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19 09:15: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范文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说课稿范文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民风民俗大观园》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知多少”的第1课,我上的是该课第一课时。

  我把目标定位为:知识目标是知道.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力目标是能积极思考民风民俗形式之后的意蕴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家乡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藉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家乡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根据教材,我在众多的民风民俗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端午,以这个点为“大观”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近它,深入它。然后从这个点发散开去,进一步体会大观。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笑谈学生熟悉的“换牙丢牙”这个风俗,把学生带入到民风民俗大观园中。然后走进端午,让学生了解端午的习俗: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之一,这个习俗我们学生比较熟悉,每个学生都应该能说得上来;在小小的香囊上能看到我们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刺绣,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所以我在这两个习俗上所花时间稍微多了些。由端午的习俗过渡到端午节的三大起源说——纪念说、恶月恶日说和图腾祀说,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过猜端午节的别名,再次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然后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最后,让学生自学书本,再次感受其他节庆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家乡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由于本人初次接触品德这门学科,在教学中有诸多不足之处,望领导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地理(20xx版)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是对气候系统的分解学习、通过对降水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地理要素的步骤。

  本内容安排在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之后、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既巩固上节学习的资料的定性分析、又使学生学会多形式的数据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两种形式的资料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让学生建立全面认识地理问题的地理思维模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知道降水的概念、类型、测量方法以及划分的等级。

  3.使用降水数据、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分析地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多形式的数据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两种形式的资料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又是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本节重难点确立如下:

  1、教学重点: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根据降水量的数字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根据图表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使用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根据图表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看图、识图、读图、绘图从图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使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定性判断问题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定量分析评价的思维模式、进而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3、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五、说学情和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计算机、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数据、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计算机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提出雾和霜的概念。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你现在生活的这个地方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得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是有季节变化的。(联系气温曲线图反映一地方一段时间气温的变化)

  如何直观准确地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引出降水量柱状图

  2.看图3.22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读出降水的季节分配状况及规律。

  承转:我们可以通过降水量柱状图很直观的反映一个地方的降水状况、引出降水量柱状图的画法。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步骤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课堂检测

  通过做课本上的活动题、检测课堂效果。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四、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降水的概念、测量、影响以及变化、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丙从中找到降水的变化规律。

  五、布置作业、地理填充图册P33、一、二题、巩固课堂效果。

  六、板书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定义

  2、测量:量雨器

  3、影响:生产和生活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降水量柱状图:

  用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2、降水量柱状图的画法和阅读。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设计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老师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和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4

  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内容,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的诗歌。诗歌采用简洁、生动而充满童真的语言和拟人的手法,通过描述小动物们在雪地里走过,踩下的脚印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使学生了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四种动物脚趾的不同及青蛙冬眠的习性。

  根 据本课内容及学生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小知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2、进行词句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3、加强识字教学,使学生认识1个偏旁,学会7个生字并理解新词的意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弄懂小画家各画了什么。

  教学过程如下:

  一、动手绘画,激趣导课。

  讲好一堂课导言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开始,教师抓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指导学生依据自己平时对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等动物的印象进行简单的回画。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在简评绘图导入新课:“雪地里也来了一群小画家,它们都是谁?又画了些什么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学生画出的小动物也为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这样设计,抓住了学生画画的特点,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提出统领全篇的大问题,且直入重点,能够引起学生对文章重点的思考。

  二、感情朗读、文中悟趣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应遵循“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的教学思路,已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

  1、 初读阶段,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破词,不丢字,不添字,知道课文中有几句话。

  (2)要求通过几次自由朗读,读通全文,动手圈出本课生字。

  (3)及时检查,反馈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

  这样做遵循了“通读、熟读、读懂、会读”的读书思路,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符合低年级认读思路。

  2、 细读阶段,突出重点,理解词句。

  (1)利用图片,让学生认识竹叶、枫叶、梅花和月牙的形状,再出示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脚印图作比较,直切入课文的重点句。

  (2)通过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教师指导下读懂重点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并知道青蛙“睡着了”是青蛙冬眠的现象。

  (3)在细读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正确停顿,读出感情,在读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并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不仅了解小动物脚趾的不同形状和脚印的美丽可爱,而且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情趣。

  这一环节,通过读书和图文结合直观感知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读懂,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自由读书感悟的主动性,教师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评价,使学生受到教育。

  三、巧识字形,乐趣无穷

  在初读、细读的过程中,学生已多次感知了生字的音、形、义,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还是一种大致轮廓的印象,只有通过对字型的分析,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激励学生结合字型和字义巧识巧计:

  (1) 可采用说口诀或事物演示等形象记忆识记字型。

  如“牙”:张开嘴,露出牙。边说笔画边指出各部位,注意第二笔的写法。

  (2)可以引导学生用熟字作比较识记字型,运用以上方法学习生字,不仅可以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识记字型,初步感知汉字字型的规率,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还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这样设计是因为一年级生字教学十分重要,要根据儿童特点,指导生字音、形、识字和渗透汉字规律。

  四、课后练笔,又增新趣

  在总结全文,使学生了解小动物脚趾的形状不同和青蛙冬眠的习性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练笔:

  (1) 画一幅画,至少画出两种小动物,展示他们的外形特点。

  (2) 根据学生的画,用两到三句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突出特点。

  总之,本课的设计,从“趣”入手,使学生产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的欲望,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以“情”促学,使学生乐学、会学,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控课堂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的目的,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的第二框题《两代人的对话》。

  一、说教材

  《两代人的对话》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家庭交往的最后一个框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家庭交往中易与父母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普遍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与父母的矛盾,把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及交往艺术,从而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初二的学生大多是十二三岁的青少年,他们渴望人格独立,但又因为人生经验和阅历等有限,易产生逆反心理,易与父母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但作为青少年,只要端正态度,努力与父母沟通,就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进一步密切亲子关系,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可以使家庭氛围保持温馨。因此引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父母,主动化解与父母的矛盾,把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及交往艺术,既是本单元内容的落脚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把握与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父母商量沟通的能力,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与父母交往;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理解尊重父母、关心热爱父母。

  为达成以上目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和内心体验,在充分交流讨论、体验、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交往的要领及艺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二、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父爱如山深沉厚重,母爱如水温柔细腻。当父母牵着我们的小手,把我们送入校门而依依不舍的离开时;当父母冒着寒风冷雨,为我们送衣送伞嘘寒问暖时;当我们捧着成绩单,面对父母那充满期望而又哀怨的眼神时;当我们犯了错误,父亲愤怒地抄起棍棒而又轻轻落下时;当我们厌烦于母亲的唠叨,恶语相加甚至摔门而去时……同学们,你可曾感受到父母那无私无微至深至纯的爱?你又可曾想过,我们该如何与父母和谐地相处、愉快地生活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两代人的对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感受亲情的同时,将其在生活中与父母常发生的矛盾呈现出来,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二)心灵档案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在与父母的交往中,有没有不愉快的经历?有没有让爸爸妈妈生气伤心、让自己困惑烦恼的事情?并说一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当时是怎样处理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现在将作何处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活动是为了使同学们立足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需要“对话”的原因(矛盾和代沟),端正与父母交往的态度:既不能否认,也不能漠视,更不能夸大,积极的做法就是亲近父母、跨跃代沟,用心去和父母沟通,进而架起理解的桥梁。那么如何与父母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呢?我设置了“你说我说,各展风采”的环节。

  (三)你说我说,各展风采

  各组选取成功解决问题的同学,或者未能解决问题的同学上台发言。其他同学针对成功解决问题的同学,总结其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帮助未能解决问题的同学,为其指点迷津。教师适时归纳总结,明确沟通的过程、要领、艺术等。

  沟通的过程:首先要冷静下来,然后要心平气和地与家长商量(商量就是沟通的过程),最终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沟通的要领:前提是彼此了解;关键是尊重理解;方法是换位思考;结果是求同存异。

  交往的艺术:赞赏父母、认真聆听、帮助父母

  (四)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甲乙两种观点:

  甲:家庭交往中,我们对父母应言听计从。

  乙:家庭交往中,凡事应与父母据理力争、明辨是非。

  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辨析,认识到父母不是圣人,他们也难免有错误,关键是要端正态度、平等交往,沟通理解;同时在家庭交往中不必与父母太计较,更不能得理不让人,要学会原谅、宽容父母。

  (五)教材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找到了许多与父母交往的方法,指出了一些不理智、不可取的做法,也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下面就请大家回到课本上,来看一看编者教给了我们哪些交往的知识和方法。特别是那些我们没有说到的内容,一定要认真体味。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读书,便于梳理总结,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六)课堂练习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已经成了与父母交往的高手。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两个实际问题:

  1、毛毛是个冒失鬼常常弄坏东西、染脏衣服、摔坏花盆,惹得父母批评。可他家的`亲子关系并没有因为毛毛的过失、父母的批评而疏远,毛毛觉得与父母在一起很开心。当问及毛毛有什么诀窍时,他说:“我有错会认,挨批评会听,帮父母做事,还会夸赞父母,老爹老妈能不喜欢我吗?”

  为什么毛毛常弄坏东西、染脏衣服、摔坏花盆,可他家的亲子关系并没有因为毛毛的过失、父母的批评而疏远?你能从中悟出哪些交往的艺术?

  2、请简单分析漫画中小朋友的作法。(出示两幅漫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从别人的交往中寻找成功的经验,并能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更有利于他们成长和进步。

  (七)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两代人需要“对话”,原因是矛盾和代沟;明白了“对话”的目的是沟通;掌握了沟通的要领和与父母交往的艺术。其实,掌握知识这些还远远不够,要想使亲子关系和谐、家庭和睦,一定得端正与父母交往的态度,那就是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感恩父母。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上高中、读大学、走上工作岗位,我们一定得学会享受亲情,常回家看看父母,学会感恩父母。下面就让我们在歌曲《常回家看看》中结束这一节课的学习。

  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三、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主要解决了为什么两代人需要“对话”, “对话”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对话”三个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原因:矛盾和代沟

  目的:沟通

  方法:要领

  艺术。

  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6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整 理 书 包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一些分析 。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习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习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已不算是新事物了,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热门】说课稿范文6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10篇

2.【热门】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3.【热门】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4.【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

5.【热门】说课稿4篇

6.【热门】说课稿五篇

7.【热门】说课稿四篇

8.【热门】说课稿3篇

上一篇:幼儿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