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8 16:02: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九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产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之情。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图文对照,感知字形,了解字义,体会象形字的特点。

  3、认识2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中10个生字。掌握L(竖折)、丁(横折钩)、J(竖钩)、>(横撇)、(竖折折钩)5种基本笔画。

  4、学习正确朗读短文,在朗读中体会也的用法。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准备与文中自然景象相关的音乐片断、录像带。2、准备田字格黑板。

  学生:观察日、月、山、水、炎、树木、庄稼、画画马、牛、羊,了解有关的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处用音乐、录像或图片创造美的环境,感受自然景物的美

  开课时,教师通过放录像或配乐看图片,让学生看圆圆的太阳光芒四射;弯弯的月亮如一只金色的小船,飘飘荡荡;小溪水哗哗地响着,时进还跃出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此情境的创设,使这些概念更具体、形象、生动,加强了学生对日、月、山、水、火等事物的感性认识,充分感受其美的形象。如果没有条件,可采取让学生画一画见过的日、月、山、水、火的情景,并把图上的内容讲给大家听的形式。

  二、掌握字形,理清字理,感悟汉字的形体美

  教师可以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观察一两个字,通过对比观察,找出每幅图上的具体事物与象形字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借助象形字记忆生字字形,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如:教学山时,引导学生从图到字观察,山字是三座高峰并峙的角形。象形的山字三个角变成了三条竖线,中间一条最长,两边的两条稍短,虽然山字的象形性大为减弱,但仍保存了角形字所概括的、山高高耸立的美。通过山与山的比较,体会到如让三条竖线一样长,那山的高耸的气势就不能表现出来。

  三、利用规律,自主学习,发现美

  1、学生自己观察其余字的变化,体会字形与字义。

  2、小组交流学习,记忆生字的字形,欣赏汉字的美。

  四、大胆想象,表现美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句子。熟读课文,了解句子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水火不相让的让是什么意思,师生共同讨论。

  2、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读中联系生活实际,对日、月、山、水、火进行生动形象的理解。

  五、自主识字与写字

  1、用竞赛或游戏的方法,激励学生自主识字。

  2、认识4种新的基本笔画。

  3、教师范写日、水两个字,让学生知道怎样利用田字格写字,并体会几种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

  4、学生写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执笔、写字姿势。写字要在课内给足时间,不求数量过多,但求质量高。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机器人是怎样的。

  2.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讨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1.上网查询并下载智能机器人的图文资料及课文插图。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参观机器人表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阅读猜想

  1.(板书:机器人)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对机器人有哪些了解。

  2.(板书:果园机器人)让我们来大胆地猜想一下果园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会干哪些活。

  自读自悟

  1.打开课本,认真朗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默读课文。

  3.找出文中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有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想。

  小组交流

  1.小组内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文中果园机器人新奇有趣的地方。

  全班交流

  1.(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小组认为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如:

  a.机器人的样子设计可爱合理:它的外表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各个部位都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它的电子眼能够发现浓密枝叶后的每一个成熟的水果;胳膊可随意弯曲旋转伸缩,手上戴有手套,不会将水果抓伤;它的脚能够依据地势保持平衡。

  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来表现果园机器人的神奇有趣。

  感悟积累

  1.抄写三句文中加有引号的句子,同桌间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给大家读一句你感到最有趣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如,“让果农在大片密密的果树林里一个个地去找‘饿倒’了的机器人,那可太麻烦了。”本来人才知道饿,饿了没有力气就干不动活,那么机器人没电也干不了活,作者说它们被“饿倒”了,让我感觉到它们就像一群饥肠辘辘的工人,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躺在果树林里向果农抗议,感到非常生动有趣)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文本解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李白与孟浩然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

  因此“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2、理解“烟花三月”(诗人与好友在春意盎然、繁华似锦的阳春三月,在这天下名胜黄鹤楼分别,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2)李白伫立长江边,难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透国一个“孤”字,还让你看到、联想到什么,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

  寻找“送别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

  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

  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

  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流水”在这里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着思念,象征着惆伥,象征着别情离恨。李白的这种心情,用“水”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练习,通过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带去李白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对繁华似锦的扬州的向往……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儿童和平条约》教学设计

  洛江实小 刘惠卿

  教学内容:

  《儿童和平条约》带有很浓厚的儿童情趣,语言流畅,文笔活泼。课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条约,第一次出现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它的每一项条款,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同时,它又是一种儿童条约,表达了全世界儿童的一种美好愿望——希望人类携手努力,共创世界和平。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4个字,注意多音字“给”的读音。随文学习本课的关键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体会儿童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激发学生从小热爱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鼓励同学们为世界和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点:

  1、识记8个生字及掌握多音字“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憧憬世界和平的美好景象,激励学生为世界和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份班级公约。

  2、揭示课题:儿童和平条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鼓励学生读题质疑,部分解疑。

  儿童和平条约不用强制别人执行,它表达的是全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过渡:儿童和平条约里都写了什么内容?带着我们的好奇心一起走进课文吧!

  2、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自己认为难懂的词句做上记号,联系实际想一想。

  3、同桌互帮互学,交流自学情况。

  4、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

  三、入情入境,细读感悟

  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条约,细细品味儿童维护和平的那份决心吧!

  (一)读第一句话,指名汇报: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

  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二)播放课件,渲染战争场面

  (1)理解 “无家可归”什么是“无家可归”? (没有家,不能回家了。) 你知道哪些人无家可归?指导理解:是啊,那些可怜的孩子不仅无家可归,还没有饭吃,面临饥饿,生病了不能去看,面临疾病。所以―――――

  (2)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朗读)

  (三)过渡:只要我们消灭一切与和平对立的事物,这个世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1)闭眼听读4-6句,思考:和平世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交流汇报

  (3)指导读句子,感受和平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教师适时板书:珍爱)

  (四)过渡:和平给我们带来了幸福而舒适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珍爱和平。为了和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自由读七、八句。思考: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2)为了现在的和平,为了永久的和平我们能怎样做呢?为了大家的和平,我们又该如何做呢?齐读最后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过渡:远离战争,珍爱和平、创造和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1、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儿童,你打算怎样做?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2、朗诵诗歌《放飞和平》。

  五、作业布置:

  1、给父母读《儿童和平条约》,和父母交流感想。

  2、你想像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画一画。

  板书设计: 儿童和平条约

  向往

  珍爱 和平

  创造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的: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2.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编写。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提倡编者意图、写作意图和学习意图的和谐会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内容: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日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原则:要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为了充分调动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拟安排两课时学习本文。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

  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着重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设计原则:在多数同学能够提出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根据关键语句或段落,了解李京京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把握李京京情感倾诉的需求。

  预期成果所包含的实质: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入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主人公用全部感情朗读那篇动人的课文,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启示。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吧。

  五、布置作业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把握小说的主旨、赏析小说艺术特色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主要的目标。

  二、赏析体会

  设计原则:充分发挥学生阅读课文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赏析的积极性。以学生选择重点语段朗读、赏析为主,教师适时指导赏析。

  关于小说主旨,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发现与体会赏析。关于小说的艺术特色,应落实好重点问题: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

  三、合作探究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探讨研究。(似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自由。)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帧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五、作业

  平时注意积累,记下自己在文学欣赏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初春的鸟儿还不多。

  生:老师,还有“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

  生:“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浅草才能”,小草刚刚出土。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高。

  生:“乱花渐欲”,“乱”,“渐”,说明花儿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初春的花星星点点,也不是很多。

  师:说地真好,画面已经立体化了。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你体会到春天的什么意境?想好了你就说。

  生:我听见了和尚撞钟的声音,那么庄严、肃穆,那么辽远、空旷,使我心旷神怡。我在西湖边上耳听着这天籁之音,眼看着美丽的西湖胜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笑)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春的人儿在西湖边轻歌曼舞,或细语呢喃,或那勤劳的妇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纱,木杵捣衣声,击水声清脆的、悠扬的此起彼落;而孩子们则在嫩嫩地,绿绿的草地上欢快的叫跑着,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那轻盈、活泼的黑头莺唱出美妙的歌声,“自在娇莺恰恰啼”。(此时,已看出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我听出了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见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钱塘湖春行》,清风传送着那优美的诗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学生妙语连珠,老师一副惋惜地表情)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有意境,同学们的诗歌感悟能力非常强啊!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精彩发言,但因时间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绿,绿柳青青。

  生:“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水”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生:寺庙是红砖绿瓦的,凉亭是古色古香的。

  生:云是白的,蓝天白云。

  生:草是嫩绿的,树是刚抽芽的,也是嫩绿的。

  生:白居易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悠闲自得的在西湖岸边踏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西湖的春天吧!在作文课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学习詹天佑的创新精神 。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学习如何收集材料 ,帮助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教具准备〗

  资源库中的图片、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詹天佑的图像,请同学用文 中的一名.句话说说这是谁?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换个说法说说这句话。

  这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二、自读“预习”,自述背景

  1、读“预习”,画出介绍詹天佑及其时代背景的句子。

  思考:

  ⑴ 詹天佑处在什么时代?

  ⑵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在当时有什么政治意义。

  ⑶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詹天佑的知识。

  学生回答之后,老师结合资料作相应的补充。并对詹天佑的生平作一介绍。

  三、自学生字,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 ,在居民点上找出生字,新词。

  2、你用什么方法学习生字?

  ⑴ 挑出形声字一起学习:

  控(kong)、嘲(chao)、绘(hui)找出字的'形旁和声旁?

  ⑵ 用换偏旁的方法学习:

  挠(nao)、浆(jiang)、竣(jun)、岔 (cha)、扛(kang)。

  ⑶ 记住易错笔画的字。

  如:毅、藐。注意不要多笔少笔。

  3、根据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学生自己学习,交流,然后教师用电脑出示生词:

  阻挠:阻止或暗中破坏使不能发展或成功。

  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

  嘲笑:不怀好意地取笑别人。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竣工:完工。一般指较大的工程。

  藐视:轻视,小看。

  轰动:一下子引起很多人注意。

  杰出:才能、成就出众,超过一般人。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和条件。

  赞叹不已:连连称赞,不住的说一些称赞的话。

  四、自由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事。)

  2、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全过程?(课文的四至六自然段。)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出全文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第一句)。

  4、每个自然段讲什么?全文可分为几大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段:(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第二段:(2、3自然段),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

  ⑴ 清政府提出修筑计划,帝国主义国家出来阻挠、要挟。

  ⑵ 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引起了国内外轰动。

  第三段:(4、5、6自然段),詹天估方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⑴ 勘测线路过程中詹天佑是怎么做的?

  ⑵ 施工中工开凿隧道的情况。

  ⑶ 在青龙桥设计“人“字形线路。

  第四段:(7自然段)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2.学习本课生字,通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并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对话。

  3.默读课文,找准重点段,试着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中爸爸给我买书经过这部分,懂得《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来之不易和读书的乐趣。

  2.找准重点段,训练给课文分段及归纳段意。

  3.感受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爸爸说这番话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

  1.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

  2.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体会父亲希望子女成为热爱学习的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二),了解字音词义,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三)找准重点段,总结每段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懂得并体会《皇帝的悲哀》这本书为什么珍贵。

  (二)体会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爸爸说的这番话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三)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皇帝的悲哀》这本书。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3.把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

  (二)板书课题:爸爸和书。

  导入 新课: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爸爸和书有什么关系?)是啊,爸爸和书有什么关系呢?学习课文后就知道了。

  (三)自学课文。

  布置预习要求,由学生预习。

  1.边读书边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用△△作上记号。

  2.标出序号,找准重点段,试写各段主要内容。

  3.画出课后思考的句子,想想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指导阅读。

  1.汇报自学情况:

  (1)先由学生汇报自学的收获或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作进一步检查。

  学生可按自学要求汇报,也可以学懂一点讲一点。如懂得题目的意思;知道哪些部分是写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又如学会了哪些生字,学懂了哪些新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等等。教师在检查过程中,可根据要求询问学生是怎样学的?也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讲到的问题。

  总之,教师以指导、点拨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初读课文。

  (2)在字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字的读音和字形。

  ①注意下面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

  ②注意下面字的字形。

  缠(ch2n):容易少一笔为緾。

  晰(x9):容易多一笔为。

  裹(gu%):果字最后一笔不要写成奈。

  2.指导精读课文:

  (1)先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为什么是最珍贵的?这两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学生自学讨论:

  《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最珍贵的原因是只要一翻开这本书,当年买书的情景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投影:一就体会出这本书的珍贵与当年买书的情景有关。

  总结1、2自然段主要内容:《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

  (2)学习重点段落3~12自然段:

  ①请一学生读文,其他同学思考:

  A.爸爸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给我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

  B.你怎样理解爸爸在给我买书过程中说的那些话?

  理解A:爸爸是在公司倒闭,妈妈干零活,我无人照管,家中生活十分窘迫和贫苦的情况下给我买书的。而且买的是旧书,很便宜,还是用乘汽车回家的钱买的,而回去的路又不好走。

  理解B:重点体会父子二人买书后在路上的对话。

  投影a:怎么样,乘汽车比买书强吧?

  不,买书比坐汽车强!

  体会b:在路远天寒情况下,爸爸用反话激励我,使我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投影b: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但是不这样做的话,爸爸就没法给你买这本书了!

  体会b:爸爸的这句话既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同时又讲了这样做是迫不得已的。

  投影c: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

  体会c:爸爸朴实的话语,沟通了父子之间的心灵。爸爸含着热泪的一番话,使我倍感书来之不易,所以我觉得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为此,更加珍惜这本书。

  ②反复朗读,理解句子含义。

  A.再读重点句,体会句子深刻含义。

  B.分角色朗读,理解人物情感。

  C.通读第3~12段,归纳主要内容。

  爸爸给我买《皇帝的悲哀》的经过。

  (3)学习课文第13至第15自然段:

  默读概括13至第15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爸爸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继续给我买书以及买书给全家带来的欢乐。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出:读书,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读最后一段归纳总结主要内容:我和姐姐的一百来本书是怎样买来的,指出爸爸买书的目的是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试归纳各段主要内容。

  (1)老师提问: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爸爸给我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的?

  (2)学生朗读全文,找出课文3~12自然段是讲爸爸给我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的。

  (3)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

  讲《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

  第二段:(3~12自然段)

  主要讲爸爸给我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

  第三段:(13~15自然段)

  主要讲爸爸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继续给我们买书以及买书给全家带来的欢乐。

  第四段:(16自然段)

  概括地讲我和姐姐的一百来本书是怎样买来的,指出爸爸买书的目的是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五)总结全文。

  1.让学生在朗读全文基础上,试总结全文主要内容。

  2.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老师补充、做小结。这篇阅读课文,作者怀着深情,通过写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回忆我的爸爸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为我们买书,给全家带来的欢乐,表达了爸爸对我们的深切关怀和所寄予的希望,说明这件事对我的童年生活有深刻的影响,使我懂得读书的乐趣,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3.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读书有乐趣吗?

  有哪些乐趣?

  在学生自己谈体会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懂得:读书能给人带来很多乐趣,它可以使人增长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所以,我们从小就应爱书,读书,让书成为我们的朋友,使自己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壮丽的祖国山河”中的第三篇课文。文章思路清晰,段落分明,共分六段,中间四段按照四季顺序描绘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象,每段都是先写树木,再写树木周围的景色。因此,此文有利于引导中年级学生感悟组段方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要求。同时,课文语言准确、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感。

  本课一些要求会认或会写的字,如“汇、刮”等,比较好地体现了季节的特点,有利于教学把识字、写字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它们的意思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由于课文内容较为浅显,学生可以大致读懂课文内容,因此,教学重点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并发现课文组段规律,学习、积累背诵生动、优美的语言为宜。

  2、设计理念:

  在设计时,我主要遵守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以读为主,在生、本对话中感知“美丽”;抓住特点,在师、生对话中领悟春季美景;感情诵读,领悟“春之美”,在师、生、本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汇、刮”,领会左右结构生字宽窄布局的迎让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尝试运用立桩记忆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2) 探究并发现写春夏秋冬四段的组段规律,学习和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主要采用了图、文、声视频并茂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丽,脑子中有这么一个形象,能带着兴趣去探索课文的内容。进而启发学生想像,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段的训练,

  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教法在这边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具体怎么实施,在第四部分我会再做详细地解析。第三部分学法也一样。)

  四、说学法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可以才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声音等方式进行学习;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鼓励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2、认读字词,指导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白桦、淙淙、嫩绿、涨满、蘑菇、脑袋、葱葱茏茏(树木青翠茂盛)、当美餐.

  3请六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

  要求和评价指标:声音洪亮,正确流利。

  二、提示重点,明确目标

  这节课重点探究课文中间部分的行文顺序和组段的规律。

  三、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1.由教师背诵第一段导入,学习第二段──感受春天活力之美。

  (1)指导感受“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中“抽出”用得准确、生动,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练习朗读,要求读出树木的生机勃勃。

  (2)学生自读、探究整段,找找还有哪些词“用得真好”。

  (3)交流汇报。

  重点感悟:“汇” 也用得生动形象,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第一步,读“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第二步,出示“汇”字。

  课件演示,理解“汇”字的意思,形象记忆字形:三点水就如同积雪化成的水,淙淙地流进小溪(“象形”的半口匡)。

  第三步,指导书写“汇”字。指导要点:偏旁三点水,写在弧线上,上面两点要写紧凑一些。

  第四步,学生练习写“汇”字。

  第五步,再读带有“汇”字的句子。

  师:想象雪水“汇”成小溪的景象,有感情朗读。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写小鹿的句子。

  引导学生有感情齐声朗读:“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九篇】相关文章:

1.【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六篇

2.【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4篇

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4篇

4.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九篇

5.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7篇

6.【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六篇

7.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六篇

8.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8篇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下一篇: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