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韩非子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非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非子读后感1
近期看了《韩非子》这本书的部分内容,也写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读后感,总体来说感觉还是不错。没有感觉枯燥无味,也没有感觉有什么压抑感。韩非既有文才,又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人性观察入微,因为师从荀子,所以他也是一位性恶论者,他的很多文章直指人性的阴暗面,揭露人性的'弱点,非常犀利又精准。看这样的书,让我明白卑劣奸诈的小人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而且无所不用其极,做人非常没底线。
韩非深知小人之恶,所以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君主应该怎么防治小人。看这样的书,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参考价值。当然,我并不是崇尚以恶制恶,而是让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这世界本来是君子与小人同在,就如阳光之下就是阴影、庄稼地里不乏杂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防范阴邪小人。
如果可以选择,我当然选择这一生都不要遇到奸诈之徒、无耻小人,如果可以选择,我当然选择永远只与光明磊落温暖真诚的君子为伍、同行,但这并不现实,因为小人不会承认自己是小人,并不会好心提醒世人防着点。这就需要我们学会面对人性中的不堪一面,学会识别忠奸真伪,尽量让自己避免因为过于轻信而遇人不淑、直至无端入坑。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上当受伤,不是因为小人有多么高明,而是自己太迷糊、蠢得没治。相信美好不等于无视邪恶的存在,正如心存善念不等于完全不懂得保护自己。对于人性之恶,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当然,对自己,也是应该三省吾身,先管好自己,才能避免与小人产生不必要的交集。
韩非子读后感2
相比于道家大道至简却难以对应现实生活,相比于儒家容易陷入道德说教、主观唯心和自以为是,后世经过程朱理学的歪曲和僵化变得死教条,法家在经世致用上更胜一筹。而韩非子,作为儒家门生,却是先秦诸子集大成者,他以身死证道,为我们留下来充满寓言故事的《韩非子》。
全书读完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却又是浑身通畅。这么多年来受够了大道理 love and peace以及各种价值观喂shi,终于遇到一个难能可贵说大实话的人,时隔2300年还能感受到那种凌厉冷酷的思想,洞察人心仿佛心灵控制器。怪不得秦始皇当初面对他,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觉!
译文翻译的八成准确,照着译文看下去是可行的,不明显偏离原文。还是喜欢法家的.文章,简明逻辑清晰,而不卖弄智力。更少道德说教,反而是生动的小故事不断举例论证,让论点清晰明了。(当然以偏概全,剪切事实的也存在)。其中许多思想现在时髦的学说仍然使用,比如积极心理学,博弈论,厚黑学,pua,都能在这本书找到高度相关论述。以下是部分原文摘录:
1.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2.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3.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4.“要想淹死一个人,如果只让他呛一口水就收手,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中途停止了。不如乘机把他沉到水底。”
韩非子摆脱了古代知识分子常见的唯心主义错误,尤其是那种我觉得很好,我就能赢;或者是我觉得能行,你们应该也可以的想当然。通过最少的先验假设推导出最多的现实结论,是一种高效的唯物辩证法。而且正是他最后的结局,印证了他自己的观点。以身证道,恰好说明了规则是不偏不倚的,普世通用的,而不是双标怪,或者“灵活的道德底线”。总之,我佩服韩非子能够把别人不敢说或者不想说的大实话系统表述,给予我们捍卫思想和利益的利剑!
韩非子读后感3
进说的困难一般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我用恰当的说法去适应他。向那些追求名望的人进言,却用厚利去说服他,进言者就会被视为节操低下,并受到卑贱待遇,必然会遭人抛弃、被人疏远。向那些追求厚利的人进言,却用高尚的名声去说服他,进言者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且脱离实际,其建议也必然不会被采纳。对那些实为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人,如果用高尚的名声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采纳进言者的意见,而在实际上疏远进言者;如果用厚利向他进说,他会在实际上采纳进言者的主张,却在表面上疏远进言者。这些都是明面上难以觉察的东西。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进说者本人或许并没有泄露机密,谈话中却触及君主心中的秘密,进言者可能就会因此身陷险境。从表面上看,君主在做这件事,心里却可能想借此做成其他的事,此时如果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还知道他要这样做的原因,可能也会因此身陷险境。君主筹划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而进言者的意见也刚好迎合君主心意,此时如果有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揣测出了这件事并泄露出来,君主一定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就会身陷险境。
进言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言对象自以为得意的事,并掩盖他自以为羞耻的事。君主有要紧的私事,进言者一定要指明这是合乎公明大义的事情并鼓励他去做。君主有难以克制的.卑下念头,进言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事情并抱怨他迟迟不去做。君主有过于不切实际的想法,进言者就要为他列出这件事的缺点、指明其中的坏处,并称赞他不去做是明智的。君主想夸耀自己的才能,进言者就要替他举出其他事情中的类似情况,多给他提供根据,使他能从“我”这里借用说法,但进言者自己得假装毫不知情,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自我夸耀。进言者要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须借用好的名义来进行阐明,并要暗示这么做也符合君主的私人利益。进言者若想陈述有害的事,就要直言这么做会招致诽谤,并要暗示它会对君主不利。
韩非子读后感4
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魏宣子说:“平白无故索要土地,所以我不给。”任章说:“智伯无故索求土地,邻国一定会感到恐惧。他贪欲太大而无止境,天下人一定会恐惧他。您把土地给了他,智伯必然会骄傲轻敌,邻国一定会因为恐惧而相互亲近抱团。用相互亲近团结的军队来对付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寿命也就不会太长了。《逸周书》上说:‘想要打败它,先得姑且辅助它;想要夺取它,先得姑且给予它。’您不如给智伯一些土地先让他骄傲起来。
“水有边际,就是没有水的地方;富有边际,就是富到自我满足的时候了。人们无法在富足的问题上满足,所以富就没有了边际!”
宋国有个叫监止子的富商,为了和别人争买一块价值百金的璞玉,就假装失手将璞玉打破了,给买主赔了百金,商人后将摔坏的痕迹修好,转手卖出了千镒黄金。因为一件事情失败了而认为不做会更好,是因为只看到了赔钱的时候啊。
内储说上七术
君主用来管控臣子的方法有七种,需要明察的.能对君主造成危害的隐秘情况有六种。君主掌控臣子的七种方法:一是从各个方面参验、观察;二是必须惩罚以彰显君主的威严;三是为尽力效忠者兑现奖赏;四是逐一听取意见,责成臣子行动;五是传出可疑的诏令,诡诈地驱使臣子来验证他们的忠诚;六是用事实反诘臣子来验证他们的言行;七是故意说反话,做违背天理的事来刺探臣子。君主所使用的就是这七种方法。
凡是进行商讨的事情,都还有怀疑的空间。确实是疑惑不定的事情,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可,一半人不认可。现在全国都认可,说明大王失去了另一半人的意见。挟持君主的人,就是让另一半意见失去的人啊!
韩非子读后感5
《韩非子》为韩非所著。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被世人称为是“集大成者”。《韩非子》是一本讲治国之道的书,里面有许多大道理,也有许多小故事。让我印象较深的是《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齐宣王让人演奏乐器,一定要有三百个人。一读书人请求参与吹奏,齐宣王很高兴,并用许多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湣王即位。湣王喜欢听一个人一个人的演奏,先前的那个读书人因不会吹奏,就只好逃走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浑水摸鱼的人;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果君王好大喜功,就会让一些无才德之人钻了空子。
韩非的许多政治思想,都不被韩国的君王所采纳,但他的理论却在秦国获得了丰收。他的思想深受秦王的亲眯。秦王曾说过:“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由于秦王先前的犹豫,使韩非中毒身亡,让秦王感到十分遗憾。但韩非的主张见解,为秦王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非从君王的角度写下了《韩非子》一书,里面有许多管理国家的深明远见。他的主张可用十个字概括:有功则厚赏,有过则重罚。在这中间就充分体现出了了中央集权思想,君王需要通过“法、术、势”三个渠道来治理国家,将他们运用自如。法,是指君王对臣下以及百姓所定的法律;术,就是指君王用人的'办法,即所谓要“深藏不露”;势,也就是君王在整个官僚体系中自己的力量。韩非认为只要君王掌握了这三点,就可以把国家管理的井井有条。
如果君王不从实际出发,好大喜功,那就必定会被一些无才德之人钻空子。而韩非写这本书的意义就是教导君王怎样防范“滥竽充数”之类的小人,使用一些有真才实学、能为国家带来利益的人。
韩非子读后感6
这几天,我阅读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面《曾子杀彘》的内容令我印象最深。
《曾子杀彘》讲述的是曾子的妻子出门买东西,儿子缠着也要去,于是妻子骗他说,他不跟着去,回来就给杀猪给他吃。儿子就留在家里。曾子回来听说了此事,就要去杀猪,妻子拦住了他说只是骗儿子的。但曾子还是把猪给杀了。
曾子做到了讲诚信。
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豆腐。我来到卖豆腐的阿姨摊前,说:“要两块豆腐!”阿姨一听,顿时就来了精神,装了两块豆腐给我,还找了我一元一角。我看到那一角钱,心想一角钱算什么?能买到什么?于是就不屑地说:“阿姨,这一角钱就给你了吧,我不要了!”阿姨听了,对我说:“干我们这行的,哪能多贪图你的钱呢?做人要讲诚信。”我听了,红着脸低下了头,拿了钱,脚踩西瓜皮似的'溜走了。
回到了,我把豆腐给妈妈,突然发现我的一块钱不见了。这时,我对卖豆腐的阿姨改变了想法:阿姨怎么这样呢,刚才还教着我要讲诚信,现在又拿我一块钱……
这时,门口传来了几声敲门声,我走过去打开门。一看是阿姨,正愁一肚子气没处撒,刚想破口大骂,阿姨气喘吁吁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让你拿一角钱你就不拿一块钱呢。”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说不出话来。阿姨把一块钱塞在我手里,转身就走了。等到阿姨的身影消失在转角的地方,我才回过神来,有些结巴得说了句:“谢……谢谢阿姨。”
原来是我错怪阿姨了。
我想:阿姨不就是“曾子”吗?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带着诚信,与诚信同行。
韩非子读后感7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著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韩非子。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
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韩非子读后感8
《韩非子》诞生于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本表达作者治国思想和主张的一本书,其中,也包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
以前我并不太了解这本书,这次,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终于能够完整读完。一读才知道,原来“滥竽充数”的故事正是来自此书中,而这个故事,曾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说到“滥竽充数”,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喜欢听人吹竽,而又特别讲究排场的齐宣公,必须要300人一起吹给他听。这给了南郭先生这样的角色以瞒天过海的良机,他冒充乐手混身其中,还领着很高的薪水。直至齐湣王上台,要求乐手单独演奏,才导致事情败露,南郭先生只好偷偷溜走了。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很滑稽,却特别引人深思。
这篇文章最直接的寓意,是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内行的人中间,冒充有本领的人,以次充好。以前阅读的时候,爸妈曾教育我: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绝不能弄虚作假。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的'本领,是自己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做人,也跟学习一样,也一定要诚实,不能投机取巧。俗话说:“躲的过一时,躲不过一世”,这句话用来形容南郭先生再贴切不过了。
生活中,像这一类的反面教材特别多。以次充好、偷梁换柱、浑水摸鱼等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前些日子我看到一个新闻:某地一座很重要的桥梁,竟然被发现桥墩下部用了非常多劣等材质,如同“草包”。干旱的时候,连钢筋都露出来了。这样的桥梁将影响多少人的安全? 由此可见,滥竽充数的行为,可能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滥竽充数、缺乏诚信,轻则会失去他人的信任;重则可能危及到他人的生命和安全,后果不堪想象。所以,在我眼中,诚实无法用价值衡量。
韩非子读后感9
这周,同学们开始读《韩非子》这本书。它的作者就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韩非子。
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韩王的一个儿子,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师从于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晚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为什么一个儒家的老师教出了一个法家的学生呢?孔子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孔孟之道中,仁都是第一位的。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性本善,道德源于人的内心。而荀子的看法却不同,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道德是靠着人的智慧所进行后天的“改良”所得到的。
与孔孟相比,荀子提倡礼法兼治,他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礼仪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这与法家提倡的.“依法治国”大同小异。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韩非对荀子思想中的”法“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韩非对于凡夫俗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不抱希望,故而推崇强制的法。
《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和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2,目的是为了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书中也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小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此外”矛盾论“及君主中央集权的概念也都是他提出的,也说明了他善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可惜的是,他却恰好死在了他“人性本恶”的观点上。李斯——他的同门师兄,因为嫉妒,想办法杀了他,享年四十七岁。
韩非子读后感10
《韩非子》,这绝对是一部巨作,虽然是在几千年前,但是,其中许许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从小便听过《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竟均出自《韩非子》。
这次,我看的是《外储说左上》,主要讲的是“君之外谋”,其中“说一”的第二段尤其令我感悟颇深。
这段主要讲的是墨子做木鸢与葵与射稽唱歌的故事,就拿第二个故事来说吧,葵唱歌时,大家都轻松又愉快,而射稽唱时,大家又吃力又疲惫,但有人注意到吗?事实上,射稽唱时的效率比葵唱时的效率高出了许多。
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良药苦口,不要对苦涩的事物产生厌倦,事实上,这往往是最妙的'灵药,葵所唱的歌是一颗甜味的糖,让人感到舒坦,射稽的歌是苦味的药,虽苦,但功效甚好,这便是甜苦之分。
那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忠言逆耳,聪明的人会去鼓励别人,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好的方法,英明的人会去聆听它,因为他知道,这能创造出最好的功效。
墨子,连他也会做过愚蠢的事,但他,就是聪明人,他知道做木鸢是件傻事,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后,却隐藏着良方。
生活中,社会上也是如此,那些最诚恳的劝告,总是不那么顺耳。家中,父母随时的关照与提醒,总是对你最好的话,但在我们耳中,总是那么唠叨,平日,老师的循循善诱,潺潺教诲,是枯燥和无味的,但这又是最富哲理的话语。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吧,这是我所理解的,但这将永远伴随你左右。
韩非子读后感11
最近看《韩非子》,基本看完一遍,部分看了两遍。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法”“术”“势”的结合,法是基础,术是君主统治的方法,势是君主的众人关系中所处的利害地位。法治的思想基础是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在这个规律上立法,并要符合人心趋利避害的基本规则。君主治理国家不需要自己的智慧,只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另外《韩非子》里面讲了许多小故事,我们熟知的有“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智子疑邻”等。这些寓言故事都是非常经典,仅从寓言故事来看,《韩非子》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我以为法家治国的根本思想有唯物史观的影子。法治国家的组织效率是极其高的,所以有秦国一国消灭其余六国而一统天下。韩毓海说,国力的强弱主要是指一国组织能力的强弱,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另外韩非的法治是让人们去私利,趋公利,因为他将私利的方向引导到公利上,为公即为私,所以人人都热衷于为公,为国家出力。这是以人性恶和私有制为基础的将人民的力量规范到国家利益上来的一个治国手段,对当今是否有借鉴意义呢?至少对于大争之世、对于民族主义是有借鉴意义的。 我对法家是推崇的,不过我对当今社会的法治又是厌恶的。当今社会的法治其实是幌子,政府带头违法,胡乱定罪,这样的法制不过是用来对付政治敌人的手段而已。于己有利时用之,于己有害是则弃之。当今中国需要怎样的法律呢?怎样正确执行又怎样保证它的被正确执行呢?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韩非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_读后感05-06
《军神》读后感-读后感01-09
堂吉诃德读后感-读后感07-07
古诗江南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1-09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 读后感03-04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9-21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9-22
读后感08-14
读后感06-23
关于意林的读后感 《意林》的读后感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