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0-10-02 08:02: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燕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燕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美育因素。课文是美的载体。凭借教材,充分挖掘美育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语文学科中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

  苏教版语文《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画、话结合,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丽的外形,我先让学生细读课文,再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燕子,让燕子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的录音,一边把燕子在纸上画出来,(请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画好以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燕子介绍给同学听。最后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燕子优美的外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二、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三、运用想象,欣赏燕子的静态美

  运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是感悟课文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谁能把它画出来?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先画了几根若有若无的细线,又在细线上画了几个小黑点。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祖国的语言文字魅力无穷,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说画表演等来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燕子》教学反思2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许多的动植物在发生着变化:迎春花开了,小动物也都从北方飞回了南方,《有只小燕子》这首歌非常优美动听。

  活动开始环节,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白肚皮,黑羽毛,尾巴像把小剪刀。捉害虫,保庄稼,还是一只报春鸟。这较好地调动了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让他们在猜一猜中对小燕子的外貌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能愉悦地开展音乐活动。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曲内容我设计了一张图谱。当在第一次欣赏歌曲后,我发现幼儿对我的提问(针对歌词内容),回答得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利用了图谱进行教学,把歌词用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多小朋友都能够大胆讲述歌词的内容,虽然有的小朋友还不能用歌曲中的句子来正确表达,但大概的意思也能说出来,此时,我只稍微做了点提示,幼儿就会了。在学唱歌曲时,幼儿比较投入,前面的部分唱得还不错,但是在学副歌“噜噜噜~”时,幼儿对空拍的掌握不是很好,歌唱时容易混乱。总结原因首先在于让幼儿唱的时间太短,没有把歌曲唱熟;第二,教师自身对歌曲的把握不够,对幼儿的提醒过多,总担心幼儿没有唱好或者是不会唱,在幼儿唱的时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让幼儿产生了惰性,没有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导致幼儿在这环节中演唱气氛不够高,演唱效果也不够好。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更认真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让活动开展得更顺利,在活动中要时刻关注幼儿,关注活动中的薄弱环节,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燕子》教学反思3

  《燕子》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作品,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赞美了燕子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写得“神”了。

  这课是要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感悟燕子的可爱,春景的美丽。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入情,关键在一个“ 悟”字,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我采取以下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上,我先播放歌曲《小燕子》让学生欣赏,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这样学生们在优美的歌曲中引出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接着引导学生谈感受说出小燕子的特点。再问:“著名作家郑振铎笔下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学习课文非常认真。创设情趣盎然的'课堂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生动形象的情境刺激下,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自主探究欲望强烈,既为教学活动的推进创设了条件,又为学习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联系生活想象,理解词语。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赶集”一词和想象当时的情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每逢过节街上超市里的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学生都说人们都去超市买东西购物,人特别多。接着我告诉学生人们这样向一个地方去进行买卖活动在以前就叫赶集。然后我就对学生说:“那么请大家想想春天来了,花草树木都来到一个地方,展示自己的风采,作者在这里把它们的行为比作是什么呢?”学生这样一联想,“赶集”一词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有的学生还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描述出来了。再就是燕子飞倦了停歇的情景,我让学生联系音乐课上的五线谱,再结合图观察,就能想明白作者为什么把燕子停的样子想成是音乐线谱拉。

  3、结合课文描写燕子外形的写作特点,让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明白写动物外形只要抓特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写,不需要面面俱到。比如写鸭子:一身嫩黄的绒毛,一张扁扁的嘴,一对枫叶似的小脚,湊成了活泼可爱的小鸭子。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笔法,不知不觉积累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燕子》教学反思4

  《燕子》一课中,著名作家郑振铎将燕子写得十分传神。这篇文章描绘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回的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天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借赞美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第一段从近处看燕子: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合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第二三段由远处看到的燕子各种飞行姿势。最后从远处看到像音符般的燕子。

  学生对燕子并不陌生,可是像作者这样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燕子,描写燕子,学生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有意识地渗透习作的教学。我带领学生按顺序学习完课文后,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描写方法,来描述一下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刚开始,大部分学生都用很简短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形,最大的缺点是说的不全面,语言也不够准确。我出示燕子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对照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看一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燕子,描绘燕子的。再出示一只小狗让学生观察后用语言描述,这样一来,学生对小狗的描述就生动了许多。

  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想象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喜爱燕子是因为燕子是春天的代表,为春色增添了勃勃生机。同时我指出描写小动物也要结合平时的生活,不仅要形象地写出小动物的外形特征,还要描写关于它的具体事例,从生活中来感受小动物带来的乐趣。

  课后我布置小练笔:模仿《燕子》写一写熟悉的小动物。有了课堂上口语练习的基础,学生仿写的非常成功。

《燕子》教学反思5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人们关爱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直奔主题,教会学生点线面。首先牵出文章的主线,以线贯穿全文,再抓住点与面中重点词理解和体会,感受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一、一线贯穿全文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课文叙述了瑞士人民保护、救助燕子的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我紧跟着问了一句,学生们都明白:说明了人们喜欢、关心燕子,表现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对,说得好!我立即板书出关爱二字,并小结道: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就是这篇文章的主线。课文围绕这条线,叙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请同学们看看作者采取了怎样的叙述方式。我要求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写出文章的叙述步骤。如:

  ①燕子专列准备启程→②气温骤降燕子遇险→③政府居民齐心救助→④燕子专列快乐开动可以看出,作者采取了倒叙的方法,先将事件的结果呈现出来,然后讲述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围绕主线讲述的政府呼吁,居民找寻,专列运送几个情节,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二、点面结合抒情

  在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瑞士政府的关心专列运送、电视广播呼吁,作为一个政府下这样的命令难能可贵。然后用心去感受每个人为保护燕子、关心燕子做出的努力。在讲述这一内容时,我教给学生点与面的知识。

  老师讲解:文章在表现了人们关心、救护燕子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先叙述所有人的行为面的描述,再选取点一个代表性的人物的情节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真实地抒发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我要求学生找出面和点的内容,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如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等词集体表现了居民们的真心关切。在对点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的描写中,用三句话来叙述: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精神境界。以面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文章因而简洁、生动、感人。

  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我教会学生点线面,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走弯路,一下子理清脉络,抓住重点,进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悟文章情感,去体会表达方式,达到与作者共鸣。

《燕子》教学反思6

  《燕子南飞》是一首短小的儿歌,读来琅琅上。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除了完成识字和学拼音的教学任务外,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使他们从入学开始就习惯于有事和小伙伴商量。因此,在整堂课中我把合作学习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力图使这群刚进小学校门的孩子们尽快学会与人合作,有这样的意识。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许多环节中我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在学生字的时候,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生字,从字音到字形到字意,在组长的带领下,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识字方法,从而确定哪种方法最易记,然后,再互相抽读,比一比,看看谁读得有快又准,这样一来,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寻找自己的好朋友,用彼此喜欢的方法来读课文。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成为好朋友肯定在许多方面有着默契,这样就很容易达成一致,选择大家都喜欢的朗读方式,在熟读课文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友情。同为一组也有竞争,四人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来读课文,就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大家都要这个荣誉那就要去争取,在竞争中每个人都认真对待,那种迫切、期待可想而知。我想:只要不断为学生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不断适应合作学习的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听清要求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中,我要求学生听了三遍课文录音,而每次听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听的同时观察插图,说说谁干什么。第二次听的时候圈出生字,第三次听的时候跟着录音轻声读。每次听的时候都带着明确的任务,而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听。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要求去做。这也是一种学会听的能力。通过这三次听,使学生对儿歌的内容,儿歌中的生字等都有所了解,做到了事半功倍。

  整堂课上完,我觉得上课时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其实教师也要有这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说话训练中,学生说得不够通顺的语句,或是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指出。不能让错误的记忆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做个有心人,这样才是真正的耳聪目明。

《燕子》教学反思7

  【教学片段】

  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燕子哪方面的特点?

  生: 这一段写的是燕子飞行时的情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师:“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斜”字不但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而且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生:“掠过”是轻轻地擦过。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生:可看出燕子飞行时的轻快。

  生:“一转眼”,燕子便从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飞得快极了。

  师: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

  生:能换成“碰”或“撞”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

  生:“碰”、“撞”不能显示出动作的轻快了。

  师:好,这就叫读书!这就读出味道来了!

  ……

  【教学反思】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并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燕子》教学反思8

  初读课文,感觉第二自然段是个多余的段落,然而仔细地再读一次课文,便会发觉作者的精妙之处:这美丽的春天时,有了小燕子,才更充满了生机。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并不是要感受春天多美,而是了解最后一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这一句的内容恰恰安排在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中。教学的重点便回到了研读3、4自然段上。

  回顾一节课,感受有得有失。

  觉得遗憾的是自从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后,学生参与的面虽然广了,互动的空间虽然大了,课堂涉及的面也宽了,整个的效率看似提高了,然而我的教学任务却始终不能按我预设的教学方案执行到底。于是,我在每节课前,我都要精心地考虑我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要安排多少时间才能真正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今天在课前,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和设计问题的难度,然后决定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教学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第二部分集中学习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满足班级实际情况的。因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明显感觉到四人小组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学习的时间、学生参与率、有效率真正得到了保证;我每设计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讨论和交流中去了,而且通过大堂反馈这一环节,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使小组学习走向规范化了。

《燕子》教学反思9

  在《燕子》这课书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一课一练,在让孩子们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的同时,教给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

  一、比较体验,学习课文,提高写作技巧。开课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口头描述看到的燕子的外形,然后我再把课文中对燕子外形的描写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一下谁描述的燕子可爱美丽。这样学生都说老师说的燕子生动具体可爱,让人一听就有一种喜爱之情。于是,我再让学生打开书,读第一自然段,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燕子的外形?作者在描写燕子的外形时,都用了些什么好词语。自己刚才的描述中哪些地方不如作者。设置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读就明白了。有的学生说作者不仅观察仔细而且描写也很用心。我们平时写就是简单的写有羽毛,有翅膀有尾巴,而没有用一些好的词语去去修饰,所以读起来就没有什么感觉。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接着启发他们描述一下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这时学生纷纷动口有的说:“一身雪白雪白的毛,一对红红的眼睛,一张三瓣嘴,一对长长的耳朵,加上短短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联系生活想象,理解词语。在学生学习二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赶集’一词,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每逢过节街上超市里的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学生都知道人多。然后再让学生想春天来了,花草树木都来到一个地方,展示自己的风采,赶集一词就很容易理解了。还有燕子飞倦了停歇的情景,我让学生联系音乐课上的五线谱,再结合图观察,就能想明白作者为什么把燕子停的样子想成是音乐线谱拉。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笔法,不知不觉积累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

《燕子》教学反思10

  《燕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3.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以及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燕子》教学反思11

  《燕子》一文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组的第一篇文章,怎样教好这篇课文,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我自己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上课之前,我给自己和学生都布置了任务。我的任务是:搜集有关燕子的信息资料和相关插图。学生的任务是:观察燕子,说说你眼中的燕子是怎样的?我想,这些准备工作为即将迎来的学习作好铺垫。

  上《燕子》一文我用了三课时,利用一个早读的时间我专门让学生熟读,甚至达到背诵。有了这个作基础,后面的两课时就不是那么困难了。第二课时,我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用“你眼中的燕子和文中的燕子有什么不同吗?喜欢它们吗?为什么?”这一个问题,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和读书情况,这样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与此同时,我不光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还借助多媒体、真实、直观、具体地使学生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的姿态,停歇的优雅以及春天到来时的美好景象,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对燕子更加喜爱了。另外,我紧抓“凑”、“赶集”、“掠”、“落”等词以及一些通俗、优美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丰富,句子的生动与形象。理解完了课文内容,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春天”、“燕子”、“快乐”、“优雅”、“演奏”、“光彩夺目”,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三课时,我报了20个词的听写,剩下的时间就是复习和背书。

  教完此课,我发现班上有六、七个同学听写的词语错得比较多,背书能力也较差。自然而然,这几个同学也就成了老师帮差的对象。

  遗憾的是,课上完了,我没有让学生用彩笔把他们心中的燕子和春天画出来。不过,我会让他们画的。

【《燕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燕子》教学反思15篇

2.《燕子》教学设计

3.《燕子妈妈笑了》教学设计

4.《小燕子进步了》教学设计

5.线上教学反思

6.《景阳冈》教学反思

7.《猫》教学反思

8.《尊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