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16 18:31: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主讲的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富贵不能淫》的第二课时。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文言实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文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我将本节课目标定位为“四读”:译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分角色课文,挖掘大丈夫内涵;分层读文,分析写作特色;诵读课文,感悟情怀。

  教学过程以“读”为主线,采用板块化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每一读方式不同,重点各异,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关注学情。

  导入选用有关“大丈夫”名言警句,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

  活动一译读课文,采用“独学—展示—评价”的方式,学生理清了行文思路,明析了文章写作内容。

  活动二采用分角色朗读,围绕“大丈夫”设置了三个问题,“举人物实例阐释大丈夫”“列举诗文阐释”“大丈夫之道的现实意义”,设计的三个问题突出了教学重点,且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环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不仅对大丈夫的内涵理解深刻,且感受合作的快乐,有助于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掌握学习重点,巩固学习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活动三分层读文,分析写作特色,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思维更活跃,理解更透彻,课堂更高效。

  活动四诵读课文,指导背诵技巧,感悟大丈夫情怀。此为本节课的难点,因此,设置选择题,让学生读文后,完成选择题目“大丈夫应该具备()的情怀”,巧妙地将难度降低,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板书设计为人形的思维导图,既凸显教学重点—“大丈夫”内涵,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再现,并且将各个教学板块融为一体,设计比较新颖别致,利于激趣。

  课堂小结结合学习目标和思维导图,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检测内容紧扣教学重点,重视学科渗透,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任何一节课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认真反思之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改进:

  1。应该特别关注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接受能力。

  2。更多地让学生展示,课堂生成力求精彩纷呈。

  总之,我的课堂的驾驭能力和教学艺术都有待提高。今后,需虚心请教,静心学习,潜心教研,尽心教学,用心生活。

  谢谢大家,向大家学习,请各位领导、同事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7课《偶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说教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旨在通过欣赏多姿多彩的偶戏表演形式和千变万化的戏偶人物造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同学了解偶戏的艺术形式、种类,欣赏、体会偶戏的艺术之美。通过欣赏、分析、感受、评述等过程,从发现到关注、从民族到世界,逐步形成对偶戏这种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从中感受民族古老艺术的魅力。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偶戏,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和种类,知道偶戏在造型、表演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偶戏的了解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在观察材料,欣赏造型和色彩,动手制作,参与表演等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体会民间艺术的美感,增强传统文化意识和时代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偶戏资料的交流和对传统偶戏的欣赏,认识并感受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体验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祖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创造生活乐趣的美好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本课重点是:通过了解有关偶戏的文化,加深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和热爱,并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难点是:对偶戏表演艺术的感受,对艺术形象特征的理解与评述。

  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激趣法:通观看视频、出示玩具偶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学点拨法:始终实行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动手操作,从而感受偶戏的表演特点。

  二、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本节课我运用了两种学法:一是探究性学习法,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二是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交流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目标,解决重难点,我将以四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定向导学 激趣导入 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为此,课前,我设计了《偶戏》自主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自学大体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在开课之初,我则以视频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 自主探究 互动展示 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演一演,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从而了解偶戏的不同类别及其特点 攻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小组探究 当堂反馈 教学结束之际,让学生分组对作品从材料、造型、色彩、表演特点等方面进行欣赏.评述,然后各组代表上台展示交流,并进行偶戏编排表演,学生在愉快的自主探究学习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此环节就是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检验。

  总之,我始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达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目的,具体的教学流程请看我的课堂教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我从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阐述。

  一、教材内容

  南通的蓝印花布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本土民间文化艺术之一,是在几千年的社会历练中由劳动人民创造、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的传统艺术奇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南通蓝印花布以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清新明快的魅力而享誉海内外。它其中还饱含了许多美术知识和文化精髓,能给予学生许多知识,并且能使学生对家乡的民间传统工艺——蓝印花布的发展史、蓝印花布文化、技术等方面有所了解,能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 这也契合了《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因此基于以上的种种,我为小学高段的学生设计了以“蓝白之美”为课题的南通蓝印花布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小学高段的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技能、技法的掌握已经过了较完整和系统的学习,在文学修养方面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其思维处在形象与抽象的过渡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教强的理解能力,为学习好本课内容奠定基础。但大部分学生对远离生活的蓝印花布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蓝印花布的人文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两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蓝印花布的历史起源的了解,实物、图例的欣赏,品位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2.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进行蓝印花布创作设计,感受蓝印花布的蓝白之美,体验设计创作的乐趣。

  3.引导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特别是本土文化的关注,弘扬并传承民间艺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蓝印花布艺术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教学难点:合理的运用各种材质、方法进行蓝印花布的设计制作。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卖个关子:用老师讲解民间故事的形式开始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从美丽的民间传说中感受蓝印花布是一种美的象征。

  (关于蓝印花布的传说:“有一天,两个瘸脚的男人在向一对夫妇乞讨,等他们吃完夫妇给的食物后,他们唱起了歌:‘我有一株能印衣服的草,他们能永不褪色。’同时,他们播种了一些种子。年轻夫妇听说那些草可以印染,于是他们割下一些,浸泡在大缸里。可是并没有看到颜色。一些天过去了。两个瘸脚的男人再一次经过,向这对年轻夫妇乞讨一些酒喝。善良的夫妇又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等他们喝完,就倒了一些酒和石灰在大缸里,年轻的夫妇发现,大缸里的水变成兰色。年轻的夫妇好奇地问两个瘸腿的男人原因,并询问他们的名字。两人告诉他们,叫梅福和葛洪,给他们的草叫做靛蓝草。草的颜色能染成布并永不褪色。于是就有了蓝白相间花纹的布也就现在的蓝印花布,第二天,年轻夫妇根据梅福和葛洪的嘱咐开了一家小作坊。从此以后染坊在中国越来越多了,蓝印花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

  听完了故事,学生已经进入到蓝印花布那美丽的,古老又悠远的意境里了,今天所学的课题也就豁然明朗了,教师直接揭题: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南通蓝印花布的“蓝白之美”。(出示实物蓝印花布,让学生眼见为实。)

  2.探索研究

  (1)初识蓝印花布,谈印象。

  教师对学生说:其实刚才我们听到的只是个古老的民间传说,真正的蓝印花布并不像我们想的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几幅漫画中看出来它有着许多道复杂的工序,(出示课件:漫画“蓝印花布的由来”)接着请学生谈谈对蓝印花布的.第一印象。

  对于大部分不认识蓝印花布的学生和小部分听说过蓝印花布的学生而言,通过教师在课堂中说一个民间故事,看一组漫画形式的蓝印花布的工序流程图,赏一块真实蓝印花布这三步后,此时,学生对家乡蓝印花布又有了新认识,能说出些许感受。

  这个环节的设置同时也是要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官到蓝印花布色彩只有蓝白两色,它有着质朴和素雅的特点,也是蓝印花布名称由来的原因之一。

  (2)初初尝试表现蓝印花布的“蓝与白”。

  请学生思考、选择过去所学过方法初次尝试表现蓝印花布。(用事先老师发的正方形小纸片)

  然后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小练习展示,(其中有:剪纸、用宣纸印染画、在蓝色纸上用油画棒或修正液画……)学生简单阐述方法,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蓝印花布的纹样特点之一:都是图案由一些大小不等的点组成了,这因为它的制作工艺中的环节决定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有三个意图:首先,能让学生巩固旧知的基础上找到表现蓝印花布的方法,其次,是让学生把初次接触蓝印花布的感受表达出来,最后,是有了小练习后才能为大作业有更出彩的效果作奠基,也为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欣赏蓝印花布的人文性和艺术性作更好铺垫。

  (3)欣赏图例,感受“蓝白之美”的精髓所在。(课件出示)

  在简单的小练习展示后教师引出话题:除了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两个特点外。其实蓝印花布的能流传至今,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还不止这些,让我们继续来找找看?(出示多幅图片实例)从蓝印花布的题材寓意和构成形式引领学生有目的的欣赏,从而通过讨论概括出蓝印花布的题材选择,如:题材有动物、花卉等构成,形式也十分的多样,如有角隅纹样、二方连续等构成,更重要的是理解蓝印花布中的图案寓意,如龙凤呈祥、十全十美……详细又精练的举例和说明。

  这个环节放到最后是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们都是有着美好的愿望,善良的品格,勤奋的精神与最多的智慧。学生也更加深刻的体味到了蓝印花布的“蓝”与“白”的融合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美,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因此才会受到我们大众的喜爱,甚至是外国的朋友也都十分喜欢这有着浓浓中国特色的蓝印花布了。

  3.作业及评价

  在前面小练习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的请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表现蓝印花布。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感受,学生对蓝印花布都有了最新的认识,在作业前请学生谈谈各自的创作想法,教师加以激励,对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大练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同时,教师提点学生在用不同方法表现蓝印花布时所需要注意的小细节问题,能让学生作业更精致。

  学生作业展评时多注重学生的想法,教师多予以鼓励和肯定。

  4.总结拓展

  蓝印花布是由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简单组合而成,在它的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外还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南通的蓝印花布就是历经岁月洗礼而绽放的一朵民间艺术之花。这就是它留于我们的印象。

  问学生是否该继续保留这古老的“蓝印花布”请学生说看法,谈感受。

  这一问题的设置,对学生来说一是对本堂课的所学做一个总结,二是对我们民间工艺的去留摆出正确的认识,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蓝印花布也能成为非常时尚的包装材料,教师出示一些图例,提出希望:请同学们也能利用课后的时间将我们家乡的蓝印花布的做出更多有创意事物来,让我们也来赋予蓝印花布更新的“蓝白之美”。

  六、教学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通过展示蓝印花布实物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图例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直接感知蓝印花布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的优势,也体现了美术学科教学以视觉教育为中心的特点。同时用到谈话法、讨论法、欣赏法、尝试练习法、自主评价等方法,这样有更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我还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组织我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能由浅到深的去了解、欣赏蓝印花布的美,最终能深刻理解蓝印花布中蕴藏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将学生引领到由蓝白组合而成的奇美世界。

  谢谢,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老师能给我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4

  一、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力求突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蕴含的道理,注重语言的品味。凸显阅读教学“以读悟理”、“以读悟语”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二、教材分析:

  1、本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镜片,之后,做成放大镜,接着,做出显微镜,最终发现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

  2、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

  3、全文贯穿一个“玩”字,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

  三、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更是困难。

  2、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

  3、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如: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五、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七、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设计本课教学为五大环节。

  1、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2、品味文章中蕴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5分钟)。

  3、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4、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15分钟)。

  5、联系生活,深化主题(5分钟)。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玩。同学们都喜欢玩,老师也喜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书:列文虎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玩出了大名堂。板书:名堂。

  同学们,你知道“名堂”这个词在词典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发言时,教师依次出示三种解释:1、花样;2、成绩;3、道理。请同学们好好读读书,思考: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在文章中找找理由。

  根据一般人的阅读经验及前测,我们估计选择成绩的学生居多。理由在课文第5自然段,这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感受“大名堂”。

  为什么直接切入课文最后,抓住学生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开读书交流呢?我们考虑,这样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对列文虎克的伟大发现有充分的认识,对列文虎克本人充满敬佩,为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发现做好充足的铺垫。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1、名堂是指什么?

  我们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这个大名堂是指什么,可以请同学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成绩?

  此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几则微生物的图片,丰富学生的必要认知,又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感悟名堂之大。

  紧接着,我们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先请你轻声自由朗读这一段下面的文字,学生有所感之后,在讨论中教师顺学而导。

  学生可能会谈到这句话:

  (1)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我们可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英国皇家学会”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丰富必要的认知,当他们知道看门人列文虎克与鼎鼎大名的牛顿等人同属一个学会时,一定会惊叹于列文虎克的巨大成就。教师再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敬佩之情进行朗读,效果会很好。

  学生还可能谈到这句:

  (2)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①课标指出: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抓住“拜访、欣赏”等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感悟到女王和沙皇对列文虎克的尊重以及列文虎克伟大发现的轰动效应。

  (②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关注到句子中“连……也”句式的强调作用。如果没有学生提到,我们可以提示:这句话中有两个字配合起来使用,使得表达效果更好,你能品味出来么?通过比较两句话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会加深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同时增强语感能力。

  3、师生合作朗读,读出对列文虎克的敬佩之情。

  理解到这种程度,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成为可能。在学生练习之后,可以采取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形式。师生合作朗读,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场”,可以有效烘托课堂气氛,加深阅读体验。

  年少时,列文虎克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可是他却……学生接读“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列文虎克就是一个普通的看门人,他的伟大发现却惊动了全世界,连……学生接读“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

  1、理清列文虎克是怎样一步步玩出花样的。

  列文虎克的伟大成绩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有些同学也认为“名堂”可以解释为花样,你们的理由在课文那些段落呢?学生会找到课文2、3、4段讲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这就进入到了本节课的第三大环节,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样的花样?并动笔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

  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示以下表格:

  磨镜片,做成放大镜

  玩镜片

  玩放大镜,做成显微镜

  发现微生物

  理清故事脉络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提示,用自己的话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说下来。而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啊!之后,教师点评:象这样好好细读文章,用简洁的话语,列出重点情节,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这一环节设计,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还体会了学法,凸显了环节的整合,增强了实效。

  2、细读感悟,有感情朗读。

  接下来,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了。

  尊重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列文虎克玩出了一系列的花样,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想一想:为什么?

  学生也许会对磨制放大镜这一部分感兴趣。

  (1)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我们引导学生从中品味一组反义词:厚、薄。这一厚一薄,看似简单,实际上暗含着他多少心血呀。紧接着教师口头补充列文虎克数十年如一日,耐心磨制放大镜的相关资料。

  通过对词语的品味,对相关内容的想象,以及资料的补充,学生会想象到制作、观察的情景,读起来兴趣会提升。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玩中要耐心,有持久性,勤于动手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乐趣。

  学生也许会对做成显微镜一段感兴趣。

  (2)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镜。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①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贴近人物心灵,加深阅读体验,丰富读书感悟。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列文虎克当时心里会怎么想?

  ②我们还可以出示图片,激起学生朗读兴趣。

  列文虎克玩出的花样还没有完,终于,一个神奇无比的新世界被他发现了!师生开始讨论发现微生物一段。

  (3)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①同学们读懂列文虎克观察了哪些事物后,可以请大家猜想他还会观察什么?教师找准时机,补充资料:

  列文虎克观察的对象非常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等等。他观察蜜蜂蜇人的“针”,看蚊子叮人的嘴,以及苍蝇的翅膀、蜘蛛的脚爪、羊毛的纤维、小甲虫的腿……他最早发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画出了他们的图片。

  可以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列文虎克所观察的内容,既理解了资料内容又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包罗万象、各种各样……)

  ②本段文字表达深入浅出,十分生动活泼。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播放录像资料,看后,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内容?(我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我看见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我看见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这个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妙处,一举多得。

  之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朗读这一段,读出情趣自不在话下。

  (四)品味文章中蕴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

  文章学到这里,玩出了花样的学习也就告一段落了。教师再出示“名堂”的三种解释,请大家思考: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玩出这么多的花样?取得如此的成功?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出什么道理呢?学生静下心来,回顾列文虎克玩出花样的过程,会有所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借助以下句式说一说: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文虎克就不能玩出大名堂。

  2、学生发言过程中,师帮助归拢、提升,总结出列文虎克玩出大名堂背后的秘密。即:持久的兴趣;无比的耐心;细致的观察;用心的思考。

  随着课堂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一步步走进了列文虎克的内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对列文虎克玩法的认识,最终,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从中经历了真切地阅读体验,收获了宝贵的阅读方法。

  3、此时,出示列文虎克的一句名言:

  要成功一项事业,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列文虎克

  学生读后会感慨颇多。

  我们再次出示“名堂”一词的三种解释,会发现三种解释,都能够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理由。这也启发我们,借助词典,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课文。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五)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这节课进入了尾声,我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通过师生模拟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今天的所学与阻止自己玩耍的人据理力争。这一环节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巧妙检验,学生既可以通过复述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辩驳,也可以用积累到的课文中的语言、感悟到的哲理来进行陈述,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也使课堂在趣味、哲理、回味中落下了帷幕。

  板书:

  列文虎克 玩出了名堂

  兴趣 耐心 观察 思考

  放大镜 显微镜 发现微生物

说课稿 篇5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会本课生字.

  (三).朗读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的行踪,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儿童多的句子.

  (四).给课文分段,试着写段意。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布置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分四步来实施:(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细读感悟.讨论交流(四)达标检测(五)布置预习

  (一)激趣导入:由导入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是诗冰心奶奶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篇与儿童.春天有关,激发他们的对的兴趣。

  (二)预习检测

  在检测时,我发现有的个别学生竟然把一句话读漏掉了几个字,我想,也可能是没有认真预习,也可能是紧张,但总的情况还可以。

  (三)自学课文,完成目标1.2的任务

  因为在检测预习情况时,发现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不错,所以在完成目标1.2的时候,我就没有花太多的时间

  在这个时候,我本来是安排范读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可因为我把时间看错了,担心时间不够,所以就省略了这个环节,

  (四)讨论交流,完成目标3.4的任务

  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找出作者的行踪路线,目的是为课文分段服务的。2是画出儿童多的句子,目的是下节课服务的,因为文中有句古诗: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所以必须把儿童多的句子找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

  太阳的香气息。”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五:达标检测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相关文章:

1.关于观潮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

2.关于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3.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4.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

5.【精华】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6.【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三篇

7.【推荐】说课稿范文集锦10篇

8.【推荐】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上一篇:语文说课稿
下一篇:数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