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02 13:20: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汇编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汇编10篇

说课稿 篇1

  勇于尝试 大胆展示 合作进取 分享成功

  ——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设计说明

  一, 指导思想:

  为贯彻“两钢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结合上海市课改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体验多种运动方式的乐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多方位的培养学生能力。在高三女生《体育与健身》课中设置单杠的教学内容,旨在“克服恐惧心理,掌握基本技能”,运用和谐合作、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练习中掌握技术动作,在合作交流中增进友谊,分享成功的喜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运动的乐趣。

  二, 说教材:

  1. 内容: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

  2. 教材分析:

  单杠包括各种支撑、悬垂、摆动、回环、腾越、屈伸和转体等非常丰富的动作,是锻炼身体十分有效的手段,也是竞技体育项目之一。高中阶段单杠教学,主要是在低单杠上完成各种支撑、悬垂、摆动、回环及上法和下法等简单动作练习,用以作为健身、健心及实用性技能的锻炼手段。本课内容为高三《体育与健身》教材中,体操——单杠中的拓展内容。通过学习能有效地发展学生上肢和躯干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控制能力,对学生的身体姿态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次挑战。由于单杠内容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课前器材场地的准备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加强学生保护与帮助的责任意识。

  3.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三女生,在初三体育加试中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单杠,进入本校后,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又再次学习强化了单杠内容,有一定的体操基础。从整体上看该班学生身体素质较好,同学关系融洽。但是,由于女生上肢力量不是很好,所以在上本节课前要做一些俯卧撑,悬垂,支撑的力量辅助练习。此外,对个别体弱胆小的学生,会更多给予一些帮助和鼓励。

  4.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课内容的动作概念和技术结构

  (2) 初步掌握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动作,发展上肢力量,提高对空中姿态的控制能力。

  (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增强保护与帮助的责任意识。

  5.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臂拉杠,摆动腿前远伸,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难点:后摆时摆动腿加速后摆、待肩过水平面后压杠,翻腕,制控

  三.教法,学法设计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主要以小组为学练单位,充分发挥小组中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我首先采用情绪激励法进行引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采用了示范法,以敏捷矫健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情感;采用讲解和练习法,使学生眼、耳、手并用,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采用了发现法,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验证性活动、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地探究学习,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在与老师的动作进行对比,在研究中悟出动作要领,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最后通过“小组协作”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利用整理出来的运动处方掌握动作,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从尔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流程:

  1.课堂常规(1')

  2.“听数抱团”游戏(4')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一开始就采用慢跑中做“听数抱团”游戏,教师喊“数”是3、5,two,four,2*3等形式出现,这游戏使学生在心理、生理上进入兴奋状态,既活动了身体,又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身心愉快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徒手操(3')

  由本节课的负责学生带操,采用教师提出动作名称,学生创造动作(教师指导),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采用边示范、边练习、边纠正错误,适当变换口令节奏。

  4.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29')

  具体教学步骤:

  (1)导入主题: 介绍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选手的佳绩,言语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示范动作,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3)集中,对比自己动作与教师动作的不同之处(重点:手臂,摆动腿)。教师引用物理力学等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4)分组,相互找出动作的错误点,根据教师提供的学练建议卡进行练习。

  (5)展示,评价。

  5.放松操(1')

  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放松练习,随着音乐的律动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缓解

  7.总结,回收器材,下课(2')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内容及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口算(含估算)的综合实践课,适合北师大版五年级的学生或九义版六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口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发现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时纠正,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

  二、教学目标

  1、创设“逛超市”这一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口算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

  2、让学生在口算正确的基础上,明白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并养成自觉观察数据和运算符号的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进行口算,培养口算的能力。

  3、在学生能精确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时只需要估算价钱,不必精算,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并进行估算方法的优化。同时让学生感受估算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学生会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口算的能力。

  2、以口算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难点:估算策略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

  1、口算(含估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互交融

  本课以“逛超市”这一现实生活的情境贯穿始终,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逛超市时,不可能把纸笔或计算器都带在身上,因此算价钱时基本上都是采取口算的形式,而对数据稍微大的就可能采取估算的方式。因此口算能力在逛超市算价钱的过程中显得比较重要。学生感受到学好口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对学习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这真正把口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了,实现口算教学的情趣化。

  2、口算(含估算)方法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要优化

  学生在用口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学生用的口算方法不同,学困生可能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口算,速度慢而且答案不一定准确。而优生可能会去发现数据和符号的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速度快准确率较高。为此,我们不能为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句话,而让学困生停留在原有的起点上,因此要给学困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较中优化方法。

  3、独立思考与合作流交相辉映

  在口算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而不能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思考,从而造成课堂上一问一答的形式居多,而一些学困生由于跟不上速度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这样的口算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当口算题出来以后,要让全体学生都独立算一算并把结果记录在本子上,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困生以后,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困生在同桌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把问题解决。

  4、把学生的差错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学生在口算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是教学的生长点。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问题,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5、自评、互评与点评相得益彰

  到了五六年级,学生除了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外,还在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为这关系到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口算,口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算的方法是否最优,学生会反思自己的口算能力,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是比不可少的,在评价他人的口算方法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收获,应该引起什么样的注意,被评的学生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对学生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老师应该点出来,让学生能来评。通过自评、互评与点评,学生对计算方法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一:出示“店长推荐”图片,练习口算

  欣欣文具店

  名称

  单价

  文具盒

  12.60元

  橡皮擦

  2.50元

  钢笔

  7.50元

  圆珠笔

  4.40元

  书包

  40.00元

  尺子

  2.40元

  问题1:买1个文具盒、1个橡皮擦和1支钢笔多少元?

  说明:这是口算加法的运用,简便算式为12.60+(2.50+7.50)=22.60(元),用了加法结合律。

  问题2:买书包可以打八折,如果买1个书包要付多少钱?

  说明:这是口算乘法的运用,算式为40×8/10=32(元),简便算法体现在先约分在计算。

  问题3:买圆珠笔采取买1赠1活动,相当于1支圆珠笔多少钱?

  说明:这是口算除法的运用,算式为4.40÷2=2.2(元)

  问题4、淘气买1把尺子和1个文具盒,付了50元,找回多少元?

  说明:这是口算加减法的运用,简便的算法为50—(12.60+2.40)=35(元)

  请学生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计算。老师巡视:一是发现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二是看看学生用的什么方法,哪些学生用的口算方法,哪些学生是采取笔算或脱式计算。请做完的学生举手,如果同桌两个同学都做完了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并告诉学生:“如果我很优秀还要让我的同桌跟我一样的优秀,老师看看哪一桌的学生都很优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荣辱的意识。等全班同学都举手后,老师请开始做错后来经过同学帮助又改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错误原因并友情提示完成这道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1、创设逛超市购物的情境,问题里涉及加减乘除的口算方法,包含的口算方法较全面。2、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养成自觉优化算法的习惯。学生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学困生可能是按照常规的方法笔算,优生可能是用简便方法口算的。因此,老师安排同桌学生独立做完后进行相互交流。平时学生喜欢对答案,老师利用这种心理,创造机会让学生对答案,并相互交流算法,进行相互评讲。最后全班点评,老师把展示机会给学困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完成这道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创设情境二:出示日常购物单,学会估算。

  1、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互动交流

  **超市

  果汁

  16.00

  火腿肠

  13.00

  蔬菜

  8.00

  洗发水

  23.00

  洗衣粉

  6.00

  牙膏

  3.00

  问题:你能估算出共花了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写在本子上,想出一种办法的同学再想别的办法。老师巡视。学生都有一种办法后,老师再请学生小组交流,看看哪组的办法最多。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关注学生的自评、互评,并注意比较各种办法的适用条件。

  设计意图:1、学生面对问题能主动想办法去独立解决;2、学生独立解决的方法比较有限或者没有办法能主动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3、在全班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学习别人的方法。

  2、阅读教材,向书本学习。

  最后让学生打开教材第79页,阅读教材看看书上有哪些估算的办法,哪些办法是我们刚才想到的,哪些是没有想到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

  (1)淘气估算的购物的价钱一定超过40元,他的估算对吗?

  说明:淘气是将最高位加起来,得出至少需要多少钱,这种策略称为“去尾法”。

  (2) 妈妈带了100元钱,她够吗?

  16→20

  13→20

  8→20

  23→30

  6→10

  3→10

  说明:这个方法是将个位上的数字进一,变成整十数进行运算,得出最多需要多少钱,这种策略是“进一法”。

  运用以上两种策略可以估算出结果的范围。这两种极端的情形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生不容易想到,需要学生向书本学习,因此安排阅读教材十分必要。

  (3)淘气又估算了一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16 + 13 + 8 + 23 + 6 + 3 ≈ 70 (元)

  ↓↓↓↓ ↓ ↓

  20101020 100

  说明:这种“四舍五入”的办法,学生容易想到,这种估算的结果接近准确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时,学生汇报后就可以及时总结。

  (4)妈妈是这样估算的:

  16+23≈40(元)

  13+8≈20(元)

  6+3≈10(元)

  40+20+10=70(元)

  爸爸是这样估算的:

  16+13≈15+15=30(元)

  6+8+3≈15(元)

  30+15+25=70(元)

  说明:以上两种估算的策略是凑整(包含凑五或凑十),学生也容易想到,这个估算的结果也比较接近精确值。

  2、方法小结,比较异同。

  小结:这些策略很难判断谁优谁劣,生活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估算策略,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1、学生利用口算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情境,明白估算的重要性;2、知道估算有哪些策略,每种策略适应的问题情境;3、这些策略没有优劣之分,主要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运用口算方法与估算策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牛排每千克12.60元,小明买了2千克,店主收了小明26.20元,对吗?

  说明: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

  上衣每件55元,现八折出售,爸爸带了50元,够吗?

  说明: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服装价格进行估算,用60元打八折后是48元,因此原价55元的服装八折后不到50元,爸爸带的钱够了。

  3、李阿姨在超市买了2袋米(每袋35.40元)、14.8元的牛肉、6.7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李阿姨带了100元,够吗?

  说明: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估算的,注意学生之间不同策略的交流。可采用“去尾法”,两袋米超过70元,牛肉和蔬菜超过20元,鱼超过10元,加起来超过100元,所以不够。

  设计意图:各种估算策略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同时巩固口算的方法。

  五、教学预评

  本节课创设了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首先是提供“店长推荐”的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口算方法和技巧进行口算价钱,并关注学生的口算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帮助改进。第二,提供“淘气一家的购物单”,让学生运用口算方法和估算策略进行估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在各种方法和策略的比较和运用中,让学生明白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让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把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运用口算(含估算)的各种策略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教学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一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主要是围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则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并薪火相传;第二层,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第三层,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因而我们要再创中华文化辉煌。本节课是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非常紧密的一节课,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二,教学目标:

  作为文化生活知识,它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常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相关的历史知识与文化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据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师生的探究互动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掌握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和重要见证就是汉字和史学典籍,了解中华文化的现状与未来。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采用情景创设法、探究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探究、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对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去粗取精,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三、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教学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达成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特殊,结构虽然简单,但是知识跨度大,是一节横跨政治与历史知识的课程,因此就要通过多媒体、资料收集与整理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展与延伸。这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也提出了挑战。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重视差异,进行合理的组织。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选取典型、具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贯彻以上理念,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一)直观演示法:利用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和问题的引导,启迪学生思维,主动探索知识。(三)历史对比法:其他古老文明与中华文明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四)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2、学法:在学生学法上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讨论学习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

  坚持以问题探究或活动探究为线索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索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世园会、长安塔所蕴含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引出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

  2、设计探究问题1“古国文明各如何?”,通过学生对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进行对比,发现其他古国的文明中断或湮没,而唯独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3、探究活动2“面对奇迹深思索”。通过观看秦始皇兵马俑的视频来引发学生的思索,感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创造力。

  4、探究活动3“文明长河共追索”,采用学生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展示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创造的灿烂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5、探究问题4“源远流长——在哪里,触摸你?”引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两大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结合多媒体的视频资料了解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并适当扩展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了解中国史书典籍作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其具有规模大、存留丰的特点。在本问题的探究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突出重点。

  6、探究活动“风雨之后,期待辉煌!”通过对近代历史的回忆思考中华文化衰微之遭遇,通过小组讨论来为中华文化之再创辉煌出谋划策,形成知识上和思想上的提升。

  本节课在设计上的创新点在于通过探究问题或者活动的串接来引导课堂流程和学生的学习思路,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环相扣,增强教学的效果。

  七、教学媒体的使用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问题的展示引导教学过程,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播放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八、教学评价

  课堂的教学评价非常地重要,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和学习效果反馈,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指导。

  在教学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时跟进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调整与提升,提高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在课堂导入环节上,选用了我们西安世园会与长安塔的材料,既拉近了与学生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典型的代表性。因为世园会是我们西安的一个盛会,长安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他们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好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2)、在教学设计思路上,打破教材框目设置的束缚,以五个探究问题和探究活动为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顺流而下进行学习,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学流程,增强教学效果。

  (3)、在教法和学法上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选取典型而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并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对比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生学法上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4)、在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教学材料的设置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和恰当的运用。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扩展材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视野、生动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5)、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而到位的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所在、及时纠正存在的不足。

  2、遗憾之处。

  1、时间上比较紧张。因为本节课设计了学生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学生展示活动的时间比较长,超出了预想的时间。所以后半段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因此适当的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压缩处理,并压缩了后面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2、由于是公开比赛性质的课,学生在上课的前半程表现很紧张,有想法不敢表达,怕出错,因此影响到了教学的气氛。在小组活动展示环节,学生有过于依赖发言稿的情况。

  总之,对于本节课的长处,今后将进一步发扬,遗憾之处对今后的公开课提供了启示。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在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并将幂指数从整数推广到了实数范围的知识,这为过度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函数内容的深化,又是后续学习对数函数及等比数列的性质的基础,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例如在细胞分裂、贷款利息、考古中年份的测算都有较大的应用。也是教材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因此,在指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内容之中,在高中阶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说学情:

  2.学情分析

  心理特点:中职生的共性是一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此外职高生生理上表现为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刚刚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已经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回顾与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底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并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过程,完善认知结构,领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指数函数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严谨及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的选择与教学手段: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理论依据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1)故事激趣法:通过小故事牵动学生的思维,在他们不会解决又急于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形式上开展分组比赛、课堂抢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

  (3)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讨论教学法。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从前有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克扣工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意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

  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为1073741824分≈1073万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引起注意,让学生在不会解决又急于的心理状态下学习)

  2、探索新知(7分钟)

  问题1:某种物质的细胞分裂,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关系式是什么?

  问题2:《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你写出截取x次后,木棰剩余量y关于x的关系式?

  归纳:函数 中,指数x为自变量,底2为常数.

  概念: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底 ( )为常量.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值域为

  (设计意图:两个例子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

  3、分组讨论(8分钟)

  4、例题讲解(12分钟)

  5、强化练习(8分钟)

  6、课堂总结(2分钟)

  7、布置作业(1分钟)

说课稿 篇5

  一、说设计意图:

  《指南》语言领域明确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

  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

  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动物对话特别适合小班的婴幼儿学习,尤其

  故事中都是生动有趣的小动物。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谁咬了我的

  大饼》。

  二、说活动目标:

  《指南》中要求能听懂日常会话,并能完整表述,结合小班幼儿

  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试从牙齿的形状来猜测是谁咬了大饼。

  2.能用完整连贯的语句表述:“xx,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三、说活动准备:

  我抓注小班幼儿对直观图片感兴趣的特点做了如下准备:

  据故事内容来设计制作PPT课件;制作小动物图片;一张大饼图片。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ppt ,我运用了直观法;引导幼儿说出是谁咬了大饼

  时,我运用了讨论法。

  说学法:幼儿在观看课件及在分析是谁咬了大饼时主要用了观察

  法。

  五、说活动流程:

  基于以上活动目标,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师:今天,老师买了一样东西,宝宝们看!

  师:圆圆的,黄黄的,上面还洒着香香的芝麻呢,这是什么呀?

  幼:大饼。

  师:谁吃过大饼的?大饼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呢?

  幼:甜甜的、咸咸的..

  (二).结合图片,以“牙印”为线索,理解故事内容。

  师:恩,看来你们都吃过大饼。今天这个大饼是它做的,(出示PPT)

  谁做的啊?

  幼:小猪。

  师:恩,小猪做了一个圆圆的大饼。嘘..它累了,躺在大饼上睡着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生什么事情了?(出示PPT)

  幼:被人咬了一口/被人吃掉了

  师:小猪想,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它去问周围的朋友,幼儿认一认小动物。 它周围就住着这些小动物哦,你认为是谁咬了它的大饼呢?

  师:小猪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它也不确定,它要去问个明白。

  (三).观看PPT,通过对比动物牙印描述不同动物的牙印特征。在比较同时,引导 儿说出句型:“xx,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四)、通过板书,再次说出不同动物的牙印特征,从而确认“是谁咬了我的大饼”

  、

  中班语言《秋天的颜色》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

  《指南》明确提出: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如: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儿童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幼儿能运用自己的感官发现秋天是多彩多姿的,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散文诗《秋天的颜色》。

  (二)说活动目标

  《指南》中说: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事物的颜色,让幼儿亲身体验、感受到秋天的多样性,设计了如下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收集制作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的小图片和红、黄、白、绿、彩色的小图片。2、提供散文诗磁带。3、准备幼儿用书。

  (四)说活动教法

  幼儿获得知识总是从已有经验进行转移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这篇散文诗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联系法、游戏法。

  1、讨论法:为了调动幼儿的参与性,积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讨论法是必不可少的。

  2、联系法:图片联系实际,让幼儿把已有经验与事物图片进行联系,这是对幼儿已有经验更好的体现。

  3、游戏法:游戏法是万法之首,游戏更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让实物图片与颜色图片想匹配,才能达到幼儿理解、巩固的目的。

  (五)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积极主动学习的。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由浅入深,从具体到形象的,我将活动设计 成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幼儿通过直观的看和听,教师启发式的运用图片,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第二部分:给孩子一定的图片参考,让孩子学习仿编句子。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提问导入:秋天是什么颜色的?让幼儿进讨论。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颜色和事物,并进行必要的联系。

  第二环节:欣赏散文诗,目的是让幼儿对文章有了解。

  第三环节:根据散文内容进行提问,目的是让幼儿初步理解散文内容。第四环节:教师一边朗读散文,一边演示教具,让幼儿从视觉上直观地接触到散文内容。

  第五环节:欣赏录音,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设计提问: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是怎样说的?

  讨论:为什么小草说秋天是黄色的?枫叶说秋天是红的?松树说秋天是绿的?大地说秋天是绚丽多彩的?

  第六环节:幼儿跟录音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目的,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大班绘本《老鼠娶新娘》说课稿

  一、设计思路:

  《指南》语言领域明确提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老鼠娶新娘》这个故事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画面具有浓郁的“中国风”,且其中的童谣朗朗上口,因此,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醉翁亭记》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表现作者伟大抱负的《岳阳楼记》,等等。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HTML的语法》。

  一、教材分析

  1.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dreamweaver网页制作》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第二章主要是介绍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运用HTML语言编写网页是学习其他知识的铺垫。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HTML的基本标记、建立一个简单的HTML文件。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中职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dreamweaver进行了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运用dreamweaver创建网页文件的方法。但学生对HTML的概念及语法并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学会建立一个简单的HTML文件,也是以后综合活动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网页制作过程有很大帮助。

  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整个学习阶段都没有接触过语言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学习HTML语言方面存在困难,因此,HTML的基本标记的用法以及HTML四个标记的位置关系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主动发现四个基本标记书写格式上的共同点,运用类比法强化学生的记忆,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2.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HTML语言的概念,并对四个基本标记有一定的理解,能进行分析与思考;

  (2)熟练掌握HTML语言的使用方法及书写标记,并能对其进行编写;能运用HTML语言创建简单的网页文件;

  (3)感受HTML语言的逻辑魅力,并能对HTML语言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树立将来成为网页制作专业技术人员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HTML语言的四个基本标记的用法。

  确定依据:根据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英语水平,按照网页制作课的教学目标,本节的重点是HTML语言的四个基本标记的正确运用,原因是四个基本标记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就会出现网页不能正常显示的情况,这四个标记的基本用法是建立网页的基础。

  难点:HTML语言中四个基本标记的位置关系。

  确定依据:这四个基本标记的位置关系是创建网页文件最基本的,今后学习中的很多标记,都是在这四个标记基础上完成的,这节课又是学生第一次使用,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作为本课难点。

  二、教法阐述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类比记忆法等教学方法以及泰利德多媒体教学系统。运用类比记忆法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强,对于标记的使用位置很难记忆,运用类比之后学生可以在愉快中迅速记忆标记的使用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求知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网页制作”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并不断发展的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某一些操作、某几种软件的使用,而且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硬件环境:计算机的机房、投影仪

  软件环境: windowsxp操作系统、泰利德多媒体教学软件、自制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HTML的语法,教师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是不能深刻体会的,我设计了“以旧引新”这样的环节,请一名学生上机演示运用dreamweaver建立一个简单的网页文件,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运用dreamweaver建立一个简单的网页文件,那么这个网页文件是如何在浏览器中显示的呢?引出课题——运用HTML语言来实现。

  设计意图:将网页以代码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学习对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网页是这样生成的,从而激发学生渴望自己亲自动手编写代码生成网页的欲望,从而点明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在求知的气氛中展开。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首先使用泰利德教学系统进行广播教学,配合教学幻灯介绍HTML语言的概念、HTML的四个基本标记以及四个基本标记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对HTML语言有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分析讲的四个基本标记有没有共同点,学生很快发现,四个标记在书写时都是成对出现的,这时引出新的知识点——容器型标记和非容器型标记,成对出现的是容器型标记,学生会迅速记住。

  然后提问:这四个标记都介绍过了,那么这四个标记的位置关系如何呢?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四个标记的位置关系。在这里加入类比记忆法,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所以在记忆时产生困难,运用学生简单记得的英语单词HEAD和BODY两个单词与人作类比,将HTML标记比作一个人,将HEAD标记比作一个人的头部,将BODY标记比做人的身体,将TITLE标记比作人的额头,这样在讲到标记位置关系时,使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头标记在上面,身体标记在下面,非常容易记忆。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运用HTML建立一个简单网页的过程,然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并体验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之后教师依据“任务驱动法”,通过泰利德教学系统给学生布置上机任务,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HTML创建一个简单网页的过程,加以巩固和强化。然后教师再次广播教

  学,指导学生如何对现有网页进行编辑。

  (三)拓展训练

  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包含有段落的网页文件,问学生能否实现?学生尝试之后发现,不能实现段落,这时教师采用广播教学,讲述在编写代码状态下不识别段落,向学生介绍段落标记,由学生自己想办法实现含有段落的网页,通过这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能力的学生很快做出效果,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过程,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找一名做的正确的学生进行演示,教师再把时间交给学生,等作品完成后,教师加以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回顾、未来展望

  教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HTML四个基本标记的用法。

  对未来进行展望:记住了HTML标记的用法,那么各种类型的网页你都可以进行代码的编辑,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HTML语言编写一个网页文件,将代码写在作业本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7页花边有多长(长方形的周长)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长方形的周长的内容较少,主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单一的教学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将知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定在长方形的周长和计算。

  重点:放在学生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从而自然的获得求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

  难点:就是用什么方法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 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以及图形的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乐于和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 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三. 说学法

  根据学法的知道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分4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1、 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并要求学生用几何画版的方法进行验证。

  长方形的特征是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版的方法复习长方形的特征,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作良好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个环节我打算用谈话导入,根据我校申报市一级学校,各班出一期专刊,需要做一些花边,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首先让学生与同桌说说情境图的信息和解决的问题,接

  这个环节我打算根据我校申报市一级学校,各班出一期专刊,需要做一些花边镶在黑板上,(接着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黑板设计时,教师就提出:今天我们的任务是设计花边有多长----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又分为4个层次

  ① 想一想,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动手量一量、算一算。(每组找2名学生到黑板测量)教师指导学生测量、记录。根据每条边测量的长度,小组讨论怎样算,再写下来。

  ② 展示方法,讲解方法

  教师有意识请不同计算的学生到黑板板演,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明确不管那种计算方法,都是求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总和,使学生熟悉长方形3的周长概念。

  ③ 小结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巩固练习部分是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因此,需要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又具有教强的思考价值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练习中他的收获得到再一次飞跃。

  1、 完成几个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集体交流时,质疑:你觉得怎样算简便?

  目的是熟练学生对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并能说明简便方法的道理,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2、我安排了一个拼图游戏拼七巧板。让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并指出拼出的这个图形的周长。

  在这一游戏中学生又拼又指,既需要动脑拼图形,又要准确指出其周长,巩固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同时在多种图形的拼凑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3、解决几个问题。

  出示学校里的一块奖牌和一面锦旗,如果要给这块奖牌镶上木框,给这面锦旗添上须边应准备怎样做呢?

  小组讨论后交流。

  这一问题解决,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使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挥了合作学习的功效。

  五、总结质疑

  谈话:通过这节课对图形周长的研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以上是我对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图形周长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设计理念】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因此,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以获取知识为重点,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人们要求教育提供个体发展的广阔空间,高效率的认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改进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途径,使他们达到能在终身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拓展自我,从而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实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黄山奇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借助网络,让儿童参与收集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我在课前就让学生与我一起去搜集资料,并整理归类。这样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汇编的能力,在网络教材中也想设计一些新颖的东西,所以第一次由学生们邀请计算机老师协助。

  2、问题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问题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语文学科的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本文中,学生在提问阶段便可通过阅读网络教材,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通过网络技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3、探究问题阶段,我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出一个研究的平台,开展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在这个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会受到时空和途径的制约。所以我便在最后创造、运用阶段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从而真正展现了综合化学习的风采,也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5、第二次创造性的搜集、整理、汇编作品,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教师只给适当的帮助,与第一次截然不同的原因旨在让学生在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将资料进行内化积累;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齐制网络教材

  1、收集阶段:

  课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去搜集有关黄山的各类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也可以是影片、录像。

  2、整理阶段:黄山奇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借助网络,让儿童参与收集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由学生将所集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如:

  分成怪石、奇松、云海、温泉、天下第一奇山等。

  3、制作阶段:

  让孩子们自己去邀请计算机老师帮助汇编资料,协助制成网络教材,根据学生分类,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链接,只需在分类词上(如怪石)轻松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

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 “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的道理 ” 。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 “ 现实作用 ” 和 “ 对待态度 ” 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 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 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 , 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 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 教材处理

  ( 1 )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 “ 传统文化面面观 ” ,我提炼为 “ 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 ” ;对第二目 “ 传统文化在今天 ” ,我提炼为 “ 传统文化的特点 ” 和 “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 ;对第三目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我提炼为 “ 正确对待传统 ” 。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 2 )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 --“ 传统工艺 ” ,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 3 )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 “ 相对稳定性 ” 和 “ 鲜明的民族性 ” 。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 “ 历史继承性 ” 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 “ 时代性 ” 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 4 )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 “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 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 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 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 ”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 “ 两情两主 ” 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 教法学法

  ( 1 )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 “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 。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 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福州三宝、榕城三绝)、艺术(闽剧、评话、十番)、民间传说(陈靖姑祈雨、林则徐放鹤)、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 “ 元霄灯会 ” 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 “ 激趣导入 -- 活动感悟 -- 探究思辩 -- 升华导行 ” 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 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 “ 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 。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 “ 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 ” 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 活动感悟

  紧接 “ 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 ” 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提供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宠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提供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思想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 “ 相对稳定性 ”“ 鲜明的民族性 ” 。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 思维探究

  ( 1 )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设问一:福州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问二: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设问三: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见资料)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 “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 ” 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提供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思想

  ( 2 )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 “ 如何评判福州传统节日 “ 拗九节 ” 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 、升华导行

  ( 1 )小结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见附一),点出传统文化 “ 是什么 ” , “ 为什么 ” 要继承, “ 怎么样 ” 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思想和行动上的升华。

  ( 2 )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 3 )导行

  思考:福州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福州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福州闽都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附:板书设计

【说课稿汇编10篇】相关文章:

1.说课稿汇编八篇

2.说课稿汇编8篇

3.说课稿汇编7篇

4.说课稿汇编6篇

5.说课稿汇编5篇

6.说课稿汇编五篇

7.说课稿汇编9篇

8.关于说课稿汇编九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