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写作素材>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时间:2022-07-31 12:04:08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1

  战国时代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弱国。有一回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从楚国得到一块和氏璧,是一块无价之玉,就写信给赵王说愿意用15座城池交换。赵王收到后立马让所有大臣上朝商议。大臣有人说不能被秦王给骗了,不能给,可又有人说不给秦王会派兵来攻打的,不能不给。赵王六神无主。

成语故事

  这时候有人说,我很聪明,勇敢。没错,我就是那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蔺相如。

  赵王把我招进宫去,问我怎么办?我说只要秦王愿意交出15座城池,我就会把玉璧给他,不交的话我必一定完璧归赵。

  当我带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后,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赞不绝口,可是交换城市的事,连一个字也没有提起。这时我灵机一动对秦王说:“这璧有个小毛病,我指给您看看。”秦王就把玉璧给了我。玉璧一到我手上,我就威胁说:“我看你并不想给赵国15座城池,如今璧在我手上,如果你逼我,我就和璧一起死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应诺,用15座城池来交换。我趁机要求说要准备一个盛大的典礼才行。秦皇只好下令定下了典礼的日期。当晚,我就让下手化妆后,把玉璧送回了赵国。当典礼的日子到了时候,我光明正大的告知秦王,玉璧已送回赵国,你若真想要,就先把城池交出来,我再派人把玉璧送来。秦王知道,杀了我也没有用,就让我回了国。

  真是有惊无险啊!

成语故事2

  【注音】zhòng pàn qīn lí

  【典故】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左传·隐公四年》

  【解释】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得人心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土崩瓦解、孤家寡人、分崩离析

  【反义词】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押韵词】和稀泥、饰怪装奇、燕舞莺啼、强弩之极、寒心酸鼻、如临大敌、禀性难移、摧坚殪敌、本性难移、所当无敌、......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他的哥哥卫桓公篡位,对内残暴统治,对外穷兵黩武。鲁隐公问大臣对公子州吁的看法,众仲认为公子州吁残暴狠毒,失去亲信的拥护,众叛亲离必定失败。后果然让石儒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

  【示例】他坚持与人民为敌,以至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

  【成语例句】

  ◎ 袁世凯终于陷入了众叛亲离的绝境,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

  ◎ 我多次被他打得鼻青眼肿,我怎能和这样的人生活一辈子呢?!人家的婚姻基础建筑在两厢情愿上,我们的婚姻难道建筑在拳头上吗?我知道自己是吃了懦弱的苦头了,可怜我真是一步行差步步错啊!"现在,领导说我不是,亲友说我不是,父母也说我不是,把我赶出了家门,我众叛亲离了。

成语故事3

  害群之马出自《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一次,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寓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

  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马群的劣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方才退去。

  害群之马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成语故事4

  【注音】duō qí wáng yáng

  【出处】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列子·说符》

  【解释】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用法】作谓语;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泛而不专

  【同韵词】多藏厚亡、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拱手垂裳、神枢鬼藏、鹤短凫长、意乱心忙、三十六行、藕断丝长、拉捭摧藏、呕心抽肠。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从前杨朱的邻居请他派仆人帮他去找丢失的一只羊,杨子问他为什么要那么多的人去找,邻居说丢失羊的路上有很多岔道,所以要很多人去找。过了很久,派出去找羊的人回来说没有找到,邻居说岔道上又分许多岔道,根本没法找了。

  【成语示例】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成语故事5

  有个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挣大钱,就拿了一笔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集市上。

  见到一群小毛驴,看上去不错,就想买几头回去卖,据说能赚钱。

  王三痛痛快快地买下了五头小毛驴,就骑上小毛驴乐颠颠地往家走。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回家把驴卖了,赚到了钱,家里人都得佩服我。”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这五头驴能赚……啊?一、二、 三、 四。怎么只剩下四头驴了?”

  他连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没少啊!是五头驴。刚才我眼花了。”再骑上去一数:“一、二、三、四,啊?怎么又少了一头驴?”他急忙下来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头啊!哦!只要我骑上驴就会少一头!”最后,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骑驴了,这样不划算!”

  于是,他下驴来跟驴一起走了回去。

成语故事6

  从前,有个农民在田里种萝卜,他累得满头都是汗水。正在这时,忽然跑来一只野兔,一头撞在旁边的大树上。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撞死了。那个人很高兴,把野兔捡了起来,晚上他把野兔吃了。他想:要是每天都有一只野兔吃该有多好啊!

  第二天,他到地里不劳动了,坐在大树下等着,希望再有野兔跑过来,自己撞死在大树上。

  他等了一天又一天,野兔没有再来,农民的萝卜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株”在这儿就是“树”。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比喻有人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经验,还牢牢守住不放。一个是比喻有人不愿切实地工作,妄想得到意外的收获。

成语故事7

  【注音】bù kàng bù bēi

  【出处】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

  【释义】亢:高傲;卑:低、自卑。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为人处事有分寸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不骄不躁、不卑不亢

  【反义词】骄傲自大

  【同韵词】治乱安危、扶颠持危、复是为非、于安思危、一芹之微、早出暮归、胆裂魂飞、萧墙之危、似是而非、号恸崩摧。

  【年代】近代

  【谜语】晏子使楚

  【邂逅语】晏子斗楚王

  【成语故事】春秋末年齐国宰相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百般刁难他,先是让他从小门进城,然后说他是矮子,用最差的饭菜招待他,最后用两个齐国囚犯来羞辱他,均被他的不卑不亢的态度及高超的外交才能所折服,结果楚王自取其辱。

  【成语示例】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他们奶奶就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其它使用】

  ◎ 有如叶圣陶评弘一书法所言,"从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

  ◎ 他立即照办,而且带着不亢不卑的微笑。

成语故事8

  仙人指路

  位于云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巅,其状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举起,似为游客指引进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它之所以颇负盛名,不仅仅在于外形酷似,而且因为有一段对世人颇有启发作用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位两岁能文、四岁会武的神童,只因后来科场失意,擂台负伤,改行经商后又把老本蚀光,在走投无路时就奔赴黄山来寻师访仙。哪知跑遍了千峰万壑,连一个药农、樵夫的踪影也没见到。干粮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烂了就披树皮、树叶。渐渐地变得骨瘦如柴,一天终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道过了多久,来了一位身背蔑篓,脚着山袜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过来,问明情况后,老人哈哈一笑说:“你怎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个力气活干干,免得把一条命丢在这荒山野岭白白喂了豺狼虎豹。”说完还送些野果给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话是对的,就千恩万谢地辞别了老人。

  没走多远,猛的一下醒悟过来:“我跑遍全山连个人影也没见过,那老汉分明就是仙人。”他回头就追,追上老人后就双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给指引一条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说:“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实不相瞒,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这才看破红尘.隐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见老汉风度不凡,气宇若仙,决心拜老人为师,苦苦哀求不止。谁知等他抬头再看时,这老人却变成了一块高大魁伟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头前百拜千叩,忽然石头人肚里发出声音:“踏遍黄山没见仙,只怪名利藏心间,劝君改走勤奋路,包你余生赛神仙.”

  神童最终还是听信了仙人的话,后半生不仅成家立业,而且日子过得很火红。难怪清人曹来复以诗记之:“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请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处指迷途。”在人胜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桥仰视,仙人指路石的形状又变成了喜鹊,旁有一棵青松,状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称“喜鹊登梅”。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是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在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却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暗箭伤人

  那年的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队,发派兵车。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像公孙子都那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就叫做“暗箭伤人”。不过,作为成语却并不限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机伤害别人的,都可叫做“暗箭伤人”。这里不妨讲一讲关于宋朝人刘攽[bīn]的故事。

  刘攽,字贡父,据说颇有文才,尤其精于历史的研究,曾参加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的编写工作。宋朝邵博的《闻见后录》中有他的一段故事,看来此人还相当幽默。故事说:有一次,有一位“中司”(官名,即“御史中丞”,专负弹劾监察之责)想发动同僚攻击某人。有人问刘攽,某人是否真有什么劣迹,中司竟要鸣鼓攻之。刘攽很冷淡的回答道:“中司自可鸣鼓儿,老夫难为暗箭子!”

  成语出处:这件事情在《左传·隐公十一年》里有记载。

  成语解释:比喻暗中进行伤人的行为或诡计。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这里所谓的“暗箭子”,也就是暗害他人的冷箭。刘攽不愿意参与暗害他人的阴谋勾当,所以他说不充当暗箭子。(关于“鸣鼓”的典故,可以参看“鸣鼓而攻”)

  不耻下问

  解释: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是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故事9

  使酒骂座

  【注音】shǐ jiǔ mà zuò

  【成语故事】

  汉灌夫为人刚直不阿,好使酒。一日,与魏其侯窦婴共赴丞相田蚡宴。夫怒蚡傲慢无礼,遂借行酒之机指临汝侯灌贤而骂之,其意实在蚡。蚡乃劾夫骂坐不敬。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骂座:典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与丞相武安侯田蚡有隙,有一年夏,丞相取燕王女为夫人,有太后诏,如列侯宗室皆往贺。酒宴上,灌夫"起行酒,至武安(即田蚡)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夫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属之'!时武安不肯。行酒次到临汝侯(灌贤),临汝侯方与程不识耳语,又不避席。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占嗫耳语'!武安谓灌夫曰:'程李俱东西宫卫尉,今众辱程将军,促孺独不为李将军地乎'?灌夫曰:'今日斩头陷匈,何知程李乎'!……武安乃麾骑缚(灌)夫置传舍,召长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诏。'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

  灌夫在丞相田蚡的酒宴上使酒骂灌贤、程不识,以发泄对田蚡的不满,后遂用"灌夫骂座(通坐),使酒骂座"等指酗酒任性骂人,亦表示刚直不屈,不谀权势。黄庭坚《次韵答张沙河》:"自陈使酒尝骂座,惜予不与朋友簪"。沈瀛《减字木兰花·嗔》词:"刚而使酒,骂座灌夫忘客寿。 魈若予何,夫子雍容语不多。"

  【出处】汉灌夫为人刚直不阿,好使酒。一日,与魏其侯窦婴共赴丞相田蚡宴。夫怒蚡傲慢无礼,遂借行酒之机指临汝侯灌贤而骂之,其意实在蚡。蚡乃劾夫骂坐不敬。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解释】称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骂同席的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相近词】使酒骂坐、灌夫骂坐

  【成语举例】缪醉,使酒骂座,忤客。客怒,一座大哗。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酒狂》

成语故事10

  1铁杵磨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2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3亡羊补牢: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4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5守株待兔:比喻只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6揠苗助长: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7买椟还珠:做事不能舍本求末,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

  8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9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10按图索骥:比喻做事不能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11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12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13叶公好龙: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14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15自相矛盾: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16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17东施效颦:不要盲目效仿别人,否则很容易闹出笑话。

  18卧薪尝胆: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9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20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成语故事11

  【注音】yǒu shǐ yǒu zhōng

  【出处】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论语·子张》伏愿天地成造,有始有终,矜臣疲病,乞臣骸骨。 《魏书·袁翻传》

  【解释】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人办事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有头有尾、有始有卒

  【相反词】有始无终、有头无尾、虎头蛇尾

  【同韵词】珠围翠拥、盘马弯弓、进贤兴功、鸣鼓而攻、道弟称兄、大本大宗、按迹循踪、洁己奉公、喜气冲冲、丘山之功、......

  【年代】古代

  【谜语】厕所挂铃

  【邂逅语】厕所挂铃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游看不起子夏的门人,认为他们只会教最低等的学问。子夏叹息道:君子教人的道理应该有先后次序,好比草木必须一一分类清楚,不能随心所欲乱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说了开头就能知道末尾

  【示例】同学之间要有始有终地保持友好关系。

  【成语例句】

  ◎ "只要她对我真诚,我对她是有始有终的。"

  ◎ 他说:基督教说上帝用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并且在圣经中又一再宣传世界的末日,那末在上帝创造世界以前,世界末日到来以后,上帝自然也就无所依托了,再没有人能崇拜它了,这不是上帝也是有始有终的吗?其次,上帝希望人们为善,最后进入天国,但是事实上世间还有恶人。

  ◎ 我们认为有始有终的行为会很有效益。

成语故事12

  【拼音】guàn xiǔ sù fǔ

  【典故】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释义】穿钱的绳子朽断,仓库的粮食腐烂。形容富有之极。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财粮富足

  【相近词】贯朽粟陈、贯朽粟红

  【押韵词】独立自主、求签问卜、鸣玉曳组、燕歌赵舞、闻鸡起舞、掘室求鼠、喧宾夺主、衣妆楚楚、笃信好古、宫邻金虎、......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刘邦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使得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汉文帝和汉景帝仍坚持这个既定的国策,国库里钱币堆成山,穿钱的线都腐朽了,粮库里积压的粮食无数,仓库容纳不下,只好露天堆放,很多谷子腐烂不能再食用了

  【成语示例】故其承文帝富庶之后,贯朽粟腐。 宋·陆九渊《问汉文武之治》

成语故事13

  战国末年,赵国北部经常遭受匈奴的侵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赵国的大将李牧接受赵王的委托,领守北部军事重地雁门关,以防匈奴进攻。

  李牧一到雁门关就下令守城军士不得出战,每日吊桥高挑,免战高悬。不但如此,还天天杀牛宰羊,与将士们饮酒作乐。

  匈奴不知李牧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也不敢贸然发动进攻。

  他们哪里知道,李牧表面上松懈,实际上暗地里天天都在练兵,积蓄力量。

  几年之后,赵军人强马壮,士气高昂,大家铆足了劲儿,要和匈奴一决高低。

  开始的时候,李牧派出小股部队保护边疆的百姓放牧,匈奴见到有机可乘,就一窝蜂地冲上来,掠夺财物。赵国的士兵和他们交手,三两个回合就败了下来,匈奴轻易得手,好不高兴,他们以为李牧是一个胆小无能的人,根本不必在乎。

  有了几次这样的冲突之后,匈奴单于认为时机到了,亲率大军向雁门关发动了进攻。

  李牧成竹在胸,早就引军埋伏在匈奴的必经之路,等匈奴一进入包围圈,他一声令下,将匈奴杀了个人仰马翻。

  经此一仗,匈奴元气大伤,从此再也不敢轻易犯境了。

  李牧牺牲了小小的利益,获得了很大的胜利。

  还有一则赵氏孤儿的故事十分著名。

  公元前607年,晋灵公被势力强大的赵氏家族成员所杀。几年之后,晋景公即位,他的宠臣屠岸贾进谗言说:“赵氏家族过去就有弑君的行为,现在他们又密谋造反呢。”

  晋景公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就命屠岸贾将赵氏家族斩尽杀绝。

  这个消息传到赵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赵朔的耳朵里,他就把自己怀有身孕的妻子送入宫中避难,自己则自杀而亡。

  后来,赵朔之妻生下一子,取名赵武。

  但是,不知何人走漏了风声,屠岸贾开始四处寻找赵朔之妻和他的孩子。屠岸贾为了斩草除根,命令把晋国之内一个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全部杀死。有谁胆敢隐藏赵氏孤儿,将处以极刑。

  危难之时,赵家的两个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挺身而出,商议如何才能救下赵氏孤儿。

  程婴有一个儿子与赵武同龄,他想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去死。

  公孙杵臼说:“你肯为主人作出这样的牺牲,我又怎能保全自己呢?”

  程婴不解其言。

  公孙杵臼说:“你把孩子交给我,然后你往屠岸贾处告发我,说我隐藏了主人的儿子。这样一来,屠岸贾必然不起疑心。我和你的孩子被处死之后,你将主人的儿子抚养成人,将来为他父母报仇。”

  程婴垂泪不已,依计而行。

  就这样,赵武的生命得以保全。

  在赵武15岁那年,晋悼公为赵家恢复了名誉和地位。程婴把当年发生的一切告诉了赵武,赵武不禁痛哭失声。他进宫去见晋悼公,说:“屠岸贾为非作歹,死有余辜。我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请大王允许我为赵家报仇雪恨。”

  晋悼公同意了赵武的请求。

  桃树要受罪遭难了,由李树来代替,桃活李死,即“李代桃僵”。以此比喻各种代人受过、受难的现象或做法。

  程婴、公孙杵臼正是用“李代桃僵”之计,为赵家报仇雪恨留下了一条根。

成语故事14

  【注音】yú mù hùn zhū

  【出处】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

  【解释】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以假乱真、冒名顶替、滥竽充数

  【反义词】黑白分明、泾渭分明、是非分明

  【押韵词】奔播四出、神号鬼哭、时异势殊、刺股读书、胜读十年书、徙薪曲突、心平气舒、洪乔捎书、气壮胆粗、盈缩卷舒、......

  【年代】古代

  【谜语】最大的舞弊

  【成语故事】从前满愿在市场买了一颗直径约一寸的珍珠,特别喜欢就藏了起来。邻居寿量在路上发现一颗很大的鱼眼睛,便误以为是珍珠就捡回家收藏。后来他们两人得了同一种病需要用珍珠的粉末和药材才能治好。寿量取出那颗叫人辨认是鱼眼睛

  【成语举例】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成语例举】

  ◎ 众多絮棉制品经营者纷纷抢滩这一领域,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鱼目混珠,滥竽充数。

  ◎ 四、如何举一反三?古蔺县曲酒厂6种带"郎"字的商标应该停止使用,但是,为了避免鱼目混珠,对古蔺县那些凡带"郎"字的侵权商标也应停止使用。

  ◎ 在长沙,网吧鱼目混珠的情况也相当严重。

  ◎ 在这个鱼目混珠的班上,我一直独来独往。

  ◎ 国家计生委的王先生说,"就是因为不让安全套做广告,才没有形成中国安全套的名牌产品,才造成目前安全套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

  ◎ 当前家具参展厂家相当一部分不具备生产设备和条件,不少新潮家具鱼目混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成语故事15

  春秋末期,晋国国君权力大大削弱,大权落到了少数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又彼此争斗。后来,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分掉了他的封地,又灭了他的宗族。

  智伯有个心腹家将名叫豫让,智伯对他十分信任。智伯被赵襄子杀死以后,豫让发誓一定要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他改名换姓,装扮成囚徒,身上藏了匕首,潜入赵襄子宅内的茅厕里,准备乘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刺杀他。 这天,赵襄子上茅厕,忽然闻到有一股生人味,立即命令左右搜查,结果发现了豫让。

  赵襄子问:“你是什么人,竟敢身藏匕首前来行刺?”

  豫让说:“我是智伯的家将,我要为我的主人报仇!” 左右听说他是刺客,都要赵襄子杀了他。赵襄子摆摆手,说:“智伯没有后代,现在豫让为他报仇,是一位义士,不能杀他,放了他!”

  赵襄子放了豫让后,问他:“我放了你,你是否能释前仇?”

  豫让说:“你放了我,这是你对我的恩德。我为主人报仇,这是我的大义!”

  豫让回到家里,整日想着报仇的事。他知道赵襄子会注意自己,便决定改容,让赵襄子认不出自己。为此,他剃去胡须和眉毛,又把头、脸、身子漆成生满疥疮的样子,到市中去乞讨。他的妻子到市中寻他,听到他乞讨的声音,以为是豫让,追上前去一看,发现并不是他,只好离去。等妻子离开后,豫让知道自己的容貌已改变得很成功,但声音还能被妻子及熟人听出来,于是,他又吞下烧红的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哑。这样一来,就是他妻子见了,也听不出他的口音。

  豫让又来到了赵襄子那里,等候机会。一天,他打听到赵襄子出行必定要经过赤桥,便又藏了匕首,伏在桥下准备行刺,不料又被赵襄子搜获。尽管豫让的声音和容貌都改变了,但赵襄子还是认出了他。

  赵襄子骂道:“上次我放了你,今天你又来行刺。我不能再放你了。把他拉下去斩了!”

  豫让放声大哭,哭得眼睛中血都流了出来。

  赵襄子手下的人问他说:“你哭什么,难道你怕死吗?”

  豫让说:“不是我怕死,而是想到我死了以后,再也没人替智伯报仇了!”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动,解下佩剑,叹了口气说: “你心如铁石,我不再赦免你,你自尽吧!”

  豫让接过剑,向赵襄子请求说: “我两次行刺都没有成功,愤恨之情无法宣泄。如果大夫能脱下外面的袍子让我砍几剑,借以寄托我为主人报仇的情意,那末我死也暝目了!”

  赵襄子很赞赏豫让的志节,当即脱下锦袍递给豫让。

  豫让把锦袍放在地上,上前猛砍三剑,叫道: “智伯,我到九泉之下来见你了!”说罢,他立即挥剑自杀。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12-14

马如游龙的成语故事12-28

曲高和寡的成语故事12-19

中华成语故事12-15

返老还童成语故事12-12

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12-12

兔死狗烹的成语故事12-10

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12-10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12-10

书的成语故事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