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04 09:15: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九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来自剑声中学,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是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它包含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两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已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因此这节课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进行新的认识。可以说此课为学生学习初中“图形与几何”拉开序幕,有着“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生活中以实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多姿多彩的图形,激发对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几何直觉,初步探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正确描述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对基本几何体进行分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本课我将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进行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此,在本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激励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加工教材,设计了四大环节,努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应用中提高。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欣赏

  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未来世界的轻建筑,让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通过观看未来世界的轻建筑,直观感受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看图之后让同学们说出看到了什么几何图形,让学生交流作答。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才是几何中研究的内容,而颜色、质量、材质等性质,则是其他学科所关注的。

  (二)过程与体验

  本环节通过观察比较:由下列实物你能抽象出你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仔细观察,共同发现有以下熟悉的图形.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发现”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同时出示问题:如图是一个包装盒(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各面是长方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几何图形?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可以发现: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从而进行归纳:各种几何图形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进而认识几何图形的概念。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数学的抽象思想.

  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在下图中出现的这些几何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通过对几何图形特征进行探究和归纳,发现这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概念,接着教师展示模型,进一步学习常见立体图形的分类。

  同时提示学生们是否还有未归纳到的几何图形,它们又是什么特征呢?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初步形成对平面图形概念的认识,在思考观察活动中选择我们身边熟知的物体说一说包含的基本平面图形,激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回忆和重新认识,再通过练一练观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三)拓展与应用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教师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亲自动手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本活动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空间,是本课不可缺少的延伸和拓展。

  (四)归纳与提升

  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同学们概括、总结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下课前再一次播放未来世界的轻建筑视频,激发学生对后续数学知识探索的欲望。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此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概括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全面的框架。

  整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向各位评委和老师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在座的各位初中数学界的精英对我的这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小说的学习是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这个单元的小说学习又和九年级上和九年级下的小说学习密切联系着,因此,在整个初中小说学习的知识网络中,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本单元学习重点是什么。而这篇文章学习的重点又应该是什么。每个老师思路不同,处理方式不同,因此对学习重难点和教材处理也不同,我是把理解文章主旨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因为小说的主旨是学习小说、理解小说的关键,必须不断培养。其次,这节课学习过程隐含着解读小说主题的一种方法——在矛盾处分析小说主题。但是,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我们没必要把方法理性输入,因为方法性太明确,往往会套牢学生思维,学习中容易出现生搬硬套。润物无声,学生在和我们一起学习过程中去感受、体会和运用。

  【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写的一篇充满真挚情感并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小说。因此,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小说中主人公的真挚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将是欣赏这篇小说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和重点的确定

  《山米与白鹤》可以提炼很多学习内容,比如:人物性格分析;插叙的作用;

  描写人物的方法极其作用;爱的至真情感和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等等。面对这么多学习内容,我了取舍。根据:

  ①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小说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节课我是侧重指向新课标这些要求。

  ② 作为自读篇目,本文教学着眼于把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的锻炼,着重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在合作解读过程中激活学生更宽广的爱心世界,以理解爱、善于爱,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价值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③爱的作用和真挚情感是人性最美丽的,抓住这个知识上课,既能够理解文章主旨,又能利用这个宝贵的素材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举两得。基于以上考虑,我确定以下作为本节课学习目标和确立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深沉动人的真挚感情和体会外祖父对生命独特理解。

  2、体会“爱的力量”。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深沉动人的真挚感情和体会外祖父对生命独特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1、尽可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之所以说尽可能,是因为我不熟悉学情,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水平,这堂公开课充其量是我在完成一个教学想象。但是,我愿意用认真的态度来完成“同堂异构”的教研任务,以期待能和我的同事们在教育教学上做些探讨,希望能听取一些中肯的、有深度的意见。

  2、本文应该属于“长文”,按照处理教材的一般技巧,长文短教,因此,我要大胆取舍,面面俱到只能导致面面不到,浅尝辄止,无益于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因此,我采用“长文短教,捉住一点,读得细,品得深。”这个教学策略。

  3、浅文深教,这篇文章的从故事情节应该算是比较简单的,题材和内容也不深奥。按照《教参》中“教学建议”第三点“教学中要突出重点,不必按着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的套路去分析。”我认为说的极其有道理。因此,如何深教,深教什么,这是我思考再三。沿着爱的情感这条路继续追踪。确定了“深度阅读 ,自由畅谈”这个环节。“深度阅读”就是更加具体引导学生去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去触摸人物情感世界。“自由畅谈”是属于学习方式,我不想给学生太高的要求,最关键以此来诱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用体验式的方法学习语文。

  4、学习的第四个环节——“放飞思绪,拓展迁移。”组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层层深入地对话,目的是让学生观察世界,感受爱的力量。之所以设置那么多思考题目,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一是让学生更有挑选的余地,不要局促一室之内;一是懂多少说多少,“取人之长”,以点成面,感受集体的智慧对学习的重要性。另一个想法是覆盖面广,足以说明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之所以我们平时感受不是很深刻,是因为我们缺乏感受爱的心灵。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这样设计的意图,我在教案中有附加注明。这里不重复细说。

  五、教学效果预测与反馈

  我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和我配合的问题,倘若学生学习水平和习惯比我预料要差,我准备大胆降低难度,比如“放飞思绪”这个环节,即使是片言只语,我也会给予肯定和表扬。

  我还担心是学生思考习惯和发言习惯的问题,那时候只能因情况的变化而定。

说课稿 篇3

  文明路小学 任秋梅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感受自然”中的一篇课文。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叙写、教材分析、学情、学习流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俗话说“有的放矢,才能百发百中”,学习目标是指引着一节课的方向,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中对本节课的有关描述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材中本单元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描述是:

  第一单元: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二、教材分析。

  《山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由于受生活经验所限,学生对山雨陌生。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部

  分学生学习还不够灵活,理解、感悟比较肤浅,语言表达能力弱。再加上课文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建设还不够成熟。这对本课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正确读记下列词语: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2、通过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并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品读词句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下边我说一下我的学习流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学习。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3、熟读精思,品味欣赏;4、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就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雨》就是作家赵丽宏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我的设计意图是:教学从已知内容入手,意在温故知新,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略读课文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所以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请你找出相关段落。

  3.想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画出相关语句。

  (三)、熟读精思,品味欣赏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课件)这一问题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具体分这样三个环节:

  1、学习“雨来”,感知“悄悄” (1-4自然段)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作者将____比作“无字的歌谣”,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____及____、由____及____的动态过程。

  2、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5-7自然段)

  (1)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喜欢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________”,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____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________美。

  (3)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

  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两个流进说明了作者不仅是用眼睛看还用心去感受)

  3、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8-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我会这样引导: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那么你愿意把这有声有色的雨景永远留在心中吗?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背诵。

  2、这是作者眼里的雨,那么我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

  (夜幕降临,它那黑色的魔爪将大地笼罩。窗外的雨依然在下,那是一支不谐调的曲。昏暗的房间,潮湿的空气,使我窒息。天空容不下雨,便让它降临大地,做人间的天使,但是,它却让我迷惘??撩开窗帘,本想看看缥缈的景色,可是雨水,却阻挡了我的视线,于是,我便看不到远方。雨水,是在为我哭诉吗?呼之欲出的泪水,便在此刻,倾泻。正如窗外的雨,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同样是雨,不同的人、在不同心境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也许就是境随心生吧!但是,无论怎样心境下的景,融入了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都会使文章更精彩!

  3、师总结:

  最后,我这样结束本课的教学:同学们,有关雨的文章、精彩片段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搜集阅读,看看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独特感受。

  五、说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清晰明了,既是对课文的一种总结,又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整个板书力争简洁明了,教学重点一目了然,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雨来 如无字歌谣 悄悄

  2﹡山雨 雨中 雨声 如小曲 音符 喜爱山雨

  雨色 绿 色彩美 热爱大自然

  雨后 鸟儿蹄啭 幽静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切实做到:

  认认真真钻教材,简简单单教语文;

  轻轻松松学知识;时时刻刻促发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个人看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五年级第六单元第17 课,课题是《隔窗看雀》。本单元以“人与动物”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隔窗看雀》在本单元起着承接作用,透过这扇窗户,听到雀儿的鸣唱,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生动地再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我的说课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

  《隔窗看雀》这一课构思新颖,语言质朴,蕴意深刻。文章前5段,作者描写了麻雀的“跳跃”、“翘尾巴”“飞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妙的是作者笔锋一转,在第6自然段提炼出麻雀在平凡生活中的心灵写照:“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并进一步诠释它坚忍、乐观、有责任感的生活态度.最后,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描写了麻雀是“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扬扬洒洒的文字让人浮想联翩,更令人感慨不已。但作者由“雀”到“人”、寄情于物的写法,特别是“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深刻内涵,学生领悟还较困难。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掌握文本的重点,理解文本的难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推进。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本篇文章的教学,我预计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理清文章脉络,扫清字词障碍。下面我就第二课时进行说课。通过研读,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CAI出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品味语言,想象画面,理解“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可贵,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思考。

  二、教法学法

  我始终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就要有语文味,语言学习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而教法和学法往往是相互交融的。因此,我选择了如下的方法。

  CAI出示: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抓词扣句体会情感 以读代讲引发共鸣

  创设情境想象补白 拓展练习深化感悟

  三、教学步骤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这个中心句上牵下联,层层剥笋认识麻雀的形象,理解句子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CAI:

  复习旧知导入 雀儿巧妙再现

  抓词扣句体会 雀儿深铭心中

  图文并茂想象 雀儿点缀生活

  隔窗放飞思想 雀儿唤醒生命

  首先,进入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导入,雀儿巧妙再现

  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我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麻雀活动的镜头,然后回忆上节课所读到的有关描写麻雀生活的语句,用朗读的形式再现出来。

  作者看着窗外的雀儿门,此时有什么感受?

  接着让学生自由浏览课文6-11自然段,找出文中最能集中表现作者感到麻雀“忙碌“、“平庸”的`句子,并勾画出来。

  紧接着,进入到教学过程第二个环节:抓词扣句体会,雀儿深铭心中

  进入这个环节我提出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麻雀的“忙碌、平庸”?

  默读课文,圈点批注,集体交流:首先感受麻雀的“忙碌”。学生说到哪就让他读哪;读到哪,老师就评价、反馈、指导到哪。

  在此我对麻雀的“平庸”进行了重点指导。

  CAI:

  “它不会翱翔,也不会盘旋,它不能像那些大的禽类那样顺着气流,直上白云苍穹之间,作大俯瞰或大航行。它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个楼檐到另一个檐台,与人共存,生存与市井之间……”

  让学生找出这段话中体现麻雀“平庸”的关键词(学生不难找出“不会”“也不会”“不能”这些关键词去体会“平庸”,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麻雀会些什么,又只能做些什么这样的句式来。

  再通过朗读,麻雀与大禽类之间的差距形成鲜明对比,学生不由得从心底里感慨麻雀是多么“平庸”啊!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紧扣中心句,提出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即核心问题:为什么作者认为它“不羞愧,不自卑”呢?

  学生们很快发现了文中第6段中的一个重点句:

  CAI:

  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

  此句理解分为四个层次:

  1、通过自读,理解文本内容;

  2、再读交流,找出重点词深化理解,体会到麻雀总是叫个不停、忙个不停,很坚强、快乐的活着;

  CAI出示:

  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

  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孵蛋和育雏……活着。

  3、将句中的“永远幼稚的”“坚忍和欢快”、“有责任感”这些关键词隐去与原句进行对比读,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通过这两个例句的对比读,学生们自主感悟到:去掉这三处形容词,文章逊色很多,从中也感受不到周涛先生的情感倾向,也很难读出自己的感情。

  4、拓展练习,内化提升。让学生通过四个不同句型的练习,达到理解、共鸣、升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进行有效的练笔。

  教学到这一步,我预设情境,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在最难熬的冬天和夏天,或者当雀儿面对遭遇时,它是怎样地活着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逐步放手让学生说)

  同时CAI出示:

  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雀儿依然坚忍地活着。

  夏天,烈日炎炎,酷热难当,雀儿依然欢快地活着。

  当雀儿遭到追赶、啄咬时,雀儿依然坚强地活着。

  为了自己的孩子,雀儿必须乐观、有责任感地活着。

  通过这种句型的练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把填写完整后的句子读出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过渡:当同学们把课文读到这里,我相信在大家的心里,这绝不仅仅是一只“忙碌平庸”的麻雀那么简单了。你能用“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来表达你对雀儿更深的认识吗?

  CAI出示:

  虽然雀儿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依然______________地活着。

  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小结:是呀!麻雀在忙碌的生活中,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它始终乐观、坚强、有责任感。难怪作者会产生深深地敬意,发出这样的赞美,一起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以上环节我设计的意图是:任何语言训练都需要通过“听、读、说、写、思”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相机引入了几处练笔与拓展,引导学生由外而内,整体、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麻雀的形象,使三维目标整体达成,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让雀儿的形象跃然眼前,对它的“忙碌、平庸”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图文并茂想象,雀儿点缀生活

  课文进入到第9自然段,作者以审美的眼光重新看着窗外的雀儿,用精妙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四幅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有了雀儿的点缀生命充满了活力,生活更加美好。

  CAI出示:

  它是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落在冬季枯枝上时,是逗号;落在某一个墙头上时,是句号;好几只一起落在电线上时,是省略号;一对儿追逐翻飞,累了落在上下枝时,就是分号。

  此处突破,我采用读中想象的学习方式,体会文字的精妙之处。同时选择清新的纯音乐作为辅助理解的工具。通过读想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这段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的手法:把雀儿比作活标点,形象地写出了雀儿体形小巧、形态各异的特点;排比句流露出对雀儿喜爱欣赏之情。“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 (配乐读)此刻流淌出音乐,让学生朗读,舒缓优美的音乐,流畅挥洒的文字,纯净甜美的声音将这段文字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美丽的瞬间自然定格在师生的脑海里!”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赏析精彩语段,变“读话”为“作画”,对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到此教学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隔窗放飞思想,雀儿唤醒生命。

  有了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领悟,学生也就有了自己的深刻思考,有了自身独特的感受。应该说我们的文本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但,语言文字是生活的再现,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达到对生活的感悟与升华。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因此我做了如下设计:紧扣课题,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理解课题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联系实际,从身边的人群中提升。

  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作者看的仅仅是雀吗?他还看到了什么呢?”(原来作者是透过雀来看人,看的是生活中像麻雀一样生活的人,虽然很忙碌平庸,但依然快乐地生活着。)

  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当学生谈到身边的普通人时,我展示了一组生活中平凡人工作的画面,让学生静静地看,静静地思考,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结升华:同学们,这就是“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平凡人,他们踏踏实实地工作,本本分分地生活。透过这一扇窗户,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敬重!让我们怀着这份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生活的热爱,再读一次吧!——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最后向大家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四、教学板书

  13 隔窗看雀

  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我们都知道板书是微型的教案,结合教学内容,我围绕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展开教学活动。因此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本着简洁、清晰、直观的原则,抓住中心句帮助学生理解,突破本文的重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也能活得充实快乐。

  尊敬的各位评委:以上是我就《隔窗看雀》一文的教学构想。对于教学而言仅仅是硬设计,在本课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将时时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捕捉课堂生成,将其作为新的教学资源为我的课堂增姿添彩。总之,力争做到:每一堂课,上的永远比说的好!

  谢谢各位评委!!!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1、内容分析

  《 三亚落日》是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正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漂亮风光的赞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

  本文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识字记词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进一步把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本文篇幅不长,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进行朗诵、背诵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来体会课文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本节课教学,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情感感悟法”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使之见于书,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在“读”“画”“悟”进行学法指导,加上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体验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唤起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

  组织交流,指导朗读

  品味语句,想像体悟

  图文对照,指导背诵

  1、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设计意图】引导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三亚落日有一个初步的感受,然后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2、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描写?” 组织学生交流。结合交流,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然后找到中心句,使学生对课文的描写基调有所了解,为品读重点段落奠定基础。

  3、品味语句,想象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三亚落日的全过程,我紧扣文中三句描写落日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通过引导点拨、朗读品味、想象日落时变幻奇异、瑰丽无比的大自然景象,从而深深体会到三亚风光美,在这样饱含诗意的地方看那么美的日落,使学生对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转化为发自肺腑的感受。

  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孩童”般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重要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

  学习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象,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灵敏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后,抓住“三亚落日美在何处”贯穿教学,抓住落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态也随之变化。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等词语来进行指导,体会三亚的自然风光之情。

  4、图文对照,指导背诵。课的最后,我将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理后背,逐段击破,再连段成篇进行背诵练习,以竞赛加星插红旗来激励学生,提高背诵能力。让优雅活泼的日落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让诗意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积累运用之目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类似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好的事物,也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熏陶。在感悟的基础上再次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悟、体会予以内化,自然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对课文一遍又一遍的梳理中,有层次地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美,想象画面美,读出意境美,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简洁、概括、重点突出的板书能给学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根据本课教学特点,我设计以下板书:

  天 空

  像孩童

  三亚落日

  像大红灯笼

  像跳水员

  大海

  六、拓展延伸

  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正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小动物过冬》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课文生动地介绍了它们不同的过冬方式,小燕子是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小青蛙是冬眠,而小蜜蜂则藏在蜂巢里吃蜂蜜。课文还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我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密切关注学生,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感悟”的教学思想,积极创设各种情境,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懂得对朋友要关心。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练读音中体会词句的意思。

  2、了解小动物过冬的知识,懂得对朋友要关心。

  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小动物过冬的知识,懂得对朋友要关心。

  2、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1、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19《小动物过冬》,上节课咱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那些小动物。

  2、板画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

  3、这三个好朋友聚在一起干什么?

  二、 学习3—7自然段

  1、 过渡:小动物究竟是怎样商量,怎样过冬的呢?答案就藏在你们的书中,请朋友小心地把书打开,自由轻声读3—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2、 画出相关的句子

  3、 学生反馈,感受小燕子过冬的方式

  (1) 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先找到哪个小动物过冬的句子?

  (2) 指名读出句子。

  (3) 这些句子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飞到南方。

  (4) 再读这段话,试着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说。

  (5) 教师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

  (6) 过渡:是呀,南方暖和,小燕子要到南方过冬。

  出示词卡“暖和”,学词指导读好轻声、识记字形、换词、说句。

  (7) 过渡:南方不仅暖和而且可美啦。(课件出示春暖花开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①找出课文中描写这个画面的词。

  ②这么美的画面你还会想到哪些词?

  ③指导朗读(朗读词、句子和段落)

  4、感受小青蛙过冬的方式

  (1)过渡:我注意到了,你就是这只可爱的小燕子,就请你接着和青蛙哥哥商量商量。(出示第4自然段,学生读)

  (2)小燕子商量了几句话自己再读读,找找,做上记号。(简单感受反问句和疑问句,并指导朗读)

  (3)过渡:是呀,小青蛙到底怎么过冬,谁能把你刚才画的句子再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从这些句子中可以告诉我们青蛙的过冬方式其实是——冬眠。

  (4)复习识字5中的冬眠动物。

  (5)播放青蛙冬眠录像。

  (6)针对这部分学生质疑问难:

  预设学生问题:青蛙为什么要吃的饱饱的?

  青蛙为什么要钻到土里?

  (7)引导学生解疑,伺机学习生字“钻”,理解来年春天是什么时候。

  4、感受小蜜蜂过冬的方式

  (1) 过渡:看到大家商量得这么有意思,老师和小动物们商量商量。(出示6、7自然段)师生分角色商量.

  (2)了解小蜜蜂的过冬方式。

  (3)课件认识蜂巢。

  (4)教师小结:这个蜂巢太神奇了,它可以储存很多蜂蜜,让小蜜蜂无忧无虑地过一个冬天,难怪小蜜蜂那么自信地说——(学生朗读小蜜蜂的话)

  5、分角色朗读。

  三、 总结全文

  过渡:三个好朋友商量以后知道了各自的过冬方式,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他们还商量好了,有一个美丽的约定呢,这在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全体齐读第8自然段

  四、 拓展延伸

  (1)想象三个好朋友是怎么约定的,小燕子说——小青蛙说——小蜜蜂说——

  (2)第二年春天很快就到了,小青蛙首先从——(泥土里钻出来)早早来到约定的地方,等它的好朋友;接着小蜜蜂从——(蜂巢里飞出来)和青蛙见面了:不久一,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三个好朋友又见面了,它们会说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我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

  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教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三、说教法

  1、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1、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习,让学生做。教师巡视。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

  △ 设计意图:安排以上练习: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2、再让学生练习: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设计意图: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3、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 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4、教师板书板书: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运用新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设计意图: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第四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数学家 华罗庚 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练习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五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除法和学会了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重要基础。

  教材分析:

  首先安排了一组分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中的一个实例,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介绍余数的名称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法。接着让学生“试一试”,把其余两个平均分有剩余的实例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在“想想做做”中再由“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有剩余”的情况引出“平均分成几份有剩余”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探索欲望。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看”。

  课件出示一组标有序号的,依次画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教师背对屏幕,请学生说出序号,老师猜出是什么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我分四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分一分。

  利用课件创设小朋友分铅笔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然后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几个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样通过把10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获得了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并为后面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第二层次——观察分类。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的结果。

  接着组织学生观察表格,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得到一类是正好分完,另一类是分后还有剩余,课件将这两种情况分两张表格出示。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让学生对“余数”有初步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层次——写算式。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第一类分法的表格,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接着组织学生继续观察第二类分法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其中一次分得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引出“余数”这个概念,并结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接着再次组织学生观察比较10÷5=2和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由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把具体感知进行抽象,形成了“余数”的概念,同时发展了抽

  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次——试一试。

  组织学生把其它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同桌互评,全班交流,并读读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这样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有余数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结合书上习题,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巩固。

  第一层次——操作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引导学生自己摆一摆、填一填,再组织交流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

  第二层次——对比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看图根据不同的描述独立完成两道填空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第三层次——回到课始的游戏“猜猜看”,我利用学生这时候跃跃欲试的心理,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你能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呢?然后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

  这个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国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谁的本领大》。(板书:谁的本领大)《谁的本领大》一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比本领的事。童话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于这个故事生动有趣,人物对话个性鲜明,是一篇朗读训练的好教材,因此“读”是本课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教材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运用多种手段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觉得”造句。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人物个性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和神态。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意在低年级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与心理状态,旨在让他们的积极情感贯穿课堂始终,因为只有调动起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的目的。所以课堂上应创设不同的、最大限度激发他们兴趣的情境。本课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颇有个性,适合让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教学中如动画再现、角色扮演等情境创设为让学生投入良好学习状态创造条件。

  (二)、朗读体验

  本课内容通俗易懂,童趣性强,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因而本文采取以读为主的学法,求得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在安排学生读书时,每次都有明确要求,特别强调图文对照,边读书边思考,在朗读中,要善于抓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自己学过的语言文字,如给“正巧”换个词,“没想到”可以用哪个词语表示等等。总之,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通过读,让学生自已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精读课文,想象拓展。三、认读生字,指导书写。其中第二环节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具体过程是: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上课尹始,教师以简炼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并巩固认读上节课学习的新词,夯实基础。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首先,我将指导学生仔细聆听课文范读,思考:风和太阳为什么要比本领?比了几次?分别是用那几个小节来写的?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将课文分出三个教学版块来。

  其中,课文一到三小节描写了风和太阳第一次比本领的经过。

  1、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交流:风和太阳为什么要比本领?“他们都说自己的本领大”。引导学生抓住“都”、“自己”等词语,体会风和太阳的自信,他们谁也不服谁。初步感受到风和太阳的自以为是。并展开想象说说“风会怎么说?太阳又会怎样说?”通过具体的语言来丰富人物形象。紧接着,“他们第一次比的是什么呢?”本自然段词语中帮助学生理解“正巧”这个词,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太阳怎么会想到要比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正巧,前面来了个孩子”接着让学生找找正巧的近义词,“正好、碰巧”等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并且运用多项选择的形式,让孩子学会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解释。之所以有这样的形式,那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这样,就自然地进入到了这一部分课文的教学重点上,那就是抓住风和太阳在第一次比赛中的语言、表现和结果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并进行朗读的指导。首先,风和太阳的两句话“那还不容易?”“看我的吧!”能够强烈地体现出他们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我将通过让学生读一读,谈谈感受,再想象一下他俩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将这两句话读出表情、语气和神态来。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呼呼地吹”和“发出强烈的光”两句知道风和太阳的本领各不相同,而比赛结果也因为他们的本领不同而不同。用“觉得”一词练习说话,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掌握词语的应用。接着进行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课文四至七小节描写了风和太阳的第二次比本领的过程,结构与第一部分课文相似。《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在学生自读4—7段的基础上,我将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风和太阳第二次比的本领又是什么?它们是怎么比的,结果怎样?”引导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说说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地出示词句,加以适时点拨。在交流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太阳说的两句话“风先生,你还敢同我比本领吗?”“这有什么难的!”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太阳说话时得意的心理活动,并结合表情、语气和神态读好这两句话。然后,再抓住描写船夫的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船夫的不同表现,联系生活体验船夫的心情,让学生懂得尽管风和太阳的本领没变,可结果却与第一次比赛截然不同。其中,“风带着船,船带着帆,像箭一样飞快地前进。”的情景,我将在多媒体动画的帮助下让学生加深理解。最后,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说说:看到这样的结果,风和太阳会想些什么?让学生的内心获得更真切的体验,揭示出课文的含义:原来,他们各有各的本领呀!(板书:各有各的本领)

  最后,我通过出示文中的另一幅插图,让学生观察此时风和太阳的动作、表情:他们微笑着向对方竖起了大拇指,在夸赞对方呢!这样,课文最后一小节的理解与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无须多花力气了。

  理解文本后,我将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

  (三)、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我将通过一个识字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趣味性强,学生学习兴趣高。接着指导学生书写剩下来的四个生字“受、本、些,碰”,其中重点板书“受”。提醒学生书写注意书写笔顺,不要与“爱”混淆。最后预留5—6分钟,让学生当堂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说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我还布置了自选课外作业:1、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说说这个故事。2、太阳和风还有哪些本领?第三天,风和太阳再次相遇,又会发生什么小故事?自己来编一编。

  六、说板书

  我力图通过简单的板书,突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梳理思路,明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板书:

  谁的本领大

  各有各的本领

  以上是我对《谁的本领大》一课的教学预设,有许多考虑不周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精选】说课稿九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3篇

2.【精选】说课稿4篇

3.【精选】说课稿四篇

4.精选说课稿4篇

5.【精选】说课稿3篇

6.精选说课稿6篇

7.精选说课稿7篇

8.【精选】说课稿五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