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精选)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弟子规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弟子规有感1
暑假里,我读《弟子规》这本身书。它让我懂得了,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信”。“信”中“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令我受益匪浅。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一旦承诺,就一定要守信。孔子曾说过“人无信不立”,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读了《弟子规》后,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记得有一天,我答应陪同学去新华书店看书。尽管那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但是我还是按时到达了新华书店。
可是等了好久,也迟迟不见同学的影子。于是我只好回家了。回到家里我才得知同学曾打电话到我家,说雨下得太大了,她不去了,可那时我已经出门了。虽然同学没有来,但是我却做到了一个守信用的人,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言行。
读弟子规有感2
读了《弟子规》,它就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我,让我在德行方面进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饭的时候,妈妈叫我吃饭,我总是心不在焉,虽然嘴里说着“马上来”,可我还是一头扎在电脑前玩游戏,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愿的把游戏暂停去吃饭。现在想想,这是多么不应该呀。现在,每当妈妈说吃饭,我会立刻放下手里的游戏,赶紧帮妈妈摆碗筷,搬凳子。因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以前,我生病发烧时,妈妈总是细心的照顾我,药总是妈妈先尝尝再给我喝,晚上也会彻夜照顾我,而我呢,当妈妈身体不舒服时,还吵着妈妈陪着我出去玩,不让妈妈休息,现现想想,自己都觉得脸红,我以后会改的,妈妈身体不舒服时我会让妈妈好好的休息,细心的照顾妈妈。因为“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以前,我做完作业,总时将作业本、书、文具等随便一扔,搞得到处是我的东西。有时看完书后,桌上、地上、床上,到处是书,真是杂乱无章!而现在我都把书分类整理得井井有条地放在书柜上。爸爸妈妈都说我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还直夸我的房子整洁呢!
通过读《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多说请、谢谢、您好、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养成主动写作业的好习惯,作业不磨蹭,这些我一定要谨记在心,时时刻刻用《弟子规》来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俗话说的好,国有国规,家有家规,而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分为五各部分,分别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由清朝贾存仁改编,改名《弟子规》
下面,我来说说《弟子规》中几个典型的守则。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虽小,但也不能善意妄为;物品虽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另一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一个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能以为事情很小,而可以随意妄为,积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终有一天,会变成无恶不作的坏人。
亲爱我,孝方难;亲恶我,孝方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亲人疼爱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亲人厌恶、讨厌自己,自己仍能尽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难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恩情无以为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应该尽子女应尽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难伺候,我们也要加倍孝顺他们。
《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古人用来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则规范,但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遵守这些古训,古人的守则规范,不要以为事小而可以擅为,也不要应为父母的脾气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们更应该以《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读弟子规有感3
学了《弟子规》,我知道了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
以前,我和同学之间不那么友好,经常和同学吵架,但是学了《弟子规》后,我不再那样对待同学,同学们也和我和好了。下面我就给你们讲讲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有一天,我和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学校,我见同桌没有来,便把她的书给藏了起来。同桌来了之后,发现自己的书不见了,非常着急,问我见到她的书没有。我说:“没有啊。”她越来越着急,说:“那本书是我第一次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从青岛让人捎来的。”我不知道那本书对她有那么重要,连忙把书送到她手里,并对她说,对不起。她见是我把书藏起来了,就一下子把我推倒了。“为什么我把书还给了她,还向她道了歉,她还要把我推倒呢?”我头脑里闪出了一个念头,就想和她讲道理。就这样,她一句,我一句,一直吵到老师来上课,我们才停了下来。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故意不理睬对方,也不在一起学习和玩耍了。
直到我学了《弟子规》以后,我才知道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应该为了一件小小的事情而吵个不停,闹个不停。并且,我主动向她道了歉。
最后,我们成了好朋友。从那以后,我和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很友好,我们一起学习、玩耍,别提有多快乐了!
读弟子规有感4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我正在大声读《弟子规》一书,感悟里面的精华所在。
《弟子规》是一本写道德礼仪崇孝上进的书。在这本书中,每一段话都配有一个相关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涵着一个道理,而这些道理就是这本书的精华。
我最记忆深刻的就是“对饮食,勿拣择,食可适,勿过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要挑食,否则会营养不良;吃东西还要适可而止,不要暴饮暴食,吃饭过量就会损伤身体。我身边正好有一对例子:我有两个朋友,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爱挑食,假设有一盘带有葱的菜给她吃,她能用筷子一个一个把葱挑出来再吃;另一个特别能吃,只要有好吃的她就一口气吃完,所以肥嘟嘟的。而我正好,不挑食也不暴饮暴食。
读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许多做人与孝敬父母的道理:“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告诉我们要有爱心,与有道德的人亲近,多学习;“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教育我们出回要先通知父母,不让他们担心;“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是说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还,别人向你借东西,若有就借出去,不要小气……
《弟子规》还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简练。此书把内容容纳概括为三字,读起来流畅而压韵,真实精妙绝伦啊!
我爱读书,爱读《弟子规》,爱它的每一个道理,读完后,我自然也会用实际行动来崇孝,做一个孝女。
读弟子规有感5
这个假期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有一本《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要与德性好的人做朋友,远离那些品行不好的人。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的`时候不能迟缓,父母命令我们的时候不能够懒惰。但是我在生活中并不是这样做的。每当父母叫我做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懒懒散散,有时候还当作耳旁风。现在想想,父母生养我们,不是让我们对他们颐指气使,也不是专门伺候我们的。我们应该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弟妹妹,作弟弟妹妹的要恭敬哥哥姐姐。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一家人才能和乐融融,父母自然喜欢,孝道就在其中。可是我和妹妹经常吵吵闹闹,爸爸妈妈都说我是姐姐要让着妹妹,可是每次只要我让她一点点,她就以为我是怕她,总爱得寸进尺,所以我和妹妹总爱为了一点点小事吵架。然而爸爸妈妈为了我们姐妹之间的事很伤脑筋,虽然每次我和妹妹吵后很快就和好了。自从读了《弟子规》后,我决定以后无论怎样要让着妹妹。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很多为人之道。
读弟子规有感6
今天我读了一本我们国家的古代经典文献《弟子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弟子规》分为八个部分,它们是:总序、尊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谨慎行事、坚守诺言、广泛关爱他人、亲近仁爱之道、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文化等。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主要内容包括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首先强调的是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这是一种传统美德,体现了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其次,弟子规要求个人做事要严谨,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以达到高品质的行动和成果。此外,弟子规还强调了诚实和博爱的品质,鼓励人们真诚待人、宽容他人,并主张与人和谐相处。最后,弟子规提倡学习文化知识,认为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培养个人的才智和能力。总而言之,弟子规通过教导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准则,促进个人修身养性,建设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入则孝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在家庭中如何孝顺父母的道理。我们应该虚心倾听父母的教诲,了解他们的喜好和厌恶,并努力为父母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就我个人而言,我在这些方面做得还可以,但并不是非常出色。这是因为大部分时间我都能表现得不错,但有时候在一些细节上还不够注意。例如,当父母教育我时,我偶尔会嫌他们唠叨,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出则悌》的主要内容是,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尊敬师长,遵守长幼有序的原则,并且要学会做人、懂得待人的.礼仪等等。我在尊敬师长方面一直努力做到很好,对于老师和长辈,我总是能主动向他们问好,并从内心深处怀有尊敬之情。然而,与同学相处方面,我有时候表现不够理想,与“兄弟睦”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我会努力改进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谨和信的内容主要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我感觉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以诚待人。但是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够,有时东西摆放比较乱,而不经常收拾。另外,我在经常反省自己这方面做的不够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评,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掉缺点,从而使自己进步。
泛爱众、亲仁的主要意思是,作为人活在这个世上,我们应该怀有一颗充满爱与宽容的心。我们应该热爱天地间的万物,关爱所有生灵。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并积极接近那些具备仁德之人。我们不应该去诋毁他人,不应该强迫他人做难事等等。
今天,我就读到了亲仁这一部分,以后我会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读完的,从我读的弟子规当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发现了自己的不少缺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读弟子规有感7
《弟子规》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它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内涵广傅精深,很值得一学。《弟子规》的形式与《三字经》类似,都是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接物,应该有的礼仪与规范。它有助于我们今后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
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立刻答应,动作不能慢吞吞的。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也不能偷懒,而应该立刻行动。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地听,态度要恭敬。
当我们做错事,父母批评我们时,我们应该服从他们,而不是不服从他们。
古语有云:“百德孝为先”,中国历朝历代也更是推崇孝道,但是现在,我们为人子女却很多事都已经做不到了。父母叫我们做家务的时候,明明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却硬是找各种借口退却;当我们犯下错事,父母苦口婆心教育的时候,我们却要么推卸责任,要么死不认错;当父母因为关爱我们而不停嘱咐这叮咛那的时候,我们却从不曾感激,反而很不耐烦,嫌他们唠叨,甚至还要朝他们大吼大叫。
这种种行为,得让天下多少父母操碎了心啊!
读完《弟子规》后我最大收获就是“孝”,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这让我开始不断反思,并决定今后更好的去孝敬父母,不再刁蛮任性,不再做家中的公主,让我学会了作为一个乖巧女儿所应该做的事情。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记住:“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的告诫吧!让我们多关心父母,多尊重他们,努力学习,将来上大学,报答父母的爱!
读弟子规有感8
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历史文化,薪火相传,形成了优良传统美德,彰显于世界文明史。从朱熹的《童蒙须知》,到王应麟的《三字经》,再到李毓秀的《弟子规》,几代大师巨儒,秉承儒家教育传统,注重优良品德从日常行为抓起,先立德,后立身,因此,中华启蒙教育理论为世人所共同推崇,成为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弟子规》乃儒家圣贤之古训,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撰的。“规”即规范,指的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全书以《论语?学而篇》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用三字经形式阐述而成。它从日常伦理、出门居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做人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阐述圣哲的智慧和人生态度,诠释人类赖以生存的传统价值观,主张凡事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有诸己,求诸人,其国学高论、名师大德和哲人圣言,为国内外儒、释、道各家共同倡导,被视为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和求学做人之根本。
首先,《弟子规》告诫人们要孝敬父母亲,友爱兄弟姐妹。孝悌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又曰“举忠臣与孝子之门”,这是因为守孝道者必有一颗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能服务于大众,为天下人谋利益。所以,有人提议把孝道列为考察干部的必备条件,这并非没有道理。从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国,孝行是创造和谐社会、安乐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弟子规》告诫人们要慎言谨行,讲求信用。“若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是有文明准则的,穿着整洁,举止文雅,戒烟节酒等,都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作为员工也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应予充分重视。做人也是要讲信用的,“诚者有信,仁者无敌”,唯有诚信待人,才能赢得信任。我公司曾因产品包装的小小失误,宁愿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召回该批的全部产品,为的就是赢得客户的信任,树立起过硬的品牌。正因为如此,公司多次被评为“A级诚信单位”。
再次,《弟子规》告诫人们要亲爱民众,亲近仁者。一个人如果对亲人、同事、朋友、客人亲仁,必定会赢得广泛的尊敬,从而树立起崇高的威信。我国领导人的亲民形象赢得了东西方社会的普遍赞誉,我们也经常说:“员工哪怕失去了一根稻草,公司也愿意用金条去换回。”公司对员工的一片爱心,也赢得了员工对公司的无限忠诚,而这正是公司冲破困难走向辉煌的重要保证。
最后,《弟子规》告诫人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一个爱学习的员工必定是充满朝气的,一个学习型的企业也必定是充满活力的'。唯有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企业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
《弟子规》可读可悟,可言可行,至平至常,至神至圣,是治学、修身、齐家之范本,亦为正心、做人、立业之经典,各个阶层人物、各种年龄人、各行业职员细读这篇文章,定会感受到中华美德的深厚底蕴,沉浸于情感教育的字里行间,从而深受其感染和熏陶。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华国土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但由于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当今社会出现了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等现象,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经典来突出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传承精神文明和传统美德,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现代企业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形象竞争,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包括其礼仪修养。人们往往从某一位员工和某一件小事上,衡量出一个企业的可信度、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而《弟子规》阐述的正是古代圣人的道理,也是现代文明人所应具备的素养,我们若能身体力行,从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自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必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楷模,如此,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世界也将变成和谐的世界。
为此,希望大家能一读《弟子规》,并践言践行,修身养性,成为一名初具美德修养的社会文明人。
读弟子规有感9
利用暑假,我好好学习了《弟子规》。《弟子规》里教我们许多良好的习惯、品质,对我们与人、亲友、社会交往,培养良好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当我读到只一句时,对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不怎么明白,于是便好奇地翻开这句的解释:读书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信道、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读书是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的一段。这段还未读完,不要应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别的一段,而东翻西阅,比坑定写信来,按部就班地读完。读书是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多余,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划好就要开始赶紧用功。原来是这意思。看来,《弟子规》中的文言文字虽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奥,值得我们去学习,探究里面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平时,我在写作业时经常分散注意力,一会儿玩笔,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想别的事。记得有一次,我汗流浃背地走回家,喝了水,吃了东西后,就急忙打开语文评价手册来订正。没有仔细看原文,草草地看了题目就盲目地把答案写了下来。结果,第二天老师批改完后发下来,我打开本子,上面写着三个鲜红而又醒目的字:看原文。我只好仔细的熟读原文。“找到了,找到了。”就是这句,我高兴地说。看来,只有认真仔细地理解、思考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弟子规》里还有着许多“规矩”,等着我们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
《弟子规》里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如果我们认真去践行,给父母开来的快乐是无限的,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好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将来,一定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读弟子规有感10
弟子规。信。二十课讲的内容是做人要有诚信,要实事求是。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诚实讲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不会行得通!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就是实实在在的,不要将不符合实际、做不到的花言巧语。刻薄挖苦的'话、让别人不舒服的话、肮脏不雅的词语以及粗俗的小市民习气都要切实的戒除掉。
做个守信的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读弟子规有感11
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先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特别要讲信用;然后要有一颗慈悲的爱心,对一切事物都平等博爱,善待天地万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更要主动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们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曾经,我跟我的哥哥姐姐们相处,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直称呼他们的名字。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他们名字时候,他们也不见怪,哥哥姐姐们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但其实,他们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难为。我爱哥哥姐姐们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最喜欢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有的时候,遇到我跟他们意见不同时,我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他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一下我,但我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其实,他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我,而我也不会想到这一点。我们爱长辈就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不要大大声音地驳回,虽然他们比不会很严厉地教训,但其实他们内心也不好受的。
我们常常喜欢自出自入,“敲门”这个动作,我们根本大多数都不会用到。其实,别人的房间并不是可以让你随便进出的,有些人或许无所谓,但有些人却很在意别人进入他的放假的。然而进别人房间前,不敲门是一种坏习惯。我们尊重别人就该“将入门,问孰存”,即在入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一下:“有人在吗,我可以进来吗?”不要贸贸然就跑进去。
《弟子规》里的行为作则,就是作为学生,晚辈应该具有的规矩。我们要把《弟子规》中所赋予我们优秀品质的导向,跟着书内的作则好好学习,继承我国传统的美德。道德于现在社会是不可缺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弟子规》内存在的良好品质,从而扎德育之根。
读弟子规有感12
在物欲横流,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的今天,随着科技发展、知识增多,我们所面临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而传统的道德修养被冲淡了,所以很有必要补上这一课。现在读弟子规,读起来很亲切,因为里面很多道理做法。对于弟子规的学习,应该把它变为自身行动的指南,拿来去做,而不仅仅去读,我们在生活中模范的去做,言传身教,才能一块受到影响。当然一些具体做法,在具体做的过程中,不能过于教条,应该领会其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也应该于时俱进,借鉴其有价值的部分,避免落于教条遵守当中。当然,限于自己的认识,我觉得弟子规教育的是有中国道德的人,要想自己能够更好的发展,还应该不断博采众长,使自己和家人具有科学头脑和世界眼光的人。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的'部分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现代子女教育问题突出,一个孩子从小不知道该如何孝顺父母,尊敬师长,长大后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一定很糟,从小没有纪律和品德的修养,长大后即使知识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容大量?这一切一切,都是读《弟子规》给我带来的收获。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母亲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却慢吞吞地应
了一声“哦?等等!”然后又一头埋在电视堆里,要母亲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当我读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在这方面我领悟深刻,在现实生活中我经常对婆婆在教育女儿方面有很多分歧,以前我经常会毫无顾及的坚持自己的观点,排斥婆婆的教育方式。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学会了方式方法,而我与婆婆的关系也用了很大的改善。
公司开展《弟子规》的学习,彰显了公司的实力和文化。员工通过学习,提升了个人的思想品质,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假设一个人大部分的日常行为规范都依照《弟子规》里面的做,一定会成为一个品行端正高尚的人。《弟子规》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
读弟子规有感13
一、入虚室,如有人我曾看过一个有关“打工皇帝”唐骏的段子。一次记者招待会后,老板陈天桥问唐骏:公司高管都有公关费用,为什么你从来都不拿来报销?”唐骏开始了一段我认为十分精彩的回答:“别人都以为这是因为我唐骏有钱,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招待朋友的标准比较高,又不想让别人认为我是以公谋私,所以我从来不报销!”我想,之所以唐骏能成为10亿“转会费”的“打工皇帝”,就是因为他这样的“公私分明:面对利益时,后退一步,杜绝浪费,还利于公;面对难题时,向前一步,我冲在前,此时无私。游走于这一公一私之间有余者,方为职场高手,余的是信仰、使命、灵魂……我们学习的《弟子规》中有句“入虚室,如有人”与曾国藩的“慎独”思想不谋而合,越是无人的时候,越是修炼品德灵魂之时。我们要用“公私分明”不断加修自己。说到容易,做到难!但每一次拒绝了私欲,你都会发现与内心更近了。无私即为大私,当你修成那天,会得到道德溢价的:期权?干股?高职只是小菜一碟!
二、勿畏难,勿轻略每当上级主管分配的任务,你是否总给予负面的回答:“这个不可能做到!”请你扪心自问,是真的不可能完成么?还是这件事情增加了你的工作量,触碰了你的利益?还是你真的认为不可能实现?如果是前者,触碰了你的即是利益时,用我们上文提到的“公私分明”即可对症下药,奉劝你远离这个容易得到的利益。这个社会上不缺少巧舌如簧的权术之人,需要的是敢说事实,敢做实事的人,。虽然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数量少才是稀缺资源。做个正直的人,你愿意吗?你敢吗?记得一次我在课堂上,听到教授讲到“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后颇受启发。上级主管之所以是你的'上司,他们和你之间是有思维高度、广度和深度的差别。那么“因果不空”,他们的判断也要比你更接近真相。职场中需要的是懂得“做正确的事”与“正确的做事”孰重孰轻之人。所以我们要远离自我认为的“正确的事”,永远正确地贯彻并落实上级安排的事,这叫“勿畏难”。当出现你认为“真的不可能实现”的情况时,请暂时放下自我,跳出思维小巷,想方设法寻找“可能性”。不断调整做事的方式,不动摇做事的信念。当你说不可能时,请想想在同等条件下优秀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当你说不可能时,请想想这就是自己家的买卖,你会怎么处理?勿轻略,当你做事开始思考策略的时候,就是成熟的象征。当你把“寻找可能性”练到炉火纯青,领导向你要结果都能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无所不能时(Impossible isnothing,耐克都想请你做代言),领导会用一双金手铐紧紧将你拴住,高薪不在话下!在民营企业,你的上级领导多是在这两个方面比你做的出色的人如果你做到了以上两点,都还没有结果时,请想想你的木桶短板在哪里:专业技能?沟通能力?或者你根本就不想也不相信自己能成为将军!sp:借用老哥说的话: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加油!!!
读弟子规有感14
这几天一放学,我就急匆匆地赶回家。你可能会想:“莫非她是有急事不成?”——“NO!”我是赶着回家看爸爸前不久送给我的《弟子规》!那是几个星期前的事了。我在家中上网,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名叫《弟子规》的书,我想这本书的名字挺怪的:这“弟子”指的是什么呢?那“规”又是指什么呢?“规范”吗?一连串的好奇心驱使我把它买下来。可我没这么多钱!怎么办?我只好向爸爸“求助”。没想到爸爸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但是爸爸给我提了一个条件——要我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阅读这本书。哈!这还不容易!我平时在学校是尖子生,在家里是大人夸的好孩子,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吧!
我每天认真阅读《弟子规》,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缺点的。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干净,几案洁,笔砚正。”可是我呢?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的.房间永远不会和书中所说的有相交点——我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的,地上一块橡皮,床上一个文具盒,桌子上又胡乱地搅和着几本书。要让我的房间做到“窗明几净”,简直是天方夜谭!
《弟子规》中还说:“列典籍,有定处,看完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我虽然学习不错,可偏偏和书“作对”。你只要翻开我的语文书,就会发现一些“不堪入目”的字迹映入眼帘。各式各样的抄写本也难逃“此劫”。有的被我打上了草稿;有的被我用来画上了不三不四的画;还有的就是被我撕下当折纸了。一本新书用不了多久就会在我的手下变成“烂书渣”。别人向我借作文书我也拿不出手——因为作文书上满是我“琳琅满目”的“草书”!
《弟子规》中还有一条使我更加惭愧:“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我吃东西可是出了名的挑:什么冬瓜呀、白菜呀、萝卜呀、茄子呀,我从不入口。任凭妈妈怎么说,我就是不吃,最后惹得妈妈拿着鸡毛掸子在我后面“穷追不舍”。但是,一碰到大鱼大肉,我就暴饮暴食,到头来受罪的还是我的肚子。想起来还真后悔,现在我已经改变了食谱,荤素兼容,这样不仅让我口感丰富,还使我营养搭配均衡,我的身体也慢慢地棒了起来,如此好事何乐不为呢?
渐渐地,我反复读了《弟子规》,感触颇深。其中许多警句我都能脱口而出,更重要的是他常能给我的言行举止敲响了警钟,并时时督促我用规做事,用规做人。《弟子规》不但使我改掉了学习和生活上的许多不良习惯,他还将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
读弟子规有感15
在物欲横流,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的今天,随着科技发展、知识增加,我们所面对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而传统的道德修养被冲淡了,所以很有必要补上这一课。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如何为人为事的一般基础规范。先从总序说起。总序"首孝剃,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整本书的总纲,取自弟子规,可以说弟子规一书完全融入了儒家的精髓。总序的译文是:"在平常生活中,最初要做到庨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论行为要小心堇慎,诚实无欺。和大众相处的时候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去好好的学习。"胜人所训,即使在延续到几千后的今天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做人的标准。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入则孝"。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于父母,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全天下,并且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长大,所谓"羊有跪乳恩",为了孩子,父母可以牺牲一切,甚至于自己的一世,而我们要做的正是知恩感恩。而知恩感恩要付诸于行动,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也正是说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父母差遣要立即去做,父母教诲,应该虔敬的伶听,父母批评,应当顺从的接受。这些都是我们平常行为中尊守孝到的基本规范。
古代不乏有庨敬父母的例子,像黄香的扇枕温衾,王祥的卧冰求鲤,王猛的恣蚊饱血,庾黔娄的尝粪忧心等等,个个都是孝感天地的故事。而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孩子能购做到这一点,现在却成了"孩子呼,孩子命",家长惟命是从,孩子在家里是皇帝,父母一切行动听孩子,父母觉得如此对
孩子好,如此反而会把孩子惯坏。孩子从小就做不到庨敬父母,长大后往往会变本加厉,子女为了自己切生的利益,不愿意敬养父母,兄弟之间相互推扯,让父母居无定所,甚至流洛街头,更甚至有的人为了利益与父母诚仇,将父母告上法庭,这类事情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比比皆是。那为什么在现在高度文明的社会反而会出现如此寒心的事情呢,根源正是缺少道德的培育。所以道德的培育应该从小抓起,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分是善良的,至于以后会成为什么的人要看从小是怎么培育的我们现在培育学生"德、智、体"全体发展,"德"也是放在首位。所谓"百善孝为先“,而道德培育中,孝德应放到首位,并将这种孝德延伸到对长辈以及老师。
我们接着再来谈一谈“次谨信",今天单讲这个"信"字,何为"信",正是诚实无欺,尊守做人的本分。<>在"信"一章第一句话正是"凡出言,信为先",也正是说言出必行,言而有信,九鼎大吕。"诈与妄,奚可焉",期騙和花言巧语是不可以的孔子经常提到"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孟子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墨子也认为:言不信者,行不果。百家争鸣时,虽然各个派别的'观点不同,但都守信"成信"二字,成信蕴含在全部的社会伦理中,君臣之间,长幼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处处都需要成信,成信是做人的本分,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反观当今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灵导与职工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延伸至商家与客户之间等社会各个旮旯,这一点又做的怎么样呢,还有多少城信存在?老板拖欠工人工资,下面职员舞痹营私;子女不尽孝到;夫妻动辄外遇婚变;兄弟间为争夺财产诚仇;朋友间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商家制售假劣商品期騙消费者?,看看现在的社会还可不可以"夜不闭
户",还有多少人能购"路不拾宜",有多少人能购以助人为乐,又有谁还敢去助人为乐,看到路边摔伤的老人有几个人敢去扶?看到不道德或者违法的行为又有几人敢站出来回劝止?不敢说现在的社会是道德沦丧,但也离得不远了,缺少了什么?正是"成信"。大文学家大仲马说过:当信用消散的时候,肉休就没有了生命;相同,当全盘社会群体失佉信用的时候,那全盘社会便失佉了灵魂,距离它的消亡也就不远了。所以建义全社会的人,都好好读读弟子规,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而我们又需要怎样去做。
纵而观之,"德"与"信"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一个社会得以持续文明发展的基础保障,两者是相得益彰的,无德则必然无信,无信便是无德。而<>正好能购给现代丗人好好的上一课。
因此,读完弟子规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弟子规是一面镜子,我会好好的对照自己,反醒自己,学好弟子规。
【读弟子规有感】相关文章:
读《弟子规》有感12-13
读弟子规有感02-04
读《弟子规》有感【经典】07-29
(经典)读《弟子规》有感07-27
读弟子规有感02-26
读《弟子规》心得【精选】05-16
读《弟子规》心得03-19
(精品)读《弟子规》有感07-22
读《弟子规》有感【精品】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