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时间:2024-11-24 07:32: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目送》有感【优秀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目送》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目送》有感【优秀15篇】

读《目送》有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是我读《目送》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它像一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着你不得不去思考一些你平日不敢触碰的话题,开始审视你与父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未与母亲相隔这么远,分开这么久。每当一得空闲,便忍不住想想母亲在干嘛呢?有的时候,再忙思念也会见缝插针,学习到深夜,站起身来走到阳台放松一下,望望月亮,想想母亲睡了吗?晚饭有好好吃吗?晚上天气凉,被子盖严了吗?腰痛又犯了吗?她每天晚饭后都要给我打个电话或是发个微信,问问我这一天过得怎么样,吃了些什么,然后她自己又很高兴的给我汇报一遍她这一天的行程。这是我们每晚必经的一个过程,我虽然有时也会觉得很麻烦,但也享受着这份联系带来的快乐。

  上星期三四,她晚上没有联系我,我没有当回事。我周五晚上到家,她边咳嗽边给我开门,脸上还笑着“等你半天了,这次到家比平常要慢一点”我没心情理会别的,她的咳嗽牵动着我的心跳。她跟我说她得了肺炎,刚开始还不知道,后来发了两天的烧才觉得该去医院了,医生让她住院,她不住,说住院不自在,后来不得以,医生让她每天到医院来输液。她轻描淡写的跟我说着这些话,一点也不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你明天陪我去打针吧”我沉默了,想起来她曾经跟我说,小时候我生病打针,她总是不愿在我身边,不是不想陪我,而是看不得我受苦,小时候不明白,如今她生病,我终于理解了这份心情,我也不愿看到她受苦。“陪我去吧,好吗?”她央求着我,我看着她苍白的脸,和总是因为咳嗽而抖动的身体,我不忍心,答应了。

  我第二天陪她去医院,医生将针刺入她皮肤的时候,她一直深深地看着我,冲着我微笑,竭力地表现着不疼的样子。输了一会液,她躺在病床上睡着了,我望着她,望着望着,眼角就湿润了。我仔细地看着我面前的这个女人,这个为我操劳了一生,奉献了一生的'女人,原来不知不觉间,她就变老了,她的皮肤也会变得松弛,她的眼角也会布满皱纹,她的头发也会沾染银霜。她睡着的时候身体蜷缩着,像个无助的孩子。她是个坚强的人,这次却哀求我陪她一起来,想必是太想和我在一起多待一会了吧。我觉得我越来越成熟像个大人,而她,越来越像个孩子,需要人陪伴。

  过了一会,她醒了,我蹲下来帮她提鞋,帮她拉好羽绒服的拉链,帮她拎着包,拉着她的手,像我小时候她拉着我的手一样,回家。

  上大学后,我才发现,我很享受这样的时刻,也许此时风很大,天气很冷,周边的车辆来来往往,很嘈杂,那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身边有她。

  我终究要重回学校,即使我想多陪陪她。我不知道我和她之间这种奇妙的缘分在这人世间还能维持多久,有一天,她会离开我,去天堂注视着我,祝福我,我也会慢慢变老,慢慢离开这世界,去天堂,找她,又能和她在一起,多好。

  不管怎样,我此时此刻,只想拉着她的手,再多走些年华。

  我想拉着她的手,再多走些年华。

读《目送》有感2

  龙应台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这个世界上,最风光的事情不是你游遍了多少地方,而是陪你上路的人是谁。

  我们哭着长大,父母笑着变老。他们拥有的,只剩现在。所以,请你一定要记住,不要总拿繁忙、时间少为借口忽略父母孤独老去的事实。因为,他们等不起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最无奈的痛。父亲的过早离世,成了我心中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每每想起,总是让我陷入深深陷入无限的内疚和自责之中。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趁早认识到这一点。

  父母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养,更需要精神上的富养,我们除了给父母优厚的物质生活,同时千万也别忘了给他们富裕的'精神生活。物质富养与精神富养同等重要。即使我们现在还没有同时达到这个条件,没关系,只要我们记住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就还不算太晚。

  我们喜欢看到父母因为我们能过上幸福生活而高兴的样子,更喜欢看父母因为我们对他们的孝敬而感到自豪的样子。他们感到高兴,感到自豪,也在证明着他们这辈子不是白忙过来,更不是白活过来。因为他们生养了一群好儿女,用他们简单而朴实的思想影响着,教育着他们的儿女长大成人,在他们眼里,这才是他们一生奔波操劳的成绩。更是他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谁都有变老的时候,我们要多换位思考。趁着父母还健在,趁着我们还有那份孝心,就赶紧行动吧。即使你为了生活不得不远离父母外出打拼,即使你工作再繁忙,生活再不易,平时时间总得挤一挤,抽空打个电话问候父母身体健康状况,逢年过节,能抽空回家看看他们,也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大的孝敬,父母老了,他们的要求并不多,我们要做到的也并不难。希望我们与父母之间,彼此不要留下遗憾!

读《目送》有感3

  自古以来,爱,一直处于文人墨客们的论坛顶峰。上有孔孟儒家学说的“五伦”,下有孟郊的游子吟。而位居五伦之首的“父子之亲”及父爱,被广为传扬与歌颂。

  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没有夸张的累赘。《背影》,这篇不过短短一千字的散文,被朱自清用一件小事写得令人无不动容与称赞。背影是一篇回忆文,是作者朱自清在自己成为父亲后,自己经历过人生的起起伏伏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不容易,从而回忆起八年前父亲送自己去车站时的场景。冬天,父亲丢了差事,祖母的首饰也典当给了商铺,而父亲和朱自清由于新老思想的碰撞也闹的很不愉快。朱自清那时并没有明白:家里的重担父亲独自一人默默地扛起,而他还在嫌弃父亲说话不漂亮,认为失了颜面。但就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还不忘给他定制一件紫毛大衣:‘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背影给我的共情很深,朱自清把父亲买橘子时的情景描绘的栩栩如生,我好像在朱父身上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但好像又没有。和朱自清,林海音家不同,家里的点点滴滴都是母亲在不辞辛劳的打理,而父亲就像一个家的舵手,掌握着大的.方向,做着重要的决定。称赞母爱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而赞扬父爱的就显得少之又少。母亲很伟大,但父爱,在我看来也很伟大。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最欣赏目送的一点,是作者龙应台略带悲感的文笔。有人称目送为“生死日记 ”,记录着作者深刻的思想与忧伤,如挂在黑夜里的明月,似烛光冷照四壁。目送穿插描写着关于送别的故事,清晰的带出‘人有悲欢离合,孩子长大了就要离开父母’这残忍的真相。

  龙应台因常年离开家乡,亲人极少的原因下,到五十多岁才直面死神。随着父亲的离世,母亲的失智,她逐渐理解到大自然的残酷,辞掉台湾文化部长的职务,回归故乡,照顾老母。我想,她做出这一决定时已经释然。她看惯了世间争斗,尝惯了美酒佳肴,再也看不上繁华和富贵的虚假。回归故乡,赏一树腊梅,品一杯苦茶,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读《目送》有感4

  薄雾散尽,眼前的迷茫也将尽;梦醒时分,更多份坦然和珍惜。淡墨暮色,一条小路通向微光稀疏,转角,一个背影伫立片刻,在微光朦胧中离去,不及片刻告别。柔光和眼前的泪交融,景像就像颜料盘里混合的颜料般晕开,那是淡黄而灰蒙的。剩一个背影,伫立原地,却无法追上前,身旁的指示牌,示意你向反方向去。他说,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

  在上帝的神奇画板中,人的一生不过出生、活着、死亡这几个场景。但是光有这么几个历程还称不上是人生,可爱的上帝喜欢用不同的手法和色彩为每个人添彩,为其塑造拥有美感的人生。他想说,生离死别其实都是一抹独特的风景。

  在龙应台的生命画板中,父亲的去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构成了她生命的`几大寂寞又感人的色调。在殡仪馆的时候,她望着黑色的棺材希望那是她最后一次的目送,在熊熊炉火的暗色调中她肯定不会忘记她毕业后就职时父亲的小心翼翼和关心陪伴。在明暗交杂的色调中,寂寞而温暖,却不忘告诉她,一个人也要坚强。在每次打起电话遇见一个忘记了自己的母亲时,她脑海中的那个母亲还是可爱微笑着看着她的吧。这幅画里,电风扇还在吹,一张铺着凉席的双人床还有面向大海的阳台,就像她书中所写,“夕阳正在下沉,海水如万片碎金动荡闪烁。”一派岁月静长、人间美好的气氛。为这幅画上色,那是淡绿色的风扇、咖啡色的凉席、金灿的海面、暖橙色的阳光,对了,照在床头的湘绣上,温暖而闪耀。

  雨天,她给自己的小儿子递过一把预备准备好的雨伞,被果断拒绝,她顿时失神回想十七岁的她也曾是多么憎恶妈妈坚持递过的伞,这景是淡蓝色的。在机场送别儿子,“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勉强在忍受母亲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面对长大的儿子,他们已不再是上学前依赖自己的那个样子,那个背着书包在人群中不断回头的孩子已经长大,做到了离开时头也不回。这幅画是灰蓝的冷色调吧,但母亲的牵挂和爱却为其加了一层淡淡的暖滤镜。而在最后父亲的葬礼上,“满山遍野的茶树,盛开着花,满山遍野一片白花。”兄弟们扶着母亲走下山,风吹乱她的头发,她折一枝茶花,用手帕包起,泥土路上一只蜥蜴爬过,背上的蓝色火焰是画里的小点缀。漫山的白,纯洁而清雅,泥土的褐黄,是质朴的归宿。母亲望向远处祝融山峰的眼光,不仅有忧伤,我能看到淡然还有珍惜,画面大片的白,寂寞而不乏美感

  “在平凡和现实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

  每个人都会在成长中收获感动和幸福,也逃不过生离死别的忧伤和痛苦。在深夜里神色匆匆的赶往机场,在关心的人面前得不到回应,在曾经最爱你的人说不记得你是谁,最亲的人不免永远离去,只留你一人时,一切看起来糟糕透顶,巨大的孤独和寂寞包围着你。然而,你难道就此停滞不前了吗?我们都要经历从安德烈、菲利普到龙应台,再从龙应台到她母亲的时候,从不理解到甘愿付出,从牵挂不舍到坦然向前。此时阴雨绵绵,一张倔强的脸浮现眼前,他身后空无一人,前方如何更是茫然。

  “但雨伞终究已备好在背包里,见过几番决堤和眼角的淅沥,仍要孤勇徒行,等放晴的消息,最后,晴空万里。”

  从接受别人给的伞到给予别人伞,最后在自己的背包里备好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

读《目送》有感5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目送。作者龙应台在散文《目送》当中,通过描述她兒子如何随着年龄增长与她疏离以及描述她与父亲的多次离别,清晰地表达了她对于人生路上亲人之间悲欢离合的无奈以及阔达。

  这篇文章写了其中三个情节:作者送她的孩子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铃声响后,华安背着书包往前走却不断回头看我;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作者与他在机场送别,眼看他消失在了海关窗口,却盼不到他的回头一瞥;华安二十一岁时,上的正是作者教课的`大学,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作者的车。幼时的华安,曾是那么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上学,在走进校门时不断地回头。那时的他,对母亲敞开心扉,对母亲的依赖占据了他幼小的心灵。可随着他的成长,他渐渐地关闭心灵的大门,尽管母亲对孩子有无限的关爱,可孩子不理睬母亲。随着他头也不回地,毫无留恋地走上飞机,留给母亲的,除了背影,只有无尽的落寞和无奈。

  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到这一个阶段,开始对亲人的关心感到不耐烦。在这时候,周围的人或许会痛心,但这是令人无奈的,只能默默地看着自己的背影渐行渐远。

  活在当下,就只存在于眼前的这一刻。现在的我们,回首往事,抽几分钟仔细想想,又是怎样的一番心境?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长大了,以为自己懂得那所谓的“三思而后行”,可在我们做完一件事之后,又总会觉得这样不足那样不满。也许,这就是人生

  或许就如龙应台所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6

  读完龙应台先生的《目送》已是深夜,从她写母亲的老开头,看到她写到父亲的去世结尾,我已是泪流满面,我们的一生何其短暂,而与父母亲人的相处时间更短。

  早年间,我去了外地读书、工作,那时通讯还不算发达,一通电话下来就是一顿饭的钱,生活费不多,手头拮据,常常和家人通话都是计算着秒数,但即使相隔千里,和父母亲人的关系却并不疏远,前两年因为爷爷的去世,我才辞去了之前的工作,回到了家乡。

  这两年随着年纪渐长,个人问题成了父母的心结,我在离家不是很远的城市工作,却害怕起过年回家,现在通讯便利起来,手里不再拮据,再也不用计较那点话费,却和父母的联系越来越少了。前段时间视频时,不经意间,发现父母都老了,母亲曾经乌黑亮丽的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父亲的头发也基本都白了,看得心里有些难受,也越发感到愧疚起来,但出于惧怕也好,不想被唠叨也罢,总是难以去和他们敞开心扉,好好聊聊。理解他们的想法是一方面,但是想要做到让他们完全满意却有些困难,仔细一算,距离上一次我们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了。

  小时候,母亲在外地工作,每次她要走的那天是我最难熬的日子,她走后,我总要生病发烧好几天,经常因此请假不能上学,学习成绩也跟不上,大院里的人经常可以看见我哭着追赶的身影,嗓子也是那时因为总是大声哭泣变成了后来沙哑难听的声音,时至今日,母亲那离去的身影也总是出现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我长大了,她也老了,大一时,当我得知她突发心脏病脑溢血的那一刻,感觉整个天空都是灰暗的,好在后来她挺过来,但每当我看着她苍老的面庞,都有一种害怕失去的恐惧,这种害怕的情绪一直持续了很久。

  儿时,我追在父母身后,最终只能看着他们远去,现在,我依旧在他们身后追寻他们远去的身影,依旧难以追到,正如龙先生书中所写的那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啊,时光老人是温柔的.,他的温柔让我们和父母、亲人、朋友们在时光中相遇;时光老人也是残忍的,我们最终要被时光分开,看着对方的身影远去,却无能为力。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人生这条路,最终是你一个人的旅程,与你同行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没有谁能一直相伴走下去,也许有一天会有重逢,但最多彼此相视一笑背起行囊再次开始下一段旅程,不必挽留,能做的不过是珍惜每一个与你相伴的人。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从今天开始,请郑重地在每一次的离别时道别;

  从今天开始,学会发现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

  从今天开始,背起行囊,去完成你的下一段旅程,认识新的朋友;

  最后,从今天开始,学会去爱,爱自己、朋友、亲人,爱可爱之人。

读《目送》有感7

  《目送》是一部由龙应台所著的回忆录,她在小说中描绘了自己母亲曲折离奇的一生。《目送》这本书让我深刻领悟到了母爱的真谛以及生命的珍贵。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母亲的爱意更深厚了,同时也认识到了平凡生命的价值。

  在这本书中,龙应台深刻地描述了她母亲的一生,要追忆她母亲的种种经历。在这些经历中,无数次母亲默默地伫立在龙应台背后,默默地支持着她。经历种种沧桑,母亲对于女儿的无私关爱,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母亲的伟大在于,即使在最黑暗的一刻,她也在关注着我们,保护着我们。作为孩子,我们做的再多、再好,都可能无法报答母亲对我们的爱护。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的爱是最纯粹没有任何杂质的。

  随着书中母亲年龄的增长,她的身体逐渐走向了衰退。有一次,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龙应台回到妈妈的身边。这个时候,龙应台看到的`是一位轮椅上的老人,面容憔悴地挣扎着,惨白的头发下是一双深深的眼睛。此刻,龙应台深刻感受到生命之于我们而言有多么的珍贵。生命的价值不是承载物质财富多少,而是在于我们将人生中的每一份爱都奉献给了别人,并且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感悟。

  在龙应台的小说中,她的母亲是一个朴素而普通的女人。她的生活经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但她的生命却因为她自己、她的医生、她的女儿,变得有意义和生动。这是一个最寻常的故事,却也是最直接触动人心的故事。她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了平凡人生的价值。即使在较平凡的生活当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感动人心的东西,我们可以尝试在每一个环节做得尽量完美。一个平凡而温暖的存在,就能点燃周围的人们,让他们充满了力量。

  在我读完《目送》后,你我之间的感情关系也许会因此加深,生活中看待亲情的角度也会有所改变。总结一下,在这部小说中,母爱的真谛、生命的珍贵以及平凡生命的价值,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贯穿始终。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反思的空间,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母爱之浓、生命之珍贵、平凡生命之魅力的存在,以及它们在人生中的关键作用。也许,这正是你我人生中普遍价值的体现吧。

读《目送》有感8

  事实上,挺好看的,内容丰富,耐人寻味。但是有一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动,所以它被放在我心中最柔软的位置——《目送》。

  打开清新醒目的浅绿色封面,我看着书的序列。序列的构思非常精致。作者龙应台从抽屉角落里的一盒珠宝中吸引了她对母亲的记忆。只看了几行,眼睛被她柔和细腻的文字所吸引。细致的描述,母女之间深情的对话是如此的真实和感人,它触动了我的心弦。一瞬间,我爱上了看这个词。

  这样动人的话一定是出于一个心灵美丽的人。我以前对作者了解不多,但后来的文章慢慢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

  第一篇文章是《目送》。我一遍又一遍地以平静的心情读书,但我一点也不觉得无聊。每次之后,似乎都有更深的感觉。这篇文章写了两种类型的目送,一种是看儿子逐渐长大的背影,另一种是看父亲逐渐老去的背影。作者对儿子的感情无疑是不情愿、关心和孤独的,对父亲的感情是悲伤和无助的。读着读着,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湿润了。人生路漫漫,任何人都只能是我们生活中的片段。我能体会到,龙应台已经非常透彻地看待了亲情和生活。因此,虽然文章给人一种淡淡的悲伤感,但它也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成长,珍惜亲情和生活。

  接下来的《雨儿》也让我感动。这篇文章有很多母女之间的`对话,平淡的对话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作者的母亲年纪大了,记忆力弱了。当她和母亲打电话时,她总是先说:“我——是你的女儿。”她妈妈的回答让我很惊讶:“雨儿?我只有一场雨。”作者耐心地回答母亲的问题,每次都充满了温柔。她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儿,每当她回来看妈妈,她都把妈妈当孩子,好好照顾她。岁月是无情的。从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龙应台的母亲年轻时眼睛里锋芒,年老后眼神模糊;年轻时能干有力,年老后身体越来越瘦,脚步越来越轻。我看着,心里不禁感到酸酸的。也许,不知道哪一天,我妈妈会像龙应台妈妈一样记忆力弱,身体瘦弱。但我一定会像龙应台一样照顾妈妈,做一个孝顺的女儿。

  这是一本既感人又有人生哲学的好书。我还没有读完所有的书,因为我不忍心一口气读我心爱的书。我想仔细、慢慢地品尝,带着一颗平静的心······

读《目送》有感9

  是時间教會大家只有目送时光消逝吗?

  是历史时间告知大家只有目送历史时间茫茫吗?

  以致于大家只还记得目送家人渐行渐远而忘记了回望真情。

  在文章内容里,作者的孩子在逐渐长大了的全过程中,用自身的時间无形中的抵御了母亲的挨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出远门盼望他回过头时,他只满不在乎的离开。

  在我埋怨作者孩子的另外,因为我看到了自身的身影。每礼拜天回校时,总要出現送其他场景,母亲那不辞劳苦的叮嘱声都要跟得自身踏入校巴阶梯的那一刻。每一次全是那样,早已和母亲说一声再见了,她得话还会遮天盖地的回来。我越嫌她絮叨她越说不断,我走的越来越远他说的就会越高声,"还记得每日必须吃维生素片"这是我每一次进校巴听见的`最终一句话。我有时候乃至不听话的觉得母亲得话像l加特林机枪r,l咻咻的扫来r,可是我好像l惊慌失措r。

  我忽然想到,我从来没有一次转过头,看见他说:好的,我明白了母亲。母亲毫无疑问像作者一般用双眼跟随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向前,和作者一样一直等候着他消退前的回过头一瞥,而因为我和作者的孩子一样一次也没回过头,一次都没有。我来自身的个人行为觉得愧疚,也分毫害怕想像母亲那就是心里的寂寞。要是是心疼你的,就算反复过千遍万遍的,母亲也还会继续跟你说。你觉得她不烦吗?她也会烦。原先不单单是别离是必须回望,父母的思绪也想要你的回望。

  一件事的大学毕业是另一件事的刚开始,性命也是那样,一个终点站联络着另一个起始点。也许母亲在叮嘱我的另外脑海中里会想到外婆对她离去时的叮嘱,好似我背后的身影一样,母亲的背后也有一个身影。

  外婆的忽然离逝,对母亲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厚重的严厉打击。母亲忍着着痛苦提前准备着外婆的丧礼,而爸爸没戴过的一句话让母亲更为愧疚:丧礼是给活人看的,人到的情况下很少孝敬一点。如今人没有了,做些表面文章有意思吗?之后闲谈时,母亲常与我谈及:年青时与我一样,要想什么就忽然要了。也无论外婆艰辛,随后外婆就街头巷尾的去找去买,如今你外婆离开了,到我遇见你这一小祖宗。

  我觉得母亲和外婆也是那样的,在母亲成长的过程中。外婆对母亲好似母亲一件事一样万般关爱,但也免不了母亲长大以后对她一次又一次的目送,直至母亲目送外婆离去。母亲也是有回望,也是有感谢,仅仅她总愧疚说晚了些。在我们在人生之路上走动时,干万要还记得立即回望,立即答复那束期盼的眼光。

  龙应台说:说白了父亲和女儿母女一场,就是一生一世持续目送他身影越来越远。而它用身影对你说,不必追。不必追,性命的步伐是没法追求的。但也不能忘记回望啊!对自身而言,那就是一种懂得感恩的发觉,好似朱自清回望,见到自身父亲翻栏艰苦的身影。不知道大家回望,有会发觉一个怎样艰苦努力的身影。针对父母而言,那一回望。则是心里对自身所努力的毫无疑问,是心里不知名的愉悦与舒心吧。

  假如说目送是父母眼眸停不住的泪滴,那回望便是替她们拂去眼泪的两手;假如说目送是父母心里无音的呜咽,那回望就是使她们学会放下的宽慰。回望始终是目送最好是的回应,心怀感恩始终是真情的收益。

读《目送》有感10

  下班路上,忽来大雨,匆忙赶路之际,手机声响,原来是父亲来电,“你带了伞了吗?要不要给你送一把过来?”寻常的问题,却轻轻易易地击中内心的一隅。

  初为人母,相比小女儿时更能体会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于人生的意义,愈加变得害怕“断、舍、离”,拜读xxx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强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游走在女儿和母亲双重角色间,经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内心的痛点,读罢全书最后《魂归》一文时泪已满了面。

  xxx说,此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走路的步子开始慢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呀呀学语的小儿有了自己的主张,从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尝不是一场轮回,在时间面前,我们在原地等

  待目送,还是在彼此拥有的当下做该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xxx为我们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课”。

读《目送》有感11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目送读后感,我在公交站牌等车的时候,看到了一对母子。在变灯的那一刻,母亲抓着儿子的手,但是儿子并没有跟着母亲一起走。儿子突然之间脸上有些不高兴,皱着眉头,看着母亲。母亲什么都没说,已经知道了儿子的想法。儿子将母亲的手甩开,自己往前走了。目送读后感中的感受和此时此刻的心情差不多。

  目送读后感 拒绝父母关心

  我能看到母亲眼中的失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也和那个孩子一样,对母亲的关系视若无睹,父母递来的一件外套,自己说不冷就拒绝了;父母送来的牛奶,不想喝就放在了一边。很多时候,面对父母的关心我们都是不耐烦的,究竟是我们长大了,还是变得不懂事了?眨眼间,父母就老了……

  目送读后感 自己的路自己走

  小的时候看见了喜欢的东西,会兴高采烈的拿到妈妈面前,问妈妈这个我可以要吗?自己伤心难过的时候会找到爸爸,在爸爸怀中默默的`哭泣。那个时候自己的依靠就是父母,会在自己困惑、难过的时候会寻求帮助。什么时候,这些都变了。《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走上了自己的路。母亲自然是舍不得孩子一个人在外边打拼,因为她明白在外面太难太难。但是没有办法,孩子总要一个人做事情,很多困难,只有自己度过才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人走。

读《目送》有感12

  第一次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就被它大气内敛的外观吸引了。看到书面的书夹用黑色线条画了一个妇女送孩子的背影,让我不禁想到我的母亲。翻开书的第一页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我想这本书应该充满了亲情与温暖。这本书共七十三篇散文,写儿子的离,父亲的逝,母亲的老,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书中充满了美丽,忧伤与爱!《目送》的第一篇同名散文《目送》让我感触最深,可能是这本书里我理解最透彻的一篇了。其中一个场景:她的爸爸用廉价小货车送她去大学报道,而她爸爸并没有送作者到正门口,只是送到了一个侧门的窄巷边,在临走时,爸爸向作者道歉说:“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看到这我的脑中似乎浮现了一个被生活所磨砺的老人因为怕孩子会丢脸而懊恼的神情,我的心最柔软的地方好像被击中了——酸酸涩涩,不是特别疼,但让我有点呼吸困难。

  从这个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在她的观念里似乎只有家庭丈夫,孩子。她把她的年华都给了我们,每次外出时看着她发着带有错别字的关心短信,我的心中总蔓延着一种如藤蔓紧绕般的幸福。我跟她的一张合照,不怎么花哨。照片中,我站着,而她的背靠着我,当时我心里想的是,等我以后有能力了,而她也老了的'时候,她也能像今天那样,把自己有些驼了的背毫无保留的靠着我有些瘦弱的胸膛。书中她看着她儿子华安离开的背影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心就不再只依恋父母了,而是更期待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我想父母所作的就是放他们走,让他们自己在伤痕挫折中长大。“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或许以现在的我理解不了这本书的内涵,但是我相信等到我经受过人生对我的磨练之后,再回到看这本书,我想我就会明白:“这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真的不好说。

读《目送》有感13

  几年前女儿推荐我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至今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过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这真的是一部好书,写的那么细腻、真实、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我们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到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我对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触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这段话了,我和父母、女儿和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记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学的时候,母亲不也是目送着我渐行渐远,就如我现在每次目送着女儿一次一次的别离……

  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越来越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更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女儿离开我们,独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尝舍得,只愿女儿将来终能明白,现在的付出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因为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儿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儿女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她学会独自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学会与人分享努力过后的豁然开朗和欣然喜悦,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我知道女儿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迈出了第一步,留给父母一个“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读《目送》有感14

  盼望着,盼望着,寒假的脚步终于近了,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寒暑假和平时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一个只有寒暑假才回家的我来说,每次都期望很大。

  独自坐在窗前,望向远方,寒假已过一半,在少有的闲暇时光,饮一杯茶,重温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带着我不一样的视角和心情重读这本书,第一次还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读龙应台的文章,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让我体会到这是一本爱之书,更是一本生命之书。

  小学、初中、高中习惯了父母为我安排好一切,替我做选择,自认为没有青春叛逆期的我自己做了一个从小到大觉得最大的一个决定――高考的志愿。其实也算不上自己做的'决定,因为从开始父母就希望我从事金融行业,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职业,想要去哪里,没有所谓的梦想,感到人生的路没有方向。准确的说,是因为报考的时候他们没有让我成为什么,而是问我我想成为什么。或许以前是因为不知道父母的这份独特的爱吧!我喜欢冒险,喜欢特别的东西,不喜欢一成不变的职业,因为觉得人生很短暂,应该做一些有自己想法的事情,于是,我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学校西安,选择了当时在我心中不讨厌的建筑学。大学,或许真的是一个人人生的转折,至少现在的我这样浅显的认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段在书中的话,我一直都很喜欢,同时也深有感触。每次离开家去学校,父亲都要目送我的离开,父亲望着我的背影渐行渐远,或许和我望着他的身影在车站站台渐行渐远是一样的心情吧!就像李健的《车站》歌中的歌词一样,“天色暗了下来,人们开始了等待,我想起多年以前,像今天的画面,以为告别还会再见……”

  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离开家开始我的住校生活,第一次自己做了人生中重要的决定……太多的第一次,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开始吧。远离的父母每日的叮咛嘱咐,是不习惯的,原以为我逃离了父母,却不知自己的心早已和父母在一起,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父母,依赖和他们的美好却又短暂的时光。这一生这么长,有那么的短暂。多年后的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家庭,慢慢变老。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现在我只希望父母不要变老,小时候,你们把我养大,现在长大了希望我可以用我余下的时光被你们慢慢变老。每次寒暑假都会去姥姥家,因为父母工作把我放在姥姥家照看,小时候的有些记忆其实有时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尽管记忆的碎片不多,但足以让我放大回忆起姥姥姥爷爱我的每一个瞬间。

  世界那么大,可是我还是想家!

读《目送》有感15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梦,每个人的梦里都有一亩田,拿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题记

  思政课学过家是什么,家是地理位置,是住所,是吃饭睡觉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有亲人、亲情存在的地方。我的家,在记忆里梦里,在梦里的柚子树边。

  小时候,总会去太婆家纳凉,记忆中的太婆是佝偻的,很慈祥地笑着,拉着我的手到清香四溢的小院。不只是乡村的清闲还是夜晚的静谧,我总能沉浸在小院如水的夜晚。搬来小凳,和太婆一起倚着土胚墙数星星。太婆的大蒲扇一起一伏,伴随着小动物的低嚎,不远处湖水的荡漾,还有天空浓重的喘息,给我带来丝丝清凉。头顶有一棵高大的柚子树,枝繁叶茂,夏天,碧绿碧绿的'叶子下已经结了比拳头还小的果实,藏匿在巴掌大的叶片下。太婆给我唱戏,太婆年轻时是婺剧演员,但因抗战时期的一次渡河落下了病根,走路就一跛一跛的,再也不能登台唱戏了。每每说到这,太婆浑浊的老眼总会涌上一层晶莹的泪水,不等泪落下,太婆苍老而有力的大手就拭去了所有的悲伤,懵懂的我学会了坚强和隐忍。头顶的柚子树被风吹得飒飒作响。

  不久,我就要回家了,我坐上车,“倏”地就走远了,我探出头,喊着太婆说要吃柚子,声音颤抖,还带着哭腔,太婆僵直着身子,朝我挥了挥手,离别是那么快。这一刻的心酸,我记得太婆被风吹散了的白发稀疏地飘舞,我的鼻子一酸,不禁落下泪来。

  金色的秋天如期而至,但我却忘记了承诺。就在丰收的季节过后,太婆去世了。有人看见她在傍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院里,看着夕阳一点点融入山峰,天地间弥散开滚烫的金黄。当我再次回到小院里,柚子树已经脱落了大半叶子,土里半掩者几个腐烂的柚子。不只是谁塞给我一个柚子,说是太婆留给我的,那个柚子皱巴巴,干瘪瘪的,长了黑斑,还嵌有一个深深地指甲印,大概是因为放了太久而缩水了。抬头看看依旧挺拔的柚子树,我的泪又来了,它日益粗壮,日益成长,而我的家人走远了,离我越来越远了。

  家,不一定是团聚,也不一定是分离,只要心中有思念,有情感,那就是家。在家就不必担忧流浪,在家就不必烦恼寒冷。虽然人会变,心会变,最后家也会变质,走的走,散的散,留的留,可是没有人知道家的本质。就是不管时代的变迁和家的变质,家人是不会走远的,我相信在太婆最后的眼眸里,那轮夕阳美不胜收,红似血。

【读《目送》有感】相关文章:

读目送有感09-10

读《目送》有感12-25

《目送》读书心得06-20

目送读后感02-18

《目送》读后感05-15

最新目送读后感07-03

目送读后感15篇03-29

目送读后感13篇03-12

《目送》读后感15篇06-29

《目送》读后感15篇(通用)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