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作文8篇(优选)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天的作文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天的作文 篇1
春天的风景特别美,让人难以忘怀。我家乡的春天更是漂亮啊!
春天到了,站在这草坪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这漂亮的风景。我坐下来的时候,小草探出了头来。不时忘了忘我。春风吹来小草摇动着身子。家乡的桃花开了她们露出了红润润的小脸蛋来,有点害羞她们在风中跳舞多么漂亮啊!我在这桃花林子里走来走去慢慢欣赏着桃花!
我走到小河旁,发现了一条条小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还蹦蹦跳跳的可爱极了。咦?一旁的杨柳也随风摆动,就像在向我招手呢!
在园子里,许多野花也出来啦!花儿十分漂亮,颜色各异,数量繁多她们挨挨挤挤成了漂亮的'画面,小草们在田野里长了出来把田野几乎全掩盖了。茂密的树林,大树全都匹上了绿色的外衣守卫着树林。
多么迷人漂亮的春天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的印在我脑海里。
春天的作文 篇2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来临之际,人们很容易察觉,无论何种方式,都无法挡住春天来临的脚步。
我心中的春天是一个鸟语花香、绿意盎然、万紫千红的季节。春天我最喜欢的景是:春光,它就像我的朋友。
我喜欢它的,温暖;我喜欢它的,和蔼;我喜欢它的',精神;我喜欢它……
在我某种事情感到高兴的时候,它的光会不停地洒向我,它发出的光芒是那样的闪耀,为我祝贺,和我一起欢呼雀跃。不管在工作、学习……的人们,都会向着我,让我觉得自己是这么的有成就感。
在我没有考好试的时候,很失落,感到自责,它又会轻悄悄地出现在我心中,给我解说。让我从黑暗的阴影中走出来。它就像我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给我无私的帮助。
“春眠不觉小,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的花也很美,白里透粉,粉里有红,一阵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花儿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地四肢。公园里,儿童沐浴着明媚地阳光,在草地上谈情说笑、跑来跑去、打滚儿......而我,却不同背倚着树根坐下来。阳光照在我身上舒服极了。让我把疲惫地都带走了。
我在操场上尽情地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活了。是那样地自由自在。“我们”躺下来,欣赏着蓝蓝地天空,千姿百态地白云。春天有许多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祥。原来,大自然是那样地生机勃勃。”
手敞开来,再地球地一角大声嚷道:“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地精神、力量都竟情地释放出来了。
春天的作文 篇3
春天像一只闹钟,它唤醒沉睡的小草,给大自然增添一份色彩。春天搜索像一幅画,它收集大自然的色彩,让花儿们在画中争芳斗艳。春天像一个魔术师,它变来了飞翔的小鸟,给天空当做礼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辛勤的园丁,精心的呵护着花草,让它们茁壮生长。春天像一位画家,尽情地挥动着画笔,打扮着祖国各地。春天像粉刷匠,使大地五颜六色,焕发生机。春天像一位作家,他的文章到处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被禁锢了一冬的小河又开始哗啦啦欢快地流淌,春天让刚刚从土地里探出头来的小草,在春风下给它伴舞。美丽鲜艳的桃花开了,枝头上的桃花一天比一天鲜艳。早开的桃花凋谢了,便轻轻地飘落在空中,在小河面上回旋。水声一天比一天大,一天比一天急,她多么想流进田野、麦田,让自己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那无阻的浪花,在春风中欢快地跳着舞。这时,水波也来看热闹了,它在浪花两旁尽情地流动着,一会流到浪花前面,一不小心又落到浪花后头,像在赛跑似的。冬天过去了,春姑娘来了,小河上的冰融化了,小河开始了流淌,河里的鱼儿也伸出了头,在水面上跳呀跳,不时地伸出了吐几个泡泡。
春姑娘来到了河岸,她为光秃秃地河岸披上了毛茸茸的绿毯,绿毯中间有几朵马上要开的花骨朵,像是婴儿伸出的小手,在和我们打招呼呢。河岸的两边一排排柳树长出嫩绿的枝芽。柳树姐姐舞动着长长的枝条往河里飘去,好似在跟小鱼亲切地握手!一些布谷鸟、喜鹊在枝头上蹦跳,唱出清脆婉转的歌。柳树姐姐的身旁有几棵松树,那松树上的'果没了,可能是冬天被小松鼠采走的吧!
岸边,小朋友们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在了天空,天空中立刻呈现出一片五颜六色的布,热闹极了。那金黄色的“小蜜蜂”,翘着两只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那鲜红的“大金鱼”,尾巴一摇一摆的好像在水里游;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金光,仿佛在宇宙中飞行。岸边散步的人们被眼前的景色看得眼花缭乱。
春天多么美呀!,它唤醒了冬眠的动物;融化了积雪;染绿了河岸,它唱着欢快地歌流向远方,将春的气息带到更远的地方。我爱春季!
春天的作文 篇4
在我们银田花园的附近,有一个隐藏着丰富的春天的休闲广场,里面的树木长得非常的茂盛,里面的花朵更是非凡的美丽,漂亮极了,而且还吸引了许多人群来观赏,那蜜蜂和蝴蝶也在那儿也悠闲的吸取着美味的蜂蜜。在休闲广场的一个角落更能显示出这里的`春天。
那儿是休闲广场后门的旁边,在那里还有十二生肖的石像,非常的雄伟,像是在保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还时不时有小朋友来这儿玩耍,天空还经常有一些凉爽的春风经过,大雁也经常飞来这里,它们的速度时而缓;时而绩,它们的队形时而宽;时而窄,还时时传来一些清脆的雁鸣,给春天增加了更多的生机,我有一次尝试过睡在上面睡在上面的,那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舒适,因为那凉爽的的春风再加上大雁清脆叫声组成的歌曲。
后门的旁边还有几棵像迎客松的树,它的叶子长的非常奇特,像是在迎接着春天的来临。
这种样式的情境就跟诗人孟浩然所写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模一样。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那一个季度?”我会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得说:“春天!”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春天,一个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春天。
春天的作文 篇5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草长莺飞。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们寻找美丽的春天。
回到家里,我想啊想啊,可怎么也找不到春天。于是我去问爸爸:“爸爸,爸爸,春天在哪里呀?”,爸爸笑着说:“春天就在校园里!”,我来到了学校,校园的一角有梅红的蔷薇,有粉红的杏花,还有绯红的桃花……真是百花齐放、争香斗艳!
我去问妈妈:“妈妈,妈妈,春天在哪里呀?”妈妈笑着说:“春天在南理工大学的校园里。”我走进南京理工大学,高大挺拔的水杉林中一丛丛二月兰在春天里怒放,远远望去像一片蓝紫色的海洋,人们品嗅着芬芳,留下一张张合影,久久不愿离去。
我去问奶奶:“奶奶,奶奶,春天在哪里呀?”奶奶笑着说:“春天就在咱们家的小院里。”我踏进小院,花坛里大红的山茶花、淡黄色的月季花娇羞地开着小花苞,石榴树上长出了星星点点的`嫩芽。
啊!原来美好的春天就在我的身边,驻在我的心里。世界上从不缺少美丽的风景,而是缺少发现美丽风景的眼睛。
春天的作文 篇6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溪解冻了,它唱着欢快的小曲奔向大海。小鱼儿游到水面上,吐出一个又一个圆圆的泡泡。
柳树也吐出了点点嫩芽,柳絮在空中飞舞,像是一只只蝴蝶在花丛中跳舞。
顽皮的小草老早探出了小脑袋,尖尖的脑袋,绿绿的'身子,像是给大地妈妈穿上了春装。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花儿像是给大地妈妈打上了蝴蝶结。
燕子爸爸带着燕子妈妈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
一阵春风吹来,小红在铺满石头的小路上放风筝。
啊,春天真美!
春天的作文 篇7
春雨和着春雷、随着春风、淅淅沥沥飘来。
春雨如丝、如雾、如烟、如潮。透着这缕缕蚕丝,世界的万物如同淡淡、蒙蒙的写意画,忽隐忽现。
我喜欢春雨,不光喜欢它换来的'雨后春笋的英姿,更喜欢的是:踏进这淡蓝色的烟雨,在这雨季,你为我撑出的一片无雨的天地。
春天的作文 篇8
纵观中国戏曲发展史,戏曲艺术的发展无不体现在声腔艺术的创新上。京剧艺术就是在融合各兄弟剧种声腔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京剧自诞生以来,一直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仅从乐队编制的嬗变就能一窥其声腔艺术发展的端倪:从最早期京胡、弦子、鼓、大锣、小锣的简单伴奏模式逐渐增加了月琴、铙钹;从梅兰芳大师开始,又增加了京二胡;到上世纪50年代,又增加了秦琴;从《赵氏孤儿》创演开始,乐队又增加了大阮;“样板戏”排演时期,为了提升音乐感染力,在传统京剧乐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部分“洋乐”。上世纪70年代末,在恢复传统戏时,京剧乐队又稍作调整,以中阮代替了秦琴。这种乐队建制和伴奏模式一直持续到今天。
进入新时期以来,京剧艺术从业者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不断探索前行,创作了一大批新剧目。然而,京剧乐队伴奏模式发展方面并没有超越前人,最多是采用“样板戏”的伴奏模式,虽然音乐厚度有了,但也存在致命的缺陷:音乐节奏控制得比较死,京剧三大件不突出,流派特色不突出。近几年来,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经常到各地调研,发现各地方剧种都在思考乐队的建设,特别注重加强音乐的厚度,加强伴奏的效果,在乐队改革方面走在了京剧的前面。
京剧艺术家和有识之士一直关心京剧艺术的发展,在近10年研究京剧艺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试验,摸索总结出以传统京剧乐队为基础,根据各行当的唱腔音乐特点,适当增加民族乐器,强化伴奏效果的改革思路。具体来讲,就是将京剧乐队进行了加强——除了京胡、月琴各一把外,还包括4把京二胡,2把三弦 (一大一小),2把大阮,2把中阮,1把秦琴、琵琶、笙。这种做法,首先是考虑突出中国风味、民族风味,再次是为了增加音乐的厚度和张力。为什么京胡和月琴没有调整呢?第一、京胡是领奏,是乐队的“神儿”,不能变;第二、月琴作为重要的弹拨乐器,最主要的指法是右手的轮和搓,如果增加则演奏手法很难达到完全一致,会让人感觉“打架”;第三、强化训练,要求其他文乐演奏员的技法一定要统一,避免破坏了整体音乐形象。在国家京剧院承担的传统经典大戏《龙凤呈祥》的排演中,我按照改革的思路对乐队进行了加强,效果比较理想。首先音乐厚重了;二是突出了行当的声腔特点:老生更加脆、亮,旦角更加柔美。如果说还有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对音乐唱腔没有配器,基本上还是大齐奏。
去年10月,经过多方论证、周密安排,首都京胡协会组织了一台“京剧音乐会”,既展示了京剧乐队的历史,又对京剧乐队的发展进行了前瞻和实验,让观众直观感受京剧乐队改革的效果。 “京剧音乐会”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集中展示了京剧乐队的发展;第二板块,在没有配器的情况下,比较传统乐队和加强版乐队演奏效果;第三板块,通过配器和加入民族管弦乐队,展示京剧音乐的独特魅力,指出了京剧乐队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举办这场音乐会,重点在于展示创新成果。经过创新,京剧乐队的演奏音色更加丰富,音乐张力加强,突出了民族乐器的音乐特色,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和尝试。特别是第二板块的设计,独具匠心,是这场音乐会的中心,通过对传统京剧乐队与加强版乐队演奏效果的直观对比,揭示京剧乐队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实施性。这次京剧音乐会办得非常及时,是对京剧音乐人的鞭策,对京剧乐队创新发展的推动,这种意义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得到具体验证。
即将于18日在上海举行的新春京剧晚会,以更强大的阵容来展示京剧音乐改革创新的成果,相信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李祖铭)
京剧的乐器
单皮鼓 又称小鼓。是打击乐和管弦乐的指挥乐器,演奏时用两根细竹(通称鼓箭子、鼓签)。指挥方法用底鼓,有时并配合手势,各种乐器都随着它的指挥来演奏。歌唱时辅助板打节奏。司鼓、板者称为鼓佬(即鼓师)。
板 亦名檀板、拍板。打击乐器。由三块宽约6公分、长约20余公分的红木或黄杨木板制成。分二组,前组二块木板,用弦缚紧,后组一块木板,二者以绳联接。主要用于歌唱时打节奏,也配合单皮鼓来领奏锣鼓点子和指挥其它乐器,合称鼓板。由打单皮鼓者兼管。
堂鼓 亦名同鼓。打击乐器。以木为框,形似腰鼓,两面蒙以牛皮。奏时置于木架上,用木槌敲击。形制大小不一。京剧用于战争、升帐、升堂、刑场、起更等场面,及唢呐吹打等。除了表现战争,都由鼓佬兼管。
大堂鼓 又名南堂鼓,因形似花盆、俗称花盆鼓。木制框,面大底小,两面蒙以牛皮。奏时架于木架上,以鼓棒槌击发声,声音较堂鼓低沉雄壮。用于战争场面,能加重气氛;有时也用于旦角唱反二黄的伴奏上(轻打);亦用于曲牌伴奏如[夜深沉]中;为《击鼓骂曹》和《战金山》等剧中的专用鼓。
大锣 打击乐器。铜制,圆形扁平,直径约30公分,有锣门(即锣心,直径约10公分的圆平面)、锣边(与锣心相连的外围斜面)两部分。奏时左手持锣绳,使锣面垂直,右手持击槌,以槌头(用布裹成)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锣音高亢。京剧所用形体较小,称京锣。多用于武将或袍带人物的上下场,或战争及配合突变的情感等。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音、揣锣、打边等。
小锣 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部稍突起,直径约20余公分。奏时左手食指、拇指掐锣边,右手持锣板(长约17公分的竹片),以锣板下端侧面斜棱击打锣门或锣边而发音,发音清朗。多用于文人、女性或诙谐人物(如丑角)的上下场和配合各种表演上的小动作。打法有重击、轻击、闷音、掩锣、揣锣、打边等。
钹 又名铙钹。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其径约全径的l/2,正中有孔,穿系绸条或布条。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初出印度,后传至中国。有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在大锣和小锣中间加强节奏,并起联系作用。有时也代替大锣配合某些动作。
铙 钹之大者称铙。又名大铙,或大钹。形体比钹大而厚,故音量也较大。例如武戏《铁笼山》中姜维起霸,用以配合,声势更为壮大。
小钹 又名镲锅或镲锅子。形制最小,多用于配合剧中武人“走边”的动作,故又名走边钹。
齐钹 打击乐器。厚薄约有钹的1/4。又名水镲、普钹、宫钹、水钹、荷叶。京剧常用于跳加官,故又名加官钹。在配合唢呐曲牌时,作为节奏(节拍)的标准。
哑钹 亦名吹打钹。打击乐器。形似大铙而小,径约半尺余。京剧常用于唢呐曲牌,以按节拍。
碰钟 打击乐器。又名撞钟、星、星子。铜制,形如酒盅,以两钟碰击发音。用于青衣唱的反二黄里(如不以大堂鼓伴奏,即不用),唱腔中随板作节奏,过门里随鼓打花点子。也用于和其它管弦乐合奏的曲脾里面。
云锣 打击乐器。又名十面锣、九音锣。由10个固定音高的小铜锣,按照音阶的高低编成一组,放在特制的木架上,专用于合奏的曲牌。
汤锣 打击乐器。又名堂堂、小汤汤。形如小碟。有时用于管弦乐合奏的曲牌里,敲击时打闪跳式的节奏。
京胡 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主要用于京剧伴奏。形似二胡而较小,琴筒用竹子做成,直径约5厘米,一端蒙以蛇皮,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奏时使马尾弓擦弦而发音,其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乐器。
二胡 拉弦乐器。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琴筒木制或竹制,直径约8—9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琴杆上有二轸,张弦二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原来京剧不用,由梅兰芳与徐兰沅、王少卿等创始,在京剧青衣唱腔的'伴奏中增添了二胡,现在广泛沿用。
小三弦 拨弦乐器。三弦之一种。京剧界习称南弦子。在曲调中起节拍作用。是京剧伴奏中主要辅助乐器之一。
月琴 拔弦乐器。发音清脆明亮,是京剧伴奏中主要辅助乐器之一。
笛 横吹管乐器。常用者有梆笛和曲笛两种。梆笛常用于梆子戏伴奏;曲笛常用于昆曲和京剧。梆笛型体小,音色清脆;曲笛型体大,音色醇厚。笛是京剧吹奏曲牌的主乐器。
笙 簧管乐器。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能奏和音,吹奏时声音清颤柔和,常与笛配合伴奏。
唢呐 簧管乐器。由侵子、木管、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吹奏时侵子上装一芦哨以发音。侵子形似葫芦;木管形似竹节,上细下粗,开八个音孔;碗子即铜制扩音喇叭,套在木管下端,可以上下移动。唢呐有各种尺寸,名称也不同,大者名喇叭、大吹,小者名海笛、小青。京剧中常用的除大唢呐外,还有6寸以下的海笛,又名小唢呐,发音尖而内亮。唢呐在京剧中常用来烘托渲染发兵、饮宴、庆典等场面的气氛,以及群吹曲牌时作伴奏。海笛常用于武戏中伴唱昆曲。
挑子 吹管乐器。由两节长喇叭筒组成,上节比下节细,形似大号。发音简单,仅61两个音阶。京剧舞台上用以增强气氛。大将起霸,罪犯行刑,均常使用。亦用作马嘶效果。演出开始前,紧接吹台,吹奏挑子;大轴子戏唱完吹奏挑子,表示散场。称为挑子起、挑子落。
京剧的调门
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原来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器的定调以笛或箫为准。通用的笛分为七调。即上字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尺字调,相当于今之C调;小工调,相当于今之D调;凡字调,俗称趴字调(可能是4字调的谐音),相当于今之降E调;六字调,相当于今之F调;正工调,又称五字调,相当于今之G调;乙字调,相当于今之A调。
所谓上、尺、工(小工)、凡、六、五(正)、乙,这七个调门或称音调是以我国传统戏曲记录曲调的文字谱,即工尺谱中的七个音符来命名的。按现行简谱来对照,相当于阿拉伯数字为音符的1、2、3、4、5、6、7七个音符。因曲笛中各音调的定调都是以小工调为基础,要看各调中的"工"音(即3)相当于小工调中的什么音,就定为什么调名。例如正工调中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中的"五"音,所以称五字调,又称正工调;凡字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凡"音,所以称为凡字调,又称趴字调;乙字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乙",所以称为乙字调,以此类推,遂形成上、尺、工、凡、六、五、乙这七个音调。由于现在通用简谱或五线谱,尤其是大演样板戏的时候,京剧与西洋乐队联袂演出,六字调,小工调的叫法就更不时兴了,所以现在都以CDEFGAB这七个英文字母取而代之了。
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
京剧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二黄”和“西皮”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尖锐、华丽,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
京剧常用的伴奏乐器
在京剧唱腔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声腔不仅派生了反调“西皮”和反调“二黄”,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剧种腔调,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娃娃调]、[汉调]等。由于这些外来腔调在保持其原有结构和调性特点外,其旋律风格都不同程度地与“西皮”、“二黄”相近或相融,特别是胡琴的定弦和把位上分别相同于“皮黄”,故习惯地把这些强调分别归入“皮黄”列之中,如[二黄四平调]、[西皮娃娃调]、[西皮南梆子]、[二黄汉调]等。
谈到声腔的作用,不能不谈及到节奏的运用。京剧唱腔的节奏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其典型板式有:[原板](2/4节拍)、[慢板]、[三眼](4/4节拍)、[流水]、[快板](1/4节拍)、[散板]、[摇板](自由节拍)等。[原板]为基础(原形)板式,其它各板式是在[原板]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如[慢板]、[三眼]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加倍扩充,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丰富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更加丰满、华丽;而[流水]、[快板]则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收缩,再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简化旋律和节奏,使唱腔旋律和节奏更加简练朴实,增强了力度;又如[散板]、[摇板]是将[原板]的旋律和节奏根据唱词、情绪和速度的需要来自由伸展或紧缩,增强了唱腔表现力和戏剧效果。象其它类型的音乐一样,节奏越是缓慢,情绪越是趋于平稳、优雅,反之则越是活泼、激动。不同的板式与不同的声腔有机搭配,则产生不同的戏剧效果。
京剧的声腔与板式进行各种有机搭配,形成了完整的京剧唱腔体系。分析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腔多字少的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文昭关》中伍员唱段 [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照窗前”和《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段[二黄四平调慢板]“海岛冰轮初转腾”。而腔少字多则用于叙事性唱段,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而第三种“冲突性”唱腔之所以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间产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如《四郎探母》中杨延辉与铁镜公主的对唱[西皮快板]“非是我这几日愁眉不展”。
京剧音乐常识——西皮
西皮二黄,又称皮黄,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西皮”和“二黄”本是两种不同的声腔。西皮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二黄是由吹腔,高拔子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是京剧的主要唱腔。
“西皮”唱腔是京剧唱腔的主要曲调之一,源自秦腔、汉调。它的演唱用胡琴伴奏(个别有用唢呐的),胡琴定弦为“——3”弦,即里弦,外弦3。“西皮”唱腔一般是眼(弱拍)起板(强拍)落,它的上、下句均有较为固定的落音,如生角上句多落在“2”或“3”音上,下句多落在“1”音上;旦角上句多落在“6”音上,下句多落在“5”音上。
“西皮”唱腔板类多样,曲调丰富,具有表现多种情绪的演唱功能。由于它的曲调高亢爽自,音的进行可以有较大幅度的跳跃,所以一般适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如《辕门斩子》表现杨延昭的激怒心情,用的是“西皮”唱腔;它的曲调也可以做平稳行进,表现平静舒展的情绪,如《失街亭》诸葛亮叮嘱马谡时,唱的是“西皮原板”。
“西皮”有所谓“反调”,即“反西皮”,胡琴伴奏也用“——3”弦。“反西皮”唱腔上句多落在“1”音,下句多落“5”音,生、旦相同。“反西皮”板类较少,旋律多下行,适于表现悲伤情绪,如《西厢记》崔莺莺因母亲赖婚而伤心,唱的是“反西皮二六板”。
“二黄”是京剧唱腔另一个主要曲调,也多用胡琴伴奏(个别有用唢呐的),用“5——2”弦。“二黄”唱腔上句生角多落“1”音,旦角多落“1”音;下句生角.多落“2”音,旦角多落“5”音。它的板类也很多,曲调也富于变化,具有表现多种情绪的演唱功能。由于它的曲调较为平稳,音的行进起伏较小,适于表现沉稳庄重的情绪,如《二进宫》的宫廷辩论,唱“二黄”。“二黄”曲调又可做较大幅度的跳进,以表现凄凉悲惨的情绪,如《逍遥津》汉献帝感叹朝廷不幸时的唱段。
“二黄”也有“反调”,即“反二黄”,胡琴伴奏用的是“1——5”弦。它的上句多落“1”或“5”音,下句多落“2"音,生、旦相同。“反二黄”唱腔的曲调音域广,更富跳跃性,擅长表现凄惨壮烈情绪,如《李陵碑》中杨继业临死前的大段唱腔,就是“反二黄”。(安志强)
京剧中的韵白、京白与方言
念白在京剧里是很吃重的一门功夫。京剧念白可分为韵白、京白和方言三大类。
韵白采取湖广语音加以美化,稳健庄重,韵味浓厚。因为、京剧的主要声腔西皮、二黄最初流行于安徽、湖北等地;从而在吐字归音上,因循了湖广音的念法。
老生戏中以念白吃重的剧目有《四进士》《甘露寺》《追韩信》以及《三审》(《审潘洪》《审刺客》《审头刺汤》)等。剧中念白慷慨激昂,流利酣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又如旦角戏《宇宙锋》里“金殿”一场,赵艳蓉怒斥秦二世的罪行,字字千钧,气势磅礴,充分表现出中国妇女的反抗精神。
京白以北京语音为基础,活泼俏皮,通俗易懂。多用于小生、小旦、小丑戏中。如《金玉奴》《花田错》等。架子花脸也偶尔用几句京白,显得人物直爽、憨厚并富有幽默感。如《辕门斩子》中的焦赞,《李逵探母》中的李逵。
方言是吸收了地方语言,加以夸张而成的。如《金山寺》的小沙弥念苏白;《狮子楼》里的大公和《武松打店》里的大解差,念白用山东口音。《徐良出世》里的徐良则采取了山西语音。
近代历史剧《火烧望海楼》中的劳动妇女崔大脚心直口快,爱憎分明,敢于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斗争。她的念白用天津话,点染出浓厚的地方色彩。
【春天的作文】相关文章:
春天的角落作文-春天作文01-25
小区里的春天作文-春天作文01-25
画卷般的春天作文-春天作文01-25
春天来了作文 春天来了作文06-07
快乐的春天作文_快乐的春天作文05-08
春天来了作文 - 体裁春天作文01-25
春天的到来_关于春天的作文02-15
春天的榕树_春天的景色作文03-27
春天的作文【经典】09-09
春天作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