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流浪地球》读后感

《流浪地球》读后感

时间:2025-09-13 08:14: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流浪地球》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流浪地球》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流浪地球》读后感

《流浪地球》读后感1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很火,我也看了。因为不过瘾,就开始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书有电影好看吗?有电影感人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未来的世界,几个世纪前,太阳的膨胀导致整个银河系逐渐被吞噬。人类为了求生存,建立了一个位于宇宙中的基地,并在地球上安装了数百个推进装置,使地球成为一艘巨大的太空船,开始了寻找新家园的旅程。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位父亲愿意牺牲自己的.家庭和生命去守护地球,最终通过众人的努力,地球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全的栖息地。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非常感动。通过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我们如今才有了这样美丽的地球。他为了人类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真的让我深受触动。因此,我们也应该好好爱护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它。然而,地球上存在着大量垃圾。无论是天空、陆地还是海洋,都充斥着各种垃圾。因此,我们需要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用餐时尽量少用塑料袋,将垃圾分类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中等等,这些都是减少垃圾的有效方法。此外,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水废气也是污染地球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小学生,我们可以从选择环保出行开始,为保护地球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以行动爱护地球,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走红起来,因为它是一位中国作家创作的作品,展现了我们中国人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但更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流浪地球》读后感2

  看完《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后,真的是震撼人心,不管是剧情上还是特效上,都展现了中国的强大。

  从20xx年,太阳即将爆炸,于是人类开始了长达17年的.“流浪地球”计划,帮助地球逃出太阳系。但由于木星引力的影响,地球将会与木星发生碰撞,众人团结一心,经过不断的努力,将木星引爆,并借助爆炸的冲击波逃离了木星的引力之外。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后15分钟,人们仍在不停尝试着寻找着解决的方法。他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毙,而是团结一心,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他们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类!

  希望与坚持是共存的。就像走在漆黑的巷道里,只有坚持下来,走到最后,才能看到光明。同样,如果在困难面前退缩了,那又怎能看到希望呢?只有奋不顾身的走下去,希望才会给你带来喜悦,带来光明。

  最后,希望大家抽空去看看这部电影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3

  上周,我有幸观看了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其中的科技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你能否想象未来的某一天,广袤的地球上,几百万架火箭同时飞离、浩瀚的宇宙中会有一个能够同时容纳几百人的庞大的空间站?《流浪地球》中就展现了这样的一个空间站。

  面对太阳的迅速膨胀,地球上的生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人们不得不采取行动,集中所有国家的航天资源,在宇宙中修建大型空间站。几百万架火箭同时从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地区、角落飞起。他们如同发现猎物的猎豹,如同盛夏绽放的烟火,残留在空气中的'白烟还未散尽,却已看不见火箭的影子。几分钟后,漆黑的宇宙中划过一道白光,接着,数以万计的白光划过黑暗,宇宙被照成了白昼,飞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

  “空间站已到达,准备对接。”提示音在各个宇宙飞船中陆续响起。庞大的飞船队伍快而有序,精准地与空间站完成对接。

  看到这我睁大了双眼,被这万千飞船划过的壮观景象所震撼,更被科技的力量所折服。除去影视中这些对未来科技的幻想,现实生活中的科技成就还有很多。

  例如,前几周我在新闻中听到一个团队研究出一个只有头发丝大小的芯片。通过植入脑内来治疗脑部疾病,而且不会引起人体排斥,虽然还未做过人体试验,但令人感到惊讶。再比如:国外的一个国家在今年上半年将实现空间站的商业运行,这预示着仅仅只能出现在幻想中的太空旅游,将要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这些科技成就仅仅只是万千星辰中的一颗。他们来自于一位又一位科技创作者辛苦付出。我们感受到震撼的同时,作为祖国的未来、世界的新鲜血脉,我们不仅仅要学习这些科技创作者的精神和品质,更要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用努力书写交给世界和祖国的答卷。

  相信世界,在新一代的努力下,能容纳几百人的空间站和万千飞船划出宇宙将不仅仅只存在于某人脑中或科幻片中的镜头,而是确确实实、真真正正存在的事实。那不是在遥远的未来,而是在不远的将来。

《流浪地球》读后感4

  读完《流浪地球》之后,便有一种肃穆感沉沉地压在心头,为这种“愚公移山”的无所畏惧和家园情怀,为文中筹备了两千多年的地球迁徙计划。

  文章很短,全篇以刹车时代结束后出生的“我”的视野展现着那个陌生的地球,用个人的目光横跨千年世界。在经历了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过后,地球终于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开启了漫漫的流浪之行。

  这则中篇小说带有素往科幻小说都具有的浪漫色彩和理性思维。这里八分理智夹杂着的两分浪漫的协同性,创造出了让人更为惊艳的火花——即人文情怀。虽说在那个全球理科至上的年代,人们对情感的依赖逐渐淡漠化。文中便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我”的父亲突然和母亲说要离开,因为他爱上了“我”的小学老师黎星。但是他又说过阵厌倦之后又回来,母亲对此毫无波澜。这种因缺乏的情感而产生出的对身边人的淡漠之感,对如今这个文化盛行、感情充沛的年代而言,可谓是叛经离道。在那样的环境中,人文社科类的发展更不用再说,这完全就是在奢望。可尽管如此,那深埋在地球迁徙计划之下的却是一种离开本源文化去流浪的情结,是一种不愿抛弃地球的私心与对故土的眷恋。这是我们中国式的浪漫,是安土重迁式的依恋之感。

  “中国式浪漫”是集体的——不是一个人当英雄。中国人的思想:家国天下,内敛不善表达感情、为了后代的和平可以奉献一切等等。美国大片看多的我们,在“个人英雄主义”“熏陶”下,会认为为天下大义一声不吭牺牲是件没必要的事。其实不然。这是文化的差别,美国推崇自由、独立,自己认为正确就可以。但中国不同,荀子说“民齐者强”,《易经》里说“二人齐心,其力断金”,毛主席也曾说过“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美国固然没有错,但是这是不现实的。超人、蝙蝠侠等超级英雄是虚构的,他们不可能存在在世界上,也不可能靠一个人就能拯救世界,拯救人类。在中国,我们推崇的是“组合拳”。比如说《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他们各有优缺点,互相补给,这才会取经成功。相较而言,中国式浪漫是集体的,不是一个人当英雄。

  “中国式浪漫”是富有人性的——是从人类自身出发。“永远保持理智”在这里似乎确实是个“最优解”,想要坚持信念,并且证实其确乎其实,这需要非人的毅力与固若金汤的信念。但是“最优解”在这里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那只是一个为了不费前人的心血与智慧的借口,一个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当自己的亲人、朋友、同胞以及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要共同毁灭时,这时候没有了国界。人们只想着不要让人类灭亡,要让人和文明存活下去。文中也说到“没有人,一切将不再有意义”。

  “中国式浪漫”是眷念家的——是不会抛弃家园的。在当人类面临巨大灾难时,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抛弃地球通过宇宙飞船寻找其他星系中得庇护供人类繁衍生息的星球。愚公移山,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搬家,答案就是我们不搬家。安土重迁,建设家园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浪漫。它不是简单的厉害相权,然后说我们绕过山去那边住;我们去海外殖民;我们家这飞船跑吧,而是这里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我要把山挖空把我的家变得更好;是这是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开;是我们生长在地球,所以要带着地球跑路的'浪漫。刘慈欣说过“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这是理想主义或者说理性主义的理念。站在数千亿年的高度上它是正确的,但作为人类来说,如果不想给自己的文明更多岁月,那么也就失掉了人与生俱来的浪漫。文中也反复提到了“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中国式浪漫”就是:家园,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中国式浪漫”是坚韧的——是从不轻言放弃的。一个民族、一个种族遇到困难不怕,但是要是没有了希望,或者说放弃了希望,那才是真正的灭绝。在电影中,火石,是推进器的希望。而推进器,又是无数个几十万人民的希望。有救人的希望,小队就能用自己的生命拖着火石前进,有后辈活下去的希望,老一辈人就可以从容赴死。即使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人类依旧努力拼搏,为了那个星星点的希望而奋斗。和文中“希望,是在我们这个年代如同钻石般珍贵的东西。”相呼应。“中国式浪漫”是坚韧的,是充满希望的。

  在文章结尾之时,“我”正值暮年,尽管地球已经离开了太阳系,当《我知道已被忘却》这首歌响起时,“我”却任然怀念,在一片昏沉的迷蒙中幻想着再次出现的蓝天白云,固态的空气融化,三颗太阳依次从地平线升起,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让大地一片绿。子孙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时的欢笑,妻子加代子向“我”跑来……

  刘慈欣在“逃逸时代”篇中写到:“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只要还有人活着,在岁月洪流之中,踏歌而行,便能读懂这份中国式浪漫。

《流浪地球》读后感5

  记得刚刚读完《流浪地球》的那个夜晚,放下书,走出房门,来到阳台的窗边,凝望着眼前的星空,思绪似乎已经飘到了半人马座,飘到了比邻星。刘慈欣曾说过:“一篇好的科幻作品,就是当你读完后,抬头仰望星空。”

  《流浪地球》是一篇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太阳即将“氦闪”,吞没整个太阳系。人类启动“流浪地球”计划,漂泊到半人马座A星C——比邻星,成为它的行星。故事篇幅不长,却充满宏大的想象。我认为其中最令人震撼的便是“流浪地球”计划本身。光是将地球作为星际飞船本体实现星际旅行的想法,已经是前所未有的,更别说支撑这一想法的各种科幻元素,如地球发动机、记忆遗传、地下城……它们让这个不可思议的设想变得合情合理。

  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描写,让读者对整个事件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明明是科幻小说,写得却真实合理,其中的细节无一展现着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的科技技术又告诉我们这并非是现实存在的。想象与生活的结合,对人性的诠释,无不让读者沉思。

  这篇小说的第一句话:“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就揭示了它的与众不同。其他的`科幻小说大都是从一个很大的尺度上来写,但这篇却以小见大,从普通人“我”的视角来写。我认为,小说里描写的“我”身边的人,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我”的妈妈麻木、平淡,爷爷见到雨水时的兴奋,加代子的善变、阿东的顽固等等,都代表着社会上不同类别的人,而这只是其中一处精妙的写法。再说“流浪地球”计划,一说到世界末日级的灾难来临,更多想到的就是制造各种高能飞船逃离,这个做法虽然可行,但只能带走有限的一部分人类,在道德人性上是不合适的。可作者刘慈欣却想到让地球成为“飞船”,开出太阳系,完美解决了上述的问题,真正做到了解救全人类目标,这个想法还有地球发动机等一系列的技术支撑,地球发动机又有重元素聚变来完善,这一系列的想法超乎现实却又合乎逻辑,不得不佩服作者大胆的设想和缜密的思维能力。

  《流浪地球》的构思之精巧,想象之宏大,令人惊叹,我认为这篇小说值得大家好好去读一读。

《流浪地球》读后感6

  今天,我看了一本已改编为电影的科幻小说,名为《流浪地球》。它讲述了一个从太空技术的视角探讨地球未来的多种可能性,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把地球当成交通工具,向宇宙深处航行、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流浪地球》所讲述的未来,是生存环境非常严酷的未来;在种种有关与地球未来的设想中,“流浪的地球”是其中的一种可能的设想。但是,《流浪的地球》也对未来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让更多青少年读者和科学家们来提供答案。

  对于《流浪的地球》这本书,我比较推荐“超新星际元”和“流浪地球”两段。因为“超新星纪元”写出了人世间的善与恶;“流浪地球”写出了地球人民面对危难时众志成城和就算只剩一丝希望也不放弃的精神。

  “超新星纪元”讲的是一颗直径为太阳的23倍、质量为太阳的.67倍的恒星爆炸于离太阳系很远的宇宙中,但因为爆炸后产生的能量过大,那庞大的能量进入到太阳系,并对地球造成了伤害,令整个地球上13岁以上的人在它到来的几天后会死亡,届时,整个世界就只有13岁的和13岁以下的人了。

  这本书给了我面对挫折时那源源不断地勇气,也告诉了我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7

  我和小豆子去看了《流浪地球》。他觉得挺好,我觉得看不清,除了中文和日本人说的"一马丝",别的都听不懂也看不清字幕,也就是说近视眼不适合看电影。

  小豆子说,电影里最后虽然避免了地球的碎裂,但是地球依然要向远方去流浪。从整个流浪过程来说,与木星的这次接触只是一个小步骤,对整个流浪过程没有决定性的影响。电影的最后没有给人松一口气的感觉,反而是让人觉得好无力。

  我说,这是向死而生。

  中国传统的艺术家有一种清高的品格,不愿艺术为世俗所累。而中国的艺术有道家的传统,形上学的味道更浓一些。道家是无畏生死的,庄子鼓盆而歌便是很生动的例子。因为道家的影响,中国的作品中总能看到一种超然的态度,并且对于死亡的谈论也非常常见。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皆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皆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死亡无一例外的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人生则不过是寄生客栈而已,从降生起我们就在走向归途,走向那片虚无和寂静的领域,那里既无此岸亦无彼岸,是永恒的遗忘的深渊。

  如果历史的看待死亡,便可稍稍免去一些苦楚。文艺中的死亡并不见得就是生物学上的,而是一种苦楚,一种无可奈何的苦楚,人渺小的没有一丝丝法子去化解。

  不能化解,只能超越,站在远处,站在高处,站在苦楚里,随他去。

  刘培强作为一个个体,做出了牺牲,但是刘启还活着。

《流浪地球》读后感8

  寒假里,爸爸带我去看了《流浪地球》。影片讲述了太阳在未来将会氦闪爆发,为了避免灾难,人们给地球装上了行星发动机,让地球停止自转,飞离太阳系。这个计划被称为“流浪地球”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有无数的人为此丧失性命。

  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希望如钻石一样珍贵。”是啊,如果没有了希望,地球就无法飞离太阳系;如果没有了希望,人类就可能灭亡。影片里,人们造出了行星发动机,因为人人心里都想着让自己的子孙一代代延续下去,这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希望。虽然许多人倒下了,一些人更是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倒下,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坚强地走下去。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死亡,人们不敢行动,坐以待毙。为了希望,全球都组织起救援队,把“火石”运送到行星发动机上,给行星发动机提供能量。

  当地球经过木星时,由于木星引力,地球即将撞上木星而毁灭,很多国家的救援队都选择了放弃,只有中国的救援队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颗坚强的种子,它的名字叫“希望”。影片最后,刘培强中校在太空驾驶着飞船撞向了木星。在韩朵朵一番感人肺腑的鼓舞之下,全球人民又看到了希望……最终,地球被拯救了。

  影片中的地球已经成了一块不毛之地,人类的生存环境又回到几万年前的冰河时代,但人人相信地球一定会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因为人们心中都有一颗“希望”的种子!

  现在,我们虽然没有遇到灾难,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选择“希望”,勇敢坚强地走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流浪地球》读后感9

  短短薄薄几十页一本书,我居然断断续续看了3个多小时,艰涩辛苦追完实属不易。许多情节过程要停下来慢慢琢磨理解体会,想象出来实际的画面会是怎样。

  比如地球发动机的样子,位置,他们从石家庄那边的太行山口登入地球发动机。

  比如人类的大城市早已毁灭,高楼在大海上面,想了好久也没搞清楚是怎样的画面。

  比如参观完毕他们要从南半球回到自己的家,我就没明白,从大海直接上了地球发动机再下来不行吗?

  这脑洞开的太大,我一时想不通。读起来真是千辛万苦,觉得我需要至少再看两遍才能勉强明白。

  故事梗概:

  从三个时代说起: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

  刹车时代。太阳要发生氦变,科学家、设计家、星际舰队、联合政府合作起来千辛万苦造好的地球发动机,可以替代太阳给人类暂时送去光明和推动力。在地球发动机的推力下,地球停止自转,在公转加速度的前提下,在远日点接近木星处,依靠木星的超巨大引力,脱离太阳引力螺旋飞出太阳系。

  逃逸时代。飞出太阳系之后,愚蠢的.人类凭所谓放大镜和若干数据,就开始自作聪明,认为科学家设计家联合政府都是骗纸,认为太阳不会爆炸。暴力处死联合舰队,擅自停止发动机的运行。

  流浪时代。剧情开始狗血反转,太阳爆炸了![捂脸][捂脸]人类终于又一次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把地球航行到了半人马星系,一个有三颗太阳的三体星系。而地球也停不下它永远的流浪命运,流浪地球终于活了下来。

  和三体类似,有无数个罗辑一样的英雄受到冤屈牺牲,成全了一群弱智[捂脸][捂脸][捂脸]真是悲痛到无语

《流浪地球》读后感10

  在未来,太阳最终将会变成红巨星,吞噬地球,人类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进行星际移民,目标星系是半人马座比邻星。但是对于移民方式存在飞船派和地球派之争。飞船派计划人类乘坐飞船逃离地球,但是依照当时人类的技术,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由于飞船设计的太小,内部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地球派则计划在地球上安装发动机,使地球飞向比邻星。最终执行了地球派的计划。

  依照地球派的设想,人类的逃亡过程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第二步,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到达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本文为处于流浪时代I的我回忆逃亡过程的前三步。逃离过程中一方面要应对地球逃离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和飞船派进行抗争,使得地球逃离计划能够成功执行。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地球成功逃离了太阳系,进入流浪时代I,加速飞向比邻星,等待着地球的仍然是长达两千四百年的的漫长飞行。

《流浪地球》读后感11

  千年之后,太阳即将毁灭整个太阳系的星球,而我们不愿坐以待毙,决定带着地球寻找新的太阳,展开一场流浪之旅。我们发动了地球引擎,将地球带向新家园,这个被称为“流浪地球”计划的伟大冒险。当我们抵达木星时,我们打算利用其巨大的引力将地球从太阳系中推出去,但由于发动机燃料不足,却意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地震。所有人都拼尽全力阻止灾难的发生,可惜无法逃脱木星的吸引力。就在危急关头,主角刘启想到了一个疯狂的办法:点燃木星,使其爆炸并推离地球。于是,地球开始了更加艰难的流浪之旅......

  没有人听从他们,只顾返回与亲朋好友做最后的告别,刘启和朋友们的计划陷入困境。看到这儿,我在想:人类终究自私。相互斗争,除了失败以外,没有好处,人类又何时能放下分歧达成一致呢?何时又能把大家的利益看成自己的使命?这样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争执战争、极寒、地震、缺氧,让地球发动机无法运转,无法得到原料,让地球向木星坠,人类将会加快进步。

  当人们意识到拯救地球的重要性后,他们努力让地球上的发动机点燃能够将我们推向木星的火焰。虽然还有一段距离要走,但正当我们临近成功之际,领航员刘培强,就是刘启的父亲,选择引爆了领航员空间站和木星,最终英勇地牺牲了。这是一个悲剧,也是刘启与他父亲的最后一次告别。然而,这也是一个美丽的悲剧,因为人类得救了,地球得救了。地球开始了新的漂泊之旅。刘培强知道,在“领航员”空间站上等待是绝对安全的。但他选择了牺牲自己,因为他知道人工智能莫斯已经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将执行“火种计划”并逃离地球。相比于那些只想回家,不愿浪费一点时间的'人,他宁愿与儿子永远告别,为了拯救世界而牺牲自己。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身边的警察、消防员、医生......还有许多热心人也是如此。在危急时刻,他们选择勇往直前,拯救生命,而面对的是绝境甚至死亡。我们万万不要等到那时才珍惜亲情,放下琐事,再多的仇恨和抵触都抵不过亲情的重要性。

  在火种计划中,人工智能莫斯放弃地球,想带着人类以及动物植物的受精卵逃跑,繁衍新的人类。我想这样的人类毫无感情,他们没有亲人没有父母。正如电影中所说的“我不想那一别成为我与儿子的最后一别。”人类守护的不仅是这个星球,更不是人类的生命,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深情,这样人类的历史传统美德,才能祖祖辈辈的,发扬下去。

  看完这部影片,我没有陌生的感觉。千万年之后,说不定“流浪地球”会成为现实。流浪是遥远的,而感情和热血是现实的。珍惜与亲人的时光,珍惜自己的生命,让生命变得有价值。

《流浪地球》读后感12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流浪地球》。因此,我特意去看了它的原著——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发现小说和电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流浪地球》中的未来,太阳即将死亡,其威力可以吞噬海王星。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人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并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经受了岩浆的不断侵袭以及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作为科幻小说,作者大刘的想象宏大瑰丽,描写出的`宇宙无边无际的孤独感和冰冷感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让我觉得整个地球亦或是太阳系甚至是银河系都显得非常的渺小。不仅如此,小说还透露着现实的的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在种种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中,正隐含着人类对种种现实问题的深切思考。

  大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的科幻小说把人类的感情作为重点。比如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这也是整本书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然而书的结尾却给人漫长而冷漠的绝望。地球航出了冥王星的轨道,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人们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把五千多名地球派残忍地处死,可没过一个小时,太阳就爆炸了,地球派所做的一切被证实是正确的。幸存的人们带着地球开始新的流浪。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特别难受,像是有什么东西卡在心里。或许编剧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因此电影在这一处做了很大的改变——希望不是等着别人来解救自己而是大家行动起来,永不放弃。在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八千米高的喷射火焰依旧无法点燃木星,吴京扮演的角色驾驶飞船,带着飞船上的三十万吨燃料,为火焰续上了最后一段燃烧的距离,创造了奇迹。

  “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路。”是啊,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守住自己认定的希望,总有一天你会得到所有的回报。

《流浪地球》读后感13

  《流浪地球》这本小说很短,很快就看完了。

  这本科幻小说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地球人类经过50亿年的进化,绝大多数人在关乎自己生死存亡的问题上居然那么弱智。

  太阳的演化规律这种的不是特别复杂的自然规律,又关系到50亿年后人类(正是故事中的人类)命运,那时候的人类应该是深刻理解而且非常坚信才对其正确性才对,毕竟这是一个人类(故事中的人类)已发现了50亿年的规律啊,如果有错的话,应该早就被发现了吧,所以怎么可能仅仅凭借一时发现太阳的某些参数和400年前一样,就将其推翻?存在了50亿年的理论,居然是错的,人类有多么弱智啊!我想问一下,科学家呢?他们都死光了吗?既然最后他们所坚持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当时就找不到可靠的证据来反驳那荒谬的、突然产生的想法吗?

  接下来,弱智的人类推论这是小部分人的骗局,然后就把领导地球逃出太阳系的五千人处死。刚处死完,太阳发生氦闪,真的变成了红巨星,吞没它周围的行星。我想问一下,好如果是骗局,那些设置这个骗局的人们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太阳不会膨胀毁灭地球,他们费那么大劲把地球推离太阳系,推向一个不确定的.、很可能走向灭亡的世界,他们自己不也得灭亡吗?这个骗局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什么好处能超越自己的生命呢?那些被处死的人不能为自己辩护吗?就这样轻易的被处死了。处死他们的那些人,一点逻辑思维都没有吗?

  假设人类平均25年繁殖一代的话,50亿年,人类繁殖了2亿代,竟会进化得如此弱智,这符合自然规律吗?我怀疑猩猩进化2亿代也不会比那些人更弱智。

  我真的觉得《流浪地球》好弱智。

  电影我还没看,不知道电影中如何弥补这种弱智。

《流浪地球》读后感14

  今天看完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知道这本书还是因为前阵子大火的同名电影。电影我没看过,但刘老师的《三体》之前有看过,确实是脑洞大开。这次正好出差时再机场看到这本书,于是买来看看。

  《流浪地球》里有几个短篇故事组成,流浪地球是其中的.一篇。故事依然超现实主义,读完了让人有种“哇,还可以这样操作!”的感叹!

  比如地球两极之间的通道,完全依靠地心引力来做动力,实现两地之间的通行。简直不要太方便。可是,这个“南极庭院工程”充满了危险,于是,一艘“落日六号”的飞船就被困在了地壳中,形成了另一个故事。

  书中人们对宇宙、外太空的探索特别热情。当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前往地心、宇宙遨游、冷冻睡眠、电磁战争...像是一个个未来大片的感觉。不过,总觉得有莫名的熟悉感,不知道是不是在哪个电影里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情节。

  有的小故事之间有关联性,看一遍可能还理不清,多读几次会有不一样的领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流浪地球》读后感15

  我是不喜欢科幻题材的小说的,说起中国的科幻,是绕不开《三体》的。十多前《三体》成名的时候,我买过实体书,手机上也下过电子书,无奈没有一次是完整看下去了的,可能女性天性对这类题材的书没兴趣。这两年沉迷耽美小说,不可避免了接触到耽美大神级作者priest了。她的最新作《残次品》是一本构架宏伟的未来星际长篇科幻作品,这是我第一次完完整整看完的一部科幻作品。

  《流浪地球》的卖点之一就是《三体》的作者刘慈欣的作品了。科幻小说、电影在中国都是小众作品,以前看过的科幻灾难性作品大都来自美国,大多是以拯救地球为题材。而这一次,《流浪地球》不仅仅局限于拯救地球,而是拯救人类,拯救我们几千年人类的文明。现在我们也不再避讳说地球的毁灭,就是太阳从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自然书里就在说,现在的太阳是中年的太阳,那么有一天,亿亿年之后或许就是太阳的老年、终年,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及至我们的地球也有毁灭的那一天。《残次品》作品的构架中,地球已经是远古地球时代了。

  原著中的文字转化为视觉呈现、想像成为影像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感谢《流浪地球》还是比较成功为我们呈现一个视觉感观上的盛宴,宏伟的空间观、精密的太空仓、别有洞天的地下城,铁甲洪流般的运载车.....让一切物理上的东西活化成情感,还有参与其中的人类,无数人挺身而出上演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九生一死的幸福。

  影片的最后,吴京带着整个空间站作为火柴点燃木星。空间站上有三十五万个受精卵,有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所有的DNA,就这么带着这些东西燃烧殆尽了……我是不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虽然是文学创作,可以有适当的想像和夸张,但是作为地球的小我怎么也得为人类的繁衍和文明让步吧,其实换一个方式,留下这些东西在空间站,分出一个带着三十万吨的燃料仓点燃木星不就可以了。

  我想,作为水和二氧化碳组成的碳基生命的人类是脆弱的,我们没有花草树木的逢春再生,没有钢铁磐石那样能遭受千捶百炼……但是碳基生命的人类也是最坚强的,我们有着可以为之牺牲自身的家国情怀,有着亲人爱人牵牵拌拌的绕指情愁……

【《流浪地球》读后感】相关文章:

《流浪地球》读书笔记09-13

《流浪地球》读后感01-29

《流浪地球》读后感08-24

《流浪地球》读后感05-30

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01-24

流浪地球观后感01-26

《流浪地球》观后感09-27

流浪地球观后感01-04

《流浪地球》观后感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