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0-04 00:04: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总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总8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中,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因此,我院将"大学物理"列为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统设公共基础课。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1。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即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课教学,了解自然界比较完整的物理图象,对物理学 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对物理学的当代发展和成就以及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技能;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在物理学研究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并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根据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并参照近年来国际上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本课程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保持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系统,完整;在讲授经典物理学的有关概念,规律时尽早介绍相应的近代物理学的观点;注意增强对当代发展较活跃的物理学领域的成果和进展的介绍。

  2。以中学物理为起点,注意知识衔接,避免简单重复。

  3。本课程应安排在高等数学讲授完微商和不定积分的有关内容之后开始。应注意训练学生使用已掌握的高等数学知识来表达物理规律,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应适当。

  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以下三级:

  1。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属较高要求):

  规定为深入理解或熟练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准确,完整地理解有关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及其依据的现象,实验,能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熟练地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包括某些带有综合性的问题。

  2。理解,掌握(属一般要求):

  规定为理解或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依据这些概念和规律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能应用所学的公式进行计算。能正确地调整和操作有关的常用物理实验仪器,能应用处理实验数据的有关方法。

  3。了解(属较低要求):

  规定为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习后知道其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能识别其主要特征,方法和结论。对当代物理前沿专题部分标明的有关概念的定义能够识记。

  三、学时与作业

  本课程共需64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第八章静电场 26学时

  第九章磁场 20学时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10学时

  总复习 8学时

  四、大学物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理论核心部分

  教学内容

  教学的基本要求

  绪论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

  周围世界中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的物理现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对提高科学素养和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第八章静电场

  8。1电场 库仑定律 电荷守恒定率

  8。2电场强度及电场强度的计算

  8。3E的通量

  8。4高斯定理及应用

  8。5静电场力做的功电势能

  8。6电势与电势差

  8。7电势的叠加原理及电势的计算

  8。8电势梯度

  8。9静电场中的导体

  8。10电容 电容器

  1。深入理解静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和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2。理解电场力的功。理解电势能的概念。深入理解静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及静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概念。掌握简单情况下根据电场强度分布,用线积分计算电势差和电势分布的方法。

  3。理解真空中静电场的高斯定理。掌握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时应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强度的基本方法。

  4。理解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5。理解电容的概念。掌握电容器的储能公式。理解真空中的电场能量密度公式。

  第九章磁场

  9。1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 磁场中的高斯定理

  9。2毕奥―萨伐尔—拉普拉斯定律

  9。3安培环路定理

  9。4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9。5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及其应用

  9。6安培定律

  9。7载流平面线圈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矩

  9。8磁力的功

  1。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

  2。理解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3。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能应用该定律求解通电长直导线周围和通电圆线圈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分布。

  4。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理解洛伦兹公式。掌握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均匀磁场时作圆周运动的特点。了解霍耳效应的原理。掌握安培公式及计算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力和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力矩的方法。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10。1电磁感应定律

  10。2感应电动势

  10。3自感和互感

  10。4磁场能量

  10。5位移电流

  10。6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1。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深入理解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熟练掌握其应用。

  2。理解电动势,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概念。

  3。了解互感,自感和涡电流的概念。

  4。了解磁能密度公式。

  5。了解麦克斯韦位移电流假设。

  6。了解电磁场的概念。

  7。了解真空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2。大学物理专题讲座

  大学物理专题讲座以物理学核心内容为基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在当代获得重大发展的物理学的主要领域有所了解,对其中的重大成就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有所了解。

  大学物理专题讲座以定性介绍的内容为主,不强调教学推导。讲授中应将相应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和各种科技文献以及物理学史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学物理专题讲座包含的内容非常生动和丰富。因此,各教学班应认真组织学生收看电视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演示,更深刻掌握小数乘除法竖式要点。

  2、巩固通过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培养简算意识。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心算口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完全掌握小数乘除法竖式要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想和大家比一比!

  PPT出示:“女神来了!”

  师:对于这位“女神”,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女神是谁?

  生2:她为什么是女神?

  生3:她来和我们比什么?

  师:让我来为你们揭晓答案,女神就是她——(PPT出示“红红”图片)

  学生可能会大笑

  师:你们可能会纳闷,这不是我们课本里的红红吗,她怎么成了女神了?因为红红在学校的算术比赛中得了第一名,获得“神算手”奖牌,所以大家叫她“女神”。(女神算手简称女神)

  现在,你猜到女神来和你们比什么了吗?

  生:计算!

  (板书:算)

  师:女神可不是随便就能和你们单独对战的!要先通过女神为你们设置的四关,记住女神的“忠告”才能和你们单独对战。

  二、引领复习

  1、第一关——“竖式计算,要认真”

  0.36×0.045= 1.512÷ 0.15 =

  (给学生计算的时间)

  师:看大屏幕,对于竖式,女神有什么忠告:

  乘法:1、对齐 2、数 3、补 4、去

  除法:1、移动 2、对齐 3、商0 4、补0

  让学生对应PPT的竖式把“忠告”的4条讲一讲

  2、第二关——“脱式计算,讲顺序”

  3.8+6.2×0.27

  =10×0.27

  =2.7 (错)

  3.8+6.2×0.27

  =3.8+1.674

  =5.474 (对)

  (3.8+6.2)×0.27

  =10×0.27

  =2.7 (对)

  让学生总结“讲顺序”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计算,不同级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3、第三关——“简便算法,要灵活”

  (1)6.3×8×1.25=6.3×(8×1.25)

  运用的是(乘法结合律 )

  (2)4.3×0.64+5.7×0.64 =(4.3+5.7)×0.64

  运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

  (3)0.5×8×4×1.25=(0.5×4)×(12.5×8)

  运用的是(乘法交换结合律 )

  (4)7.2×10.1

  =7.2×(10+0.1)

  =(7.2 × 10)+(7.2 × 0.1)

  = 72+0.72

  = 72.72

  运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

  (5)30÷25 怎样简算?

  学生试算 公布结果 30÷25

  =(30× )÷(25× )

  =120÷100

  =1.2

  运用的是(商不变的规律)

  (6)练习

  0.9÷0.125

  2.4÷2.5

  20÷1.25

  总结:看来不光乘法运算定律能帮助我们使计算快速简便,商不变的规律也能帮到我们,只要我们细心总结发现,很多运算定律都能为你所用,使计算达到简便的效果。

  4、第四关——“心算口算,能力强”

  师:看似最简单的口算,女神却放在第四关,看来心算口算只有掌握前三关的超强能力才能轻松驾驭呢!一起来挑战吧!

  (1)根据576÷12=4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5.76÷1.2= (57.6÷12=4.8)

  576÷1.2= (5760÷12=480)

  57.6÷0.12= (5760÷12=480)

  (让学生试着总结这种题的做法)

  练习:根据912÷24=38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商

  9.12÷2.4=3.8

  912÷0.24=3800

  912÷2400=0.38

  (2)这一关的第二部分是口算抢答,想到答案直接起立说出即可。

  (1)0.9×0.1= (6)1.5×2=

  (2)0.7÷2= (7)2-0.3=

  (3)73÷100= (8)0.9÷0.1=

  (4)0.05+0.4= (9)0.8×0.6=

  (5)34÷1.7= (10)0.25×4=

  三、小卷测验

  师:相信大家都没过瘾呢!下面就来和女神来次单独对战吧!

  对战规则:规则:1、规定时间

  2、独立完成

  3、快

  4、对

  单人对战

  一、口算

  1÷0.01= 2.4÷8= 0.2+0.05=

  3.8×2= 0.3×0.9= 4-0.17=

  二、竖式(保留两位小数)

  2.4×0.19≈ 9.898÷1.1≈

  三、 简算

  0.128×8.8 8.4×99+8.4

  17.8×1.1-17.8 26÷2.5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

  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这一课,这些生字词你们掌握得怎么样呢?

  2、复习生字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随意读)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个小朋友非常渴望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个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假如》。(齐读课题)

  二、感知全文

  1、打开书108页,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请其他同学拿出手中的笔,边听边划出这个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自由读读。

  三、学习第一节

  1.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板书)哪一小节告诉我们了?指名读。

  2、为什么要画红红的太阳呢?自由读。指名回答。

  3、出示: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你能把小树当时的样子表演出来吗?

  学生亲身体验: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他的心情如何?(指导朗读)

  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

  4.在寒风中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小树,多么惹人怜爱,这位小女孩为它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给小树带来了温暖,现在小树又是什么样子,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第一小节。

  5.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喜欢的齐读(在师生评议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二节

  1.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板书)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2.出示: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3.引导: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飞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多么辛苦,而小鸟(生读)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指导朗读)

  4.此刻,小鸟最需要的是什么?(谷粒、米饭、面碎……)

  5.善良的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生:许多好吃的谷粒)(课件出示第二节诗)。这是小鸟会怎么样呢?

  6.你真会体会,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五、学习第三节

  1、小树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小鸟吃饱了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这个小女孩的朋友西西引读“西西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2、西西为什么只坐在屋里?你能想象一下“没有一双好腿”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痛苦?

  3、西西是不幸的。此时西西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些什么?

  4、你们对西西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是呀,西西最需要的是一双好腿,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个小朋友和我们一样,都读懂了西西的心。(出示第三节诗)齐读。

  5、西西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指名说)。

  这时的西西是多么开心,我们也一样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

  6、指名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六、学习第四节

  1.这个小朋友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把你喜欢的愿望背下来好吗?(学生自由背诵)

  2.谁来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每个愿望请一个孩子)

  3.她想怎样实现这些愿望?(靠神笔)读一下。

  4.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是呀,生活中没有那样的神笔,小女孩的愿望也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们都有一样的爱心,这是最可贵的。(板书:爱心)

  5.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感悟文末的省略号)

  6、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来享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愿望。

  七、拓展想象

  1.这个小女孩特别渴望有枝神笔,但却不是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见她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要用来画些什么?(小组讨论)出示句子: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笔,我要给()

  2.指名说。

  3.大家说得真好,假如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也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现在你们把自己刚才说的接着诗的最后一小节写下来。

  八、总结

  1.结束语:我们不仅会写更要会做,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没有神笔我们一样可以帮助他们。

  2、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一颗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帮助别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4、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于学习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著名作家袁鹰写的《白杨》一文,(板书:白杨)学习了生字和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揭示目标。

  昨天老师布置了一道预习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按照先后顺序划出描写爸爸神情变化的词语。大家完成了没有?好,下面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边回答老师上依次出示:出神

  小结:爸爸先是出神,接着是微笑,再接着是变得严肃起来,然后是陷入沉思,最后又浮起微笑,这就是爸爸的神情变化。

  三、细读课文,体会含义。

  l、首先我们来讨论,爸爸为什么出神。

  先看屏幕,然后再自由读课文的第14节,想想看,能回答吗?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2、爸爸为什么微笑呢?

  请每个学习小组用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4至12节,然后我们互相交流。

  每个学习小组练该对话.

  (一人读哥哥的话,一人读妹妹的话,一人读爸爸的话,一人读叙述人的话、)

  指名读。

  3、爸爸的神情为什么又变得严肃起来呢?

  请同学们快读课文的第14节,然后回答,好吗?

  是因为爸爸要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品格,所以他显得严肃起来。爸爸用三句话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品格。试试看,能不能把爸爸的话读通。

  指名试读。

  还有谁能读得更好吗?

  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讨论:这三句话应该怎样读?

  自由练读。

  齐读。

  看屏幕。教师叙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这是何等高洁的品格!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时怎能不肃然起敬变得严肃起来呢?

  让我们带着赞美、崇敬的感情再把爸爸的话读一遍.

  爸爸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不仅仅是出于对白杨的崇敬,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你能快速阅读课文第15节告诉老师吗?

  对了,爸爸是借白杨在表白自己的心。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爸爸的心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6节,完成填空。

  (完成后学习小组之间可以先交流交流.)

  讨论。

  指名说。

  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学到这里你明白了吗?请你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关联词语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练说。

  交流。

  爸爸的心现在你知道了吗?

  板书: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为什么突然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默读最后一节课文,想想看。

  讨论。

  (爸爸在沉思什么呢?)

  板书:小白杨茁壮成长孩子

  (爸爸仿佛孩子仿佛)

  四、理清线索,总结升华。

  《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1、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揭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其中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3、教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 S h

  三、运用公示,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

  ②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③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④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迁移应用,质疑反馈。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纸上的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

  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足之处是:

  1、

  2、 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少。 教学时教师语言过于平缓,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人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巩固前一课所学的色彩三原色知识,通过学生探究折纸、染纸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巩固所学的色彩三原色的知识。

  难点:染纸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教师的四周布置上美丽的染纸,创设出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发现染纸的特点。

  1、教师展示两张染纸,一张是前一节课制作的滴染作品,颜色分布不规律且较随意;第二张是图案、颜色重复且对称的染纸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两张染纸的不同之处。总结:染纸作品的图形和颜色是对称的,形成重复的美感。教师质疑:图形和色彩的重复效果是怎样出现的呢?

  2、探究折法。以组为单位从教室里悬挂的染纸中选一张,分析其折法。每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前演示折法。学生感受不同折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3、欣赏扎染、蜡染作品,教师介绍其悠久的历史,并引导学生受水与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

  4、看书,自学染纸的方法。提问:书上是怎样染纸的?生:将颜色倒入调色盘中,将纸浸在颜色中染纸。总结:这种方法叫做浸染。

  5、学生试做。

  6、解决在试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问:你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了,需要帮助?生:色彩染不透。中间部分不知道怎样染?引导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7、第二次制作。

  8、学生展示染纸作品。

  9、教师展示用染纸制作的各种工艺品,拓展学生的思路。

  10、总结。提问:你在制作后还有生么遗憾?有什么收获?课后小结巩固前一课所学的色彩三原色知识,通过学生探究折纸、染纸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究发现一些新的好的方法,如运用浸染法时,用废旧报纸吸一下水分,这样能够使色彩过渡的更柔和,也比较容易揭开。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总8篇】相关文章:

1.【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总9篇

2.【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总7篇

3.【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汇总5篇

4.【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九篇

5.【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五篇

6.【精品】教学设计方案7篇

7.【精品】教学设计方案三篇

8.【精品】教学设计方案8篇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下一篇: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