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时间:2025-09-06 09:02: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

  看过明朝那些事这本书以后,最让我敬佩的莫过于于谦了。于谦在二十三岁就已经中了举人。到了1430年,三十二岁的他已经位居三品,副部级。这在当时实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让我敬佩的.五体投地。要是没有他,我们不仅会失去京城,还会失去一个能和汉唐相比的强大帝国。于谦的那种的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的精神实不逊色于文天祥呀。

  在生活中,像于谦这样的人也不少,就说在地震时发生的一件事吧。大部分主治医生都去支援灾区去了,这时,一所医院里送来了一个车祸中的重伤者,医院中的实习医师总不能见死不救吧。不治,伤者一定会死亡;治,伤者还会有几分生还的希望。在此紧急关头,有位实习医师勇敢地站了出来,担着宁愿自己受处分的担子也要搏一搏。

  虽然我们身处和平时代,但我们也应该学习于谦那种力挽狂澜的精神。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英雄。我们这些普通人,在生活中也应该像他一样敢于承担,临危不惧。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遇到挫折时敢于面对,不临阵逃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成就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正是由于历史的重要性,所以历史在我们的印象里往往是严肃的,是沉重的。但是《明朝那些事》这本用小说的语言记载的历史中,却用最诙谐易懂有趣味的语言,来给我们诠释了最严肃的历史。

  不同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繁华,宋朝的华丽,明朝的历史,不论是在教科书中还是野史演义中,都很难被人们记得。我们津津乐道汉武帝斗败窦太后和梁王坐上皇位,感叹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轼弟,讨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却很少有人知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贫农出身,还当过和尚;不曾知晓朱棣的皇位是从自己的侄子手中夺过来的'。

  秦汉有史记,唐有隋唐演义,清朝历史尤其是康熙末年九龙夺嫡,近年内因为各种电视剧改编演出而为人熟知,唯独明朝,似乎就是缺那么一本大众耳熟能详的书籍影视,让它走进公众视野,幸而,还有《明朝那些事》。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第一次在各大网站听说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对这个略显的非主流的书名各种嫌弃,但是当看到各种书评对他的高度赞扬以后还是决定去看看,这一看,就让我不能自拔了。.

  作者用的是很舒服的讲故事一般的语言,将整.个恢弘的明朝历史娓娓道出,不光让我们知道了历史经过,还参杂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历史,比如元朝末年各种苛捐杂税逼死了朱元璋一家人,只剩他一个人,真正决定走向农民起义这条道路,向元朝统治者复仇的时候,对朱元璋内心想法的描写就非常细腻,他其实只想当一个能吃饱饭的农民,安稳度日,不同于那些自己走向起义道路的农民领袖,朱元璋完完全全是被逼无奈进而复仇的。

  普通人和枭雄的区别也就此展现,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还是让整个世界都为你颤动!毫无疑问,朱元璋在忍无可忍之后,选择了后者,从此元朝多了一个可怕的对手,历史增添了一个伟大的帝国。

  作者还有一点让我非常佩服的就是,他对明朝历史中每个人物进行描绘的时候都非常的到位,非常能抓住人物特点,而且写的很公正,这个人一生是非曲直,何功何过,一个都不会落下。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告诉我们,面对历史,不光是死记硬背知道了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就够了,更多的是要有自己的理解,不光要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还要知道发生的这些事对后来起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影响,诞生了什么人物,才能更好的了解历史,才能真正的读懂历史。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

  冯唐的《了不起》很多篇幅都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我这个默写个古诗,都能把老师整无奈的理科生,读这个书容易走神,就暂时读起了这本《明朝那些事》。

  以史明鉴,体会主人公的酸甜苦辣,当下情境的处世之道。看到朱元璋被逼无奈地起义,每天把性命别在裤腰带,也能取得成功。再想想现在的我们,似乎没什么放不下了。

  是的,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霍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一个人要显示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暴力,挑战这一准则的人必然会被历史从强者的行列中淘汰,历来如此。(不靠暴力,权利。)

  在实际决策中,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词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诉了人们,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的。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能打开那扇门(合适的才最好。)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背叛,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说话的艺术性,哪怕我们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仅仅从自身立场出发,别人可能无法感受到我们的急迫性,但是如果能够从对方立场出发,去考虑对方的切身利益,或许就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有求于人的时候首先得让别人看到他能得到什么,而不是“你再不过去他就没命啦!”

  朱元璋问张子明朱文正的情况,张子明是个聪明人,他没有说朱文正撑不住了之类的话,而是说:陈友谅来了很多人,但死伤已经十分惨重,而且出师时间过长,粮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话,一定能击败他(师久粮乏,援兵至,必可破)。

  能创造奇迹的队伍,一定是,上下目标一致,团队目标大于私利

  当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先上去拼一拼,不行再说。这个行为的错误之处在于,牛犊并非不怕虎,而是因为它不知道虎的可怕。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以颤抖之身追赶,以敬畏之心挑战。

  诸位可以借鉴,遇到恨透一个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时候,用张定边的事迹勉励一下自己,不要生气,修身养性,活得比他长就是了。

  不管怎样,都要论功行赏!

  在危急时刻判断出敌情,并能够及时应对,是一个将领最重要的素质。

  而那些最优秀的人能够从失败中爬起来,去挑战那个多次战胜自己的`人,这就叫做坚强。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这个阴谋在不同的语言方式中有不同的说法,成语是“欲擒故纵”,学名叫“捧杀”,俗语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用小兵张嘎的话来说是“别看今天闹得欢,当心将来拉清单”。

  绝对不要做你的敌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这样做。

  ——拿破仑

  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暂时的放弃才是大智慧。

  对于朱棣而言,残暴是一种手段,怀柔是另一种手段,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是次要的,达到目的才是根本所在。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炼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无论如何,改变现状,特别是还不错的现状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国家以貌取人,他却未以势取国。(国家嫌弃他,他却坚守国家)

  她的女儿为表明绝不分离的决心,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以明志,还怒斥父亲:“我的亲事虽然不幸,但也是皇上做主,你答应过的,怎么能够这样做呢,宁死不分!”

  容易出麻烦的是抉择,也就是说,必须牺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去换取将来更长远的利益。这种抉择往往是极为痛苦的,因为眼前的利益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长远的利益却是看不到的。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盛庸挂木牌,喝退朱棣。(懂得掌握敌人的弱点)

  济南的失败必然会使得朱棣更具有进攻性,也更容易掉进自己布下的陷阱。(过去的事情,吸取经验就好,不要被它牵动心续,理性地计划未来。)

  笔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的意思是,上天赐予的东西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会遭受祸殃。其意思是让人把握时机,当仁不让,为所当为,不要犹豫、妇人之仁。

  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

  悲剧,还是荣耀,只取决于你,取决于你是否坚强。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4

  《明朝那些事》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跟其他历史书不同之出在于:

  首先,作者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进行历史事实的描述,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十分有趣,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例如:作者在描写朱元璋在常觉寺里的悲惨生活时这样写道:“朱重八一直忍耐着,然而除了要做这些粗活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长明灯)”。又例如:作者在描写朱元璋派其侄子朱文正镇守洪都,其侄子竟能让捉襟见肘的兵力安排的井井有条时,这样写道:“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出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诸如此类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这本书中俯拾皆是,作者最大的成功,我想是用通俗的文笔,把本来艰涩难懂的历史,变得非常活泼,尤其是对人物的描写,篇幅不长,却让读者感到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其次,作者在人物描写方面加入了小说的笔法,使得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具体。我想这个因素也为本书增色不少。书中刻画的这些人物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一个皇帝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皇帝不是开国的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在位最久的万历,而是朱棣。朱棣是一个传奇的皇帝,在我看来,他一生的功过都有,功大于过。朱棣打败侄子朱允炆,展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华。而登基后的杀戮,则体现了他的残暴和软弱。这也是他最大的过失吧。在朱棣统治期间,他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所向披靡。他派郑和几次远航,传播了中华文化,永垂青史;他修订了《永乐大典》,这本书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不少史学家给了朱棣极高的评价: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是的',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两个大臣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1466年明朝灭亡,几百年里,可谓人才辈出,但我只对其中两位大臣最为钦佩。于谦是于谦挽救了北京城,他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当北京城被围,多数大臣主张逃跑的时候,是于谦一声大吼,坚持留守,并成功的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没有于谦,历史必将被改写,会被写上耻辱的一笔。几百年后,我们仍然对于谦充满景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和他的诗将永远被人传颂。郑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当之无愧!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由于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没有能够成家,留下子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为后人怀念的人。

  他使人永远不忘。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5

  不知不觉中,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于是,我就成为了当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又一个“粉丝”。

  这本书,从朱元璋起义开始讲起,用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朱由检自杀为止。事实上,这本书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径。我知道这不太好,但我还是相信当年明朝的实力的。

  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后,我都会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炉”。我很欣赏当年明月这种写作风格。要不然,我这个区区六年级的学生怎能看懂?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开公司,经营不善就会破产。但人家破产可以重来,一个王朝“破产”,估计“老板”生存的可能性为零。就像大结局中的结束语: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因为如此,我也不想当皇上。万一哪天国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样,岂不完蛋?还是共产主义好啊,有得选举,能力不好不用你当,当个老百姓活得实实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祸从口出”的问题。想唐伯虎当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举交卷后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必中会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则被逐出考场。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哪天随便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会毁了你。所以,当心啊!

  最后,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有,但不是指这个。死而无憾,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写完了。我知道仅凭这篇文章,是不能表达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还是要写,因为,这是对我的一种满足,仅此而已。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6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的岳明,他以幽默的笔调生动地写下了明朝的故事。在史料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小说的笔法,写出了明朝十七位皇帝和其他贵族显贵的命运故事意象。不会让读者觉得无聊,也不会让人不感兴趣。在他的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像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情感。第一个是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在没有任何背景和其他优势的情况下,朱元璋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皇位。虽然道路注定崎岖不平,但他仍然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成功。朱元璋最终得以登上王位。他的下属的能力肯定不止这些,一方面肯定有他自己的聪明才智。

  朱元璋曾说:“你有的是我的,我有的还是我的。”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霸气,但他一定有能力和资本说这句话。后来他确实有这个能力和资本。看了朱元璋的故事,不禁想到。既然朱元璋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登上皇位,赢得天下,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在如此稳定的形势下不努力呢?

  不得不说,朱元璋有他自己的`野心。如果他没有这个野心,他现在也不一定能创造他。对我们现在来说,学习就像夺取王位。王位是第一位的。只有第一个能登上那个宝座。别人只能看不甘心,却无能为力。

  所以平时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现在就像朱元璋一样,大家都盯着皇位,稍有懈怠就会被带走。所以要掌握平时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有用的东西,但是现在不知道有什么方法适合自己,但是如果你想找到适合自己的,能提高成绩的方法,那就让我们在思考中得到乐趣,思考中的乐趣之门永远为你敞开!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7

  这几天我读到了,朱元璋打陈友谅。

  但是这朱元璋基本没有可能胜利的时候,陈友谅呢也就放松了警惕,这都什么局面了,就朱元璋还能翻盘?你还别说朱元璋这小子还就是翻盘了。

  后来到了鄱阳湖之战,因为陈友谅的`舰队都是大船,朱元璋的都是那些渔船。

  那种小船,人家陈友谅的一艘船就能把桥给撞坏,而朱元璋的船桥都挨不到。

  但是人家朱元璋的船有一个好处,就是移动性快。陈友谅的大船,比如说就在一个狭窄一点儿的河里面吧,就没法掉头。

  后来呢,这一站就是在一个也不大,也不小的一个湖里面打了。

  解决完了陈友谅,就该解决中国的另一个军阀张士城了。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8

  最近看了一本书《明朝那些事》,以前很多人都跟武er推荐过,近来才翻开此书,感慨文字有趣,读至作者论名将一词这篇,略有所感,与诸君分享。

  作者说道,在成为名将的路上,将经历六个阶段,除了极少数生下来就会打仗的天才,其他人都要经历一个阶段至另一个阶段的学习。

  第一阶段叫做军事理论,所有想成为名将的人,都需要经过很多军事知识的累计,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但这时会有一些特殊的人,他们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只能去实战中学习,这其中的优秀代表就有李云龙同学。(哈哈哈哈哈,看到此处,忍不住)

  这些特殊的同学因为良好的实战经验,可以跨过第二阶段的学习,直接进入第三阶段,因此,第二阶段就是实战,很多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的学生,如果无法通过,他们就会被获得一个非常有趣的称号——纸上谈兵。

  实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丰富的理论知识是由高阶学员总结而来,其中夹杂着他们的经验与个性,而战场又是瞬息万变,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如果只是照搬他们的理论,显然是行不通的。

  历经第一、二阶段的淘汰赛,剩下的人,才开始真正地走上名将之路。当这些站在第三阶段门口的胜利者,他们将学习的是带给他们转变的一课——冷酷。

  所谓仁不带兵,义不行贾,这种冷酷并非对待百姓,而是对待敌人,对待自己的军队,令行禁止,军纪严明,即使亲人触犯军令,也可以公正执法,当敌人的鲜血溅到眼睑,也浑然不知,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历练了。

  如果说第三阶段是残酷的转变,那么第四阶段就是提升与沉淀。从第三阶段走过来的人,眼神里有化不开的浑浊,人们直视他们会浑身战栗,他们历经地狱般的战场,他们心如坚石。

  第四阶段的主旋律是——理智,战争是一场用人命做注的游戏,当敌人挑衅时,不被愤怒左右;敌人落败时,不狂妄骄傲;敌人诱惑时,不沉溺其中,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理智。能通过第四阶段的人,已经非常少了。

  如果说之前的几个阶段尽然都是淘汰赛,那么接下来的两个阶段就是角逐赛。到了第五阶段,剩余的人需要学习的是——判断。

  “这是名将的重要特征,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据,你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断。你要明白的是,你所掌握的是无数士兵的生命,而所有的人都等着你拿主意。”

  小兵只管打仗,遇到问题会问伍长、百户、千户,直到指挥,而你就是指挥,你还能去问谁?在战场上,决断只在一线之间,进攻还是防守,前进还是退却,都要指挥拿主意,在你的周围会有很多参谋,但是他们往往并不站在真理这边,决断的还是你,如果参谋比你高明,为什么要你当主帅?

  在变化莫测的战场中,如果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律,在角逐中展露头角,接下来只肖历经最后一关——坚强,就能青史留名,万古流芳。

  最后一关,坚强,更像是一场与自己的对抗,虽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当你真正面对几万人生命的消逝,能否依旧再敢手握兵权,从士兵们的尸体站立起来,去击败敌人;当你多次败在同一人手下时,再交锋之时,能否战胜软弱,禁得住两股战战;如果可以从一次次的失败中爬起来,向前,挑战,孤独地、痛苦地、血腥地走到终点,那么等待你的就是光荣与胜利。

  “所以名将之路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为。”

  行文至此,感慨历史总能给人一些经验,职场一路与名将之路似乎也有那么一点点相似之处。

  书中的徐达、常遇春、王保保都是名将,其中徐达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在与王保保的决战之中,他冷静、理智,用诡谲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战经验判断战机,一鼓作气,身先士卒,以雷霆之势破敌。他让我不免想到最近的一句对苏联军队的戏言‘给我冲和跟我冲,显然是两回事’,在那次决战的夜晚,徐达的一个决定让他掌握了胜利的关键——亲自上阵。

  “最大程度发挥士兵的战斗力,是将领的责任。一般来说将领们是利用自己的谋略和军事调度来达到这一目的的。然而当战斗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所有的军事智慧都无法再发挥作用时,将领们只剩下最后一招,亲自上阵。”

  战斗时,徐达将自己的部队放在阵前,无论士兵在何处奋战,都能看到徐达的旗帜,让士兵们都有勇气继续战斗下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却也是唯一的办法。

  置之死地而后生,徐达做到了,一代名将,青史流芳。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9

  这个学期,我把以前看过的《明朝那些事》又看了一遍,也就是在这一次的阅读中,我对那段历史和历史背后的故事有了些看法。

  从洪武到嘉靖,再到崇祯;从靖难之役到北京保卫战,再到李自世起义。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非常不容易。历史的记录,是要为我们揭示那沧桑历史背后的真实,何必用笔,把它们变得十分古板、无趣呢?《明朝那些事》写得很精彩,得益于它是网络小说,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戏说历史。

  想当年,将士们离别了自己的亲人,踏上了无情的战场;朝廷内宦官当道,忠心耿耿的人得不到利用,还随时有被杀头的危险;官员贪污,百姓叫苦连天,却没人治理……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中,涌现了一批让后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徐达、常遇春、王守仁、徐阶、海瑞、张居正、李时珍……

  《明朝那些事》中最好看的是写朱元璋的。朱元璋能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叫花子登上皇位,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又经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斗争,……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的不懂得珍惜啊!

  《明朝那些事》中的'很多章节是写忠奸斗智斗勇的。忠臣,是为国家利益竭尽全力的人,而奸臣,是为自己的利益竭尽全力的人。虽然忠臣会被奸臣迫害,但绝不会因为有了迫害,使那些忠心耿耿的人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这就是历史的精彩,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很长,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很幽默,你可以笑着看这段历史,看完了再想一想:明朝之后,我汉族雄风哪去了?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0

  最近看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幽默的文字让我很爱这本书。真的很佩服作者对人物的精辟描述,对斗争的精辟描述,对情节的完美把握。在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能够成功地成为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家境十分贫困。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中,大概是一无所有的贫农通过造反占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和尚,造反,皇帝,很简单的简历。没文化,能直接率领千军万马争皇位。他是军事天才,是人事管理人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培养不出不怕风浪的水手;舒适的环境,不能造就时代伟人;在安静的世界里,找不到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成了大霸主。正是青春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成熟而精于算计。

  我最佩服朱元璋的是他的各种技巧:果断,让朱元璋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可以让他在僵持的时候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宝合在一起,会让你在战场上完美指挥迎敌之道。如果你对任何事情都果断、冷静、坚持,你就会在困难的情况下找到机会。在这三个技能之前,我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最终我会在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也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发现很多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钥匙能打开胜利之门。当你带领一支军队去战斗的时候,当数百万生物的一切都在你手中的时候,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的时候,没有多少人可以放松。战争中,只有一次最合适。如果你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在关键时刻并不紧张。他相信自己的决定,这是自信,这让他一步步登上王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朱元璋成了我这辈子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必要的技能。他好像对我说:乱世无天才,但只要你有各种技能,你就会成功,你的技能可以帮助你达到成功的巅峰。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1

  承载千年岁月风华的一束光,是照进我心中的一束光,它赶走了迷茫,驱散了黑暗。它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成长的方向。它是一本带光的好书!

  此书是我的一位老师推荐给我的。记得偶然间和老师闲聊,我透露出了我对中国明朝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老师细心地发现了我的兴趣,建议我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这套书。只可惜我一时无法拥有此套书。老师看见了我的忧愁和心急,立马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这套书借给我,并允许我做批注。

  暑假期间,我带着对老师的感激和中国历史的兴趣,我在空闲时间,细嚼慢咽书中写到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此套书是当年明月先生写的,这应该是他的笔名。他在我心中是一位积极乐观的人。枯燥的历史事件,经过他的笔,却也变得那么生动形象,并能不断激起读者的兴趣,而且所写的内容也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他的文笔具有强有力的画面感,什么大军压境、两军对垒,仿佛使你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体验一下古人官场斗争的险恶和远征漠北的'霸气。

  《明朝那些事儿》描述的历史事件并不是死板地对历史进行客观地介绍,而是主观的将所有客观事实全部整合起来得出自己的见解。对于一个历史事件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立场来分析,最后加上自己的推断和见解,让人觉得十分有道理。虽然有些历史事件在官方史书并没有记载,但经过作者的延伸,解释、推断,我也可以透过那层掩埋真相的泥沙了解大概的真相。而这,让我更加渴望进一步去了解历史、探究历史。

  当然,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具有感染力。从书中,你会读到人们从手无寸铁贫苦的农民逐步登上皇位的惊喜,朝代从繁荣昌盛渐渐转变为腐败衰退的失落,以及结局时君王面临死亡时的铁骨铮铮。还有朝中大臣明争暗斗,皇帝的无能和无奈,人物思想斗争更是描述得淋漓尽致。这是我用心读过的第一本长篇好书,读书时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打开了百宝盒,自然难以合上。随后我又陆续阅读了好几本世界历史书,了解了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战、克里米亚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等。此书引导我成了一个关心历史,关心时事的人。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也不能丢掉历史,腐败的帝王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同时英明的帝王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外国对我国的入侵、欺压我们也会铭记在心。历史的使命需要我们去担当,所以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牢记历史,才能在未来担起责任!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2

  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迎着温暖和煦的春光,我翻开了《明朝那些事》,品历史之悠久,享生活之美好!善哉!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王朝——明朝的兴衰。那犀利的文笔,将任务的形象、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战争中,将领的运筹帷幄;朝廷里,百官的钩心斗角,无不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书中朱元璋的精明,于谦的正直清廉,张居正的'刚正不阿,王守仁的无懈可击,孙承宗的神机妙算,都使我感慨万千,而真正令我仰慕的还是徐宏祖(徐霞客)。精于权谋的野心家、政治家,在朝野中明争暗斗,为了地位,、权力去陷害他人,而却忘记了自由,忘记了生活。他们眼中的成功就是排斥他人,跻身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他们被历史制度牵着鼻子走,虽然为历史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人生并不成功,并不幸福。我只羡慕徐宏祖!

  徐宏祖没有选择当年的科举考试的方法出人头地,他从小就立志遨游四海,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不退缩。他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成功的人。而他的《徐霞客游记》也成为我国地理学的名篇著作。

  人云亦云不是一种好习惯,而是一种自卑的,毫无信心的做法。别人有自己的方式,你为什么没有?你凭什么没有?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像天上的繁星,地上的沙砾一样,数不胜数,却没有一模一样的。你可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没有人能克隆,克隆也是徒劳。

  成功的人生是美好的,谁都这样认为。但不精彩的人生,不独特的人生,却并不成功。因为,唯一成功的方式,依我看来就是——

  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3

  利用今年暑假的业余时间,我拿起一本关于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

  这本书的开头主要讲述了朱元璋从小就是农民一名农民,因为他无法忍受元朝的统治。他先是和尚,然后被诬陷起义,被迫投靠当时的起义团队。慢慢地,他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他比他强的起义团队,然后与元战斗了几十年。最后,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明朝成立后,朱元璋利用胡淮庸的便利“导火索”,废除了总理制度。内阁创造了。朱元璋一开始只是想把权力归咎于君主,但他错了。在后来的王朝里,任何内阁都会比总理更占主导地位。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丑陋的恶棍,一个专制的宦官,一个看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我也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军和孤独的英雄。读完这本书后,回顾过去,我发现我从书中看到了很多变化,人、物、环境的变化……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混合好一代王朝的瘴气,不都是因为“利益”而起的吗?

  在这本书本书中最让我佩服的人。他只是一名学者,但面对朱迪的起义,只有他没有退缩。他去了前线,找到了受伤的士兵和逃兵,并带领他们与朱迪竞争。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学者让朱迪遭受了很多痛苦。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普通的学者,可以在国家危机中挺身而出,这表明他有多爱国!

  在这本书的最后,我看到了一句话“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是的,我觉得铁铉是靠对国家的热爱和随时准备献身国家的信念生活的。

  我认为,如果我们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我们必须设定我们的人生目标。只有准确地认识到我们应该做什么和做什么才是正确的。

  虽然我们的国家现在不需要我们思考,但我们必须思考我们的未来。正如外国作家所说“为面包而活”,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的食物而努力。因为一旦我们不吃东西,我们就会饿死。更不用说保卫国家了,甚至他们自己的生命也消失了,还有什么国家呢?

  也许当我们有了这个信念,我们的人生道路就会越来越顺畅!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4

  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每个朝代都经历了建设、兴衰。想想五朝的勇敢将领明君,想想宫中的风起云涌,想想塞外的战争。我忍不住爱上了历史,拿起了历史宝典《明朝的事》,据人们说是小说。

  我一打开《明朝的那些事》,就被朱元璋的档案吸引住了,比如朱元璋,又名朱八八、朱重八。人生历程:农民、乞讨、撞钟、叛逆(这猛)、皇帝。只有几句话,幽默,让我笑。而且这套书不像其他历史学家写的那样高深,其实什么都不懂。而且这套书的作者就不一样了,用大家的话来写历史,完全打破了读历史书犯困的现象。幽默的地方会让你笑得停不下来,严肃的地方会让你屏住呼吸。这也是这套书的奇妙之处。

  读完这套书,我深深感受到历史也很有趣。洪武年间的成就,永乐大帝的神武,王守仁的'智慧,魏忠贤的奸诈,朱厚照的愚蠢,朱瞻基的开明……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我心中深刻,成为明朝兴亡的永久记忆!

  遇到这么多人,我最佩服的人就是王守仁。连圣贤都不适合他。我钦佩他的决心,决心在15岁时消灭敌人;我钦佩他的才能,读诗和书,穿杨;我钦佩他的勇气,带着少量的人和成千上万的敌人军队……他的人生很伟大,但他对世界的贡献却汇成了一句话: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人欲也!他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榜样!

  《明朝的那些事》带领我走进了历史的殿堂。作者让我热爱历史,理解历史,理解历史。我的感受只汇聚成一句话: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壮士悲伤,留下忧郁……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5

  读史使人明智,读了《明朝那些事》,让明朝成为我最为了解到一个历史时期。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法,向我们描述了几百年前明朝的皇帝、大臣的事情,跌宕起伏,趣味无穷。

  明朝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读这部明史时,有一位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王守仁。王守仁,明代心学创始人,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他最大的哲学贡献就是追求知行合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理念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浓缩。知,即理论;行,即实践。知行合一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王守仁认为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不仅要知道,更要做到,这对于读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可以用于实践的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这个核心教导了不知道多少中国人,甚至是那么多位伟人,至今还有深远的意义。

  王守仁还是一个伟大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和天才的军事家。他在正德年间平定宁王叛乱,几乎就是凭一己之力。在没兵、没粮、没政策的情况下,短短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宁王苦心经营数年的造**。不是宁王无能,而是王守仁确实太高明。王守仁的用兵,虚实结合,讲求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战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王守仁他还是一个心系百姓的人,为了百姓免坠涂炭,他孤身一人也要平定宁王叛乱;为了百姓,他不惜违抗皇命,说服掌权太监张永劝阻皇上进入江西;为了百姓,他毅然在暮年出山平定广西少数民族叛乱,最后死在班师的路上。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可以说他把光辉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我们后人至今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11-13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6-04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2-08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8-21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8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8-18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08-25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7-19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