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话题作文>春节> 春节的习俗作文

春节的习俗作文

时间:2023-01-01 13:01:25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节的习俗作文(合集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的习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节的习俗作文(合集15篇)

春节的习俗作文1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春节的习俗作文2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湖南,那里过年的习俗很有趣。在腊月二十九(除夕夜),我们一家大小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我们的团圆饭可讲究了:我们吃饭一定要有三大样:鱼、鸡、肉。鱼一定要蒸着吃,在鱼上还要放大把大把的辣椒,这样象征着财源滚滚来、年年有余的好兆头。鸡一定是公鸡。肉是腊肉,我们的腊肉不像四川那里蒸着吃,而是用豆角炒着吃,这样吃特别美味,特别有嚼头。吃完饭后,我们就要进行守岁,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说说这一年经历的酸甜苦辣。

  在初一的早晨,我们像爸爸妈妈请安(拜年)说些吉利的话,这样可以获得一份橘子和一份利是,这样象征着大吉大利。然后我们会出门向别人拜年,别人会放鞭炮来迎接我们,这样表示湖南人们的热情似火好客、友好。

  看,我们过春节是不是不跟你们一样呢?你们想来我们湖南过春节吗?

春节的习俗作文3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恭喜你发财,恭喜你精彩……”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一片喜气洋洋,欢声笑语。随着车轮的转动,我们回到了妈妈的老家——内乡过大年。

  好吃不过饺子,年饭尤数饺子香。过年吃饺子在我们北方,就像工人要上班,学生要上学,人要呼吸一样,无饺不成年。但在外婆家的这个年,饺子也吃的非同寻常,趣味横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外婆家,饺子不叫饺子,叫扁食。说起饺子,还离不开我们大美南阳哩,相传东汉末年,医生张仲景回到故乡南阳,看到家乡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于是搭了一个大棚,支起一面大锅,熬了一锅羊肉汤。用面包皮成耳朵形状,煮熟后连汤带饺送给穷人吃,人们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饺子就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了。

  外婆家的剁饺子也与众不同。大年三十,清早起来,全村的“嘭嘭,咚咚”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时而如排山倒海,时而如江潮翻涌,时而如泉水叮咚。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馅声音是全身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剁馅最响且时间最长,美其名曰“长久有余财。”下饺子时,也不能乱说话,即使饺子烂了,也不能说烂,而是要说涨了,我怕说错话,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闭上嘴巴最安全。饺子终于端上桌了,我迫不及待的夹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啊”!饺子太烫了,烫得我直吸溜嘴,又蹦又跳,张牙舞爪的样子,像极了一个跳舞的小丑。逗得姐姐忍俊不止,哈哈大笑。我方登罢爸上场,我这边刚消停,只听“咯噔”一声,爸爸又大叫一声,“哎呀,我的牙呀!”原来爸爸吃到了硬币饺子,外公高兴得连夸爸爸是有福之人。我一听,不服气了,哼,我也一定要多多的福气,于是一边使劲吹,一边往嘴里送。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吃到核桃馅的了,外公又连忙说“核桃补脑又好吃,寓意你明年学习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姐姐也不甘示弱,为了吃到特别的饺子,也接二连三地往嘴里送。正吃得不亦乐乎中。大外婆端着一碗饺子过来了,还说尝出来什么馅的有红包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们争先恐后地大尝特尝起来,这边还没有散场,一会儿三外婆也端着一大碗饺子来了,为了红包,我们也拼了,又三下五去二地吃了不少,哎哟!天呐!感觉要吃到嗓子眼了,摸着我圆滚滚的肚皮,心想着要是邻居谁再来了呢?真是怕啥啥来呀,邻居们都像排着队似的,送来自家的饺子。原来这是外婆家的风俗习惯,百家饭,既尝到了不同风味的饺子,又增进了感情。正所谓“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亲人邻居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山南海北,无所不谈,其乐融融,其乐无穷!熬年谈心两不误,真为一举两得,美哉!乐哉。

  望着我快要撑破的肚皮,感觉这一次吃的饺子,快抵上我平时一年吃的了。

春节的习俗作文4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携走了记忆中的尘埃,就连那节日的气氛也被岁月悄然无息的带走,使其仅剩一个名号罢。可那些经人们口耳相传而保留下来的习俗,也增添了不少氛围,存有几分过去热闹的影子。

  家乡的春节年味总要浓一些的,好容易吃完年夜饭,便缠着外祖父带我去看“滚龙”。

  说是叫“滚龙”,却与人们口中的“舞龙”差不了太多。无非是在哪户人家门口的空地上,一群人拿着道具演绎龙腾这一环节。道具嘛?是拿纸糊的一条长龙,那龙身的每一节都有一根木棍杵着,供人拿走握,每节龙身里点燃着一支红烛。还有单独拎出的“龙珠”,虽然不知何用,大概也是引导方向,装饰之类的吧。

  两手缩进袖子,站在寒风中直打哆嗦,呼出一口热气,抱怨着这奇冷天气的同时,我更期待的是“节目”的到来。

  忽的漆黑的夜空被火光划亮,随之而来的是爆竹的脆响,身着节日服饰的人们驾着纸龙、伴着击鼓声缓步开始移动,一下、两下……鼓点沉重有力,演员们的步伐错落有致,随着音乐节奏在原地兜圈。举龙首的人表演最为精彩,只见他握紧支撑的木棍,不时的抬手、旋转、动作沉稳。龙身上的纸片在风中呼呼作响。“滚龙”的开场让我顿时起了兴致,不禁从刚捂热的口袋中伸出手来鼓掌叫好,不光是我,在场的人们都忘掉了大年夜的寒意,放开包袱玩起来了……

  鼓声逐渐变得成低沉、沙哑,叫人感到些许紧张和压抑。领队的人步子迈得大些了,有时走两步便来了个急刹车,脚步忽前、忽后,手中的龙头舞动的幅度更大了,那龙一会儿弓颈、一会儿屈背,像极了黑暗中准备扑食猎物的猛兽。

  忽而,鼓声骤然提高了几个分贝,情绪激亢而又高昂,有如黄河翻滚、咆哮、一泻千里。那滚龙的方阵中闪进一个手持金色纸球的人,那便是“龙珠”,只见那人在龙身围成的圈子中不紧不慢地闪躲,蹦哒引得龙头随着它移动的轨迹而运动。舞龙头的人舞得更卖力了,除了一刻不停的舞动龙头外,还需跟着持龙珠那人的脚步跳跃奔跑。身后舞龙身的人呢,则在配合“龙珠”外沿着圈子慢跑,不时地举高一截龙身,滚龙的圈子此时变成一片红色的海洋。

  滚到高潮时,小孩子们便可向滚龙的地面上甩响炮,那种鞭炮威力极少不会伤着人,据说这样能够祈福来年顺利。大人身边的孩子便如潮水一般向着那火龙涌去,人群中不知谁家的小家伙,还往我手里塞了几节爆竹,我也没多想,学着其他小伙伴的样子将手中的爆竹、小鞭炮扔出去。一瞬间“噼里啪啦”的声音响成一片,夹杂着掌生、呼声和人们的笑声……

  这便是家乡的“滚龙”了。虽因种种原因,已时隔数年未回老家过年。但每当春节来临,仍会想起那片红色的海洋。

春节的习俗作文5

  武汉,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城市,被汉江和长江隔为三镇,然而,虽然被江水融开,但我们的心还是在一起的,武汉的除夕夜根本才是中国的除夕夜。

  除夕,是所有武汉人在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日子,年夜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习俗,而准备年夜饭也是要花功夫的。在武汉,大多数人提前两天就开始准备食材了,如果要炸丸子,就得绞肉,肉绞完后再打几个鸡蛋,一揉,放点特制的佐料后,再搓成一个个圆球状,等到油锅烧热时,再将捏好的丸子一个接着一个,慢慢地放入锅中,一盘盘色味双美的肉丸子就这样诞生了。不仅如此,无数人家都在各家门前挂着腌制好的腊鱼腊肉,晒着自家调制的雪里蕻萝卜干,整条街都香味扑鼻而来,武汉旧历的年底,为新春缓缓揭幕,竟是这么郑重,这么丰硕。年夜饭各种口味的菜都有,什么洪湖藕汤呀,腊肠炒蒜苗呀,金黄炸藕夹呀等等。真是让人口水直流,迫不及待地想要吃上一口的冲动呢!在吃完团年饭后,人们还不忘了互相拜年,彼此祝福,刹时有了合家团圆的一番场面。

  在除夕夜里,不仅吃年夜饭有趣,贴春联和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当新春来临期间,它会来人间祸害百姓,伤害无辜,长时间后,人们慢慢发现“年”害怕红色,且害怕爆炸声,因此,大家想了个办法,他们纷纷贴春联,放鞭炮,来驱逐它,后来,“年”果真再也不敢来祸害人间了。就这样,在过年时就慢慢有了贴春联和放鞭炮的习俗了。现在人们有的在商场买春联或自己写春联,贴在门前,象征着新的一个步步高升,吉祥如意。小时候,我也想贴春联,可奈何我身高不够,无法自己贴上去,于是我就寻法子,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我赶紧把椅子拿过来,双脚的鞋子一脱,站在上面,终于在我的努力之下,成功地贴好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春联,心中别有一番滋味。说到放鞭炮,它寓意着驱赶病魔,身体健康。现在的鞭炮也是各式各样的,有冲天炮,仙女棒,小蜜蜂,母鸡下蛋等等,可谓是多姿多彩,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玩得不亦热乎,可是热闹啦!

  更令我感觉除夕夜最特别,最喜欢的,那就是看春晚了,在春晚开始前,人们把瓜子,糖果等等一大堆零食都准备好,叮叮叮,钟声到了八点整,春晚开播了,春晚开播了……大家赶紧把电视调到CCTV-1,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视觉盛宴。我们一边嗑瓜子一边欣赏着演员明星们绚丽多彩的表演,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12点,新年的钟声敲起,大伙儿欢声笑语,迎着新一年美好的来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武汉的除夕夜就是这样的多姿多彩,热闹非凡,你觉得呢?

春节的习俗作文6

  一眨眼,20xx年已经过去了,20xx年已经来了。过年了,年前的大雪冻不住大街小巷里热闹的鞭炮声,人们的脸上都荡漾着愉快的笑容。

  说起过年,免不了提到吃。对于吃,杭州人更是妙“手”生“花”。

  大年三十夜,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吃完年夜饭,来看看杭州人过年的活动吧:

  杭州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4种。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多为商家所用,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喧染助兴的功能。杭州人对各式年锣鼓有自己的说法:只闻其声不闻其词的取名为元宵鼓、招财鼓、雨夹雪和七五三;既闻其声又听其词的叫做十番、风云会和丝弦锣鼓;既无节奏又无言词的杭州人统称为乱劈柴。

  所谓纸鸢就是“鹞儿”。鹞儿用细竹为骨,制成飞禽形状,用纸或绢粘在上面,穿上线迎风放飞。杭州人向来心灵手巧,鹞儿的形状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还有以竹为笛,把它绑在鹞儿的头上,使风声入笛,其声如筝,这种类型的鹞儿才是风筝。另外,过去杭州人还别出新裁地用很长的纸条,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线中,等到鹞儿放到高处,将竹圈和纸条附线迎风而上,被杭州人称作灯鹞。

  龙灯的涵义比较宽泛,说小了它是用纸或绢蒙成各种形状,能够为燃烛避风的灯罩;说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灯会的统称。原先杭州的船灯,一般以细木为骨,扎成船的形状,再蒙上皮纸或嵌上玻璃;还有马儿灯,用细竹扎成马的形状,但没有四条腿,用纸糊上,分为前后两截,每截当中点燃一支蜡烛,分别系在儿童前后身上,象骑马的样子;再有走马灯,灯中竖以麦秸,秸下插在细钉当中,灯的上面是纸制的风车,四边挂着纸剪的人和马,用烛烟驱动风车,旋转灯上的人马。走马灯和船灯,只能悬挂不能行动,而其他形状的灯则可以随龙灯大队一起喧闹于大街小巷之间。

  花爆就是烟花和爆竹的总称。最大的称烟火,要在空旷处搭架引放,以看烟花流荧为主;其次是花筒,小大由之,老少咸宜,点燃后既听其声又观其形;再次是炮杖,尤为少儿所喜,燃放后只为听其惊心动魄的一响。那时候杭州百姓燃放的花爆,多为花筒,比较著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闹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以及不受地形限制,各到各处都可施放的九龙取水、二龙戏珠、白鹅生蛋、老鹳弹霞等等。

  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老杭州的过年习俗,反映了杭州人随缘、达观、仗义、机敏、幽默以及热爱生活、知书识礼、乐趣自取的一方民风,这实在是杭州人的福气。

春节的习俗作文7

  幸福的日子过得总是那么快,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春节眨眼间就过去了,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各具特色。你想知道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吗?那就和我一起重温那美好的时光吧!

  腊八,似乎就是春节的前奏曲,一到腊八,妈妈就会用大米、糯米、麦仁、小枣、豆子、小米、白莲子、葡萄干等熬成香甜美味的腊八粥,喝了腊八粥,人们就会知道年就快要来到了。

  腊月二十三,在我们家乡是祭灶的日子。在这一天,大人们会拿着麻糖来到厨房的灶台前祭祀灶王爷,据说这是请他回到天庭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祭祀过后,我们就会分享又酥又甜的麻糖。

  腊月二十三仿佛吹响了春节开始的号角,腊月二十三过后,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在除夕之前,我们都会把房子打扫的一尘不染,然后购年货、蒸花糕、贴花花……

  到了除夕,年货都准备得停停当当,家家户户的门上和窗上都贴上来红红的对联和窗花。这一天会十分得热闹,早上爸爸和大伯拿着鞭炮、纸钱来到祖先的墓前祭祀,“请”他们“回”到家里一同过年,而妈妈和大娘就会在家里热火朝天地准备丰盛的午餐。午饭后,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在一起,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包着饺子。最有趣儿的是,妈妈还会在饺子里包入一枚硬币,看谁能吃到这个硬币,它寓意着吃到硬币的人在下一年里福气多多。在这一天,不管你是什么时候吃的午饭,饺子包好后,人们就会早早地把鞭炮挂在树上,饺子一入锅,就开始放鞭炮。这在我的老家这叫做抢福,谁家放鞭炮越早,谁家吃饺子越早,就意味在下一年中谁家的福气就越多。饺子煮熟后,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习俗,那就是盛出第一碗饺子,先要祭祀祖先,祭祀完毕后,把饺子重新放入锅里煮一下,重新捞出后,全家人才围在一起,一边谈论着一年中遇到的开心事,一边品尝这饺子的美味。吃完了年夜饭,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惬意地吃着瓜子,其乐融融地等待着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夜除了比较小的孩子,人人都得一晚上不睡觉,这叫做守岁。

  新年终于来到了,正月初一,虽说新年,却不如除夕的热闹。早上,人们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吃饺子。孩子们跟在大人的身后,来到长辈家磕头拜年。在这一天,最开心的就要数我们小孩儿了,我们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拿着压岁钱的我们,尽情地去购买鞭炮和零食。

  眨眼间,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来了。早上,人们早早地涌上街头,兴高采烈地观看着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赏花灯,看礼花。街道上,各个商店的门口都挂满了红红的大灯笼,每个招牌上都围着五颜六色的彩灯,就连树上都挂满了一个个小彩灯,头顶上红色、黄色、紫色……的礼花一个连着一个在空中绽放,这样的礼花,这样的花灯连在一起,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呀!

  怎么样?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很有趣儿吧!明年的春节,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感受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吧!

春节的习俗作文8

  家乡的春节与别地方不大一样,无论贫富,都讲究团圆,重视年夜饭,之后串门探亲,隆重又随意,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但在外的人都会回家过年,感受年味。

  挂礼灯

  腊月二十九就开始挂礼灯了,礼灯其实就是红灯笼。那些礼灯都是每家每户自己做的,就是用红纸,竹条织成笼状就成了。做礼灯是有规定的,只得让辈份最大的来做,我们这些小辈并不得参与。这是一种习俗,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

  放小炮

  从挂礼灯这天开始,小孩儿们也开始放小炮儿了,这个时候不是放那种开年用的红鞭炮,是放那种玩具小炮,炸起来“啪啪"响的那种。我们把它叫作蜘蛛炮。晚上呢,就用那种喷出来的小烟花,喷出来有一米来高,但持续不了多久,那“呲呲……”的声音,就好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细语,孩子们都想投入到这美丽的对话中,享受这绽放的快乐。

  年夜饭

  大年三十一到,早上七点钟每家每户都醒了。大人们要做的就是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了。每个人都是笑着的,忙着的。小孩儿们早就把大红色新衣披在身上了,他们今天不到别处去玩,在家里守着。大人们一直忙活到晚上,小孩儿们也在一边守到晚上。团圆饭对于每家来说都很重要,而中国人过年是必吃鸡的。叔叔嫂嫂早已把鸡烹好了,手撕鸡,香菇焖鸡,板栗焖鸭这些是必不可少的。

  全家人吃着团年饭,道着今年的总结和明年的计划。这时无需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平朴无奇的话也能嵌进心窝。大人和小孩们开心地吃着桌上的菜,笑语里都是爱,眼睛里都是欣悦。

  守岁

  团圆年饭从七点吃到九点左右,算结束了。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喝茶聊天吃点心,其乐融融。之后的时间就是守岁了。伴着央视春晚的欢歌笑语,十一点后鞭炮声一阵一阵噼里啪啦地响着,这是送旧迎新的鞭炮。放鞭炮是老规矩,谁家炮声响,谁家来年旺。整个县城充满了鞭炮的爆响声,弥漫着火药的香味。每家每户老人孩子都走出屋子,来到院落的空地上,燃放起烟花。一朵又一朵五彩缤纷的礼花盛开在天空中,璀璨美丽。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传递着迎新的快乐氛围。

  零点以后,夜终于安静下来,欢乐了一天的人们终于静下来。有些老人们会一直坐守到凌晨两三点,说这样守岁,可以守财远,守福运。

  新年第一天,当人们打开房门,迎面扑来的是清新舒爽的新年的气息。走出去,看见地面上铺满了红彤彤的绒地毯——那是除夕迎新燃放的鞭炮烟花的碎屑。踩着厚厚的“红地毯”,一种别样的喜悦在心头荡漾。

  家乡的除夕就是热闹,我不禁想起几句话:千门万户庆团圆,送旧迎新贺新年。误把红灯作红脸,明年福运又当头。

春节的习俗作文9

  贴春联自然是春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家户户对春联都要精挑细选,贴于门上,增加喜庆的气氛,尤其是祖父祖母那辈的,对于这种美好的遐想,自是十分憧憬的。在贴春联的同时,人们在窗上等其余地方贴“福”字,“福”字充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变至今,已经成了倒贴“福”字,象征幸福到了,福气已到。

  传统的春节,无非是包饺子,放鞭炮,穿新衣服,走亲戚……。而现在,这样的习俗是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取而代之的潮流,一些青少年组成一个旅游团,边旅游边团圆。虽说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东西或代表,可那些习俗,毕竟是集结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老人希望子女早点回家的一份心意,它连接着你与父母彼此的关心。

  团圆夜,远在他乡的游子也会不远千里而赶回家来,坐下来陪父母一起吃个团圆饭,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用早就擀好的皮包着肉馅,也偶尔会包些蔬菜或海鲜。因饺子酷似元宝,大有“招财进宝”等吉祥寓意,因此,饺子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新年倒计时的时候,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男孩子,左手拿着打火机,右手拿着鞭炮,“噼噼啪啪”,顿时,整个天空铺满了鞭炮,被映得亮堂堂,犹如白昼。有一个传说:有一只妖怪名叫“年”,人人都望而生畏,只有一位老人,点燃了爆竹,驱赶走了“年”,从此之后,“年”就永远消失。不过现今,鞭炮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还是快乐与喜庆吧。

  分压岁钱,无疑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拿着那一个个红包,钱摸在手里的感觉可真好。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着,我相信,这也使孩子们最真实的想法吧。当你在偷偷地数钱时,这种感觉别提多美了。按旧时的说法,有一只妖怪名叫“祟”,人人避而远之,而有一位老者,拿了一枚铜板,压在一位孩子的枕头下,“祟”来侵犯不成,于是,这个方法便沿袭下来。

  春节的食俗也是很有讲究的。走亲戚时,饭桌上总是少不了一碗年糕,因为年糕又称“年年糕”(年年高),象征着你的亲戚对你新的一年工作与生活更上一个台阶的美好祝愿。另外,我们通常把饺子叫做“万万顺”,酒水叫做“长流水”,金鱼叫做“年年有余”,这条鱼只能看,不能吃,名为“看余”。每一份食品都寄托着亲人们对你新的一年生活和和美美,事业飞黄腾达的美好祝愿。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春节自是喜庆的,团圆饭中家人的欢笑;伴随着鞭炮声声的孩子的嬉闹;门楣上一幅幅大红春联……但归根结底,是亲人们那千叮万嘱的关怀。

  教师评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春节习俗的说明,其中蕴含的感情很感人,字里行间流露着春节中的喜庆及家人对团圆的渴望,结尾处作者巧妙地表现文章主旨“但归根结底,是亲人们那千叮万嘱的关怀”。

春节的习俗作文10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的习俗作文11

  春节时,大胜觉得平时很少与四邻走动,为了增加一下感情,有必要串一下门走个节。当他把自己的这种想法告诉妻时,她极力反对: 现在的人住在一起谁跟谁联系?算了吧!别多事了,闹不好会惹出事来的。 大胜内心里一百个不信这个邪,走走节哪能惹出事来呢?真是女人见识浅。于是,决心偷偷地去办。

  大胜从东邻开始,东邻男人姓王,是一位警官。一进门,大胜的一句“新年好”? 还未落音。王警官说道:“真稀罕,三年了,您来我这里可是第一次。常言说的好,无事不登三宝殿。咋啦?犯事啦?告诉你,现在正放着假,找人也找不着。待到过了年假上了班后再说吧!咱可是先说好,一般违规的事我可以管,让我犯法的事我不办……” 听着他喋喋不休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语,我摇着头出了他的家门。

  大胜又上了南邻,南邻是单位的张科长,大胜一进门,他不等说话,就欣喜异常地把大胜拉到屋里:“你是来给我赔礼道歉来了吧?悔过就好啊!我早就知道刘科长不是个好鸟,他谁都整,我也知道你们早晚会闹翻的,怎么样?挨整了吧?想当初,你还和他站在一派。我这个人还是大度的,知错改错就好。这样吧!现在我们就研究如何给纪检部门写信告他! 说完,就开始找笔和纸。大胜怕惹麻烦落闲话,没来得及说走节的事就赶紧逃了出来。

  大胜又上了西邻,西邻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女教师。好不容易敲开她家的门,她从门缝里探着头敌视着。当大胜说清走节的意思时,她冷笑着说道:“走节?哼!算了吧!谁不知道你们男人是属猫的,想吃腥吧?可惜我不是那样的人。你就是找的借口再好,伪装得再严密,我一下子就会把你看穿的!哼!你也不撒泡尿照照,你是什么东西?还想占我的便宜,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登天妄想!请你收起你那野心吧!否则我会告诉你老婆的。”说完, “砰” 的一声把门关死了。见状,大胜灰溜溜地退了回来。

  大胜在过道里抽了一根烟,稳定了一下烦躁的情绪,又向北邻走去。北邻是一位已退休多年的老局长,见了他,我吸取了以前的经验,赶紧说道:“我是来走节的。祝您新春快乐!因为我先去了东邻王干警家,又去了南邻张科长家,从西邻才来到您这里的,所以晚了点儿,望谅解。” 他的解释并没有引起对方的好感。他反而阴沉着脸说道:“年轻人,不是我说你,你处事也真没水平。我可是老领导,你不先给我走节,而是先给他人走节,把我放在最后,看不起人咋的?噢!我明白了,他们都还正上着班有权。但是,你这样做不怕落个势利眼的骂名吗?”听着老局长批评的话语,我气恼异常地回到了家。

  进了家门,妻正气呼呼地等着我,一见面妻就暴跳如雷地吵闹开了:“哎呀!不能活了!怪不得你坚决要走节,原来是别有用心啊!我可是对你忠心耿耿的,谁知道你对我三心二意啊?告诉你!人家女老师可是给我打电话了。他的爱人是现役军人,你这种行为可是破坏军婚罪啊,要判刑的!要真走到那一步,我可是要坚决跟你离婚!”

春节的习俗作文12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春节的习俗作文13

  比如说人们很吃晚饭的时候,会放鞭炮,这也是有含义的,在那个时候要驱赶叫——“年”的怪兽。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呢:“年,原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的凶猛。它们聚集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到严冬,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据说,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熊罴和几十个人。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一直到春暖花开,气温上升,年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当冬季来时,人们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猎的亲人叫回来,团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大洞穴中,每个洞穴中多达百人,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还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年虽凶恶性残暴,但它最怕火和巨大的响声,一听到巨大的响声和见到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还用力呐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赶走。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后,成为了我们现在放鞭炮的习俗。”而在半夜十二点的时候也会放鞭炮,所代表的意思也不同。因为十二点是财神到来的时候,为了欢迎财神,大家就也会放鞭炮啦!

  说到过年,小孩子最喜欢的当然就是——压岁钱啦!这也是有来历的:“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前看着灯坐着不睡觉,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和孩子玩。孩子玩累就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发出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压岁钱。

  家里的门画贴法也是很讲究的。如果家中贴的是关于福的门画,大家都会把它倒过来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希望幸福“到”自己家来,而“倒”和“到”谐音,因此,大家就都把写着福的门画倒过来贴啦!

  过年初一到初五做的事也不一样:初一这天,不能把鸡、鸭、鹅、狗放出来,至少得圈一天,不挑水,不扫地,忌动针线,忌打碎东西,万一打碎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一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扔入井中,口念“岁岁平安”就没有事啦,煮饺子碎了,要说“挣”了;吃大蒜时,要称“义和菜”;初二时,日落之时要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初三下午“送百神”,又称“圆年”。平常人家把除夕请出的先神神位祭拜后送回原处。商家供的财神牌位要祭拜到初五。

  春节的习俗的来源是不是很有趣呢?

春节的习俗作文14

  一到12月27日,妈妈就带我上街买鞭炮和对联。

  我们来到街上,妈妈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整整齐齐的鞭炮和对联,一转头,看见我去年买的几种对联,我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买。”妈妈就带我来到那一问店中,我挑了几种说:“妈妈,这些各买一盒。”妈妈亲切地对我说:“好!”然后我们付了钱,我们拿着东西,又来到里面买白菜、花菜、空心菜、鸡、鸭、鱼、肉等主食,我们跑了好几趟,终于把年货全买齐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经准备好浆糊贴对联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子团聚在桌子边,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汤,新的一年到来,妈妈一边吃一边吩咐我说:“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说”坏话,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热呼呼的面线糊和甜鸡蛋,爸爸妈妈和我来到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说我“长高了,懂事了,学习进步了。”

  每个人都给我红包,我对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正月十五的时候,我们这里就不像北方那么热闹了,只是吃“状元圆”而已,可是,听说世纪公园、泉州公园晚上却是灯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见几百盏灯来,要是我能亲眼一见,那就太好了。 一到12月27日,妈妈就带我上街买鞭炮和对联。

  我们来到街上,妈妈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整整齐齐的鞭炮和对联,一转头,看见我去年买的几种对联,我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买。”妈妈就带我来到那一问店中,我挑了几种说:“妈妈,这些各买一盒。”妈妈亲切地对我说:“好!”然后我们付了钱,我们拿着东西,又来到里面买白菜、花菜、空心菜、鸡、鸭、鱼、肉等主食,我们跑了好几趟,终于把年货全买齐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经准备好浆糊贴对联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子团聚在桌子边,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汤,新的一年到来,妈妈一边吃一边吩咐我说:“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说”坏话,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热呼呼的面线糊和甜鸡蛋,爸爸妈妈和我来到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说我“长高了,懂事了,学习进步了。”

  每个人都给我红包,我对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正月十五的时候,我们这里就不像北方那么热闹了,只是吃“状元圆”而已,可是,听说世纪公园、泉州公园晚上却是灯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见几百盏灯来,要是我能亲眼一见,那就太好了。

春节的习俗作文15

  春节给大家的印象是什么?放鞭炮、拜年、祭祖、吃团圆饭……最开心的,还是收压岁钱吧?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春节的这些大大小小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呵呵,我给大家说一说吧。

  压岁钱的来历,是一个传说。传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晚上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也就是今天的“守岁”。

  有一对老夫妇。年老得子,疼爱有加。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他们就不让孩子睡觉,给了孩子八枚用红纸包着的铜币给孩子玩。孩子把铜币翻来覆去地玩。玩累了,就一躺下,睡了。老夫妇还是很担心,就守在孩子床边。半夜,一阵妖风吹开门窗,也吹灭了灯火——“祟”来了。“祟”用手去摸孩子的头。正快要摸到时,枕边的八枚铜币突然冒出金光。“祟”吓了一跳,连忙缩回手,逃走了。天亮后,老夫妇把晚上的经历告诉了村民,村民们也纷纷效仿,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给孩子用红纸包着的八枚铜币,叫“压祟钱”。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今天的“压岁钱”。

  放鞭炮,大家都很喜欢吧?但为什么要放鞭炮呢?传说在古时候,森林里有一个怪兽,叫“年”。每当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有办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楼上去躲着。“年”这儿走走,那儿走走,就是不见一个人。“年”气得大吼。这时,一个人家的竹楼着火了,竹子“噼里啪啦”地响。“年”给吓着了,赶紧逃回森林。

  躲在竹楼上的人发现了。“年”走后,他赶紧告诉大家这个秘密。于是,就有了放鞭炮的习俗。

  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门边总会有春联。那么,为什么要贴春联呢?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鬼域”的世界。“鬼域”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当金鸡长鸣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就坐落在桃树的东北方向,门边站着两个神仙。名叫“神荼”和“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绑起来,送去喂老虎。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为"春联"。

  春节的习俗大家都知道了吧?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幸福快乐!

【春节的习俗作文(合集15篇)】相关文章:

【精】春节习俗作文12-27

【热】春节习俗作文12-27

春节习俗作文【热】12-23

春节习俗作文【荐】12-23

春节习俗作文【精】12-22

【荐】春节习俗作文12-21

春节习俗作文【推荐】12-21

【热门】春节习俗作文12-16

【推荐】春节习俗作文12-16

【荐】春节习俗的作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