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24 23:08: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地位作用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说教学目标确立及依据

  1.德育目标: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特点。

  2.知识目标:1归纳“绝、强、假、望、间”五个多义词的义项;2比喻论证的方法。

  3.能力目标:(新课程目标 阅读欣赏第9条)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主导懂文章内容的能力,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精悍难点.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及学生实践我们确立:

  1.实词的识记理解

  2.比喻的含义和它们内在联系,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掌握句读, 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总结文言知识,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五、说与学法

  新课标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精读法,在扫清字词障碍后进行分析鉴赏研究。

  六、说教法

  准备采用1启发式研究式2讲解式3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除上述人本因素外,从“文本角度”讲,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七、说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可展示学生应掌握的相关知识:作者图片资料,背景资料(以使在分析研究时能知人论文),相关训练材料。

  八、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由同学们头脑已有的关于劝学的名句导入,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者已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既复习旧知识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荀子的《劝学》将全面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

  2、新课讲解(教案)(划点出来)

  文言文阅读式初步形成一套“五读”教学法,在我校尝试推广。五读: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二读疏通文意;三读重点实词、虚词点拔讲析;四读研究性学习,五读迁移提升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3、例题示范(一般适理科)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

  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的第九课时。

  1、教材的特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有关0的除法,它是在口算除法、基本的笔算除法及除法验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理

  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除法的算理,探索合理的竖式。

  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例5是0的除法,主要让学生明白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例6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本节我安排了例5、例6。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是 0”,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商0的算理和竖式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3、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索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2)探索并掌握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商中间或末尾也商0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用课件出示以“兔子和猴子找食图”为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讨论理解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2、学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笔算除法的基础较扎实,只有一小部分学生笔算算理理解不够;另外,三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注意力易分散,于是我针对此特点,创造了生活中有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复习铺垫,建立联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领悟算法--→巩固新知,应用新知--→回顾反思,升华提高。

  详见教案

  五、说板书

  本节课针对重点和难点,设计板书如下: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0÷3=0(个)

  309÷3=103(千瓦时) 420÷3=140(千瓦时)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二)中的一节数学活动课《尝试与证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活动课在我们教学中一般都不加重视,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同样的,本节课是介于11.2说理与11.3证明之间的一节附加课程,在纯粹的数学知识上与教材的联系不太密切,但是如果上好这节数学活动课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调动学生学习几何证明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要应用现有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这对学生的学以致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这节课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今后的教学又有很大的帮助。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验说理必须步步有据,感受说理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

  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的应用以及有条理的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在学习时,认为是一节活动课,对这节课的重视程度不高。

  2、学生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目标不明确、讨论很随意、做题凭感觉、不会说理或者说理不严密。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添加了大话西游《视频歌曲only you》和《唐三藏给孙悟空的家书》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2、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自我介绍,并反问学生我是教什么学科的?

  2、以视频歌曲only you来介绍一位人物

  (目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拉近教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请学生读《唐三藏给孙悟空的家书》

  目的:仔细分析每句话,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推理证明中常见的错误。如:无因果关系、混淆概念、 语言不简练、啰嗦、自相矛盾等等

  4、和学生一起分析史上有名的人物—福尔摩斯

  之后在黑板上【板书】尝试与证明

  寻找依据、联系分析、得出结论。

  介绍:光是凭借推理是无法说服人的,就如同法院判断某人有没有罪是讲证据的。所以我们以后在证明时要做到步步有据。

  目的:通过和学生一起努力,来培养推理的信心和兴趣,同时强调数学证明的严密性是很重要的,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回到数学问题中。

  二、例题讲解

  由学生填空,到最后四空时。(设疑:问学生以下如何继续解题)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归类为:验证法、淘汰法、尾数判断等等。

  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状况。

  三、合作交流(3题)

  三题均给时间由学生自主讨论后,上黑板板书,并说明思考方法。并对每位同学的讲解进行剖析和鼓励。(黑板上分为三分,由学生板演,选择适当内容保留,作为板书的一部分)

  其中第二题学生自主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各自的答案(尽可能写出学生中存在的不同答案,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得出正确的答案,给与做对的小组掌声鼓励。

  目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能力,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愉快的解决问题,开阔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延伸提高(20xx年泰州的中考题,但是将答案变为学生所在的学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的,使学生更加注重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有所用,考有所用。

  五、小结与思考

  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语气平稳又充满了期待,期待每位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

  1、证明先进行分析:寻找依据、联系分析、得出结论。

  2、要学会解题的办法:验证法、淘汰法、反证法等。

  3、有些题目可以借助图形进行分析。

  4、说理时要步步有据、证明语言要简洁。

  六、课后练习(补充2题)

  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惯性,进一步要求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完成对证明的感性认识,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七、板书设计

  尝试与证明

  寻找依据

  联系分析 (供学生板演)

  得出结论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巴、把”3个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动植物的生长与雨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披文入境。

  1、出示课件:雨点儿调皮地从天空降落,伴随着沙沙的雨声。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看到这样可爱的小雨点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它?

  4、揭示课题,指导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看课文,听课文配乐朗读。

  2、这么美的课文,想自己读读吗?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生自读课文,在课文里圈出生字,不认识的字读拼音或问同桌。

  4、CAI课件出示生字,老师已经把生字都找到了,黑字是我们要认识的绳子,红色的是老师给它找的朋友组成的词语,你会读哪个就读哪个。

  5、去拼音,打乱顺序读。

  6、去朋友,你还认识它吗?

  三、细读课文。雨点儿说课稿_雨点儿评课稿

  1、生字学得好,课文一定会学得更棒。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你认为他读得好就拍拍手表扬他。

  3、你觉得自己哪一句读得好,读给大家听。

  谁认为自己读得更好,向他挑战吧。

  喜欢这一段的小朋友起立一起读一读。

  (知道读好问句,并相机理解“数不清、飘落”)

  4、和自己的小伙伴分角色朗读雨点儿的对话。

  5、CAI课件演示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动画,看吧,雨停了,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6、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的心情怎么样?带着高兴、喜爱、赞美的语气读读第五自然段。

  7、老师也找来了一张图画,仔细看看,还有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美丽的露珠 从 树叶上 从

  8、假如老师是雨点儿,你们是小草、小花、小鸟、鱼儿……你会对老师说什么?

  创设情境,师生对演。感受动植物对雨点儿的感谢,并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9、把自己想象成雨点儿,自由地配上动作,把课文读给小伙伴听。

  四、指导书写生字。雨点儿说课稿_雨点儿评课稿

  五、作业:仔细观察雨后大地的变化,把它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你最想说的话,好吗?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机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我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

  4、品读体验,走进美

  〈1〉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的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2〉走进“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用上面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体会。

  b、学生汇报: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抓住“飞”字换成“跑”字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体会蒙古人民热情款待。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师小结:

  是啊,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5〉拓展延伸“书写美”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2)畅谈收获

  (3)写作:假如你是一个随行参观的一个人话别之际,你也一定会邀请蒙族老乡到你的家乡去作客,你是如何向他们介绍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试着说一说,再写下来。

  〈6〉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单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与朱元思书》,进行说课汇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就编排而言,将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选文,旨在突出其较好的典范性。而且本文是人教版与语文版的共有篇目,可见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就教材而言,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不如看做是用清词丽句构成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画面秀美奇绝,笔触鲜明生动,结构层次井然,句式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识记与理解目标:使用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美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设计意图: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一设计正是体现出这一理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设计意图:六朝书信多景语,本文秀美奇绝,清新隽永的景物描写正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了解古代文人的.高洁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同以上的教学目标第1点和第2点。

  2.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设计意图: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也是情感升华、主题升格的关键点,但是学生不易由表及里,会出现理解的偏颇。

  二、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八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一个大好时机,在七年级已有的文言文知识上建构新的文言知识,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峡》、《湖心亭看雪》等优秀的写景文章。学生有鉴赏美文的基本能力。但是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喜好会出现明显差异,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关注到对于文言文没有感觉的学生。

  “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美听、美读的朗读教学法。

  设计意图:美读美品、美文美教。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读尤为重要。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美,感知文意美,感受音韵美,完成教学重点。

  【学法】“三步朗读法”读准、读懂、读透,进行探究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学生要充分预习课文,不仅是了解文章内容,解决读音等问题,而且要对课文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2.收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文体清拔有古气”的“吴均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文本,有利于在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知识。

  【新课导入】

  多媒体滚动播放富春江的优美画面,由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导入。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 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宋 苏轼)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吴桓赞)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嗣绾)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桐庐的山水就是大自然用巧夺天工的妙笔留在人间的一幅画。这节课我们就随吴均去走一遭。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启发性和情绪渲染的情景导入,优美的画面与优美的诗句相结合,在视听觉与头脑中让学生感受富春江的美,从而进入新课讲授。此环节设计3分钟。

  【新课讲授】

  (一)、读准。(时间8分钟)

  1.自读课文,读准读音。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

  3.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消化读音和停顿。

  4.闭上眼睛听优美的配乐朗读带,欣赏朗读之美从而把身心沉浸在课文中。

  5.学生配乐齐读。参与美感之旅。感受本文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设计意图:根据“三步朗读法”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5个步骤。

  (二)、读懂。(时间12分钟)

  1.默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并引入词语学习小游戏,填出文言词,并解释意思,然后延伸到现代汉语的成语,进行对比:

  文言词语 现代成语

  风烟(俱)净 万籁俱寂

  天下独(绝) 绝代佳人

  急湍(甚)箭 甚嚣尘上

  千百成(峰) 峰回路转

  千转不(穷) 山穷水尽

  百叫无(绝) 不绝于耳

  疏条交(映) 相映成趣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此环节正体现出这一点。

  2.“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击石”呢?“皆生寒树”中怎么用“寒”来形容“树”呢?“猛浪若奔”中的“奔”为何不可以理解为动词“奔跑”呢?

  设计意图: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方面的提问。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在词义辨析的基础上开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激发学生的知识再生成。

  (三)、读透。(时间20分钟)

  〈一〉问题探究,学习结构。(时间5分钟)

  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习。

  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

  接着本文又写了哪些内容?

  “异水”和“奇山”(分写)

  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

  2.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的美?

  ①学习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

  ②学习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设计意图:维果斯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此环节就是在建构主义和比较阅读下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学习志趣。(时间15分钟)

  本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讨论和课堂争辩相结合,集体解决以下问题:

  1.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能够以这样的妙笔去描绘山水的人,以这种欣赏的心态享受山水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仁智之慧的人。所以他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来表述山水的魅力。这句话仅仅是在告诉我们碧水险峰的魅力吗?

  2.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豁达,更具有一份常人的心态,使人倍感亲切。

  3.文中已经用“窥谷忘反”和“望峰息心”两个句子点题了,文章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多好啊,为什么又还要加一句景物描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会不会冲淡主题?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此环节的设计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师生共同讨论,挖掘思维潜力,拓开整体阅读的空间,深入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四)、小结:(时间2分钟)

  教学流程图:(略)

  设计意图:“方法是穿过峰巅的响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课重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小结,方法的收获也是本课教学中的亮点。

  (五)、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四、教学效果预期:

  通过教学的实施,预计会产生如下效果:

  学生通过有情诵读课文,训练了语感,增进了兴趣,掌握了赏美的技法,并对美文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赏析。从而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课堂。

  如此设计,难免存在不可忽视的疏漏与问题:

  1.如果教师感染力不强,学生体验性就不浓。

  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韵味与美感很重要,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控制不好,学生对美文的体验就不浓,理解就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2.教师预设不够细,学生的生成就不会广。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情的复杂,初估的学情不一定准确,教师的预设就会有很多漏洞,致使学生在读透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呆板、牵强、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响到难点的突破。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教材体系:

  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单元中的前两课,与《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三课一起组成了这个单元,是依据《科学( 3–6 )年级课程标准》中 “ 地球与宇宙 ” 的内容 来构建的,属于“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中“地球的概貌” 范畴。

  相互联系:

  这两课都是讲述的“地球的概貌”, 与 “生命之源——水”、“土壤和生命”、“我们周围的空气”、“岩石与矿物”联系比较密切,因为水、土壤、空气、岩石都是地球的物质,正是这些物质构成了地球的概貌。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这两 课涉及到 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有 :

  科学探究: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科学知识:

  1.1 知道地球的形状 ,大小 。

  1.4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尊重证据。

  2.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一课主要是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以及认识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表面》一课主要是 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并让学生亲手制作地貌模型 及 绘制地形图 。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这两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绘制地形平面图 。

  科学知识 :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教学难点:

  制作地表模型,在方格纸上画出按比例缩小的地形轮廓。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法主要有 :

  科学史教育法 :

  科学史是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在小学科学课上,科学史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培养科学精神 。在认识 地球的形状时,教材提供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收集相关的与地球形状探究历史的资料、图片等, 通过科学史的 教育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启迪,认识地球是球形的不是目的,了解人类为探究地球形状作出的种种努力、认识自己所处的地球才是最终目标。

  模拟实验法:

  用地球仪及纸帆船模拟人们在海岸边看见远处的航船归来的情形, 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可以将无法现场完成的现象搬到课堂,既节约成本又可采用探究的方式,给学生 真实的情景再现。

  制作法 :

  在地球的表面一课,让学生先制作一个有山有水的地球模型沙盘,然后用彩色笔在活动记录的方格纸上画出按比例缩小的地形轮廓图。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 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

  “地球的形状”

  (一) 导入新课:

  【 教学准备 】 :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形状以及人类探索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组织】:

  1 .谈话:地球是我们赖于生存的母亲,那你们知道地球母亲的形状吗?地球母亲究竟有多大呢?

  学生交流头脑中的信息以及收集来的一些资料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不知道为了得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人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索过程呢?

  (二) 引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 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 教学准备 】 : 教师搜集 人类 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教学组织】:

  ① 谈话: 你们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②学生讨论 ,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③教师课件展示古代印度以及古代中国一些关于地球形状认识的神话传说。

  讲述 :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 对地球形状的解释也就越来越科学 。

  ④ 课件播放“月食过程”, 学生观看交流 : 看到了什么?你觉得 是什么挡住了月球?那 可以推想出地球是 什么形状的 ?

  ⑤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2.认识近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地球仪,纸折的帆船

  【教学组织】:

  ① 讲述:当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由此,人们又作出了什么猜测呢?

  ②模拟实验 :帆船进出港

  方法:四人一小组,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人将小纸帆船贴在海洋上,桅杆向上,模拟帆船进港,其余三人在正前方观看现象。然后将小纸船贴在桌面上模拟帆船进港,观察两次看到的现象有什么不一样?

  实验说明: 只有海平面是个弧形,才会在帆船进港时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③ 谈话:究竟是谁第一个验证了地球是个球体呢? (麦哲伦) 课件补充麦哲伦以及他和他的船队 环球航行的故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说明了什么呢?(地球是个球体)

  3.认识现代科学对地球形状的探索

  ①讲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

  ② 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 观点确实是对的。

  4.回顾总结

  讨论: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应该说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进行了反复的求证, 从神话故事再到观测天象,从观测进港帆船再到环球验证,从地球上观察再到太空中求证,这反应了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

  ( 三 ) 认识地球有多大

  1、课件展示地球赤道及其表面积的数据资料。

  2、计算 :如果 以每小时 4千米 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地球的表面”

  (一)从地球表面不同的地球形态导入新课

  【 教学准备 】 : 教师制作一些由美丽地貌 (如高原、峡谷、丘陵、海洋成岛屿) 组成的PPT

  【教学组织】:

  1、课件展示一些地貌,谈话:你认识这些地形吗这些地形有什么特点?

  2、学生补充一些其它地貌的资料及特点。

  (二)制作地表模型并指导画地形图

  【 教学准备 】 : 教师事先制作好一个地表模型、画好方格的明胶片、提供给学生制作的托盘,学生准备沙、土壤、石子、一些草皮、苔藓及小树枝等。

  【教学组织】:

  1.观察教师制作的地表模型:

  ① 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地表模型, 你能看出来老师制作的是什么地表模型 吗 ?

  ②观察:老师的模型里有些什么呢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

  如用堆起的沙堆代表高山,用苔藓代表植被等。

  2.学生分组制作地表模型

  ①小组讨论: 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需要哪些材料?

  ②分组制作

  要求:小组 内 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③相互参观 ,介绍模型,交流感受。

  3.绘制地形图

  ①教师指导: 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 我们可以绘制地形图。

  方法:把印有网格的明胶片置于地表模型沙盘上,用彩色笔在明胶片上画出地形轮廓,然后给中间上色,在明胶片背 面 衬上一张白纸就可以观察地形图了。

  ②学生分组绘制自己制作的沙盘地形图。小组展示汇报。

  (三) 认识地形图与地形地球仪并绘制平面图

  【教学准备】: 地形图与地形地球仪

  【教学组织】:

  1.认识地形图及地形地球仪

  ① 教师出示地形图与地形地球仪 。

  ②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形图与之对比, 自己有哪些想法与图上是一致的。

  ③认识地球仪及地形图上不同的色彩的含义。

  蓝色表示水, 绿色表示 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蓝色越深表示海平面越低,黄色越深表示海平面越高。

  2. 根据照片绘制平面图

  ①观察地不航拍照片,谈话交流:这张照片上的地表有什么特征?

  ②讨论:怎样将这张照片转化为平面地形图。

  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颜色的确定,二是比例的确定

  ③学生在书后的记录纸上绘制平面图,并交流评价

  (四)拓展认识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教学准备】: 飞机航拍图与卫星照片

  【教学组织】: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 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 明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 。教学时先让学生比较航拍与卫星图不同的优点,再让他们与过去的手段相比, 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的。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并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锦集七篇

2.【必备】中考作文锦集七篇

3.【必备】高一作文锦集七篇

4.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5.【必备】说课稿集锦七篇

6.【必备】说课稿范文七篇

7.【必备】毕业实习报告范文锦集七篇

8.【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

上一篇:语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