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调查报告> 中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调查报告

中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调查报告

时间:2024-05-20 16:05:36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调查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调查报告

中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调查报告1

  金融危机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金饭碗”时代一去不复返。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那么,作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人物,大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职业规划呢?对此,我在湖南财经学院和网上调查了一些学生。

  1、讨论的意义:

  消费是一个特别乱的话题,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直接影响千家万户。消费习惯不好的风险是不可思议的,这关系到人类的延续和成长。因此,培养优秀的消费习惯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刻板的好习惯。然而,在处理养成勤俭持家生活的习俗时,以下现象并不特别幸运,甚至它们的反作用往往令人惊讶。在中国,近二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完孩子代数也逐渐降低。随着这种现象的出现,一些埋伏话题慢慢浮出水面。人们对后代的关注正在慢慢达到顶峰:人们总是尽力满足后代的需求。泡网吧,金饰,电脑游戏,名牌...在中学生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于是,各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等层出不穷。

  2.讨论目标:

  回顾当代中学生的消费观点,可以了解中学生在对待消费上的差异和看法,倡导所获得的讨论结果,并引发我们对相关部分的公正判断和引发,使人们珍惜中学生的消费话题,逐渐培养优秀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也使中学生认识到准确的消费观点,建立准确的消费立场。

  3.讨论方法:

  小组讨论和辩论、问卷调查、意见搜索、数据搜索和总结分析。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进步和多年来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家庭的核心。作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未来社会增长的生力军,树立准确的消费观念和培养优秀的消费习惯迫在眉睫。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厦门市中小学生的消费状况,厦门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在全市6个区随机抽取8所小学和9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考试内容紧张,中小学生消费者渴望统一消费操纵技能、消除锻炼心理、消费行为、消费维权能力、获取消费知识。共有612名五年级小学生和617名中学生参加了考试活动。

  1.我们城市的中小学生可以看到可控环境

  (一)小学生零花钱的拥有和可控环境

  1.近60%的小学生家长通常会给零花钱

  看演示,59.7%的小学生家长平时会给零花钱。其中,思明区70.4%的家长平时给零花钱,比例最高;海沧区67%,同安区63%,翔安区60.5%,湖里区55.4%;集美区最低,40.9%。

  2.近80%的小学生通常要求父母在“生活对生活,深造必需”的环境中买东西

  看演示,76.8%的小学生只要求家长在“生活对生活,教育是必须的”的环境下买东西。16.7%出于自己的喜好要求父母购买,3.7%因为别人有而要求父母购买,2.8%在“救同学”的环境下要求父母购买。

  3.将近70%的小学生在买东西的时候,通常会“找父母拿钱自己买”

  看演示,67.4%的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买东西的时候,通常是“让父母拿钱自己买”,18.6%的小学生是“长辈拿着买”,11.3%的小学生是父母帮着买,2.7%的小学生是“让同学代买”。

  由此可见,无论是平时父母给零花钱,还是因为各种需要,我们市的小学生在处理消费中对零花钱的操纵方面都有一定的自立性。但令人不安的是,虽然近80%的小学生有着优秀的消费观念,但小学生跟风、攀比消费的比例却超过了被查看者的20%。

  (二)中学生有零花钱和可控环境

  1.近40%的中学生每月有50元以上的零花钱

  同意按年级查零花钱,中学生每月零花钱(不含伙食费)61.7%在“50元”以下;其次是“50元-150元”,占26.7%;再次“150元-250元”,占6.8%;最终“250元以上”,占比4.8%。

  2.中学生对零花钱这个武器有更大的自立能力

  当被问及“父母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给零花钱”时,55.2%的受访者表示“问环境后才应该给零花钱”;36.7%的受访者表示“每个月都会拿到零花钱巩固生活”;29.4%的人表示父母通常会“按需”给零花钱;22.3%的人在表现出“成绩好或者拿奖的时候”会给零花钱;14.1%的人是“一想就给”的父母;7.7%是“做家务之后”。

  可以看出,父母知道去哪里后给孩子零花钱的比例刚刚过半。有的家长把零花钱当成对孩子的奖励和鼓励,甚至有近三成的家长会“按需给”,近15%的家长“想给就给”。这让我们感到不安,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中学生能否很好的利用父母的零花钱,应该由谁来教孩子如何使用自己的零花钱。

  2.查看我市中小学生的消费行为环境

  (1)中小学生消费相对集中的场合略有差异

  协议后我们发现,学校房子附近的小店已经不是小学生消费最集中的地方了。看演示,37.6%的小学生表示平时去专卖店买东西,占受访者比例第一;其次是大型市场和超市,占31.5%;再次是离家近的小店,占20.8%;最后是学校附近的小店,占10.1%。中学生选择大型市场和超市较多,占被调查者的32.1%;然后学校附近有小店,占27.6%;习惯用品加盟店,占21.3%;离家近的小店占19%。

  大部分被看的中小学生都可以算是消费场合比较好的选择。由于商品种类繁多,专卖店、大型市场和超市都赢得了中小学生的青睐。但由于商品质量的原因,学校周边的店铺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甚至成为学校可以停止缠绵的地方。但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小学生对学校周边的店铺反应不一,绝大部分是因为学校的狭隘。例如,有一些小学校要求学生相互报告,但大多数中小学生不太明白学校阻止他们在学校周围的商店购物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我认为如何准确引导学生购买商品是杜绝学校周围商品混乱的根源。学校在培养学生准确消费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狭隘的消费行为。

  (二)超过四分之一的中学生表示自己的零花钱没有计划支出

  看演示,14.2%的中学生表示自己每个月的零花钱可以“做好使用记录,省一点钱”;59.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月的零花钱可以“尽量计划和使用”;11.1%的受访者表示“想用就用,花就花”;12.2%的受访者表示“想用就用,不够就找父母要”;2.9%的受访者表示想用就用,不能向别人借。养成不要过早规划支出的习惯,感恩学生的成长。这与我们眼前发现的情况不谋而合,近30%的家长会按需给孩子零花钱,近15%的家长想到就给。我认为中学生应该具有自力更生的消费能力,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的自力更生能力,但如果外国科学和准确的指导,会鼓励他们。

  (三)学习用品和零食仍在为中学生支付零花钱。

  当被问及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时,65.3%的受访者选择“购买学习用品”;44.7%的受访者选择购买零食;16.3%的受访者选择“给同学买礼物或和同学聚会”;13.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游戏软件、音像制品等”;21%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这部分学生开始用自己的零花钱买衣服、数码产品等更依赖父母的消费品。可见,中学生在消费方面开始学习自立,人情消费和精神娱乐消费成为中学生消费的多元化表现。

  (4)6%的小学生用客年的大部分压岁钱“救济需要帮助的人”,16%的中学生觉得省下来的零花钱应该“帮助和巩固国家建设或者帮助勤劳的学生”

  看演示,处理大部分客年压岁钱,49.1%的小学生是“交给父母”的;23.2%的人“存入自己的存折或银行卡”;7.5%的小学生选择“找个小地方放起来”;7.4%选择“补贴户”;6.6%的人选择“买自己喜欢的东西”;6.2%的小学生选择“救济有需要的人”。

  在检查中学生的零花钱储蓄时,28%的中学生认为应该“存放在自己锁着的抽屉里”,21.8%的中学生认为应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16.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存放在自己的存折或银行卡里”,10.4%的中学生认为应该“由父母保管”

  3.检查我市中小学生的心理环境

  (1)以“质量好”作为进货标准的中小学生比例超过70%

  看演示,75.8%的中学生把“质量好”作为购买商品的标准之一;其次是“便宜”,41.1%的中学生把它作为购买商品的标准;但以“顺应时代潮流”、“名牌”作为进货标准的受访者比例不小,分别为29.9%和14.9%。与中学生相似,83.9%的小学生把“质量好”作为购买商品的标准之一;第二名还是“便宜”,52.7%的小学生做选择;选择“雅趣”和“名牌”的比例分别为18.1%和13.7%。质量和成本仍然是中小学生购买商品的标准。

  (2)小学生消费时更渴望教授和家长的教导。

  看演示稿,62.1%的小学生“在买东西的时候很期待得到教授或者家长的指导”,因为他们觉得教授和家长“可以教会他们如何选择更好的产品”;19.1%的小学生希望被教,但希望“不要太小心”;11%的小学生觉得无所谓;7.8%的小学生不指望教授和家长来教,因为觉得“教不出来”。

  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在消除运动心理方面更容易表现出自立。看演示,有26.4%的被调查中学生不指望教授和家长来教,“因为教不会放”;26.3%的受访者期待接受教育。25%的消费者期待被教导,但不要太小心;22.3%的.受访者表示不关心。

  (三)“爱怎么买就怎么买”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学生带有偏见的消费观念

  在中学生消费意见的偏见中,38.2%的被查表现偏向“爱买就买”,占被查人数的比例最大;32.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倾向于“购买目前流行的东西”;然而,只有27.2%的受访者的表现本身就偏向于“终身事业,读书必买”;2.3%“别人有我就想买”。

  可见,“随你喜欢买”、“随你喜欢买”已经成为中学生的主流消费观念,加强我市中学生的培养,树立准确的消费观势在必行。

  4.透视我市中小学生维权技能消费环境

  (一)对普通知识的消费把握

  购买食品时,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作为一个消费知识来看,应该是每个消费者都熟悉的,看了演示,78.1%的小学生表示,他们在购买食品时会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18.6%的小学生会“偶尔”看;2%的受访者表示“不”;1.3%的受访者表示“未知”。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在这方面较弱,只有64%的中学生会看制作日期;28.1%偶尔做;3.4%显示“否”;4.5%表示“不知道”。

  (2)维权意识更加喜人

  看演示,当“买了质量差的东西或者被卖东西的人骗了”时,33.5%的小学生开始选择“告诉父母”;23.3%的小学生开始选择“向消费者抱怨捍卫结构的权威”;19.7%的小学生选择“找卖东西的人的面”;3.8%的小学生选择“告诉教授”;19.7%的小学生选择“我不明白,我很庆幸”。

  而“在购买假冒伪劣商品时”,54.1%的中学生开始选择“在购买地换货”;18%的中学生选择“与父母交谈”;14.8%的人选择“向消费者投诉捍卫结构的权威”;0.7%的人选择“告诉教授”;12.4%的人选择“别管他,用吧”。

  (3)权利保护知识是迫切和必要的

  看了演示,85.8%的中学生表示,想知道作为消费者,如何捍卫自己的法律权威不被盗用;10.8%的中学生表现出“冷漠”;3.4%的中学生表示“不”。由此可见,中学生获取消费维权知识的愿望尤为迫切。

  综上所述,我市中小学生消费情况良莠不齐。可喜的是,我市大部分中小学生维权意识良好,希望获得维权知识。令人不安的是,大多数中小学生对消费知识的掌握较差,未能养成成熟的消费习惯,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出错,不良的社会消费民俗正在丰富中小学生的消费取向。准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不仅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未来社会的集体成长。为此,我将命令相关部门建立相关的正常机制,将消费的教导融入到学生的教导中,让学生从小学会如何做一个好的消费者,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中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调查报告2

  一、调查问题

  中学生的消费与消费观虽已渐渐独立,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由于中学生所处于的年龄阶段,既有叛逆又有彷徨,中学生的消费渐趋自主,但其经济又不能独立,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努力宣传朴素的生活作风,引导适度的消费,健康的消费,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能一味纵容,把握好度。社会也应对消费歪风与不正常的舆论进行纠正,规范中学生消费及消费观,使中学生消费走入正轨。此项调查是对海棠中学八年级学生的消费情况,从而能初步反映当代中学生的消费情况及问题。

  二、调查范围

  海棠中学八年级学生

  三、调查方法及时间

  进行随机抽样方式对海棠中学的100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次问卷调查100份,有效问卷94份,完成率达到94%,时间为12月16日。

  四、调查分析

  调查男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44.68%,女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55.32%。

  分析调查统计如下表

  (一)初中生零花钱的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86.17%,没有零用钱的学生仅占13.83%。初中生零用钱每月多在50元以下,占了被调查总数的65.96%,50x100元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0.21%,100x150元占了被调查总数的5.32%,150元以上占了被调查总数的3.19%。那么中学生们的零用钱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被调查总数的78.72%;其次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6.20%;自己打工而来的只占了被调查总数的'14.89%。其他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0.21%。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再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用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的好些呢?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学前总会在他们兜里放上几元钱,给孩子买些零食和学习用品。

  在孩子出门玩耍时也会给孩子准备一些花费,这些零花钱也是家长对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极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零用钱了。但是这些都是比较少数的家庭。所以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零花钱,但是初中生年龄尚小,平时花费不多,加之初中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行事能力都相对较弱,家长们一般不会给小孩太多钱支配,只有在一些郊游、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相对更为“慷慨”一些,一般在平时就每次给个几元钱,以应付日常花销和每日车费为主。因此大多数初中生的每月零用钱金额在50元以下。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亲属同住的,也会经常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这也是基于长辈对幼辈的爱护。少部分期望“自食其力”的学生还会通过打工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同时也接触了社会,丰富了社会经验。但中学生的年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能同意他们利用课余打工的家长还是不多。大多数的家长还是比较疼爱孩子的,不忍心让他们受苦。

  (二)中学生零花钱的消费情况

  (1)中学生零花钱的消费。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的这些零用钱大部分跟朋友一起消费,占了被调查总数的64.89%,自己花去的占了被调查总数54.26%,跟父母一起消费的只占了被调查总数39.36%,其它的情况也占了30.85%,只要他们想要一般都会给的,那么他们都消费到那里去呢?

  (2)中学生零用钱的三大“流向”:购书、储蓄、买零食。

  调查结果显示:零用钱用来购买书籍的学生人数占了被调查总数的38.30%;进行储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77.66%;买零食、饮料等占了被调查总数的39.36%,这3类用途的中选率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而玩游戏(包括一些家庭用电脑游戏)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3.40%;体育运动花费占了被调查总数的18.08%用自己零用钱买衣服的(包括服装和鞋类)占了被调查总数的19.15%。大多数的家长认为书籍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现在的文化书市也较为繁荣,课外的,课内的;娱乐性的。,电脑知识类的;趣味爱好类的,文学小说类的,等等书籍在图书市场上都能买到,所以家长对于孩子购买书籍也持赞成态度,总希望孩子能多长知识,所以书籍消费成了学生零用钱的一大消费方向。他们购买的书籍大部分是报刊杂志、接着是漫画书分别占了被调查总数的43.60%、34.04%。

  大多数中学生们都把自己的零用钱用在了购书上,这实际上是中学生们对于文化消费的一种表现,许多青少年们朋友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渴望,因此许多青少年通过各种各样的书籍来填充自己的业余生活和精神需要,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中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调查报告3

  研究课题:

  中学生的消费情况调查

  课题组长:

  xxx

  成员:

  调查时间:

  20xx年03月15日至20xx年06月30号

  调查目的:

  1、了解中学生的消费情况

  2、提高实践能力

  研究方法:

  1、上网查阅

  2、问卷调查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高中生尤为突出。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信息通讯,科学技术发达的新世纪,加上宁波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消费市场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有的中学生能正确利用好手上的钱,但是有的人却出现乱消费的现象。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学生消费状况,揭露这一现象,警示有这种行为的人,并建议正确的消费途径,我展开了对本校及兄弟学校高中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活动,在对本次调查所获数据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研究结果和建议:

  研究结果:

  一、消费状况

  (一) 高中生消费水平太高

  据统计,海口市中学生20xx年的平均压岁钱为1549元,其中少于500元的占20.6%,500x1000元的占33.2%,1000x20xx元的占29.5%,20xx元200以下的学生占8.8%,200x300元的占20.0%,300x400元的占50.1%,500元以上的占21.1%。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目前拥有手机的高中生较多,占62.6%,而且他们的手机费用都不低,平均话费为每月67元。且根据所调查对象反馈的信息: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配备手机的高中生占调查总人数的36.4%,认为没有必要和很没必要的学生只占23.4%。在拥有手机的学生中,手机由父母亲戚给的占83.8%,自己买的占13.9%,朋友送的占2.3%。

  在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宁波市高中生的消费持快速增长趋势,即使是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所限,消费档次稍低一些,但其消费总额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也普遍偏高。有调查显示,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未成年消费者的`消费量几乎占家庭收入的二分之一。

  (二) 消费日趋多元化,但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学生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绝对优势,精神投资少得可怜。据调查,宁波市高中生零用钱用途中排在首位的是“买零食”,其次是迫于学习压力而购买学习资料,购买课外书报的比重较低。此外,5.3%的男生和2.9%的女生选择了“请客送礼”。

  在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高中生也染上了不少不良习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的消费取向。根据调查,宁波市目前有10.8%的男生和2.3%的女生吸烟,29.5%的男生和17.8%的女生饮酒,甚至6.5%的男生和1.1%的女生参与赌博。

  二、形成因素

  (一) 主观因素

  1、中学生消费意识差,容易出现攀比心理。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外表,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吃、穿、用都讲究名牌,原因就是名牌的更漂亮、更显高档,这样就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目的是想别人都尊重自己,这样很容易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之风,这样,乱消费的现象更加严重。

  2、从众心理在作怪。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就是“别人有,我也要有”。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别人有手机,我也要有;别人有MP3我也要有;别人有电脑我也要有;别人有……,形成了一种畸形消费状态。

  (二) 客观因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随之出现一些出手阔绰的贵族,于是为了所谓的“面子”,人们便不惜付出更高的代价。而且,社会中流行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中学生也马不停蹄的追赶潮流。

  2、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他们当成家里的太阳,很容易使他们养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钱用完了,又向父母要,父母不给,便发脾气……如此下去,助长了他们乱消费的风气,使他们变得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不考虑别人感受的性格。

  3、学校教育还存在弊端。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

  4、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在此不一一列举。

  建议:

  1、加强对学生学会理财、勤俭节约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不要把钱用在一些既昂贵,又不实用的东西上。如购买衣服鞋袜时,不必追求名牌,应学会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更加要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懂得钱是来之不易的。

  2、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爱还也要科学合理,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能听之认之,要给予孩子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中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13篇06-08

消费现状的调查报告01-08

消费情况调查报告01-05

服装消费调查报告06-09

日常消费情况调查报告06-20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03-28

手机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06-29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04-12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范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