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贝多芬传记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贝多芬传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贝多芬传记读后感1
人,到底活在世上为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曾有无数的人深思过。近日来阅读《名人传》之《贝多芬传》,深有感触。贝多芬一生生活在苦难里,幼时童年的阴影,被他人抛弃的经历,让这个音乐家的外表变得不修边幅,甚至粗鲁野蛮。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在那个四处弥漫着饥饿与贫苦的维也纳小巷,贝多芬艰苦地生活着。他不愿用自己的曲子换来微薄的报酬。
在他看来,这是他身为音乐家的最后的一点尊严。当贝多芬身患重疾,他却一次次忍受着他人的嘲讽和内心彻骨的恐惧,站在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里指挥的时候,让我看着心酸得落泪,我的心也为这个不羁的音乐家而深深的震撼着。当贝多芬用他的双手创造出轻快灵动的《欢乐颂》的时候,我想,他是在为他黑暗的世界创造着光明,也为当时整个黑暗的欧洲创造着欢乐与光明。
贝多芬,是一个划时代的英雄。
那张紧咬着牙床、愤怒和痛苦深印的狮子脸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意志力,一种拿破仑式的意志力。他用自己苦难的一生不断地在为世界创造着欢乐。他也用自己苦难的一生在追逐着自己生命的梦想。花开花落年复年,当我们再度听起贝多芬的歌曲,依旧能从里面寻找出贝多芬的影子,我甚至能看到他那双写满了苦难,却充盈着希翼的双瞳。我突然想起顾城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记得有一次阅读诗歌,我看到了一篇关于象牙塔的诗歌。作者将人生的`梦想,比喻为一个象牙塔。人活着的方式实在太多太多,全然看你如何把握象牙塔的高度。
也许,你的象牙塔只有一层楼的高度。也许,你的象牙塔很高很高。但是俞敏洪却说,一个人爬上自己的象牙塔,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便是化身雄鹰,展翅翱翔。第二种,便是身为蜗牛,一步一步地爬上去。我想,无论是哪一种,都代表了生活的形式。雄鹰也好,蜗牛也罢,当你用你的双目紧锁象牙塔的塔尖,然后以贝多芬的那种拿破仑的意志力往上攀登的时候,那一刻,你的心是充实的,你的生命也是充实的。
当你到年迈之时,俯视塔下的风景,或许是壮阔的山河,或许只是恬静的田园,无论是哪种风光,你都会大叹一声此生无憾!
贝多芬传记读后感2
《贝多芬传》读后感他,4岁开始学习音乐。
他,7岁登台演出。
他,11岁就开始作曲。
他,12岁任宫廷首席大提琴手。
他,26时听力开始衰减,却最终写出了不朽的名作《第九交响曲》 。
他,就是贝多芬。
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碌碌无为、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父亲,给贝多芬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他也因此而得以与音乐结缘;作为一个天才音乐家,年纪轻轻就开始听力衰减,这无疑是一种折磨,但贝多芬却因此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反抗也由此成为了他作品的主旋律之一。
我们总是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可在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而不同人与伟人的不同,不仅仅在于他们自身所拥有的天赋,更在于他们在面对悲惨命运与痛苦时的态度。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却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但他却并未因此而辍笔,相反的,正是从他的听力开始逐渐丧失时,他写出了诸如《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等一系列举世闻名的名作;卢伽雷氏症将霍金禁锢在轮椅之上,可霍金的思想却并未因此而停止,反而愈加地深邃;刘伟,作为一个失去双手的残疾人,或许他的一生与钢琴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但是正是凭借着自己的顽强毅力,他用自己的双脚,为我们带来了一曲曲动人的'旋律。
或许,我们不会拥有贝多芬那样的音乐天赋,我们也不会拥有霍金那样的聪明睿智,但是,我想我们中的大部分,同样也不会遭受耳聋,卢伽雷氏症的困扰,而与刘伟相比,我想我们中的大部分都拥有比他更好的身体条件,而我们之所以无法取得和他们想媲美的成就,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在面对困苦时,更倾向于无谓的埋怨和直接放弃,而不是勇敢地去斗争。
我想,当我们再次遇到困难挫折时,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
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也许现在你的处境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会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传记读后感3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旧简陋房屋的小阁楼上。父亲是个不求上进,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改嫁了贝多芬父亲。
……
贝多芬是一个追求善良的人。他认为只有”善”是人生最高的人生境界。没有与之抗衡的其他存在。权力,钱势,都无法与”善”抗衡。
他对权势的无视。从遇到皇室一家出游可见一斑。
与他同行的歌德远远看见皇氏,就在路边垂手而立。
然而贝多芬却傲慢地,径自朝最密集的人群走去。
他鲜明固执,倔傲不逊的性格与时代格格不入。但他的艺术造诣达到的高度。是拿破仑战役的胜利,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然而他天才背后。天生的身体缺陷和多灾多难的生活窘迫。一直煎熬着他。
病痛一七九六至一八00年,耳聋症开始肆虐,耳鸣整日整夜的折磨着他。内脏也开始疼痛。听觉也开始衰退。对于自己的病痛,贝多芬选择避世独居,听天由命。
他脸上的表情常常是阴郁的,仿佛患了”难以治愈的忧都症。
他天生笑起来讨人喜欢。粗野,难看,并且很短暂。就像那种欢乐不甚习惯的笑。
他的生活都是雪上加霜。他也一再为情所困。虽不断梦想着幸福。但很快又情场失意,随后便是无尽的痛苦煎熬。
被爱情抛弃。所爱之人奔向别人的`怀抱,嫁于他人。
但也有成就一段婚姻。特蕾泽。德。布伦瑞克与他结合。可好景不长,最终解除了婚约,然而两人,谁都没有忘记这段感情。特蕾泽甚至生命的最后一天(1861)还爱着贝多芬。
……
然而,即便在这痛苦的深渊中。贝多芬依然歌颂着”欢乐”。
他源源不断的用音乐激励着全世界的人快乐。而把他的”善”的追求升华到淋漓尽致。
……
但伟人最终谢世,定格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读后感:伟人的悲剧最终离不开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贝多芬的一生往如风雨交加的一日。充满了苦难与煎熬。但却成就了音乐艺朮的巅峰。
而我们却身处在无比优越的社会制度里。
我们何其幸福!更应珍惜人生,力求上进。)
有一种人,面对重重困难,但他永不言败;有一种人,生命中只有磅礴的大雨和苦涩的笑,但却执着的欧哥欢乐;有一种人,虽然被别人伤的创痕斑斑,但他依然为他们祈祷,并无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贝多芬传记读后感4
贝多芬自幼获得神童的美誉是跟他的父亲还有自己勤奋分不开的。带着对音乐的追寻与自信,贝多芬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当莫扎特第一次听到他演奏时就预言,有朝一日,他会震动全世界。他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杰出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终生未婚,但爱情的火焰从未在他心中熄灭。那首献给爱丽丝就是贝多芬,题献给特蕾斯马尔法蒂的小曲,他曾经认真考虑要向她求婚。月光鸣奏曲是贝多芬写给女伯爵朱莉娅圭霞尔蒂的作品,圭霞尔蒂在十六岁时成了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曾经这样回忆贝多芬:非常丑陋,但又十分高贵,拥有优雅的情感和修养。读懂了贝多芬的忧伤,谁能懂贝多芬的浪漫,贝多芬小提琴独奏曲F大调浪漫曲,G大调浪漫曲。32岁的贝多芬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他耳疾越来越严重甚至听不到,近在咫尺的教堂钟声和牧人的笛声贝多芬都听不到。贝多芬觉得自己很快将告别这个有声世界,成为一个彻底失聪者。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贝多芬感到无比绝望,他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向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们交代后事。182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辞世,2万余名当地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当局不得不出动军队维持秩序。
是这样,德国文化课上看了贝多芬的纪录片,概述一下是这样:贝多芬是个矮子,但是是音乐天才,少年时期好不容易有了去维也纳进修的机会,还见到了莫扎特,正当前程似锦的时候,最爱他的母亲病逝,他被迫回到故乡,丢失学业还要赡养酒鬼父亲和两个兄弟,于是在乐团打工,开始了自己的晋升之路。他一直伪装自己是贵族,自卑又自信地以自己的演奏技巧取胜,青年时期,他爱上了一个贵族女孩,女孩因为看不起他的出身而后嫁给了一个伯爵,贝多芬心痛欲绝,转而给自己的弟弟写信。创作之路继续之时,他开始出现了耳聋的症状,人们都劝说他不要再继续演奏,因为他已经无法分辨自己的音准。他会把头贴到钢琴琴键边好能辨认。后来到疗养院去修养,泡温泉,在耳朵里插大喇叭,但都无济于事,他能看到教堂的钟却无法听见钟声。
讲不下去了!总而言之,贝多芬让我觉得,专心于物是有股令人着魔的能量的,而在我的世界观里,无论是被世人嘲讽、被爱人抛弃,挑战生理上的极限,暂时都不会让我停止发散这股力量,所以意味着一旦我也拽住这样的一角,可能难以产生遏制它的力量,让我感到很惶恐。
【贝多芬传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传记初二作文07-26
名人传记读后感04-04
名人贝多芬读后感09-19
《贝多芬传》读后感04-28
贝多芬传读后感04-27
人物传记初三作文09-12
人物传记初二作文10-18
(优选)《贝多芬传》读后感01-11
初二传记作文写作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