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长相思》说课稿

《长相思》说课稿

时间:2021-01-21 16:40: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长相思》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相思》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相思》说课稿

《长相思》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各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章中的一首词。可以说,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作者通过对眼前边塞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选编这首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词《长相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用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之情。

  三、说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突破重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诗歌的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

  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的情景设置,让学生置身诗境,进入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对话,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有景、有情、有境是诗歌教学的基础。本节课中,我极力为学生创设诗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诗歌文意,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背一遍吧!(齐背《泊船瓜洲》《秋思》)

  2、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古诗时,运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谁能说给大家听?(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展想象、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长相思》

  齐读课题。解析词牌名。

  (首先我通过复习导入让同学们对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引入本课学习古诗的方法。在此环节并对词牌名《长相思》进行解读,让学生对词有大致了解。)

  二、初读古词,知晓作者。

  1、初读提示:诵读全词,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指名读古词。

  3、知作者。(生介绍,师补充)揭晓词人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通过初读自学掌握字词句,然后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这首词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词句,悟词情。

  1、朗读古词,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将句意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说句意。

  3、师生交流。

  (1)感读古诗。

  师:作者的“身”在哪里?生:身在征途。

  师: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齐读上半阙)

  师:上半阙你读出了什么?生: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生:心系故园。(齐读下半阙)

  师:下半阙你又读出了什么?生:将士们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思念家乡。(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展开想象。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画面)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4、再读古词,感悟词情。(小组竞赛读。指名合作读。)

  (首先我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词意,指名说词意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再通过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感悟法进行师生交流,感悟和想象将士征途中的困难以及思乡之情。当学生理解这首词后便会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时我让小组赛读以及指名展示读来升华情感。)

  四、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读古诗

  知作者 身在征途 抒发思乡之情

  解诗句 心系故园

  展想象

  悟诗情

《长相思》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长相思》编排在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长相思》上片叙扈从之事,下片抒思乡之情。从“夜深千丈灯”的千古悲壮到“故园无此声”的婉转蕴藉。基于以上特点,我将这一课时《长相思》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作者纳兰性德的身世经历,产生心灵解读,缘景明情。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重难点,即掌握纳兰词风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的特点,解读词的内容领会词的意境。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诵读法 情境创设法 探究互动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我多选了几首纳兰词,并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 学生解读词话,创设诗韵课堂

  用多媒体显示王国维《人间词话》对纳兰性德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请学生简单解释。

  (二)读诗文﹑想画面,赏语意﹑悟诗情

  先用多媒体显示纳兰性德四首词《长相思》、《蝶恋花》、《采桑子》、《浣溪沙》。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点评,而后问同学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四首词整体感知,诵读中让诗凭着自己的语言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诗意。

  再抛出问题:纳兰性德是乱世中一个传奇,在清代的文学史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领域,同学们在词中找出触动你心灵的词句进行赏析。

  如“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有什么声音呢?作者在疾风飞雪的出塞路上,鞍马劳役,最忆故园的温暖,语意真切。

  如“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明珠罢相后,在家中读儿子《饮水词》,老泪纵横叹道:“这孩子什么都有,为什么这样的不快活?”是啊,为什么呢?那个捷克人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纳兰性德身世显贵,当朝宰相之子,但他“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无心功名,经史百家无所不窥,在天文、历法、书法、绘画、音乐、佛学方面均有一定造诣,的确不是人间富贵花。

  学生会结合作者经历,赏析词句洗尽铅华的真切自然,绚丽至极归于质朴的沉挚清婉的特点。置身﹑沉浸于诗人描绘的意境中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审美的认同,这个过程是自然的,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我问同学们还喜欢纳兰哪些动人的词句?

  学生可能会对“人生若只如初见”,“心字已成灰”,“当时只道是寻常”“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这样的句子解读。

  小结:通过学生回答,可知纳兰负旷世之才,绝世而独立,高贵而忧伤,豪放是外方的风骨,忧伤才使内敛的精魂,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成为开启心智的天籁之音,无愧“满清第一词人”的称号。

  (三)、拓展相思内涵,在心灵对话中升华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纳兰性德不是中国最后一位诗人,但却为中国两千年诗歌史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他站在哪些巨人的肩膀上吸收了他们的哪些优点?

  此问题是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诗家词人,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纳兰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李后主的悲慨郁结,晏殊的婉约清丽,陶渊明的自然淳朴,苏辛的豪放雄浑,但纳兰又不同他们,纳兰就是纳兰。

《长相思》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是第三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了,可以说对词这种文体并不陌生。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学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用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进行生生对话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的课堂。之后就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资料。

  (二)、读诗文知词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悟诗情,想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领学生走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学生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我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在《长相思》教学中我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感悟到了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中的一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体悟到词人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而生的语言积累。

  上完了这节课,觉得还有不少缺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细致深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工作在实小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今后,我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无愧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长相思》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其中《长相思》是第三首,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得一首词,这首词主要描写的是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情景。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热爱家乡”,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就是一是让学生能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能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本单元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美好情感。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背诵《长相思》。

  2、通过借助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感知诗词大意。

  3、能过朗读、感悟、想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思乡之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能过哪些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由于它的体裁特点,所以我将

  三、说重难点

  品味诗情,体会作者的思乡怀乡之情。

  四、说理念

  1、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铺垫”与“延伸”这两种方式,构建了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机构。开课时用本课的前两首诗引出乡愁,而且两首诗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乡愁,从而引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内知识的积淀走进文本。在拓展,解词心部分,我引用《菩萨蛮》中“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来读透词心。

  2、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永久的活力与生机。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从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教材的角度出发,创设积极有效的教学情境。课堂上,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开始的初读正音到有节奏地读及带着词的味道读、入情入境的读再到最后的背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走进作者内心,去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生成,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读词,懂词意部分,让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同桌互助来理解词的大概意思,既教给了他们该如何学,又让他们有自主、合作的意识。

  五、说设计思路

  1、还词的“完整性”。教学这节课,我没有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背景叙述,也没有过多地进行语言上的肢解分析,哪个词哪句话是什么意思,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悟诗情、解词心部分,从开始的两首诗不同的乡愁导课到最后的《菩萨蛮》,我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词的意境,一种边关将士浓浓的思乡的意境,我觉得这正是这首词的终极意义,也是古诗词教学的终极意义。

  2、把握一条情感脉络。《长相思》这首词,通过描写征途的艰难,在一个风雪之夜勾起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紧扣这一感情脉络,设置相应问题,如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是什么使作者如此的长相思?作者的心在哪里?纳兰性德的故园是怎样的一副情景等问题贯穿全课,让课堂始终是环节在变,方法在变,唯有这一情感脉络不变,整堂课都处于浓浓的乡愁之中。

  3、落实一个训练点。按照国家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说法:“诗活在诵读的当下,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诗即诵读”。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以读为主,有十几次要求学生诵读诗歌,但是,每次的诵读,学生所带得任务不同,要求不同,所获得的情感不同,意境也不相同,每一次的诵读,都向诗的本体意义更进了一步。如开始的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也就是课中讲到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再到后边的带着词味读,带着身和心分离的感觉读、带着想象读等以及自由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从而发扬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将阐释的自由还给了学生,把想象留给了学生,这种想象,使诵读者完成了对作品“空白”的填充,也从而完成了诗歌作品的意义。

  4、培养两种学习习惯。培养“诵读、想象”和“主动搜集资料”的学习习惯。这两种习惯,既是学习的习惯又是学习的方法,它时刻体现在教学中。如在诵读中想象身在征途的情景及故园的情景,而在学生对作者的简介及作业的布置内容都是对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的习惯体现。

《长相思》说课稿5

  今天 ,我所上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长相思》一词。这篇课文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并通过对比了解这首词在表达上与前两首诗有什么不同。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新课前,首先布置学生预习,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同时通过资料了解作者。在教学新课前以复习《秋思》一诗导入。为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用学习诗的方法,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检测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题目《长相思》不难理解,一代而过,在知作者上,让学生简介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30岁,清代词人,字容若,满州人,少聪明读书过目不忘,继承满人习武,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的造诣,文学成就与词为最,现存349首。不错,肯定学生对作者的简介,学生的资料来源于他们手上的课外辅导书。接着让在学习上自觉性较强的学生来说说他们是怎样理解这首词的。我猜想,学生肯定会受以前塞外作战诗的影响,说出作者在外征战多年,十分想家。果然不出我所料,当我提问学生是怎样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时,学生的回答和我想象的是一样的,我没有及时去对他们回答进行评价,只是微笑着对他说,你是怎样知道作者是外出打仗的呢,学生自信地说,我是从课文插图上看到一个身穿盔甲的士兵、从文中千帐灯中知道在外安营扎寨得知。不错,你在学习上善于观察、思考。这时,我紧接着问,同学们还有其他答案吗?学生不语,说明都认可这一答案。

  这时,我告诉学生,这首词写的不是在外征战,而是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它的写作背景吗?给予学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渴望。想知道,我们还得从知作者中去寻找答案。刚才你们对作者的简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下面教师为大家补充另外的一部分,纳兰性德是康熙时期大学士明珠的长子,这一身份,说明作者生于豪门世家,书香门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作者三岁学画画,四岁学骑马,纳兰性德从小聪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17岁入太学读书,22岁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七名,后被康熙提拔为贴身卫士,但这位有着显赫地位的才子仅活了30岁。由于优越的家世和特殊的地位,作者有很多话不敢正言直说,只能通过缠绵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也许是导致作者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这首词写于作者27岁那年的二月二十三日,作者跟随康熙出山海关到长白山祭祀祖仙。出关时,冰雪末消,由于长期生处宫中,享受着天伦的生活,而出关后,自然条件恶劣,引起作者对家乡的想念。因而有感而发,提笔作下这首词。这时,提问学生这是一首词是描写出征作战吗?显然回答是否定的,而是祭拜。

  我深知简介作者时,多有时2-3分钟,但我觉得用得值,因为,这2-3分钟为后面理解词意作了铺垫。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同时,采用了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加深了学生的映象。

  在教学中,把整首词板书于黑板上,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点名读等形式,使学生把整首词读通顺、读流利,读出韵味,让学生在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进一步体会作者要表达了情感。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在教学中,向学生简要说说古诗与词的区加别,由于词不像诗那样在形式上要求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所以,词又叫长短句,这中强调,解决了作业上的一个题。在理解词意时,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对单个字理解。如程:路程;帐:帐篷;更:旧时一夜有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故园:故乡。通过帮扶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了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晚,千余座帐篷里都亮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不禁思念起家乡,因为故乡宁静、温暖是听不到这些声音的。通过理解,学生知道了这首词的上阕是叙事、写景;下阕是写景叙事,从整首词来看,作者采用了写景、叙事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来体现自己的思乡之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意,体会词人思乡之情,除了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外,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边听想象将士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在外安营扎寨。夜晚,在风雪声中醒来难以入眠的情景,通过你想到了吗?你看到了吗?这些提问,加剧学生的想象,这种看似无形的想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却是有形的记忆。由于作者从小在宫廷长大,从没吃过苦,受过罪,在想象中让学生接合看过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来想象作者如果此时在宫中正享受着怎样的待遇。学生会说:有人更衣;有人盖被子;有人在生火;有父母嘘寒问暖等。这样的对比想象,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在天寒地冻的关外是如何的思乡家乡。同时也和开篇的导入起到了前后呼应。

  激兴地导入,拓展地想象,在学生理解词意上帮助很大。从而为学生理解性背诵课为打下基础。通过课堂检测部分学生能在教学完后背下这首词。

  虽然,我自我感觉这一课我采用多种方式教学,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生情,读中感悟,但部分学生还是没能理解所讲内容,同时,我结合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了应试教育的方式,把词的大概意思写了出了,帮助部分学困生理解词意。我深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长相思》说课稿】相关文章:

1.《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2.《长相思》古诗鉴赏

3.长相思读后感

4.长歌行古诗谱

5.亲情滋味长作文

6.护士长述职报告

7.长隆欢乐世界日记

8.《长歌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