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
“生活给了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感谢本书,让我获得了解脱和治愈自己的方法。
本书基于阿德勒的理论体系,帮我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是来自过去。当哲人平静地说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时,我的思绪有瞬间的凝固,然后瞬间豁然开朗。是的,是瞬间原谅了某些人和事,瞬间释怀了那些不想再提及的曾经,瞬间觉得自己离幸福很近,瞬间——放下。
我认为我不是个执念很重的人,虽然“过去”——直白的说是我的原生家庭——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我的选择我的判断,但当我终于有勇气执起他的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感受到他带给我的安全感和幸福时,其实我已经将所谓的过去深埋心底,虽然仍旧不能释怀,但我试着遗忘——既然我不能改变血亲的事实,那我只要做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就好,一切都只是一种义务。
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实我还是有偏执的一面存在,虽然我对自己说我会遗忘,但每当亲人夸赞成年后的我对父母如何孝顺时,我却沉醉在每每父母那愧疚和抱歉的眼神中不能自拔,我一边鄙弃着自己的“恶毒”心思,一边享受着那种“报复“的快感,痛并快乐着……
然而,我遇到了正面管教,继而认识了阿德勒,如果说正面管教让我不再纠结那些所谓的伤害,让我理解那只是他们不懂爱我的方式,那么透过《被讨厌的勇气》所呈现在我面前的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让我更加释然和解脱——过去的好与不好已然成为过去,它已影响了我那么多年,为什么我还要让它继续?放下过往其实是放过自己,当我有勇气走入婚姻并将我的女儿带到这个世界,那些过往早已不能左右我了,曾经的不释怀也不过就是一段不开心的经历——仅此而已。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在没参加读书会之前我觉得在人际关系这个层面我没什么可纠结的,因为我狭义地定义了“人际关系”。感谢19班的Lisa,这个学理科的女生以其思维和逻辑的`缜密呈现给了我对“人际关系”更全面的认知,使得我更清晰地理顺了自己的问题。
她总结的人际关系包含三大矛盾:比较、竞争及权力之争。从前,当我烦恼体重直线上升、考试考不好、与父母意见不一时,我不认为这些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但现在当我仔细且深入地探想这些烦恼问题的目的时:在意体重源于比较,考试是为了竞争,而执着于对错则是对权力的争夺,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说法,其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人际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要得到別人的认同。即,人的烦恼在于离不开群体,却不知道该如何合适的、把自己放置在群体中并让自己成为有贡献感的人。
接着,“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打开了一扇改变我命运的大门。原来——我的人生就只是我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做的如何都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的人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与我无关的人生,别人如何做、做的如何也与我无关。如果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即,在“我”的课题中做好决策者和承担者,在“他人”的课题中做好旁观者或援助者,忘掉别人的标准,感受自己的幸福,就已经足够圆满了。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我常说“等我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如同我将我的人生界定成“一直在路上”。可其实,人生中只有现在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与其纠结过去或忧虑未来,不如在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就像书中所说:“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曾公曾说:“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活好了当下,就活好了一生!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
最近读完《被讨厌的勇气》,它没有小说那样华丽与曲折,但却给人无比的力量,让人深刻的反思与启发。全书围绕哲学家与青年人的辩论与对话展开,深入浅出,余味绕梁。
我们会骄傲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身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身的位置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身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区分清楚到底是自身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身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身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如果你的孩子没那爱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身的课题。家长命令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身目的'、面子或者是自身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骗,孩子们才变得叛逆。因此面对孩子不学习的情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诉孩子这是他自身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身决定就行,并且要对自身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如果你不想被人讨厌,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身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显然,这种对自身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我们都想不被讨厌,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身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讨厌”是我自身的课题,我有权利自身选择;“别人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办法左右。即使有人讨厌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这一点,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世上或浅或深的行走。在我因为恐惧而只能躲藏时,在我被难过压得不敢迈步时,它是我珍贵的救赎。它助我走出荆棘,并向更远的未来开战!
那份珍贵的救赎,是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从一个平凡的情景入手,由小事引出了一个个让人顿悟的道理。
青年有位朋友,多年躲在自己房间中闭门不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但是他害怕踏出房间,只要他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青年认为,朋友可能是曾经遭受过心灵创伤而造成这样的现状。
哲人却认为,这与过去没有关系。“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有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哲人的观点基于阿德勒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用一位青年和一位哲人对话的形式,探讨如何接纳自己、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获得幸福等人生话题,作者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都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忠实追随者,因此这本书也被称为“阿德勒的哲学课”。
人往往缺乏“被讨厌的勇气”——当对方没有回复你的请求,你担心是对方讨厌你;当对方向你借钱,你担心拒绝让对方生厌而违心同意;你在陌生场合害怕表现,担心别人的指指点点……这些表现的本质都是惧怕在社交关系中被讨厌,但事实上,我们都应该学会“被讨厌的.勇气”。我们常常与他人比较,形成对自己不必要的期待,但就像哲人所说:“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当你不敢接受,不敢拒绝,不敢面对,害怕再次被别人讨厌时,请记住这句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读完这本书,我好像一下子顿悟,满心欣喜与畅快。我会永远记住这些真理,我将做到“不惧黑暗,开战未来”!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4
《被讨厌的勇气》看了第一大章,这样的哲学书没看之前我以为会比较晦涩难懂,鸡汤一类的,但是看了之后并不是,它没有像其他书一样作者阐述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是通过“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引出阿德勒心理学,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每看一张都会颠覆我的认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你以为的愤怒其实是被捏造的。书中描写了“青年”新买的衣服被服务员端过来的咖啡弄脏了,“青年”立马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其实并不是因为被弄脏而发怒,而是要用发怒这个目的来警告震慑该服务员。
这让我想到,在教师中,有学生调皮不守规矩,有的老师会非常愤怒,大声呵斥,仿佛那一刻被点燃,让他抄一百遍两百遍词语单词。其实也是在泄愤,用愤怒震慑学生,让他乖乖照做,以彰显老师的权威。而且学生可能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者觉得老师水平不行,如果学生犯了更大的错误,老师该如何处理呢?因为你的底线“愤怒”已经亮出来了。思考要用另外的更好方式管理学生。
2。我们的不幸福是由自己选择的',幸福也是由自己创造。有些人现在不幸福会在过去找原因,比如童年不幸,家庭条件不好,外貌不行等。但是在过去找原因,沉迷于过去,不去立即行动起来是没用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爱自己,要有自信,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学校时代都会很羡慕某个人,想成为他,我也不例外。但是不可能,你只需要做到“你自己”就可以了。
幸福由自己来创造。你想要有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有想法就要去行动,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想减肥(确实要减肥的地步)就去制定减脂餐,跳健身操,跳绳等。想要拿高工资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是达到目的的必然途径。
而且,书中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现在觉得“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而且因为缺少了“获得幸福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5
20xx年,应该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败。同时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实是从一开始就在冥冥之中决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接触到什么样的人,人生能走多远。
其实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我羡慕着周围的人、我也希望我能变成其他人。我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也有限,没有背景、没有房、没有车、没有钱、大龄女性还没结婚、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人生何其失败,想要的都没有。想争取的从来不会到我手上。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越长大越发现“万事如意”太难了…申博士失败、国考失败、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惨痛经历、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绝望。也许我的一个借口吧。我已经分不清自己走到这里是实力还是运气,我觉得运气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会在运气“用光”的时候这样颓然不振,对过去、对整个人生都充满了失望。
也许是自己已经经历过一遍了,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实道理很简单,天生的因素和过去没有办法改变,出生的时候也没有人问过我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以这种方式生活(我其实。真的宁愿我从未来过,这个想法一直没有改变),但是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我们都有重新选择如何去生活的权利。所以,过什么样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也许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独终老,那么我也要让自己开心快乐地孤独终老。
人生贵在不断学习、不停思考、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这个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给自己的。这本书,仿佛让我自己复习了一下20xx年的痛苦与释怀,有很多时候,这些道理,不经历,永远没有办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应该进行比较,做自己就好。活在当下,认真活着。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
读哲学类或传记类书籍目的,不是为了拔高思想境界,也不是为了复制他人成功,只是为了学习他人对事对人的态度,处事做事的逻辑,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后遇事有迹可循,可以更豁达从容。
烦恼大多源于人际关系,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我们无法脱离人际关系独立生活,但只要我们处理得当,是可以改变获得幸福,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气。
生活中,我们大多不是关心如何看待他人,而是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如何更有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可以增加自信,但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会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就会变的轻松自在,不在两人关系中看自己的价值,不因得到某人的表扬而感到喜悦。想获得贡献感,可以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体中看自己,看在团队、部门或者公司中的价值,不要局限于两人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与人之间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对别人的关心鼓励属于横向关系,尽量减少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的纵向关系,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7
最近刚看完《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有两个点,我觉得有点难以理解。
01.过去的经历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取决于当事人如何看待。
阿德勒的理论是不看过去,不看未来,关注于当下。不要因为过去的生活影响甚至限制你现在的生活。
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你无法改变。对于过去你要如何定义,完全取决于当下的你。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不住地感慨,这个对很多人来说是不是有点残酷呢。因为它不认可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全依赖于当事人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件事。
忽然想到电影《素媛》中的主角,明明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对她产生了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但按照阿德勒的理论,应该与过去的事情分离,那已经过去无法改变,应该积极地看待这件事,如果因此而苦恼,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勇气与过去隔绝。
虽然这个道理是正确的,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很残酷啊!已经遭受了残酷的事情,还要靠自己积极地走出来,如果没有,那是因为你不想走出来,可能有其他的目的。
可能对于一般经历的人来说,这个理论蛮好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现在,活在当下。但是对于那种经历过比较深的痛苦,比如经历过X侵,家暴,童年虐待的人来说,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脱出来,比较难。主要是这个理论认为,如果不能从过去的经历中解脱出来的话,那是因为当事人有其他可能自己都不清楚的目的。这点有点残酷。
也就是如果你遭遇不幸,但要能自己走出来,不然就是自己不想走出来。
02.他者信赖。无条件地相信别人。
“请你想象一下这种情况。在某个家庭里,晚饭结束之后,餐桌上满是餐具。孩子们回了自己的房间里,丈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只有妻子(我)在收拾。而且,家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个人打算帮忙。如果按照常理考虑,这种情况下,妻子(我)就会产生“为什么不来帮我?”或者“为什么只有我干?”之类的怨言。
但是,这时候即使听不到家人的“谢谢”,也应该一边收拾餐具一边想“我对家人有用”。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也许会被欺骗、被利用。但是,请你站在背叛者的立场上去想一想。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继续无条件地相信你,无论遭受了什么样的对待依然信赖你。你还能对这样的人屡次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吗?”
这个观点也是无法认可。屡次做出背信弃义行为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对于上文中提到的案例,当妻子在收拾餐盘时,应该乐观地想,我是在为这个家庭做贡献的。而不要去想“为什么总是我?”这样就会有价值感。
但是如果确实承担了更多的家庭义务,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但另一方面也会不会助长了对方偷懒的意识呢。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主动看到你的付出而感动,而有可能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
信赖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但这个假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善良的。阿德勒也确实这样认为,他认为没有人想做恶。
以上是两点我有点不能接受和认可的地方。
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我是优点大于缺点的。读完收获还是蛮多,甚至帮我解决了一个心魔。简单地罗列一些阿德勒理论的一些观点:
1.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2.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3.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4.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
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5.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6.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7.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8.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9.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10.以前有位作家曾引用过这样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来自一部小说。
11.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共勉!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8
读完这本书最核心的收获是:人的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从时间轴上来看,人的一生是由很多个不停连续的点构成(我理解为随着时间流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就像自由跳舞一样,只要跳动就会离开原位置,但是刚开始跳舞的时候我们是不明确最后会停在那个点上的,不知道未来会遇到谁,发到什么故事。这也是人生未知的魅力所在。我们要聚焦的、能把握的就是每一个此时此刻。
人是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最终会变化成什么样子,起决定因素的是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我们的现在就是曾经每一个选择的叠加结果。换句话说,幸运是我们的选择,不幸也是我们的选择。——“人是会改变的”是本书论述的前提。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2个人,所以说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活。譬如你生下来没有人喂食,你活不下去的。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就要处理人际关系。性格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思想、是行为的倾向性、是生活方式的体现。处理问题的方式又和我们的性格有关,可以说,性格与人际关系相辅相成。
性格里,有些人自卑,有些人自信,有些人自负,这些都是人追求优越感天性过程中产生的。不管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因为无法达成理想中的自己,又不能接受自己的无能的行为表现。自卑感是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低,有“我做不到”的意识。可以从完成小目标开始来增强对自己的了解,建立“我可以”的自信心。如果是自卑情结,思维逻辑是“因为我……所以做不了……”,强行给事件建立因果关系,以此作为不愿意改变现状的借口。表现的目的是为了将人际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没有意识到是在不断的对自己撒谎,在对他人撒谎,这种情况是很难改变的。
自负是放大自己的能力,是达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又想显示自己特别性的一种手段,以此营造出虚假的优越感。生活中也有夸耀不幸的,用不幸的事件或过去作为支配对方的武器,比如有些人会拿原生家庭作为自己行为不当的借口,本质上也是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用不幸显示自己的特别,在弱势的情况下仍然要掌控主动权,以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老话说,缺什么就炫耀什么。
那如何恰到好处地获得幸福呢?作者认为幸福不是为了获得别人认可的优越性,幸福是追求在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而自由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所以,幸福是获得人际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要活得自由,就要达成两方面的人生目标——行为层面的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心理层面对应的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我认为完成这两个人生目标的过程也可以是建立自信的过程。
自卑、自信、自负是源于人追求优越感天性,自卑和自负是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没得到什么”上,产生了“我无能”的意识。自信是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给予了什么”上,产生了可以“我可以做更多”的意识。自卑自负是以自己为中心,他人都是需要发动战争攻势的敌人,战胜了就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战败了也要找借口说服自己没有输。自信是以他人为中心,他人都是可以信赖的伙伴,想的是我可以为这个人、这个团体付出什么,在贡献中收获价值感。自信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行(普通),并将关注点转向可以努力改进的地方,最终形成“我有能力”的心理意识。
自立的人有贡献,有贡献的人能与社会和谐相处,能和谐相处的人有价值感,有价值感的人有自信。自信的人能接纳自己的不足,能变得更好。
此外,作者还提到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做到课题分离,即这件事的结果该由谁承担?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就好比可以将马儿带到河边,可以鼓励它,可以提供援助,但喝不喝水我们不能强行逼迫。就像孩子学不学,我们可以引导但不能用武力等让他屈服,这样会让亲子关系僵化,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关于课题分离,作者提到的“回报思想”对我也是很有启发——无论别人做什么,最终决定如何做的都是自己。比如有些人就是很喜欢请客请来请去的,喜欢AA制干脆利落的人就会很困扰,觉得不回请又欠着别人什么。这时候区分请是别人想请的,你可以拒绝,也可以选择不回请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把握此时此刻、自立、与社会和谐相处、自我接纳、信赖他人、为他人贡献获得价值感、课题分离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气,这就是我全部的收获。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9
读这本书之前,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人是追逐快乐的机器,我们不论做什么,最终都是想让自己得到快乐。我仔细体会了一下,只要把“快乐”理解的宽泛一些,人生还真就如他所说,一直在寻找快乐的道路上。
为什么说起了“快乐”呢?我一直纠结于平淡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份一眼望去看不到前途,却看得到退休的工作,没有兴趣也找不到价值。每天被自己的这些情绪麻痹着,免不了的怨言和负能量。这样的心态,我怎么能过的快乐呢,如果这样的生活是不快乐的,那么就与上述“人是追逐快乐的机器”的观点相悖了,既然认同了人生应该快乐,那么需要改变的就应该是我现在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感受到快乐,就不可以一直这样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如何才能改变呢?感谢好友推荐,让我读了这本将大师的观点深入浅出,用对话的模式讲述出来的《被讨厌的勇气》,第一次读到书名,我认为是“令人讨厌的勇气”,读罢方知是“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零基础学员少了许多障碍,多了些思考、共鸣和感悟。同时也感谢这个勇敢迈出第一步,鼓起勇气开始写读书笔记的自己。深夜,顶着感染“永恒之蓝”的压力。
一、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哲人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如何生活。
比如中学时期的经历,让我失去了对学校社团活动的`兴趣,选择了安静自由甚至散漫的大学生活,本科同学们的就业经历,让我决心要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走到今天的每一步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没必要哀怨过去的不如意,也不必抱怨现实的不温柔,是我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缺乏改变生活的勇气
哲人说,尽管有些不自由,但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也就是说及时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简单的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和休闲的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的勇气。
哲人的这些话,感觉字字句句都在指向我,骨子里我也不想安于现在的生活,也想奋斗打拼成就一番事业,但真正遇到需要我做出改变的时候,比如去二营部锻炼,再比如辞职去大城市,我就拿不出打破平淡生活的勇气。害怕新环境,害怕新领域,害怕新生活给我带来的忙碌和不安,所以,最终我还是在原地,选择了不去改变。
三、认真活在当下,跳好人生的圆舞曲
如果选择不去改变,又会怎么样呢?我还是那个纠结抱怨的我吗?当然不会再是了,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就在于此了。引用一段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一是既然选择了不去改变现有的平台,那么就踏踏实实的认真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接纳自我、接纳现实,并学会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东西,慢慢的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二是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慢慢体会“我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这种感觉必须靠积极的参与和付出才能够得到,也就是说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才能获得勇气,而这种价值感(我也把它理解为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三是不要过于关注山顶,我们脚下走过的每一步,度过的每一天都是人生这个旅程中美丽又独一无二的风景。
四、人际关系的王牌,握在自己的手里
哲人说,提到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会想起“两个人的关系”或者“与很多人的关系”,但事实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的王牌”就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
十几年之前,当我还是个小女孩,害羞腼腆不善于表达,从来不敢由我开始迈出第一步,以至于那个小男生,他到底是不是也喜欢我,应该是一直都无法解开的迷了。
哲人说,如果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才会增加。
不敢说和大师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前期因为小男生带来的遗憾,也令我痛定思痛,决心做出改变。与人相处中,付出真心,给予信任,鼓励自己迈出第一步,学着主动表达,不畏惧拒绝,承担风险,这样也许会受一些挫折,但绝不会再留有遗憾。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0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介绍有关“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书籍。该书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问题,如“我们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处理人生的课题”,给出了阿德勒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原因论”(通俗来说,是指一切的结果都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阿德勒则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基于我们的目的产生的,我们的不幸都是我们自身选择的。真正对我们有影响的,不是过去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我们所投射的主观看法。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10摄氏度,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觉得它清凉,冬天觉得它温暖。它的温度没变,可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变了。因此当事情发生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将会影响我们行为的.主观问题。要去温暖地拥抱它,还是冷漠地疏远它,这就成了我们自身人生的课题。“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人抱有期待的。我们希望自身受到他人的喜欢,受到他人的认可,也因此,我们逐渐地在他人的王国里沦落。阿德勒则告诉我们,追求别人的认可欲求是我们烦恼的来源,我们把别人的认可这个别人的议题,误当作了自身人生的议题。我们为自身没有达到别人的期待感到不幸,为自身没有做到别人理想中的自身感到痛苦。因此,我们在别人的王国里小心翼翼地乞讨,并以此为荣耀。
如何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进行课题分离,搞清楚哪些是自身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这不是在疏远人际关系,相反,这是在寻找人际关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课题分离的基础上,做到“他者信赖”,把别人当作是自身的伙伴,不去干涉别人的决定,只要给出中肯的意见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贡献”,当你把自身和别人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为这个共同体做出自身的贡献,便可以从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感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而是纯粹基于自我内心,因此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回过头来,这本书为什么会取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德勒的哲学是基于勇气的哲学。怀抱勇气去面对过去的不幸与痛苦,拥有勇气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即使这份勇气被讨厌。因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人生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身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那一份被讨厌的勇气,珍惜当下的力量,在每个日子里起舞。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1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讨对话的形式书写,其实还蛮创新的。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当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跟人讨论哲学书写文章的,不过也让我们读者更清晰的看到问题并找到答案,因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虽然不完全赞同哲人的观点,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观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且韩寒的那句话我一直很同意,学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特别同意哲人说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就是关于课题的观点。
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这个真的是深有感触。我们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就算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这个倒是跟我之前参加面试的时候的观点很相似。
当初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确实当时我也蒙了一下,我是来应聘做客服的,需要懂这些吗?所以当时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影响他人。不知道老板对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样,不过他倒是一直强调要帮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个在团体中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团体一定要相互帮助才能进步的。但是作为团体里面的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话,那他再去怎么帮助别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所以各司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各司其职就是我们各人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别人,要不然的话还要求别人来帮你,那你就是给团体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目的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并不是归咎于过去的影响,而是我们潜意识里有某种目的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比如说我现在在熬夜写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没时间,而是我本身就觉得晚上写文章思路会更清晰。过去的影响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追究过去的错误,并不会使时间倒退来消除这件事的发生,但是总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所以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影响,而是对于现在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一生都是有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跟物理学中的概念说物体都是有无数个离子原子分子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差别吧。哲人主张我们不需要考虑过去,也不需要张望将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现在的瞬间,那么这一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我们过得这么苦恼迷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从来的不是因为缺失机会,而是缺失勇气。人都是因为总结改善才有进步,那么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勇气去过好每一个瞬间吧。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2
当第一次看到被讨厌的勇气这个名字的时候,自己真的是不能够理解其含义,难道说被人讨厌还需要勇气吗?
看完之后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相比于广为大家熟知的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思想,阿德勒的思想是目的论。第二,分离课题,不妄加干涉他人的课题,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第三,我觉得就是四个字,活在当下。
1、原因论和目的论
原因论从我们小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是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给了我们一定的束缚。因为所以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了解这样的因果关系。
比方说因为小时候的经常被欺负所以自己现在性格比较自闭害怕与人相处,站在原因论的立场上那就是小时候经常被欺负导致了你现在害怕与人相处,小时候被人欺负已经是事实,这个事实造成了你害怕见人的'另一个事实。
站在目的论的角度应该是这样的,你的目的是你害怕见人,所以你需要寻找可以让你实现害怕见人目的行为、方式。你自卑、小时候被欺负导致你性格内向这些都是你害怕见人给自己提供的办法。
或许你会说这都是事实,如果说这是事实,是否一个事实造就了另一个你害怕见人的事实。但是难道所有小时候被欺负的小孩子都害怕见人吗?当然不是。去和别人接触沟通会让你感觉害怕,而不和别人沟通会让你感觉舒服,根本原因是因为你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如果你的目的是去和别人交流、沟通,是为了这个目的而为,我想你所有的想法也会为这个目的而做。改变自己的目的,改变自己对既定事实的看法。
2、分离课题,分清主次
为什么要分离课题呢?分离课题就是为了分清主次关系,不要妄加干涉他人的课题。比如说你有一个画画的兴趣爱好,你给自己定了每天画一个小时的画,这肯定是你的课题了,因为这个画画是你的事情。比方说有一天你因为有事没有画画,你的朋友看到了你没有画画让你赶紧画画去。我想你当时肯定不会特别开心,因为他干涉了你的课题。
我们都不希望被他人所干涉,反之亦然,他人也不希望自己被干涉。当你去干涉他人的课题的时候主观意识里是想要别人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事情的,怎么能让人开心呢。可以去引导但是不能无视他人的意愿去强加干涉。就好比带着马儿到河边喝水,你可以把马儿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它喝水。
3、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间,我们的生活只是此时此刻
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人生是由每一个刹那的点组成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知道下个瞬间会发生什么事情,需要怎么做。所以说尽可能的做好当下瞬间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不管是目的论、分离课题还是强调人们的生活是由每一个刹那组成这样的思想,最终实际上还是想要让我们尽可能的能够放下包袱,活得轻松。只有放下了包袱,我们才能够活的简单轻松,只有活的简单轻松了才能够体会到幸福感。我想负重累累的你肯定不会有时间去体会到幸福吧。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此书中有所收获,还记得这本书的结尾的一句话,“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幸福与否只在我们的意念之间,当你改变了这个世界都会跟着改变,你只是需要有能够改变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3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是以一个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讨对话的形式书写,其实还蛮创新的。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当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跟人讨论哲学书写文章的,不过也让我们读者更清晰的看到问题并找到答案,因为很容易就把自身代入到这个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虽然不完全赞同哲人的观点,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观点的人,又有几个呢。而且韩寒的那句话我一直很同意,学过那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特别同意哲人说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就是关于课题的观点。
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牵绊,这个真的是深有感触。我们一直都在要求自身去迎合别人的要求,就算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愿意做的事情也是。这个倒是跟我之前参加面试的时候的观点很相似。
当初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确实当时我也蒙了一下,我是来应聘做客服的,需要懂这些吗?因此当时我的答案是: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不影响他人。不知道老板对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样,不过他倒是一直强调要帮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个在团体中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团体一定要相互帮助才能进步的。但作为团体里面的个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话,那他再去怎么帮助别人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因此各司其职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各司其职就是我们各人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自身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时间去帮别人,要不然的话还要求别人来帮你,那你就是给团体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就是目的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并不是归咎于过去的影响,而是我们潜意识里有某种目的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例如说我现在在熬夜写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没时间,而是我本身就觉得晚上写文章思路会更清晰。过去的影响其实在于我们怎么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追究过去的错误,并不会使时间倒退来消除这件事的发生,但总结反省过去的错误,却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因此我们之因此是我们,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影响,而是对于现在所作出的反应。
人的一生都是有无数个瞬间组成的,跟物理学中的概念说物体都是有无数个离子原子分子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间和时间的差别吧。哲人主张我们不需要考虑过去,也不需要张望将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现在的瞬间,那这一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
我们过得这么苦恼迷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从来的不是因为缺失机会,而是缺失勇气。人都是因为总结改善才有进步,那从现在开始,给自身勇气去过好每一个瞬间吧。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4
“生活给了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感谢本书,让我获得了解脱和治愈自身的方法。
本书基于阿德勒的理论体系,帮我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是来自过去。当哲人平静地说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身赋予经历的意义”时,我的思绪有瞬间的凝固,然后瞬间豁然开朗。是的,是瞬间原谅了某些人和事,瞬间释怀了那些不想再提及的曾经,瞬间觉得自身离幸福很近,瞬间——放下。
我认为我不是个执念很重的人,虽然“过去”——直白的说是我的原生家庭——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我的选择我的判断,但当我终于有勇气执起他的手,组建了自身的家庭,并感受到他带给我的安全感和幸福时,其实我已经将所谓的过去深埋心底,虽然仍旧不能释怀,但我试着遗忘——既然我不能改变血亲的事实,那我只要做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就好,一切都只是一种义务。
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实我还是有偏执的一面存在,虽然我对自身说我会遗忘,但每当亲人夸赞成年后的我对父母如何孝顺时,我却沉醉在每每父母那愧疚和抱歉的眼神中不能自拔,我一边鄙弃着自身的“恶毒”心思,一边享受着那种“报复“的快感,痛并快乐着……
然而,我遇到了正面管教,继而认识了阿德勒,如果说正面管教让我不再纠结那些所谓的伤害,让我理解那只是他们不懂爱我的方式,那透过《被讨厌的勇气》所呈现在我面前的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让我更加释然和解脱——过去的好与不好已然成为过去,它已影响了我那多年,为什么我还要让它继续?放下过往其实是放过自身,当我有勇气走入婚姻并将我的女儿带到这个世界,那些过往早已不能左右我了,曾经的不释怀也不过就是一段不开心的经历——仅此而已。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在没参加读书会之前我觉得在人际关系这个层面我没什么可纠结的,因为我狭义地定义了“人际关系”。感谢19班的Lisa,这个学理科的女生以其思维和逻辑的缜密呈现给了我对“人际关系”更全面的认知,使得我更清晰地理顺了自身的问题。
她总结的人际关系包含三大矛盾:比较、竞争及权力之争。从前,当我烦恼体重直线上升、考试考不好、与父母意见不一时,我不认为这些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但现在当我仔细且深入地探想这些烦恼问题的目的时:在意体重源于比较,考试是为了竞争,而执着于对错则是对权力的争夺,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说法,其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人际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要得到別人的认同。即,人的烦恼在于离不开群体,却不知道该如何合适的、把自身放置在群体中并让自身成为有贡献感的.人。
接着,“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打开了一扇改变我命运的大门。原来——我的人生就只是我自身的人生,如何做、做的如何都是我自身的事;别人的人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与我无关的人生,别人如何做、做的如何也与我无关。如果每个人都守自身的本分,过自身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多纠结和烦恼。即,在“我”的课题中做好决策者和承担者,在“他人”的课题中做好旁观者或援助者,忘掉别人的标准,感受自身的幸福,就已经足够圆满了。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我常说“等我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如同我将我的人生界定成“一直在路上”。可其实,人生中只有现在是真正属于自身的,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与其纠结过去或忧虑未来,不如在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就像书中所说:“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曾公曾说:“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活好了当下,就活好了一生!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5
人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怀疑自己,但你永远可以重读这本书找回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我反复多次阅读的书,每次都能找到力量和不同的感悟。很适合深陷自卑,受困怀疑自身价值感,觉得不快乐不自由,对于生活感到迷茫,没有改变的力量且敏感的人看的书
本书像是一个看不见的朋友,时刻提醒你不要受自我意识的羁绊,赐你突破自己的力量: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从别人的束缚的眼光之中解脱出来,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都没关系,重点在于你是什么样子,你想活成什么样子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要想获得幸福则需要改变,而一切改变追其根源就是从自身出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从别人身上。只要你有了敢于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不活在别人的眼中,你就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书中的青年即作者,与哲人禅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并采用对话的方式,让读者时刻置身其中与智慧对话,非常通俗易懂
有一种与佛学的修行有种不谋而合:人的终极目标其实是修真,见到本我真心,便是见道,见道就是见性,见性起修,一修一切修。诚不一定真,但真一定诚,所以有了"真诚"二字
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心态的改变,及转变。
Part1
你之所以抑郁不开心,是因为没有脱离过去的自己
如果一个青年因为从小被周边的小朋友欺负,从而产生畏惧后足不出户。我们经常会给的答案是:因为青年小时候被欺负过所以有创伤,因为有理由所以有这样的结果。这是我们常陷入的原因论
而阿德勒主张的是目的论:这个青年因为先有了不想出门的目的,才会有了“我出去会被别人欺负”这个理由
即:如果青年鼓起勇气迈出家门,那他就不会再被“我会被欺负”这个自我意识所羁绊
所以“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而我们自己赋予了它什么样的意义,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选择跨过也就可以摆脱了过去对我们的影响,而一味关注过去只会一直给自己找理由,便会陷入:“与其陷入窘境,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与任何人有关联的逃避恶圈。”
人其实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任何事情不要与过去捆绑在一起,因为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假如轻易就可以改变,那么人们也就不会特意去期待改变
受害者状态下的人,就是故意选择不幸的境地从而获得更多人的怜悯,从而创造出对自己有利的环境,人会相信宿命其实也是出于怯懦的逃避,因为相信宿命就可以不必在有益的人生方向孜孜砽砽
Part2
做好人生的课题分离,建立横向关系,你就可脱离一切烦恼
人的一切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我们无法改变且摆脱与人的连接。没有人是单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时候任何事都会与人有牵绊,也只有在社会的环境之下,“我”才能成为“个人”;在此不可逆转的条件下,我们人类共同体就需要去实现个人的“自立”和社会中的“和谐”;而这背后则包含了“工作”“交友”“爱”三大课题是需要我们毕生去完成的功课
工作课题
工作的本质是单纯有趣的,我们之所以会讨厌工作,其实不是事物本身,是讨厌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标签,若在工作课题中受挫后选择逃避,导致的结果将是所有的伙伴都不再是伙伴,潜意识中会将这个人的某个缺点与整个人格去进行相关联,为反对其缺点而无意识的上升到对其人格,为反对其人格而搜集并反对其缺点,这也是人与人之间能不能轻易建立起链接的重要因素,一切只能从自身改变出发,而不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
无形之中也在呼应: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决定了能不能形成一个共同体
交友课题
是指脱离了工作,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没有了工作关系之中所谓的这样那样的强制力,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所以真正的交友更多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爱的课题
恋爱关系和与家人关系
两个人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紧张,那即使是恋爱的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如果是束缚,关系很快就会破裂,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因为与一个不信任的人处在一个空间里,根本就不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
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最终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亲子关系
是特殊的关系,不能像恋爱关系跟长年夫妻因为种种原因可能选择“分手”,想要和谐的生活,就应该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不形成赏罚教育,如果没有别人的表扬,小孩就不会去做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我也没做坏事这样的错误生活方式
于亲子之间应该形成启发式教育,不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做到随时提供援助支持并告知后果,由他自己主动选择并承担所后果承担他人的人生,不仅对受害者有益,对于施教者,也更能最大化去发挥价值和得到理想的结果
小结
本书的人生课题分离,更多指的是懂得人际交往的界限,建立横向关系,且每个人都是要自己去完成独立的人生课题。不要过于在意他人评价,也不要过多参与他人生活,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是不要完全隔离世人,更多的是说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握好这个“度”,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坦诚不会赶走别人,也能去更轻松的做自己,不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不活在别人的评论中是一种修行
Part3
自我接纳才能摆脱自卑感,才能开启幸福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三大课题,没有一个人能迎合所有人的需求和喜欢,“希望不被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别人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
人的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怕不被认同,怕被排挤,不够优秀,所以产生自卑感。我们首要做的是先自我接纳,其实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是基于对无法实现目标或理想,就会越自卑,志向越远大就会越产生我还不熟练不熟悉,所以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学会逆向思考及利用,把它转化为动力然后去实现。
也是回到前面提到的,我们对于事物赋予它什么价值就会产生什么结果,而赋予意义也需要适度,因为过分的赋予会造成优越感,就会逃避不去做,然后演变成自我欺骗,最后自我毁灭
自卑感不等于自卑情节,自卑感可以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自卑情节则会把某种借口当成使用的状态,比如我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我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如果大肆宣传所以成了借口,便会回到前面提到的原因论这议题上
而幸福感的主要源头则是人际关系的深度,当你能够跟别人,尤其是跟自己喜欢的人去构建深度的交往关系时,幸福感是绝对爆棚的
现实生活中人总是很难平衡好人际关系,如果只索取而自己不改变,关系便会出现失衡,不支持绝对的付出,也不能一味的索取,保持平衡是人与人相处幸福感的最优配置,自己便会慢慢获得真正的自由,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开始我们就应该要把对方当成伙伴关系去交往,而不是从敌人的角度去出发
Part4
人生的终极目标:活在当下
人生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路上的,所以永远是过程大于结果
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就是组成整个人生与个人性格的碎片,一些暂时获得的成就也是碎片,不要把现在贬低成是实现未来的工具,因为你唯一能拥有的就是此刻,你想要成功也是要倚靠此时此刻,你会发现当实现了梦想后,生活其实还是原来那般!
当以结果为导向时,我们时常觉得成功的过程都是光明美好的,失败时过程则变得不值一提,其实把对结果的专注投放到过程中才是我们最该去做的
最后,没有比你现在更年轻的时候了
所以,让我们好好去享受任何事情的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