的神态特点都写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其中的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关云长是一个: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汉寿亭侯),他的出场是温酒斩华雄,后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令众诸侯听得其名都闻风丧胆,后来不幸被曹操俘虏,但后来一得知旧主刘备在袁绍部,立即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来跟随刘备打遍天下。张飞,字翼德,黑脸,落腮胡子,他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前一声吼,喝退曹军近百万,在战斗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也有细的时候,在瓦隘口用巧计捉住蜀中名将严颜,并用诚心降服了他。说到赵云,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操百万军中冲来杀去,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刘备之子刘

  禅和刘备之妻甘夫人,砍死敌将五十多名,砍倒大旗两面,并帮助刘备恢复汉室,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说到马超,他可谓是忠、孝、勇兼备,他一听说自己的父亲马腾被曹操杀了,十分恼怒,立即率领西凉军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后忠于张鲁,虽受其怀疑,但仍和张飞大战,最终万般无奈,投降了刘备。说到黄忠,曾经和五虎将之首关羽大战过,他不但刀法挥舞如风,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关羽头盔上的红缨,关羽大吃一惊,折马便回。后来,真心投奔刘备,后又被诸葛亮用激将法,一举就夺下了定军山、天荡山,大败魏军,真是人老刀不老啊!《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写得十分细腻,而写计谋却比它还略胜一筹。在官渡大战中,一开始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粮缺,而袁绍兵精粮足,虽然打了几次小败仗,但实力尚在,便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战,正当曹操只有几天粮草时,袁绍降士许攸献策率三千轻骑直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曹操用此计果然打败袁绍,威名远扬,灭袁绍二子后,终于统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战中,水军都督周瑜和诸葛亮都知要火攻,这是江东名士庞统到了曹军中故意献上了连环计,诸葛亮预测到傍晚会有东南风,可一举攻破曹军,但必须有一个人去诈降,这是老将黄盖甘愿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将曹军大败于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在诸葛亮的一次北伐中军事要地——街亭失守诸葛亮闻讯大吃一惊,这是西北角魏军已经杀过来了,诸葛亮立即将城中旗帜放倒,大门敞开,自己在楼上弹琴。司马懿来后大惊,没过一会儿就退兵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三国演义》在每一场战斗中,用尽了各种各样的谋略,浮现出一个个骁勇的武将,一位位巧舌如簧的辩士,在一起斗志斗勇,将每个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三国演义》中如果将一个个谋略去掉,那剩下的只不过是打打杀杀,如果将一个个人物的神情、话语去掉,那剩下的就更没劲了,所以你就能想一想它们在三国演义中的分量是多大了。

  我从这里还学会了许多写人的方法,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话语,而忽略了另一个写作要素——神情,在三国演义中往往只要用一个人的某一个神情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让我们学会了描写人物要有典型性。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上,比如说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作者把诸葛亮描写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许多史料记载中,诸葛亮并不象《三国演义》中那么厉害。

《三国演义》读后感4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简评:文章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不仅概况书中的内容和人物,并对其人物性格进行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发表感想。语言方面也很好,选词恰当,短句使文章简炼。

  不足之处:倒数第二段得出结论:性格关系着成功,那么最后一段应就此稍展开。现在的议论尤其是后一句话与冰心的诗,好象与《三国》关系不大吧?

  书本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认识它结实它,我们将会得到很多知识的积累,最终驶向知识的彼岸。长江滚滚而去,淘走所有掩埋黄金的黄沙,亮出一个个英雄人物来,眼花缭乱间我们看他们在战火硝烟中发挥出自己的无限才能,赢得历史展图上的一席之地。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我们来看看下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5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世人都说曹操乃一代枭雄!可是只一个枭雄,怎么能写出如此即潇洒肆意又豪放不羁的诗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诸葛孔明先生,怎么偏偏就投了超级软弱无能的刘玄德呢?每每说到此,老妈都好像恨得牙痒痒的!老妈不止一次郁闷的说刘备除了一个汉朝正统的刘姓外,其余比之曹操,孙权皆不如!若是诸葛亮当时投了曹操,早统一全天下了!什么三国,什么两晋南北朝统统靠边站啊!

  历史终究是历史,没有如果这一说,所以老妈让我把她的想法忽略不计。也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看过全篇的《三国演义》,反正罗贯中的那部版本我还没有读过,我看的是注音连环画版的,非常的有意思!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什么定三分隆中对策,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什么周公瑾火烧赤壁,什么关云长水淹七军,什么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因为小说添加了许多奇幻元素,又采用虚实夸张的描写手法,再加上作者大量的创作,所以比真实的历史有看头的多!

  虽然原版的《三国演义》我还没看过,但开篇的那句: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简直如雷贯耳啊!因为书本上的历史不就是照着这个轨迹走的吗!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好不容易有了秦汉的统一,可是还没有统一的太久,中国又分成了魏,蜀,吴三国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以及著名的“定三分隆中对策”。这个天下三分的对策可不是诸葛亮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空想出来的。史书上说刘备请教诸葛亮,而诸葛亮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以及对当时局势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对各方政权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才定下的天下三分这一说!诸葛亮当时对刘备坦言:“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他自己又很有军事才能,可谓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可谓占着的利;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战领蜀,然后以蜀为基的进取三秦,老百姓肯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

  这样一番精辟又言简意赅的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小伙伴们读了,是不是也超级佩服诸葛亮的绝顶学识跟无双智慧呢?只可惜了这人间奇才的“卧龙”先生,为了蜀国是那样的劳心劳力,鞠躬尽瘁!到最后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啊!也许还是老妈说得对,诸葛亮真的应该投奔曹操的,这样说不定不会让人感到那么遗憾了!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小伙伴们一定要读一读。因为书本会向你讲述曾经的惊心动魄,曾经的风云际会;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鼓角争鸣;更会在你面前展现一部充满传奇色调的精彩三国!抽空一定要看呀,我还等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诸葛亮。

  只要提到诸葛亮,每个人心中便会出现那个一个手摇鹅毛扇,似神非神的站在那边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形象。不错,这就是诸葛亮带给我们的经典形象。诸葛亮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拥有大智慧,能够躬耕于南阳但是却能把握天下格局,善于制定正确的策略的智者。

  千百年来,诸葛亮始终被作为智慧的化身和忠义的典范广受世人的传颂与赞扬。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句千古名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诸葛亮永远定格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之士;而经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加工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诸葛亮成为了忠义与智慧的结合体,仙风道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

  有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书籍,包括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些资料都详细的记录了诸葛亮的一生。尤其是《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完全塑造成一位似神非神的大人物,不仅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能够呼风唤雨。不仅在军事上能够运筹帷幄,在文学上更是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在朝堂之外淡然的隐居,出山后,更是能够为了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诸葛亮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他的优秀,他更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去做一位优秀的人才。首先,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下山的,在此之前,诸葛亮都“躬耕于南阳”,是个隐居之人,能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闲暇时间喝喝茶,弹弹琴,好不惬意,但是并不代表诸葛亮就完全没有关注天下之事——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便拿出《隆中对》,巧妙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所以,现在的我们更是要做到,心中有大局,但是又能够置身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个“快活”的人。

  对于我们来说,诸葛亮身上需要我们学习的有很多点,最重要的就是,诸葛亮能够知恩图报,鞠躬尽瘁。自从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下山之后,诸葛亮接下来的人生便围绕着“忠心”、“责任”、“使命”来展开。诸葛亮一生不图什么名利,始终能够与先帝保持忠诚。在面对刘后主刘禅这么一位不是太精明的君主的时候,诸葛亮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辅佐他,这是诸葛亮身上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面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时候,要时常保持勤劳奋斗的状态,做一位有责任的人。

  在诸葛亮出山之后,便真正的用心在为刘备负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且,诸葛亮两袖清风,戎马半生,那精彩卓绝的战绩,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所以,我们后人更要做到,勤苦奋斗,清廉节俭。

《三国演义》读后感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气势雄浑而又不乏风趣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它把陈寿《三国志》通俗化了当我第一次接触它时,就被它那通俗易懂的文字给迷住了。再加上《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小说就是由真实与虚幻的结合。梦境不同于现实。小说亦不同于正史。梦境是美好的,当现实是残酷的,小说亦有趣,正史亦乏味。这正是《三国演义》吸引我的第二个原因。它将桃园三结义、连环计、祭东风、空城计等之类写的生动有趣,令人仿若身临其境,去驰聘于黄沙战场中。

  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认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从“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到“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三国。”上至华夏,下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代变迁正印证了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见罗贯中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啊。

  在《三国演义》里,刻画的人物也是淋漓尽致。

  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龙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辞千里万里往投。罗贯中笔下的关羽的样子也十分精神“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在华佗为他刮骨疗毒时还在下棋,此举更是令人油然生敬仰之情。

  《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作为正统的,这就需要蜀国要有一个大人物,这样的人物必须是忠臣。在封建统治中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没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还是江山;只有明主而无忠臣,这明主可能就寸步难行。忠臣如此重要,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如能有知天文地理,能晓过去未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忠诚,更不如有两者相结合掌握全局大全的忠臣。而蜀国的诸葛亮恰好就是这样的人才。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主鞠躬尽瘁。但这并不满足作者之求。于是祭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空城计等跃然纸上,将诸葛亮神话了。鲁迅先生曾言“状诸葛之多智而尽妖。”但罗贯中的描写却苦了周公瑾啊:公瑾的羽扇纶巾不仅给了诸葛亮,到头来还让诸葛亮把周公瑾气得吐血身亡,还让周瑜死前说:“既生瑜何生亮”把周公瑾这一代天骄写成了气量狭窄的小人。小说就是一场梦,而梦生于现实。虚幻与史实的无缝结合正是这部断代历史小说的独家特色。而对现实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它将乏味的历史以通俗的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虽然它仅是一部小说,其真实性不如陈寿《三国志》,但它却是迈向正史的起跑点。只有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才能更好的阅读陈寿《三国志》。这也是它作为一部断代历史小说的价值所在。

  总归一句话,《三国演义》让我获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8

  历史的苍凉拂过生命的荒原,吞噬了荣华与悲伤,屹立着的,是先辈们不朽的身躯。滚滚江河,浪花淘金无数英雄,巍巍中华,茫茫红尘。民族的沧桑五千载,古今多少年,都已付入东流水,留下一道道风景线。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足鼎立,战火纷飞,战马嘶鸣声,将士怒呼声,响彻青云。刀光剑影,鲜血飞溅。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关张桃园结义,面对汉室的衰退,他们仰望苍穹,伫足凝思:是否要坚守一方的田地,周而复始的刀耕火种?是否要追逐向理想奔驰的凉风快意?只要跨出一小步,自己就可以把梦想放飞。去兑现“红绫凌空去,青云有路通。”的壮志。于是,他们踏向了征途。凭着刘皇叔仁爱之名,云长、翼德之勇猛,几经寄人篱下,终于有了自己的领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独木不成林。要想稳固自己的势力,就必须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的百万雄师。

  在孙刘联盟下,曹操兵败赤壁。百万雄师,被赤壁之火烧得只剩数十残兵败将。而本该丧命的曹操,却因关羽而得救。关云长在华容道因为个人情感放走了曹操,让他逃回了许昌。悲!如果不是这样,汉朝也许能延续,他们的理想也得以实现。从某种角度来讲,关羽是罪人,战场无情义可讲,可他却因私情放走了曹操。曹操回到许昌后,士气低落,四处都是受伤将士的呻吟声,毫无往昔的威严气氛。人生的航线上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困难,太多的迷茫。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而要经过一次次的磨难。把握住自己生活的缰绳,才能实现不朽的人生。有多少失败,就有多少历练。他明白,在山穷水复时,能看到柳暗花明的人,才算有智慧。踏着夕阳向前,就会迎来星空的灿烂:踏着飞雪向前,就会迎来腊梅的绽放。

  他告诉自己:不必沉甸于过去了的辛酸与失败。最重要的是现在,我要重新来过,朝着辉煌的明天,向前!曹操建立的基业,在曹操的坚韧、乐观的观念下,得以保存,没有因受到重创而彻底崩溃。

  而刘备却在遭受同样的战败时,错误的看待失败,而是自己的身心与蜀国的元气受到重创。

  在张飞、关羽二人死后,刘备把仇恨的矛头指向了孙权。此时的他,已经不够理智、贤明,被仇恨冲昏了大脑。在孙刘联盟的大好战略上,却把大军调向伐吴,让曹军能有喘息的机会。

  而在此之前,文臣之首诸葛亮,武臣之首赵云都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一致认为应暂把仇恨放在一边,先功曹,再伐吴。

  他们同时向刘备进谏,陈述利弊,可刘备还是孤注一掷。他耗费巨资,攻打吴国,由于他复仇心切,陆逊的计谋又不在刘备之下,所以蜀军在错误的领导下被大败于夷陵。 当晚,东吴一把火,干燥的山林迅速被火焰笼罩。火烧连营,士兵们大多被烧死,刘备只好拖着追兵,逃到了白帝城。大病不起,死在了此地。

  悲!刘备的不理智、晚年不纳忠言,关羽的狂傲与感情用事,是蜀国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曹操却因为冷静、乐观、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而让自己的势力日渐强盛。

  所以,性格在人生竞争中比谋略更加重要。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今年暑假里,我读了有着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美称的《三国演义》。

  此书讲了汉末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有很多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孔明等数百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诸葛孔明了。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孔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足智多谋,知识丰富。书中的一则《诸葛亮借东风》就让我赞叹不已。

  故事讲了: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承认自己的心事被诸葛亮猜中,便问诸葛亮有何办法。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事先离开了七星坛,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临走还给周瑜留下这样的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周瑜只得作罢。

  在这本书中中,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就说说我从《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中我得到的道理吧。从中,我明白了:诸葛亮借的东风不是他借到的,而是他观天象所得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他还懂得心计,自己早已料到周瑜会去杀他,所以就叫赵云去江边接他,免逃一死。可最终他还是病死了,当他死了也不忘记帮助刘备打仗。

  读完了《三国演义》之后,我明白了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的作家罗贯中写的。在《三国演义》中的文章字数,大多数都很少很少。但是,不过这篇文章有多多,有多少,这篇文章都会写得很精彩,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也很让人回味无穷,陷进去就无法拔出。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很多很多,比如说:有曹操、有张飞、有诸葛亮、有关羽、有刘备、有黄忠、有孙权、有公孙渊、有曹爽、等等等等。他们都对自己的军队忠心耿耿,使我受到了教育,非常的让我感动。所以,我一定要学习他们,爱护花草,爱护树木,也要懂得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现在所拥有的亲人的亲情。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朝的罗贯中所写下的。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不仅呈现了一个英雄辈的世界,还给我的面前呈现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战斗场面。在这几百年来,这本书以一种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吸引着一代、一代、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三国演义》成为了人们熟知的文学著作。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陆逊营烧七百里》。是因为《陆逊营烧七百里》这篇文章出现着陆逊的勇敢,让我值得学习。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看了回味无穷,而且也让别人看了更是着迷。

  你说,我能不喜欢它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风云过眼,多少王朝荣衰更迭。《三国演义》承载的特殊时期,作为中华历史上一个群雄逐鹿,英才辈出的时代,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留下了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故事

  记得《三国演义》的开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汉室凋零,正如史家所云“忠臣被逐于庙堂之外,壮士惨死于锋刃之端,贤良空老干林泉之下,何其怪哉!”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所谓“乱世出英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讨董卓,擒吕布,伏袁绍,定刘表,威震海内,谁人能挡?然而,赤壁一把火,烧出了三足鼎立。斗转星移,当三位英主都从于地下,万里中原却被司马氏赢了个全盘,真是历史弄人。

  刀光剑影的年代已悄然远去,透过这 部演义,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过去。重温那金戈铁马的历史画卷,又怎能轻易忘却那峥嵘岁月?

  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从他那“定三分隆中决策”的深谋远虑和“初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才干,便可知此后定有“因诸葛扁舟去,至使曹军百万休”的结局。诸葛亮从隆中隐士到两川丞相,一生对刘备可谓“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虽然最后躲不开那“星落秋风五丈原”的凄凉,但他却依旧留下了永世z芳名。今日,含泪捧读《出师表》的人们,谁不会感到那瑟瑟秋风下的五丈原上的那颗火热的心?谁又不会为那“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大憾而捶胸顿足?

  曹操,书中叉一个重要人物,对他,人们异口同声“奸雄”!不过,我不这样认为。曹操始举孝廉,不畏权贵,无论是在腥风血雨的战场,还是在尔虞我诈的政坛,都显露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他还以其独特的风格,表达了一代英雄的心声。然而人无完人,他最终还是输了,气量狭小,过分自大,使他功亏一篑。“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显示出他的狭隘;大帐之中,不听谋士之语,孤高自许,于初冬贸然进军,致使大败,显示出他的夜郎自大。

  不过曹操比起另两个帝王要厉害的多。刘备,不过一“织席贩履之辈”,孙权不过是“坐领父兄基业”,谁又比得过身经百战的曹操呢?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身手不凡的将领,如“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喝断长板水倒流”的张翼德;“宝刀不老,百步穿杨”的黄汉升等人皆非等闲之辈。

  《三国演义》中的名篇数不胜数,著名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虽妇孺皆知,但那赤壁之火可能更胜一筹。

  读过赤壁之战后,不禁感慨于火攻之妙,东风之便,连环之巧,更惊叹于其中所彰显出来的智慧。孔明江东辩群儒,七星坛上借东风,再加上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才使得曹操上当,燃起那通天之火。是夜,江天通红,一片鬼哭狼嚎。这正是“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叹前朝割据忙。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回忆那一江之火,不禁感叹“谁能解连环?谁能解连环!”

  掩卷深思,方觉此演义并非只是一部传世小说,更演绎着代英雄故事,讲述着一段王朝兴衰,使人们读着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认清多变的现实,不愧为一代名著。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1.三国演义读后感

2.【热】《三国演义》读后感

3.【热门】《三国演义》读后感

4.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5.《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6.《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

7.三国演义读后感11篇

8.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