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实用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
为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性的报告文学作品定是首选读物,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他真实地向全世界诠释了”红色中国”的秘密。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包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着全中国”,这句话大概就是我对《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总评价吧!斯诺闯入了没人敢闯入的”红色中国”,因为白军的'封锁,使得红里的周围像围着一层铜墙铁臂般的信息封锁网,红军一丝一毫的新闻都泄露不出来,而斯诺打破了局面,带着一些食物,一只笔,一个本去采访了被外界白军传成”大恶魔”的红军的许多优秀革命将领,如纪律严明,以行军神出鬼没而出名的贺龙,面容削瘦,双眼炯炯有神的毛主席,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的周恩来。
整本书写了两件事:红军长征和西安事变,而且整本书中有鲜明的对比色彩,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动机是逼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当时轰动全国的”西安事变”
曾有一段时间,这本书《红星照耀中国》曾更名为《西行漫记》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我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掩人耳目,《红星照耀中国》政治意味太强为了掩人耳目而改名,二是统战抗日,在本书出版时,国共关系已缓和,为了统战抗日而改名。
我向远外跳望着,手中抚摸着这本书,我的思想也随着红星渐渐远去……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炮火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阿!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在吃喝玩乐的时候,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样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
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情绪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望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立刻带着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之后人!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明白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鼓励着中国之后人。红军将士们为了崇高理想而百析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从那里给我的启示是:我们不能辜负战士们对我们的期望,要勤奋学习,做一个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更多的奉献。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3
在暑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了一本书——《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全书共计,内容主要是红军长征的过程盒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等。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真实而艰辛的'史实,给人鼓舞,激人奋进。
真切的让我们仿佛再次回到了那烽火连天过去,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从而擦亮心中的信念之灯,点燃心中的红色激情,并将自己融入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从而让红色精神在不断传承中获得永生。
这本书对我们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影响,让我们真切地了解了当时就中国的历史,也成功点燃了我们那炽热真诚的爱国之心!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4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红星照耀中国》。书中详细的描述了中国党的成立、发展、进程与发展。它记载了中国党自诞生之日起至今,也是对中国进行的一系列探索。
这本书是由一名外交官所创作的,是作者埃德加。为我们描述的红星,以中国党的对中国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他用生命中的热情和鲜血,去寻找中国的道路。
这本书以的第一视角和叙述,生动真实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这里生活着一群无畏的红军战士,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打开一扇重新认识、了解和了解的大门,让我们对中国党有了全新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它是由那些无数先烈的'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要铭记那些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去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报效社会。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
合上书,闭上眼,八十多年前那位异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巨作《红星照耀中国》,把我带回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那一段惊人的行走,仍历历在目……
大渡河上,红军战士在铁索上艰难地爬行。枪林弹雨中,不断有战士中弹跌落,湍急的河面上翻滚着红色的波浪。没有一个人后退,没有一个人胆寒,前进是他们唯一的目标,哪怕最后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打通这条生死通道,把红旗插到对岸,让它高高飘扬。那些即便经历险境,也从未动摇过的信念,那些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尚心灵,我们不能忘记!
莽莽草原,永远有无尽的危险。黑暗中,不起眼的沼泽地瞬间就吞噬掉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草丛中,一支利箭刹那间就射穿战士的咽喉。这条路上,不断有战友倒下就不再起来。尽管如此,依然有激昂的战歌响起,激励着战士们相互帮扶,一路向前。团结就是力量,当所有力量汇聚在一起所创造的奇迹,我们不能忘记!
茫茫雪山,风裹着雪粒怒号着,向衣衫褴褛的战士们扑去。没有食物,就吃草根、皮带、鞋帮子;没有水,就把雪团子往嘴里塞;没有路,他们就斫下长长的竹竿,放在弯弯曲曲的没过腰身的.泥水中,铺成过道。没有什么能阻止红军前行的道路,困难不能,敌人也不能!于逆境中拼搏,无畏艰难险阻也要达到目标,这样不屈的灵魂,我们不能忘记!
……
“从来没看见过这样的中国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为了一碗饭,而是一些为争取胜利而自杀的青年。”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心安理得地学习,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的舒适与富足,当我们唱起歌跳起舞弹起琴,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我们:不能忘记无数革命先烈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身而出。
那些在烈火中永生的人,我们要记在心里;那来之不易的幸福,我们要更加珍惜;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也要像他们一样,坚定地回答:我在!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
细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1936年的陕甘宁苏区。这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他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通过作者斯诺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他用纸笔记录这次习性之旅,并将稿件整理成书,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直至毛泽东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这些此前国民党通缉令上的人物,突然之间活生生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让人迷醉。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去同情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牲的原因之一吧!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扎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反映出当时苏区的社会情况,折射出苏区人们的精神状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成长史更是对当时的人民、当时的社会一种全新的描述。当年的战争硝烟虽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要知道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亦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亦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高举红军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
通过阅读和学习红星照耀中国,对于抗日战争,领袖认为,只有当南京决定停止内战,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抗战,并且与革命的人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民族的国防政府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这样的援助于中国民族才有真正的`意义。
斯诺前去红军剧社,那儿有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节目一点都不精致,道具很简单,但剧片以幽默风趣的表演揭露了残酷的现实。日本军官把中国人当椅子坐,日本毒贩强迫农民买吗啡和海洛因,吃了一个小贩的猪肉却不肯付钱……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大喊:“打死日本强盗!打倒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打回老家去!”这,是多少人的心声!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8
对于《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至今我都不敢说我读懂了多少。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那点事,从小到大,我只是通过电视、课本及老师在课堂上陆陆续续、点点滴滴的地讲述,零零碎碎的记了一些。直到这一次,语文老师引导我们详尽地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名著,我才对这一段历史,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虽然我对自己读懂这本名著有几分怀疑,但是,当我再次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扫描我画的12幅思维导图时,心中的涟漪一晕一晕的荡漾开来,心里总会十分激动,我的思绪仿佛再次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我仿佛看到了埃德加·斯若在聚讼纷纭和道听途说中眉头紧锁,摇头晃脑。他把自己关在北京的小房子里时而来回踱步,时而搓脚捻手,时而摊开桌上的地图指指点点。最后,他欣然提起沙发上的外套,冲出门外。他风风火火地来到医院,憋着半土半洋的中国话,请求医生把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等病毒疫苗,统统打了个遍。折回家来,往行囊里塞进十多个笔记本,胶卷,相机及简单的衣物,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坐上了由北京开往西安的慢车,他要到传说中的布满恐怖、充满危险的延安去探个究竟!
亲爱的埃德加·斯诺先生!您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态度,您对事实真相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永远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作为中国革命的后代——我,对于您,当初给予旧中国苦难命运的关切与同情,给予中国共产党的热情与支持,给予爱国学生的关爱和保护,表示衷心地感谢!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谊,也绝不答应和允许任何人践踏和玷污这份美好的情谊。
斯诺先生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我仿佛看到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奋力突围的先烈们,他们不怕难、不怕苦、不怕死,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毛主席运筹帷幄,四渡赤水,那也是因为他心中那个坚定的信念。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翻越千山万水,既要忍受饥寒交迫,还要面对飞机大炮的围追堵截,全凭红军战士们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红星照耀中国》就是一群有信念的人骁勇善战,顽强不屈,百折不挠,团结合作,干了一件有信念的大事。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9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会在繁华的城市里生活,我们今天的生活,谁又想到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又都是谁换来的呢,这些都是工农红军换来的。
这几天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详细介绍了我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深深的记下来: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在监狱中,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使红军精神永不倒下。
从这件事中,让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从生命和鲜血中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后来人是怎样得到多么伟大的党!纵有千万文字的追捧也捧不“红”的党,感染了火一样的热情,在艰苦奋斗时,用自己的`笔进行战斗,为了他开始的“信仰”——党。这更加坚定我们共青团的入党的决心!决定了我们好好学习的信念,学习革命者红军精神的信仰与奋斗。
这种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激励我们这一代青年放眼世界,开拓进取学习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发扬他们所抱有的精神,使我们不断前进!前进!前进!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从序言中得知,《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带着无数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的`素材。《西行漫记》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未来不断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并将激励我们一直向前!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1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和南湖红船上正式成立;85年前,一名美国记者,穿越重重封锁,踏入西北苏区,这是西方新闻记者首次踏足这片土地;在今年,神州大地上,举国欢庆。
什么使中华再一次迎来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员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信念,他们的精神无比伟大!
回到85年前,埃德加·斯诺正满怀期待登上去西安的列车,等待他的是一片未和的世界。他作为记者,深入革命根据地,向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他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了解他们的生活、成长经历。和小红军相处,参观红军大学,观看红军剧社的演出,深入了解长征的故事,同红色农民谈话,访问工人,到达红军前线……我相信斯诺一定收获满满。
红军领袖是朴实的。周恩来司令部里,土炕上的一顶蚊帐,是他唯一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小炕桌当办公桌。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窑洞里,墙壁上只挂了些地图,他们的奢侈品也只是一顶蚊帐。毛泽东所有的财物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物品,他所佩的领章,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的两条红领章。
那个年代,兵荒马乱,普通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有时甚至连盐都没有,他们的生活异常艰辛。而这些领袖有更大的权力,他们本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但他们选择了同普通老百姓一起。这铸就了革命的成功,这些领袖是朴实而伟大的。
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对红军发动了约九十万军队,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为了生存下去,只有从江西突围出去,开始了长征。他们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最后顺利会师。
长征是艰难的,是多少革命先烈打下来,他们面对的`是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泸定桥头头,22名红军战士冒着守军密集的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纵身跳进敌人的碉堡,他们为着革命胜利,英勇无畏,是伟大的。雪山上空气稀薄,十分寒冷,有很多战士衣衫单薄,不习惯于高原气候,冻死了,但后面的战士前仆后继。他们的意志,使我敬畏。大草地上,一望无际的水草,许多战士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牺牲了。沿途没有柴火,红军战士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阴,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他们只好蜷缩在灌木枝下面。他们最终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长征成功了。
85年前的中国是贫穷的,战争不断。但在这个时期中,有一批中国共产党员节衣缩食,过着和老百姓一样的生活;有一批红军战士历经磨难,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渡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流,踏过了一片又一片草地,完成了长征;也有不少战士在战斗中,在高上,在草地里,英勇牺牲。他们都是朴实而伟大的。
85年后的今天,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应该铭记先烈们的事迹,传承红军革命精神,勿忘国耻,发奋学习,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2
书中“红小鬼”的事迹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是少年先锋队队员,是十二岁到十七岁的少年,是一群英勇的'红军。他们的军服只有灰色,而且大都不合身。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他们心中有信仰。每当“红小鬼”与斯诺聊天的时候,都会聊到他们参军的时间,这时他们就会自豪地回答:“没有一个人不是这样的!”。他们自称“战士”,是的,这个称号足以与他们相配。
我们的年龄与这帮“红小鬼”差不多,但是我们却少有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在当时,能吃得饱就是他们值得开心的事了;而现在,我们极度浪费粮食。在当时,他们衣服破旧不堪却不抱怨;而现在,我们衣服成山成堆却还挑三拣四。在这一帮“红小鬼”身上,我看到了闪闪发亮的红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先队员,我们难道不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吗?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3
“生命旅程,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描绘了坚忍不拔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熠熠生辉的革命理解。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行举止,令读者无不身临其境,为之动容。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精神风貌。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却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把屠刀指向人民。整个中国都处于水深火热,这种时候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是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正如夏明翰诗所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因为这是一个有理想的政党。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争取解放,支持独立的道路上,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遗忘及背叛!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4
今年,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迷上了这本书,我还对此收获了不少的感悟。
这本书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详细地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将领以及红军战士们在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情况,也为世界各国详细地解答了各种关于红色中国的.疑问。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章节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共经过十条山脉四条河流,越过十二个省份,被无数军阀围剿。有些年纪轻轻的红军战士就在战场上断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如臧克家先生所说的那样:“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那是因为他早已活在人民群众的心里,他的死对于广大人民和老百姓来说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会被后人永远铭记于心!
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一个又一个领导人,他们虽出身卑微,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壮大了红军,造就了今天。作为领导人,他们却毫无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着,简朴。磨难,受尽,却难掩他们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不为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求和平。欲问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那朴实的话语动人心弦:那是百姓的军,那是人民的军!
新中国建立在红军战士的忠骨上,今天我们所处的幸福安稳,也正是用那无数红军战士前仆后继换来的,向红军战士们致敬,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工农红军的精神永存!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
《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写了作者来到中国实地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改变了他的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全书共12篇,都是在采访过程中写下的,记录了采访的历程,期间遇到了不少的人物:周恩来,毛泽东等,让埃德加·斯诺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的精神品质,让他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此外还介绍了一些人物,有年轻的红军战士,在与他们对话中了解了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今年是建党的一百周年,从1921年——20xx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谋来了幸福。
在旧中国时期,各方列强瓜分中国一向向不平等的条约,一次次烧杀抢掠,人民饱受苦难。这时,在1921年7月21日,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对中华儿女是开天辟地的一天。如今国家富强,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步着,前进着,今日的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旧中国。给人民带来希望的,给国家带来复兴的便是那照耀中国的红星——中国共产党。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有一个年轻的战士,他只是未成年的孩子,但他却迫切的想入党。在作者与小男孩儿的对话中,我生气也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影响,让我对党更加亲切和感激。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增加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佩之情,我们应好好学习,在第二个100年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国家更富强。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12-17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1-15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7-10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2-03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7-26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23
初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5-13
红星歌教学反思08-31
《闪闪的红星》读后感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