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弟子规> 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时间:2025-08-13 08:25:53 弟子规 我要投稿

读《弟子规》有感15篇(热)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弟子规》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弟子规》有感15篇(热)

读《弟子规》有感1

  我读过《弟子规》这本书,里面的内容不仅精彩,还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使我明白,什么是孝敬父母;什么是勤俭节约,什么是宽宏大量……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时候,我想到以前妈妈叫我帮她晾衣服。我说了声“啊”,等一等,又认真地看电视,妈妈说了好多遍,我才懒洋洋的站起来,现在想起来,我那时候是我不应该呀!

  我又看到了一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时候,我想到以前我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跟妹妹吵嘴,想到这我的`脸一下子就变红了,爸爸和妈妈经常说“当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妹妹”,那时候我硬说爸爸和妈妈偏爱妹妹。现在想起来是多么不应该啊!

  还有一句“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我就想起以前有的人说我的短处,我就觉得他是针对我,我心里就感到生气,然后也针对他,现在想起来真是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啊!

  总之,这本书让我学会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它处我学会了怎样和别人相处。

读《弟子规》有感2

  《弟子规》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是叫《训蒙文》,一个名叫贾存仁的人将教书先生李毓秀编的《训蒙文》加以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如果说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偏重于知识学习,那么《弟子规》则偏重于规矩。

  《弟子规》提出的第一点就是规矩熟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规矩,规矩就是:我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要博爱大众,亲近任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

  《弟子规》提出的第二点就是孝,《弟子规》的第二部分四次重复父母二子,就是要提醒我们下一代首先要孝敬父母,恩重如山父母是当得起的!

  《弟子规》提出的第三点就是兄弟情,其实,孝与弟是一回事,就是对长辈孝,对平辈和友人要和睦,兄弟不有爱的原因就是1。贪婪钱财2。言语不善。所以我在这要提出1个观点1。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能吵架等。

  《弟子规》提出的第四点就是态度,他强调的就是穿、吃、站的态度,穿要强调自己会穿,吃强调吃相,站强调站如松。

  《弟子规》提出的第五点就是诚信、真诚、守时,要戒1。奸巧语2。秽污洞3。市井气。还要记住1。只比该比的2。学会接受批评3。清楚的认识夸奖与批评

  《弟子规》提出的第六点就是关爱、仁慈,要懂得内在美,要自信、谦虚,要端正态度,对坏事说不,摒弃不良习惯。

  《弟子规》提出的第七点就是仁德,仁,就是心灵美,以人为本。德,在《道德经》里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是中华哲学的根基。所以,事事都要有仁德之心。

  《弟子规》提出的第八点就是读书的习惯,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向书里提出的这八点学习,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读《弟子规》有感3

  《弟子规》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读幼儿园的时候,我摇头晃脑背得一知半解,我小学后再细细品读,我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将“入则孝”放在第一位,孝敬父母,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尊长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上多一孝子,人间就少一忤逆。

  一个人孝顺父母,别人也会尊重敬他信任他。在这方面爸爸妈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时刻以《弟子规》严格要求自己,对爷爷奶奶外婆非常孝顺,因为爸爸妈妈孝顺,所以他在工作上很顺利,在社会上也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只要别人一提起我爸爸都会竖起大拇指,都说他是一个大孝子,大好人。

  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别人是不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孝顺父母是人类的美德,甚至是动物的本能,羔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舐犊之情、乌鸦还知报恩,觅食喂养飞不动的老乌鸦,这就是人们说的孝乌。一个人不孝顺父母,他连动物都不如。爸爸常说:“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顺,对别人就不会真诚,这个人品很差,是不可靠的,他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在事业上也不会获得成功。”

  爸爸常常鼓励我:“能够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够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这是大孝;能够自己立身行道、成圣成贤,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万世开太平的,这叫至孝”。这就是《弟子规》里的经典名言:“泛爱众,而亲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我们是小学生,但是要积小孝成大孝,爸爸妈妈教育我们有能力时要经常捐钱捐物给贫困山区学生和困难群体。除了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外,心中还要有大孝至孝,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读《弟子规》有感4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那一个笑声与泪水交织的夏天,别了母校,刚摘下红领巾,满带稚气的我考上了华泰。刚开学,学校就发了一本小小的书——《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电,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那本小书看了起来。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内容如此精

  彩。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么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你们发现过吗?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

  生——那一丝丝银发……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

  那一声:我爱你们。

  品读《弟子规》,品读《入则孝》,实践《弟子规》实践《入则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做人基本准则——《弟子规》吧!

读《弟子规》有感5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上学期开始,我们一遍遍诵读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规》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给了我很多收获,很多启发。

  《弟子规》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亲切教导,下面,我就来谈谈让我体会最深刻的一条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时候,你应该及时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时,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时,你应该静静地听,即使父母错了,也不能责怪他们。但对照我的行为却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妈妈叫我去吃饭,我一直没有应声,直到妈妈走过来,我才及不耐烦地答应了。但是,自从我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过了,因为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规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默默地开导着我们,让我们健康的成长着。读了《弟子规》,让我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密钥,指引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丰富我的知识,充实我的生活,让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这些,《弟子规》中的许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悟、体会的,只要同学们认真体会,一定会悟出其中蕴藏的许多瑰宝!同学们,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弟子规》吧,他会教导我们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它就是我们身边的良师益友!

读《弟子规》有感6

  和平常一样,睡觉前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弟子规》,那是一本美绘国学启蒙读本,是我国古代行为规范的范本,书是根据孔子的教诲编成的.。这本书简明具体地列举了幼儿在家。出外。

  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书里的一些内容,我觉得我没有做到,我会从中学习,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范。对一些原来不明白的道理,看了书以后,渐渐明白了该怎么去待人接物。书对我来说,是盏明灯,是良师益友,我会坚持阅读。

读《弟子规》有感7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什么是“弟子规”呢?“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规范,那他还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生吗?

  当我读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一句时,让我想到了闵子骞劝父留母的故事:闵子骞很小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个继母,生下了两个儿子。继母很偏心,冬天,继母给亲生儿子用棉花做冬衣,给闵子骞的冬衣却是用芦花做的,但闵子骞也不讲,所以父亲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有一天,父亲出门,让闵子骞赶车,闵子骞冷得直发抖,父亲见了,拿起鞭子打了他几下。闵子骞的衣服破了,芦花从里面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是继母干的,一气之下要把继母赶出门。闵子骞哭着劝父亲把继母留下,父亲十分感动,留下了继母,继母非常惭愧,从此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杨对待闵子骞,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

  父母从小爱护我们,那么孝顺他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会困难呢?父母不喜欢我们,而我们仍然能够孝顺他们,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顺啊!

  记得有一次我去上培训班,妈妈要我去绿柳居饭店吃饭,我偏不听,非要在家里吃饭,后来我还顶嘴。现在读了《弟子规》,想想自己的不对,真是感到惭愧。

  有的小朋友会说:“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其实,你的爸爸妈妈可能只是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意,他们把对你的.爱都埋在心里了。即使爸爸妈妈真的讨厌你,你也要发自内心地爱他们,让他们感到快乐。爸爸妈妈看到你这么乖,一定会喜欢你的。

  读了《弟子规》,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读《弟子规》有感8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俗话说的好,国有国规,家有家规,而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弟子规》。

  下面,我来说说《弟子规》中几个典型的守则。

  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虽小,但也不能善意妄为;物品虽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另一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一个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能以为事情很小,而可以随意妄为,积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终有一天,会变成无恶不作的坏人。

  亲爱我,孝方难;亲恶我,孝方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亲人疼爱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亲人厌恶、讨厌自己,自己仍能尽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难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恩情无以为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应该尽子女应尽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难伺候,我们也要加倍孝顺他们。

  《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古人用来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则规范,但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遵守这些古训,古人的守则规范,不要以为事小而可以擅为,也不要应为父母的脾气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们更应该以《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寒假时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它让我感受很深。

  “入则孝”讲的是为人子之道,子女的本分就是一个“孝”字。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当一个人知道在家孝敬父母后,在外面才会尊敬老师、长辈及其他人。只要在家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要用心去听,那都是为了我们好。有时父母说错了,也不要和他们顶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出则弟”是说我们对长辈要有恭顺的态度和行为,还要尊重别人,在外面以礼待人。一个有礼貌的人,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众人的喜欢和称赞。

  “谨”就是我们做人要谨慎小心,这样才不至于犯错误。我们还要养成忍让、克己、吃苦耐劳和善解人意品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孔老夫子说:“人无信不立”。所以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遵守承诺,没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答应。诚信之人可以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泛爱众”教给我们用爱心对待大众和社会,要为中华的和平、人类的共处做出伟大贡献,还要养成大公无私的品德。“亲仁”是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它告诫我们:人的内在一定要有道德作为基础,我们不可一日远离良师益友,不可一日不读圣贤书。“余力学文”让我知道了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在学校里我要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关心家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言行上小心谨慎,使自己成为一个言而有信、正直善良的人。

读《弟子规》有感9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咱们要关怀自个的兄弟姐妹,要关怀自个的老一辈,还要懂得该怎么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入的有些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本来对自个爸爸妈妈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爸爸妈妈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俭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有的东西呈现。但换回咱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肯定不可!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处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学咱们外出时衣冠规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规整,让他人看上去就觉得这校园的校风必定极好,但假如一个人头发不规整、校服的'扣子没扣好,让他人看了就误认为这校园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如今的社会,你的形象也能够决议你的出路。假若两个人一起去面试,学历相同,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规整,考究衣裳的清洁;一个不重视自个的穿着,穿起衣裳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他人不光看你的学历、才能,还要看你的形象呀。咱们校园里也发起过考究穿着规整,形象要做好。所以咱们从小考究穿着规整,穿着的清洁,养成杰出的生活习惯,对咱们今后的开展是有很大的优点的。

读《弟子规》有感10

  赏一部《弟子规》,感触颇深。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当我看过《弟子规》的时候,甚至在想:作者到底是多么满腹经纶、知经明理,才写出如此富有哲学真理的书?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首”,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人,要诚信为本。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仅有24个字,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这两句话是在教育我们,听到父母的呼唤,应该立即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让我们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并且,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谨谨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是有定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看到这几句话,你是否无言以对?你可曾在外面称兄道弟,认那些所谓的“哥们儿”和“姐妹”?你是否因为他们一点小小的帮助而感激涕零?

  你错了,感激之心固然要有,但你最应该感激的,是父母。他们,才是真正生你养你的人。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

  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再往远处想,如果人人都如此,那“大同社会”就即在眼前了。

  《弟子规》,蕴含了人生中无数哲理,完美的诠释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一本薄薄的书,三字一句,却是做人的良师益友!

读《弟子规》有感11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家里人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怎么样对待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们都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昭示!助人为快乐之源!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读《弟子规》有感12

  我在寒假期间读了《弟子规》。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我感觉到:当父母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但是昨天的时候我在姥姥家,爸爸打电话让我回家修改寒假作业,我没有听爸爸的话,不想回去。因为我在姥姥家和舅舅家的小弟弟玩儿得正高兴,所以我不想回家。爸爸生气了,后来我想到了平常读的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的'那句话,又给爸爸打了电话,我告诉爸爸我回去。今天我看到了爸爸给生病的爷爷和我洗澡,我想长大以后,也帮爸爸妈妈洗澡。同学们,你们说这样做对吗?

读《弟子规》有感13

  上学期一开始,学校就发了一本《弟子规》,全文背诵。一开始,我只是在处理阅读。后来,当我读书的时候,我学到了很多与人打交道的道理,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读完《入则孝》后,让我觉得很惭愧。我以为父母做几件家务就是“孝”,现在才发现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我的父母服从我,照顾我。他们会尽力满足我想要的'。那时候,我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的,有时甚至会打扰他们对我的担忧。想到这些,我觉得自己真的太不合适了。

  记住:当我蹒跚学步时,他们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当我生病时,他们把我抱在温暖的怀里;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耐心地向我解释

  所以,每天早上,我都会给他们最美丽、最甜蜜的微笑。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轻轻地对他们说“晚安”。每当他们累了,我都会揉他们痛苦的肩膀,递给他们一杯清茶。每当我有空的时候,我都会主动和家务“亲密接触”......我发现我父母脸上有更多的笑容,我似乎“忙”了很多,但我快乐了很多。

读《弟子规》有感14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我看了之后受益匪浅。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自己要虚心地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做到人人平等……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要遵守诚信,万万不可食言。这让我想起了《袁氏世范》中的一句话:“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也不能少给;与别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这句话说的多有道理啊!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主要讲了: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苦恼不已,妻子许诺孩子回家杀猪,做红烧肉给他吃。妻子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连忙阻止,说是和孩子开玩笑的。经过曾子的劝导,妻子把猪杀了做了红烧肉,这件事便在这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同时,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语文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有一天,宋庆龄要去爷爷家玩时,想起答应小珍的事。本来她很想去爷爷家,因为爷爷答应了她送她一只鸽子。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宋庆龄她拒绝了去爷爷家,尽管父母也劝她可以第二天去跟小珍道歉,但宋庆龄还是拒绝了,在家等小珍。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读《弟子规》有感15

  国学如潮,向着我们澎湃而来,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冲洗着我们的心灵。读《弟子规》,我进一步得到了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从接受启蒙的孩提到现在热血沸腾的青年,一路的成长,我们都离不开国学思想的摆渡。《弟子规》,读它千遍万遍也不倦。

  《弟子规》是以孔子言论为核心的思想启蒙教材,中国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通过它所蕴含的优秀传统道德伦理来规范举止言行,激发引导人性向善发展是在这个多元化的全新社会的必要。

  万事孝为先,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精髓:董永卖身葬父,木兰为父从军,黄庭坚涤亲溺器···历史的长河淘不尽英雄的故事,岁月的长风吹不老倾城的容颜。诚实守信乃立足社会之本,谨慎与否决定事业成败,可见“谨信”是何等重要。“泛爱众”直教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亲仁学文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是才需要,如是因现在残酷的竞争环境而凸显。要想站立潮头唱大风就必须德才兼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字一句都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得到国学思想的熏陶,实是让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升华,这其实是现实形势的需要。读《弟子规》,我更深一层了解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读它,我受益匪浅!

【读《弟子规》有感】相关文章:

读《弟子规》有感11-17

读弟子规有感10-09

读《弟子规》有感04-26

读《弟子规》有感【经典】10-20

(经典)读《弟子规》有感10-05

读《弟子规》有感01-20

读弟子规有感10-17

读弟子规有感02-26

读《弟子规》有感10-27

读《弟子规》有感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