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24-11-16 13:24: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东坡传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好书是相互关联的,有点似人际交往里的共鸣效应。

  看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里面提到余老师小时候看过很多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想这本书应该是很有可读性的,于是马上到当当网上去淘了本。

  确实是本好书!林学者通过一字一句,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就此活了。看那本书,东坡才子的呼吸我们都能感觉得到,他那狂放不羁,真性情的等,人物非常饱满。既是个大才子,又是个很有才干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挚友。林教授说他是个“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很温暖的'人文关心。

  东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几回,无论是结发妻子王弗,还是后来的王闰之,以及后来的侍妾王朝云,他们默默地照顾着他。官海沉浮,家庭变故,甚至是被贬到黄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边给予支持和力量。难怪会有《菩萨蛮》这样的千古好词出现,平淡和磨砺的生活历练出了对这种感情的精华。多情自古伤离别,也许一片秋叶的落地,都能引其他无限的惆怅。

  想起东坡才子在官场上会时好时坏,联想到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他们花在专业上的时间太多了,无暇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用悲情主义者屈原的话来说是“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世界皆醉唯我独醒”。不过我们生活在开放的好时代,这点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绝对是本修身养性的好书,一本值得读N遍的书。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苏东坡传》一书引用了苏东坡的大量札记、诗词、私人书简,对于功底浅薄不懂诗词皮毛的我来说,读懂弄通颇感费力,但大意还是略通一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千古奇才,除了让人钦佩其才华横溢、睿智从政外,他“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的从容更让人赞叹。

  苏东坡的一生虽然身处官场漩涡,命运多舛,但随心应景吟诗作赋,真性真情自然从心底流露,正如他所说“陈春鸟秋虫之声”,真可谓是一诗解千愁。他身处官场之中,却在官场之上,为公刚正不阿,于私花前月下,乐观快乐的生活着。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幽默地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心。他自己研究美食,自己酿酒,还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千古流传。他择友交,爱憎分明,挚友知己遍天下,兄弟情同手足,家事和睦……尽管官场复杂,挫折不断,却也宠辱不惊,诗书飘香,其乐融融。

  苏东坡面对复杂的官宦生涯却能保持简简单单的情趣生活,与其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诗赋宣泄不无关系,喜悦也好,悲愤也罢,诗赋就是他最好的情感流露。一个热爱读书写作的人,绝对是一个感受敏锐、思想透彻、趋于理智的人,也是一个大是大非立得住,情感纠结分得清,会履职懂生活的'人。这不竟让我想起一句话“一个爱读书的人,人品不会差到哪里去。”他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林语堂评价苏东坡“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正如林语堂在书中所说,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这正是我们应该向苏东坡学习的人生大智慧,别管世界多复杂,自己要简单,尊崇内心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快乐!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古代文人自幼读四书五经,学圣人之道,却读出了多少碌碌无为的呆气之徒和道貌岸然的虚伪之辈,他们是多余的,甚至是可怕的,他们在白白浪费着国家的钱粮和人民的血汗。苏轼和他们一样,从小泡在儒家的经典里长大;苏轼又和他们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他头脑聪颖,活学活用,更重要的是,修齐治平的理念于他,不是敲开富贵之门的砖头,也不是通往欺世盗名之地的阶梯,而是真正的信仰与坚持,虽百折而不悔,虽千锤而无憾!历经风雨,那份心怀天下,一念为民的耿耿赤子之心,令千年之后的'我辈热泪盈眶,心暖不已。他在其位一心谋其政,不在其为还要谋其政,徐州抗洪,杭州修堤,密州抗蝗抗旱救弃婴,儋州开荒开土倡文化,他就和他的文采所至一样,触处生春,只要有他管辖,就有一方百姓的安宁与快乐;只要有他在场,他就会用他的幽默带来一隅的欢声和笑语!高中历史课本上提及一些进步的封建士大夫总是说:他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和人民大众仍是相对的。我想,如果他们了解了苏轼的一生,不知还会不会说出此等无耻之语来。

  该书也有些许不足,首先可能是对苏轼有些过于美化(其实拙文又何尝无此弊端,呵呵),比如在乌台时他的卑弱、绝望,展现得似乎并不十分充分,其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意气用事,也总是曲为之说。再次是有的情节交代的不是特别明确,这主要表现在对苏轼一些好友的交代。比如有的好友(如巢谷)是苏轼年轻甚至年幼时就认识的,却到了老年才交代,难免令人有乱入之感。当然东坡一生的经历过于丰富,可能彼出场之时作者有更重要的事情和人物需要介绍,就顾不得这些过于繁芜和相对而言无关紧要的线索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苏东坡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虽然不断被排挤被贬,但是他乐观豁达,浩然正气,没有唉声叹气,感叹命运不公,只有努力改变民生,为老百姓办事!

  看了苏东坡一生,最让人敬仰的是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我在思考,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吧!苏子由可以做到谨言慎行,可以踏踏实实为官,而苏东坡却不能,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勇气去提出并加以批评。是他不知道官场的潜规则么?作为一个精通历史,精通哲理的读书人,他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明哲保身,而是他的'个性就是明辨是非,就是实事求是,他没办法视而不见,见而不管。这造就他一生的艰难,也是国家的不幸,但是却是文学之幸,没有那些磨难,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多的伟大作品。沧海桑田,多少迫害他的小人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苏东坡还一直会被后人敬仰膜拜!

  苏东坡兴趣爱好广泛,很多方面都有建树,在当时,真是粉丝无数,太后和皇帝都对他另眼相看。由于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对生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美酒和妇人之间的,真正做到有情而不滥情,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疾苦为民办实事。

  最后感叹他跟苏子由的兄弟情,看到情深处,不觉泪目!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在苏东坡一生中有个十分重要的人,叫王安石。可以说,讲不清王安石就讲不清苏东坡。

  王安石与他的变法运动是分不开的。人们谈论王安石,主要也不过是因为他的变法。“王安石变法”从结果上讲,失败得很彻底。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可以说由于王安石的变法,北宋少苟延残喘了不下于五十年,也正因为此,对于王安石,历史上几乎是一边倒的骂声,到了民国,梁启超先生也比不过为王安石开脱,在勇于革命。

  然而,我认为王安石是个天才,不应当叫疯子。首先,王安石对于经济学,确实有一定研究,否则,他也无法让皇帝动心,排除万难,也要变法到底。其次,王安石骂名很多,却仍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虽说王安石的得宠同神宗老师韩维脱不了干系,但是其文采让富弼和文彦博赞评,甚至欧阳修也对他颇有好感。王安石的文才虽不敌苏东坡、范仲淹等名士,但也是佼佼者中的一员。最后,王安石的创新与尝试,这一点,虽前有古人,但后来者已进入了近代史,确实王安石的变法是错的',确实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很烂,确实王安石的变法不算顶尖,但是那些史学家,那些对王安石嗤之以鼻的文人,在批评的同时,为什么没有人试着以另一种方式变法?偏偏要等到上百年以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了,才试着变法图存?这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另外,我认为,尽管许多文人、史学家否认王安石,但许多时候,后人的评价带有成王败寇的嫌疑,成功者的成功被夸大,失败者的失败被辱骂,对于勇于创新者,成功了是天才,失败了是疯子。

  即便,王安石有极大可能是神经病,即便,王安石,固执一端不听劝告,即便,王安石疯狂,即便,王安石失败了,是时代的罪人,但我仍想衷心地叫一声,“王安石,你是天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苏东坡,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苏东坡,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苏东坡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苏东坡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他,北宋大文豪,一生创作了四千多首诗词;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仅是个美食家,连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也与他有关。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

  苏东坡善写诗词,会作画,才华出众,但是几乎一生都被卷入政治漩涡中。按理说,无论是谁遇到这种境地,一定会心灰意冷,郁郁寡欢。可是,苏东坡却和别人不一样,即使屡屡遭贬,也能悠然自得地写出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好诗,还能抒发出“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难道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开朗旷达的表现吗?

  看完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默默地反思我自己:我若是苏东坡,遇到那么多的挫折,我还能像他那样的乐观吗?No!曾经,我就因为一次语文考试考砸了,还闷闷不乐了好几天,甚至有点一蹶不振的样子。现在想来,这点挫败跟苏东坡比起来,算得了什么?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啊!考砸了,找出原因,吸取教训,重头来过嘛!人家苏东坡曾经受他人之事牵连而受难,可他也没因此埋怨生活,抱怨他人,反而从无趣、乏味之中找乐子,那道著名的美食--东坡肉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我的心顿时像明镜般敞亮,仿佛心结找到了秘钥,是苏东坡面对人生的一次次挫折,依然保持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感染了我!我告诉自己,以后若是遇上什么困难、挫折,我不要再去自怨自艾,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它、战胜它,因为我很幸运,我“遇见”了我的榜样——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发现自己对苏轼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对苏东坡的生平记述非常详细,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苏轼的性格。苏轼的生活极其曲折,特别是中年以后,他几乎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待一整年,这可以说是一种流离失所。但他无论是做官、隐居、还是漂泊,无论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他都会乐在其中,并把这种超人的开朗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去。

  苏轼的文学作品。苏轼的作品很多,几乎和他一样有名,但没有一件是假的。那“牛衣古柳卖黄瓜”其实不是强颜欢笑,那十年的生死离别和路边的'点点离人泪,也绝非造作。

  苏轼也喜欢画花,但他不像传统画家那样画花鸟鱼虫。他爱画枯木、怪石,画满满的沧桑感。一棵枯树斜靠在那里,一块奇怪的石头躺在那里。苏轼笔下有一种动人的美。

  苏轼的绘画也因此而闻名。许多当地的英雄出来争抢墨水,但苏轼不卖他的画是因为钱。

  苏轼的仕途。苏轼这一生当的官也不少,但以地方官为主,在那当时他几乎是最受欢迎的地方太守,去哪儿哪儿的人就夹道欢迎,离开哪儿哪儿的人就痛哭流涕。苏东坡最大的功绩是整治西湖。

  西湖的美与好,其实都是他开掘出来的。过去,西湖就像一条人造的臭水沟,水质差,杂草丛生。沿岸居民甚至不得不饮用钱塘江微咸水。苏轼神奇般的工程,才造就了现在的西湖。

  但是工程还未完工,重用他的太后失权,两人都被小人暗算,年老的苏轼被放逐到了荒芜人烟的海南。虽然他也向禹娘“试问岭南应不好”,但最后也“此心安放是吾乡”了。

  苏轼的人格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起初我对东坡的了解只停驻于他的诗词,但合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不禁对东坡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仍葆有赤子之心的人生态度肃然起敬。从了解到喜欢,直至与他越走越近,即使望尘莫及,但他就像一盏明灯,引我前行。

  东坡写诗作画,练字,亦好美食,喜钻研。至今令人大快朵颐的`东坡肘子,因弟弟而兴起的瑜伽术,全情投入的酿酒炼丹,纵观东坡的一生,相较于文化名人,他更不失为一个兴趣广博的顽童。经历永远充沛,总有自得其乐的事可做,他以天性的乐观享受着生命的每个瞬间,了解东坡的生活后便心生一份亲近它不遥远也体会着人生最简单的快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许得是天长地久的誓言,即使历尽生死,东坡仍将妻子放于心上,期待梦中相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手足情深即使聚少离多天各一方,东坡也借着月亮念着弟弟。宦海沉浮,吾弟定要安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这天地间可曾有不好的人,东坡倾心待人,朋友也是随他遍布天下。

  贬谪流放是东坡一生的命途,他生性直爽,若遇不快之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得罪奸佞,流落他乡,他也无所畏惧,风雨飘摇中,自能一笑置之。走黄州,岭南,海南岛。艰苦中,他并持操守造福百姓,对敌不可低头,对百姓定要鞠躬尽瘁,越是走进东坡的一生,越适应他的浩然正气。而震撼权术,斗争中他是那股清流,直言不讳,绝不委从。他真,他正,他刚。滔滔海浪亦不能将他的本性折损半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潇洒自在的走完了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温存和生命别样的篇章。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0

  喜爱传统文化尤其中国文学的人,绕不开苏东坡。十多年前读过两回,而今电子版也好,快且方便。许多事情是个习惯,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惯。

  最喜书中两段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东坡一生,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大多时候是在贬谪中,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水。子由明见,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个世界常常是庸才小人制控着天才君子。昔日好友掌权之后往死里整他,面对小人,他不屑于还以颜色。因为他是东坡,心思没在官职上。

  天纵大才,诗文书画,心思在此。北宋政权早亡了,东坡作品仍在,连着他的`精神气局和人格。这是个元气充沛的人,他会把凄苦的生活过得绘声绘色。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反之,相当多的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横眉冷对,对己骄奢淫逸。如此,心即被上了锁,既便有自由,也是被囚禁的,为名利色权所囚。

  欣赏吴复古。一个中央党校的教授,三十四岁辞了职去做道士。九十六岁终,辞官有益身心。

  寿夭无定。热情浪漫的东坡,炼丹瑜伽养生,六十四岁亡。沉默寡言的子由,三儿七女,活到七十三。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1

  《苏东坡传》就像一位老人,讲述了苏轼的一生。 《苏东坡传》就像一杯香茗,细细品味着苏轼的品格。 《苏东坡传》犹如汪洋大海,蕴含着苏轼的命运。

  提到苏东坡,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苏东坡名满天下,人尽皆知。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一生,使一个个性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苏东坡的性格非常鲜明。 苏夫人评价,他的性格直率直率,甚至有时暴躁暴躁,形容得非常贴切。 因为这个性格,苏东坡似乎对待很多人都是真心诚意的,也正是因为这份真诚,他才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名人。

  苏东坡忠于职守,令人感动。 他所管理的`地方,无不安宁祥和。 他曾为陕西人民祈雨。 他是个能言善辩的天才,也正是这一点,他为百姓祈雨。 他还为百姓驱鬼斗魔。 他几乎一生都在为百姓治理水旱。 也算是真正尽到了一个家长官的职责。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形容苏东坡:苏东坡是天性难改的乐观主义者,富有同情心的道德家,百姓的好朋友,散文家,新派画家,大书法家,酿酒实验家。 ,工程师,反虚伪者,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秘书,酒鬼,慈悲判官,政治固执者,月下行者,诗人,天生爱开玩笑。 这些话足以概括苏东坡的一切。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2

  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为苏轼写的一二百年名扬中外的传记。此书详细的描写了苏东坡一生的经历与发生的事情。正如作者所说:“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次子苏辙,字子曲。父亲苏洵,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他们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呢!苏东坡一生都不安宁,先是任职史馆,又往,杭州,入狱,被贬,又往京都,再被贬,后又在北返的途中与世长辞。

  苏东坡在任职时做过很多好事,每一件事都让我敬佩。他到凤翔任职时,因干旱向天祷雨、往京都竭力劝说皇帝组织王安石新法、在杭州同情因王安石变法入狱的人、讽刺朝廷、在徐州亲自指挥抗洪、给犯人治病、帮助太学生、修缮建筑、设公立医院、兴办水利、清除西湖的野草、建立苏堤、应对饥荒……正如文中写到:“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而以上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林语堂先生。虽然使用英文书写,但大概就是这样,才会让外国人眼前一亮吧。整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自然。精炼概括了苏东坡的一生。那作者得阅读了多少文献资料啊!可以说,这一本传记的每一个字,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

  当我读完整本书后,静下心来,不禁感叹万分。苏东坡身上那种正义感很使我为之佩服,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想推翻王安石的变法,即使遭到了迫害,还是继续斗争。他完全可以安安稳稳的隐居了,可他没有,因为苏东坡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07-19

苏东坡传读后感04-30

《苏东坡传》读后感07-07

《苏东坡传》-初中读后感01-16

《苏东坡传》读后感(推荐)11-08

读苏东坡传有感01-03

读《苏东坡传》有感01-28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04-05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