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时间:2025-08-23 10:46: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

  这个假期,我读了我国现代作家梁衡所写的一部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读过之后,放下书本,我顿时觉得感受颇多。

  在散文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这就不难理解,梁衡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

  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梁衡的散文因过于求工而影响它的自由心性,限制了它的自由发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是须先有规范而后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由的。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

  这个假期,我读了中国现代作家梁衡写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读完后,放下书,我顿时有很多感触。

  在散文写作势不可挡的时代,在散文写作没有“王法”的时代,在散文写作已经成为许多作家狂欢和作家梦想的时代。

  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成为“典范”的“巧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梁衡先生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要实现这样的对话,第一步是作者要敞开心扉。

  不愿表现自己真实本性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

  正如余华所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总是为他的心而写作。”因此,除了“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注入了无限的感情。

  看完散文集《打倒栏杆》后,我觉得其中的一些句子让我感触颇深:“辛弃疾的文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刀和剑刻的。”;

  别人用笔写字,力量也只到纸上,辛弃疾用笔写字,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离战争最近的地方,吧感情深深的刻在生命和历史的长河里。“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良药苦口利于病,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一腔壮志在面对现实时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展示自己的天地,便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

  “他有一颗对国家和民族的心,这颗心比天空更大、更热,他不能放手,也不能关闭;他有无穷无尽的.实践能力。他不怕流言蜚语。他用了“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扁”这句话,让人想起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自从我读散文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它了,喜欢它优美的句子和特别的内容,但是当我读到《把栏杆拍遍r》这本散文集时,让我对散文有了不同的感受。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梁衡的散文是如此的苛求,以至于影响了它的自由本性,限制了它的自由发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在真正自由之前必须受到规范。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3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说起古代文人,脑海中便出现那些迁客骚人站在譬如黄鹤楼之类的名楼上,或凭栏远眺,或双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遥远,或是饮酒对诗,或谈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报国无门痛拍栏杆的场景。栏杆似乎成了他们的发泄口,而栏杆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有过壮志雄心的文人们的悲愤与无奈。“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这次寒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梁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没有华丽虚浮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气势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们的心灵。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欢他的《把栏杆拍遍》,他向我们描述了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梁衡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

  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第一文库网。“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辛弃疾的词风,不是豪放,也不是婉约,他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读起来好像真的游离在宋代战场,看到了硝烟的沙场,看到了残酷的现实,也看到了诗人面对朝廷的不重用而油然而生的.无奈和悲叹。对现实的不满的他无处宣泄的自己的痛苦,只能挥挥衣袖,写下这些词来怀念、感叹。读着这些散文,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支笔勾勒出来,时间与空间的遥隔,在作者笔下,全部消失,指引着心灵的碰撞。

  在今天这个物质的有些异化的时代,浮华与喧嚣、声色和娱乐的充斥,正逐渐使我们的心灵趋向枯竭,那就不妨于繁忙中暂时抽身出来,读一读梁衡先生的文字吧,或许,它们就是那一眼你曾经苦苦寻觅的清泉,给予你以不尽的润泽。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4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曾几何时,南宋诗人辛弃疾做了这样一首诗,那其中,也不知饱含了他怎样的爱国之情。

  在诗中,一个“拍”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几千年前在高楼上惆怅的辛弃疾。

  他手中的剑,不知几时被换成了笔,他的心,被锁在这里。

  他,曾经南下的辛弃疾,望着远古,用力的拍着栏杆,在宣泄心中那不曾发挥的热血。

  他,也没没有了南下的机会,挥刀斩马,血染疆土的盼望也没了着落,那拍遍了栏杆的手,也不会再拿刀斩马,而只有一只笔,奋写抒情。

  不难想象,一个曾有热血方刚的青年,一个在疆域撒过热血的人,却变成了一个只有笔的“稼轩”诗人,一个别人看起来文弱的书生。

  岁月磨灭了辛弃疾的热血,而只留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尽愁绪与遗憾。

  作者笔下的辛弃疾,是个游子。

  身负亡国耻,一腔空志,却无处用的诗人。

  作者说,辛弃疾的笔是用刀和剑所刻成的。

  也的确如此。

  否则又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呢?

  这篇文章,如果单单去夸耀作者的`写法什么的,是读不懂的,也无法融入文章,可当你变成了辛弃疾,变成了南宋乱世的亡国人,那情感又怎不会体会到呢?

  辛弃疾的情感只能用笔来抒发,他的诗中,弥漫这凛冽杀气。

  对自己的遗憾,对金人的痛恨,对国家的热爱,和终造就了以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5

  梁衡笔下的辛弃疾有着与众人眼中不同的精神与性格,在他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梁衡独具一格的赏析,他认为,辛弃疾是一个刚毅的.军人,是一个爱国的政客,是一个有才华的词人。不光是辛弃疾这个人,他的词也在梁衡的笔墨下,更加有声有色,就如破阵子一词,梁衡写到:“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瞧,他将辛弃疾的这首词所表达的铮铮铁骨,用简洁深沉的笔触从内之外的为读者展现。

  梁衡的构思很是巧妙,他把大部分重点笔触放于辛弃疾的“愁”,写他应贬而愁,应国而愁,应姓而愁。其实,也不能说他应姓而愁,只能说应“辛”而愁,无数的“艰辛”、“酸辛”、“悲辛”、“辛辣”,在他的人生中绘制出一幅令人概叹的画。

  辛弃疾他刚毅、辛弃疾他柔情。但说到底,他也只能说是一个由武从文,由文从政的政客兼词人。

  辛弃疾他爱国,但就是被“国”所局限了自由,在20多年间他有37次频繁调动,可到了最后,都是因为他的过于尽职,导致了皇帝忌用他,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开始无数的作词,表现他的愁,表现他的哀,表现他的喜,表现他的愤慨,他将自己胸腔里的所有激昂、慷慨、悲愤,全部通过一支笔和一张纸,融合了千千万万的情感,倾注于一首词中。

  梁衡说:“辛弃疾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这句话说得着实有道理,的确,在命运的折磨下,辛弃疾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词充分体现了一位胸怀大志,欲血洒战袍,为国捐躯,到最后手中却只剩一根羊毫软笔,只能笔走龙蛇的词人——辛弃疾,欲为国战斗,却被国家抛弃的复杂情感。

  辛弃疾,南宋词人,代表作《破阵子》、《水龙吟》等。他不怕小人,只为报国。可是宋主昏庸,有用之时便启用他,没用时便弃之不顾。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之外,没有人再能写出这样豪放的诗词。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王昌龄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想象。只有经历过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横刀立马,才能写出有实战经验的诗句。

  有人说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可苏轼的豪放只在“大江东去”,而辛弃疾则是胸怀大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他的词中,我感到了无名的愤恨。还有人说他是婉约派,可李清照、柳永的委婉只在“梧桐更兼细雨”,而辛弃疾无法报国的情感,千言万语说不尽啊!我看到了莫名的心酸。

  南归后40年,他有二十年没有入朝为官,朝廷对他只准旁观,不许插手,不能插嘴。可他还是心系祖国,渴望有一天朝廷又會重用他。回顾他的一生,我们看到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将军,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中年人,一个愤恨而又无奈的白发老人。无奈啊!朝廷为何不用?为何?为何?辛弃疾的`诗词与其他文人的并不一样,别人的诗词是用墨写成的,而他是用血和泪写成的。在他的诗词中,我看到了无名的愤恨和无奈,莫名的心酸和无尽的惆怅。

  在南宋的兵荒马乱中,辛弃疾原本该是个天生的将军,可他在命运的操纵下,手中没有了利刃,只剩下一根羊毫软笔;心中没有了报国大志,只剩下无尽的惆怅……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7

  梁衡的文章读到现在,最喜欢看他写的议论文。我一向坚信,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传递出来的才算是成功。梁衡的议论文与我的评判标准完全重合,句句振振有词、掷地有声。特别是那篇《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思辨的力度,简直让人拜服。但今天其实想呈现的,是一些有关于读了梁老的文章后,我的思辨。

  读了《教材的力量》后,我吃惊于那篇《晋祠》居然影响到了那么多的'学生,更吃惊于我当初读它时却没受什么感动——甚至说,根本没什么感觉。我在读到本书第三单元的时候还特地重读了《晋祠》原文,的的确确是生动美妙。可为什么当初学这篇文章的我,就没有感受到呢?

  我“思辨”了一下,觉得原因有二:

  第一个是因为老师没教好。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在大屏幕上放出了她自己去晋祠游玩时的照片,照片上的晋祠泯然典型的“中国式景区”,游人密密麻麻,小贩熙熙攘攘。上课了,老师对着大屏幕为我们介绍晋祠:“我去的时候晋祠里面外面都是小摊贩,哎呦,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好了,我们来看文章……你看这里,描写得多美啊!”殊不知,我们早已因为她对于晋祠的描绘而对之感到乏然无味了。

  或许是因为我从小就立志想从事教育行业,我总喜欢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现在,《晋祠》的这个例子又给我带来了这方面的启示。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也是最难达到的是引起学生对于所传授内容的兴趣。

  这一点虽说难达到,但我觉得,至少应该在课堂上、讲课文时,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氛围,至少不应该去破坏这个氛围。即使现实真的很骨感,但我们又不是在上社会课。文章中的晋祠,处处透着古朴之美。而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做的,我认为应当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们还原“晋祠式”的美,却不能用现实当中的情形来草率地带入其中,这样反而破坏了这份独一无二的美感。

  第二个原因,私心觉得是因为教材编得不好。且不说排版与插图,单凭教材上对于文章的剪切,就让古色古香的晋祠又一下子逊色了很多。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被用来细细品读的文章就不应该剪切任何子句、段落。读文章好比看“场中美色”(当然不是“一眼即过”)。若要看一个美人是否真美,当然要看未经过任何修饰的样子喽!美人的眉眼多情、腰肢纤细,可若直接扔给你一段细腰、柳眉,和一只骨碌骨碌转的眼珠子,这可哪里还有美感可言呵!

  说得太激动了,有些言过其实。不过我觉得,文章不应该剪,像《晋祠》这样的好文章,更不应该剪。担心课时的话,老师们哪怕略过这些没有什么知识点的句段,也应该保留学生们观赏这“美人”身上各部分的权利,无论美丑。你瞧,《晋祠》原文中,其中有许多关于石像、雕刻的典故,我在读时便能能够结合着这些典故去“游”晋祠,那树、那水、那石,都是有故事的,便更显得活灵活现。可是课文中,却删去了这些段落。失去故事的晋祠变得单薄了许多,单薄到只剩下一页书纸。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剪后的文章早已“花非花”,又怎能不让我们这群年少无知的“蜂蝶”们怀疑真正的“春色”好文在课本之外的地方呢?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个历史人物的一部传记。

  有一位词人,卸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作为一位将领,他从小就苦修剑法,二十二岁就组建起一支数千队的义军,只率数个骑兵,就突入敌营,生擒了叛将。他如此的武力高强,骁勇善战,继续北上,他或可光复宋朝。可一次难归,他失去了刀剑,取而代之的是一杆毛笔,让他再也无法驰骋沙场,血溅战袍,只能像屈原一样仰问苍天,像共工一样怒撞不周。,留下的也只有。一生悲壮的呼喊,遗憾的`感慨与无奈的自嘲。

  即便无法为国收复失地,但他在任职的时候也是时为国家着想。辛弃疾实在太爱国了,无时无刻不在真抓实干,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这怎能不让朝廷心烦?他愿为国去病,但大权由一个。偏安江南,只顾享乐的人掌握的时候,他也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一拍栏杆,热泪横流。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所号“稼轩”一样,一位爱国志士壮志未酬,只能回家种地,每天在山坡与河流边渡步,与百姓聊一些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满腔热血,无处释放,这位豪放派的词人只能叹息,咀嚼自己的哀愁,也成为了一位婉约派的词人。

  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是:“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多重的身份造就了他在文人中的地位,他是唯一的,是独特的。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9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把栏杆拍遍》第五页。

  感受与心得:当自己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以为整书是围绕“栏杆”进行描写。后来才发现,这书就像一本语文书一样,每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每一篇都是关于人物传记,关于自然或议论。颇有深读之意。自己以前喜欢写散文,而现在才发现,散文虽散,但中心依然坚韧。第一次读到这种书籍,惊奇亦好奇。书页旁的批注,就像小学初中自己使用的工具书一样,将写法以及作用在旁边一一列举。读完一篇文章,若仍觉意犹未尽,阅读指导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文章在眼前透明起来。不会让人易懂却又感觉不失深度,雅与俗的结合交替,便成了通俗。希望这本书能给予自己更多的`写作心得,将文章细细揣摩。文章千锤百炼,方可成钢。

  读完第一篇文章《把栏杆拍遍》。我才明白了辛弃疾的身世,整个人的音容面貌,在眼前若隐若现。以前自己浑然不知辛弃疾的出身,对我的印象不过是语文书上的几篇诗词,文言文罢矣。都是皮毛。行伍出身却被迫弃武从文的悲壮,报国无门的痛苦,悲楚。初中时学的《破阵子》,一种血腥的气息和磅礴仿佛在面前如黑墨如水一般细细散来。就如书中说的那般,他以刀剑为笔,在三寸白纸上笔走龙蛇般写出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作者在书中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细细品味真是名副其实。古往今来,试问有多少诗人从喋血沙场的猛将一下成为文人墨客?他爱国,却没人理会。泪水滴在笔尖,血水混于心中,成就了他,他的词,隐隐透着血甲红。他生不逢时,一腔热血被反复蹂躏,泼进冷水。朝廷的不公,将他反复调离职位,他却每到一地,便全心办事。若在现代,总会有人说他傻,但他傻又如何?一腔热血本就不易,不忘初心贵于金。他独眺江河,山河碎,心不安,心郁治病,药在何方?辛弃疾,他的姓,仿佛决定他生来艰辛。所有酸辛的事,都被他一人独揽。他无奈,只能每天与自然为伍,与飞鸟游鱼相伴。一个政治家却只能在正当年之时草草推出舞台。现在的某些贪官污吏,巴不得提前退休,去享清福。有人说:贪污,受贿,这些苍蝇老虎怎么抓也抓不完?确实。不得不承认,人是动物,有欲望,而私欲蛊惑人心。但辛弃疾返乡后,与百姓聊聊闲话家常。身无长物,只有一身才华。他笔力浑厚,将自己的感情融入那汉字之中。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常人之心大情大理,无声处炸响惊天轰雷。他走过自己的一生,回首望去,尽是血泪,但他在一路坎坷中走来,在磨练下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诗人。他的地位无可取代。正如文章最后一句话: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他也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诠释。既然无路可走,那就踏出一条路来。既然荆棘遍地,那就砥砺前行!动荡成就一个人,成就了辛弃疾。此刻,仿佛见他在亭独自叹息,望滚滚江水东流去,弃疾心已在山河。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

  有一位词人,他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走上战场,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投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是,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

  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上,而他,诗中却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又有谁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知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近五十,只能回家种地,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只能叹息。

  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辛疾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心里就已经有了许多疑惑:把栏杆拍遍?拍什么栏杆?怎么拍?带着这一头雾水,我开始了我的阅读。

  捧卷读来,我深深地被那神奇的文字吸引。我贪婪地读着。《把栏杆拍遍》,它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虽然我以前也知道辛弃疾,但我对辛弃疾的了解也仅限于一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但也仅此而已了。但在梁衡老师的作品中,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作品,更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

  在梁衡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地站在了我的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热血。可现实将这一切无情地打破。辛弃疾南归后,手里立即失去的钢刀绿色利剑,只剩下了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浴血奋战。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读罢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我终于明白了把栏杆拍遍的含义。“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把栏杆拍遍》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辛弃疾的一腔澎湃的热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2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谁,独自高登危楼,痛拍栏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谁,以这幅对联为座右铭,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抛开那些花草闲情,丢弃那些所谓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历史震撼,那真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啊!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梁衡笔下的辛弃疾,却让我真正认识了一位悲壮的,执着的他。

  他愿为君王收复失地,他有一颗比火还炙热的心,他也有单枪匹马,利剑斩人的经验,只是,他错在了时间,他没有遇到明君。那时动荡的南宋,只图苟安,不求收复失地,他欲上战场,只有泪双流啊!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无处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词人的长叹,无语东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

  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3

  狼烟卷起飞沙,已是兵临池下。当他立于城墙之上,金戈铁马之时,又何曾想到今后的自己,只能执一支羊毫软笔,镌刻往日的狼烟,今世的血泪,来生的寂寥。当混染烟沙的血泪与浸染悲凉的泪各一半,你,又该怎么圈揽?

  望秦淮,昔日刀剑光影重现眼前,不能悲怆地痛拍栏杆;望长安,山河已碎月未圆,看如今铺满宣纸的血泪,只能借酒浇辛酸,含恨轻拍栏杆;斜阳之时望远方,寂寞掩埋浮华,只得登临危楼,斜倚栏杆。木制的栏杆都已经凹陷下去了啊,只是他所待的沙场,所盼的政事,却从未归来过。他便是辛弃疾,词中刻着血和泪的词人。读罢掩卷,我不禁幻想:那些拥有切肤之寂的词句,浸染的到底是何等样的鲜血呢?

  那是混杂着烟沙的血泪吧。小时对战争并无兴趣,也记不得“沙场秋点兵”的萧索,“醉里挑灯看剑”的凛然,更不知道“一将成万骨枯”的沧桑。但我却能读到辛弃疾深埋于词底血泪的飞沙狼烟,感受着它们从耳边响起时,如风般空洞而萧索;在皮肤上掠过时,带着岁月和历史的粗糙的磨砂之感。他的词里堆砌的,是当年沙场上半城的烟沙;而另一半城,则是飘洒的热血,凝结的恨之血。血溶于沙,而烟沙又是自血里流出,缠缠绵绵,生生世世,缠绵出了刚劲,轮回出了悲凉。——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他要痛拍栏杆:再无法以身许国,只得将一腔热血,囿于笔墨之间,血泪之间。

  那也是悲寂的血泪吧。秦淮河边流淌着他的`悲切,而远方临安的政坛里,却再无他的身影。退出政坛也好,能求得一份安静;只是世事偏不如人意,顷刻间突然风起云涌:政局变革,烟沙般的迷茫席卷临安;战火重燃,黏稠的血液浸湿祖国的土地。而他只能在一旁“袖手旁观”,毫无用武之地,无处泄悲愤,无处话凄凉。

  那种眼睁睁地看着一切都崩毁于我们眼前,而我们自己却无力出手挽救的局面,恐怕也是懂的。目睹席卷全球的硝烟,听见被战火撕裂,奄奄一息的房屋所发出的微弱叹息与屋内撕心裂肺的哭声;看见包裹着鲜血的黑云,漫溢到天边;闻见空气中混杂着血腥味的,呛得人直流眼泪的硝烟气味,却只能默默地为自己祈祷,为他们祝福。又听闻祖国哪里发生了地震,惊恐担忧之余,也在懊悔为何不能早发现,为何不能挽救。只得将薄薄一份红纸包裹的钱尽量捐出,以表自己的心意。其实,最通俗的事还不在于此:盯着试卷上鲜红的叉叉,如同置身于满目疮痍的大地。那些被烙上赤之印记的题无声地哭泣,而那些像血染的乘号似的符号,在对你无声地狰狞地笑着,高昂起头藐视着你。而你这一瞬间仿佛开了窍似的,觉得这些题目似乎都会;可是都会又能怎样呢,你已无力改变镌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法改变已定盘的成绩。是啊,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悉数崩毁而无力出手相救之时,我们的心就已被那满地的飞沙狼烟所吹打得无处躲藏,只好闭上干涩的双眼无声地喟叹,任凭它们将皮肤划出道道血痕。不过幸运的是,我们还不至于悲寂,我们还有希望。

  而辛弃疾呢?他或许早知道自己命已定盘,不可能在政坛抑或沙场上打出一片天地,亦告诫自己,不要再有徒劳的努力;但在每一个身后藏有漩涡的所谓“希望”面前,又会弃这宿命于不顾,随时准备“冲锋”。最终导致一次次的左迁,无奈只能自我嘲讽。他没有真正的希望,却还信奉着所谓的希望,这恐怕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哀,也是血泪诗篇中,最为沧桑的烟沙。

  那也是溶解了生命的血泪吧,连凝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之水,都比不上它的复杂。时代对他的冶炼,春回大地时的忧与寂,身在田间却心在沙场的愁,又有谁能解?

  没有人。那是最深沉的情与思凝成的烟沙,比血还要黏稠。也只有轻拍栏杆才能得到它的理解。

  看见笼罩半城的烟沙,就已经明白了自己一腔热血;金戈铁马,替国争天下之时,就已知晓了今后的宿命。当混染烟沙的血与浸染悲凉的泪各一半,也只有用那些粗糙与沧桑冶炼自己,直到能用唯一可用的羊毫软笔,将那半城的烟沙,浸入到半城的血泪之中去。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4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一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为何词风如此豪放不拘.一位爱国却又报国无门,令人痛心!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诗人辛弃疾.虽然辛弃疾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所以辛弃疾也可以说是可怜的人,如他所说栏杆百遍,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5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读完《把栏杆拍遍》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感人,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绿洲的奇迹,使“我”明白了青山不老的含义。《青山不老》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那样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用了十五的时间在这如此险恶的地方植树造林,创造了一块绿洲,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65岁的他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老伴和五位老汉的.过世,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绿化环境到死”的坚定信念;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三番五次的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是种树。

  “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这是作者在文中对老人的评价。我认为周恩来和华罗庚都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人,作者把老人与政治家周恩来和科学家华罗庚相提并论,体现老人虽然很平凡,但是他造福后代的奋斗的精神和周恩来华罗庚是一样的。

  现在,有多少人还愿意耗费自己一生心血去做这些呢?“我要一直守下去,直到我守不动的那一天”这是一位苦守边疆52年的一位老人所说的一句话。他从24岁起,就一直守卫在边疆,没想到这一守就是52年。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巡边、放养,每日重复如此,无法想象,这么多年,老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就这样76岁的老人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辈子,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草原。

  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只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加幸福。

  良久,我沉思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相关文章:

栏杆作文初三07-26

不锈钢栏杆合同12-18

《拍皮球》教学设计12-29

栏杆楼梯工程分包施工合同05-05

感恩的花开在阳光遍洒的路上作文01-24

我的老师遍天下优秀作文11-27

大桥栏杆制作安装工程合同03-08

美拍自我介绍的句子07-19

《拍皮球》教学设计2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