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常用【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这本书真实地带我去到了祖国的边境,感受一场心灵震撼的盛宴。
在我心里,在远方遥远的某个国度应该会有属于自己语言文化的部落,恰好让我遇到这本书慢慢探索!
原来在额尔古纳河左岸是俄罗斯,在古老的时候它们就会经常以物换物的来往;在古代左岸其实也属于我们的,但是种种历史战火的原因现在归于俄罗斯。这里的人大部分是鄂温克族,在大兴安岭里边没有网络、没有公路,交通工具是驯鹿。住在自己搭的西楞柱里边,世世代代不断的跟着驯鹿一起迁徙到有苔藓的地方。
这里的人爱憎分明、拥有着执拗的传统、他们一生也许都不会生病、下午茶就是驯鹿奶茶;他们以捕猎黑熊、鹿、灰熊为食物。生活所需的盐、酒等必需品由俄国商人带进山里用皮毛来换。驯鹿什么都不吃只吃苔藓喝水,鄂温克人除非吃不上饭的情况下其余时间很少宰杀驯鹿;因为他们和驯鹿已经融为一家人一个大集体。
在这种环境生存的鄂温克民族生活上处处存在着危险和艰辛,比如主人公的父亲就是在下雨的夜晚出去寻找驯鹿的时候被雷击中去世的、她的姐姐是在迁徙的途中冻死的、她的第二个老公是与黑熊厮杀中被掰开了脑袋、她的二儿子就是被大儿子当作黑熊一枪毙命、她的妈妈临近古稀变得疯疯癫癫、她的第一个老公也是在大雪天出去寻找驯鹿太累睡着了被冻死在日本人送的马上。
听上去很惨,但他们就认为这就是人生;充满了意外。除此之外在这个民族开心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新婚、生子、喝新鲜的驯鹿奶、吹风、围着篝火跳舞、吃肉、喝酒、做好看的衣服、裙子等。我想他们一生很少生病的原因在于吃的健康,取于自然用于自然。
由于经常猎杀它们也会有自己民族的.信仰,就是在吃熊肉之前要割下哪几个部位祭祀,之后唱歌;让它们灵魂误以为是乌鸦吃的它们哈哈。
之后就是每当它们死人如果本人没有特殊要求都会选择‘风化’,就是把尸体放在四颗相近的树中间让风吹干尸体。所以树林中大部分的尸骨基本就是人和动物的居多。
这个集团有几个人讲话是一辈子都比较难听的,当然他们的命运也确实没那么好;这一点不知道是作者有意撰写还是事实就是这样的,我相信后者。故事的结局有些悲悯也是真实的事件,就是最后政府把鄂温克族人请下山去住民房、一部分驯鹿也跟着下去,大兴安岭的山林越伐越少、植被被破坏,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少。不知驯鹿能否适应!
主人公这个时候已经九十多岁了;她没有选择下山,也没有留下名字,没有什么文化,但九十多年的光景让她在生活中积攒了足够的智慧。她的那份清明是与自然的融合得来的,她的诉说就像是大自然在声讨人类一样。
她讲“我喜欢月光和火塘反射出来的火光这样烛台在黑夜里就不会派上用场。
太阳和月亮在我眼里就是两块圆圆的表,我这一辈子习惯从他们脸上看时间,手表在我手里只能当瞎子。
我不愿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过夜的。
讲不清为何...生活在城市的高楼大厦的我,竟然很羡慕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其中还有真实的一点是这位老人的画是自己在自然中学的;还启发了邻居的女儿成为了知名的画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读完小说的第一感觉就是:无知真的很可怕。
鄂温克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兴安岭广袤的森林中,树木、河流、驯鹿、青苔、月亮和清风。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森林中宁静快活地生活着,而这份宁静与和谐被打乱,正是由于现代文明的野蛮侵扰。
我们不禁反思:现代文明真的就好吗?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就快乐吗?我们对大自然是不是索取太多了?现代人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吗?鄂温克族半游猎半游牧的生活方式是落后的吗?土著的.生活方式就注定要被现代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吗?现代文明为什么要野蛮的去侵扰土著人的生活,而不是文明的去包容和接纳它?等等。
野蛮中有文明,文明中有野蛮。野蛮人的文明基于人性的善良,文明人的野蛮出于无知。
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看到了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那份自由自在的快活,也在自己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压抑!
现代人也好,土著人也罢!你开你的汽车,我骑我的驯鹿。开汽车的未必比骑驯鹿的高级,各自有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各自安好,不必自以为是的以救世主的身份去侵扰对方的生活,这才是文明与否的边界,而现实中往往越界的却是披着文明外衣的现代人,野蛮的侵扰土著人的生活,野蛮的破坏自然生态,野蛮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由鄂温克人让我想到了澳洲土著莫西干人,让我们聆听澳洲土著的音乐《最后的莫西干人》,去感受那份悲怆与无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
《额尔古纳河右岸》看完几天了,一直没顾上写读后感,其实也不叫读后感吧,就是想记录一下读过的书。这本书也看了20多天,其实就每个周末看,平常上班很少看,有时候间隔长的都忘记里面人物关系了,有得翻前面才能续上。这本小说读起来很愉快,文字温暖、描述的.画面令人向往。
小说以一位年近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鄂温克族百年的沧桑巨变和顽强的抗争,以及他们优美的爱情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里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的鄂温克人。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森林里过着游猎生活,鄂温克族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民族风情,还反思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弱小民族的生存困境。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4
我想为大家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书中讲述了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人们的生活,这些住在大兴安岭深处的人对生活的美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那片神奇而遥远,陌生又离奇的土地充满了想象。
他们有自己所遵从的法则,他们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他们养着驯鹿,一种充满灵性和神性的动物,他们住在希楞柱里,可以在夜晚架起篝火,头顶是漆黑的夜空和闪烁的繁星,尽管那里没有丰富的物质可供娱乐,自古以来在那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能够获得极大的内心的平静。
在我读这本书的那一个下午,他给了我一个绝美的精神旅程,他们并不急躁,他们欣赏着自己所独有的美,比如达玛拉穿着尼都萨满为她亲手制作的羽毛裙子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小乌娜吉穿着粉蓝色的长裙与瓦罗加举办婚礼。
这本书是关于美的教育,能够让人感到放松和喜悦的就叫美,让我们学会用更大的视角和更加尊重的心态,去欣赏,去赞美,去理解,去感受每一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和自身文化。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5
读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一版,纯蓝的封。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这是记忆中迟子建的源头。高中,课外书成了违禁品,班主任只允许大家在晚饭与晚自习间的空隙看闲书。貌似在《读者》上看到了这首续写的诗,将其誊于摘抄本,每次语文早读时都拿出来看看。班主任每次说我大大咧咧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他”。是的,之前一直以为她是男生,这个看似矛盾的句子无疑折射出我那时对男女的刻板印象。如果知道他是女生,或许会更欣慰,或许会觉得自己的自觉性反叛有了陪伴。
“追忆是老年人才做的事情”。回到这本书来。
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想象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永远留在大山,在一个冬季的.火堆边,她盯着窜动的火光,开始讲述一生的故事。这份想象里的平淡,与书中相似。故事里的死亡、每一次死亡,都被叙述得平淡无奇,哪怕是亲兄弟之间的误杀,也好似水往下流一样,从作者笔下自然地淌出。一生都随着鹿群不断迁徙的民族,一生都与山林相伴的人,想必不会觉得死亡是一件丑陋的事吧?没有棺材,没有坟墓,更没有墓碑,死去的爱人就葬在风中。小学时在qq空间看过风葬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留着长发,披着兽皮,秃鹫在镜头的深处。心想风葬实在太可怕也太残忍。
其实哪有。风葬远不是对死者的亵渎。
“玛利亚不用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和月亮,小灰鼠会抱着松塔,跳到她身上和她玩耍,你说她是在风中还是在土中?”
被吃掉(指在你没有呼吸之后)也没有那么坏。逝去的爱人以另一种方式陪伴自己。这种陪伴,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后者多一点:纯粹的、物理意义上的陪伴。逝者的肉体会进入食物链的另一层,剩下的残渣会被分解,一部分飘入风中,一部分渗入土壤,养育又一轮的四季。无论以哪种方式,死者的身体最终都会分解为最简的元素,真真正正地又回到宇宙中,通过爱人的一呼一吸与爱人再次融为一体。
亲人死后,穿好寿衣,被规整地放入定制的棺材。棺材必须结实,下葬前要钉牢。棺材之外,是石砌的墓。一层又一层,想用这规规矩矩来表示敬意,延缓尸体腐烂,也方便后人前来祭拜。躺在墓中的外公,也许现今都还没有重新进入生物圈的循环中,唯物主义的我,想念你的时候怕是不能看着星星了。
又要草草结束了,现在学校已经开始安静,黑夜中物体的轮廓开始模糊(在处处街灯的城市,也不会模糊到看不清的呵)。
祝好。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
第一次知道《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是在最近爆火的东方甄选的直播间里,主播董宇辉特别自豪地说:“我一定要死后,在我的墓上刻一句话:我把一本非常好的书卖出150万本。”所以很好奇这一本让他热血澎湃,疯狂推荐的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马上网上下单读起来。
故事是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诉说经历开始。书中介绍了一群鄂温克族人,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世代与驯鹿相依为命。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处迁徙游猎,仿佛身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当时主播介绍的时候也说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然而,美丽而神秘的大森林里,却隐藏着无处不在的危机。族人们与猛兽殊死搏斗,跟恶劣环境百般周旋,依旧无法阻止亲人的离去和民族的衰落。从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死亡,一次次无可奈何的失去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顽强。
整本书被分为被“清晨”“正午”和“黄昏”三个部分。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清晨是一天的希望,这个时期的鄂温克族充满了生机,部落中富有色彩的人物陆续登场,有精干瘦朗爱着妻子的林克,勤劳爱美善舞的达玛拉,温厚隐忍却很孤独的尼都萨满,勇敢健壮的鲁尼以及美丽不幸的拉吉达等等,每个角色都色彩饱满让人印象深刻。这时候的色彩是清新欢快的,不断有人结婚,不断有新生命降临到这个部落。正午是一天的顶点,也是这个部落的辉煌时期,主要人物都正值壮年,他们肆意挥霍着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为了部落的生存,和雪灾、瘟疫、战争做着艰苦的斗争。黄昏进入了一天的尾声,鄂温克族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衰落,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原始森林遭到乱砍滥伐,这个古老的`游猎民族被迫下山定居。
一本书读下来,我了解到那个古老的民族,那个民族的族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他们热爱那片神秘的大森林,感受着他们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充满爱恨情仇的真挚感情,不由得为一个弱小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百年沧桑和时代变迁而深深感慨。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7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单是这开头,已经深深的吸引了我。捧起书本的那一刻,便再也放不下了。我读书很慢,有时搞不清人物关系还要再翻回来。每天抽点时间与这里的山林对话,享受那片刻的安宁,是件极美的事情。
这本书是茅盾文学奖第七届获奖作品。前些天无意间看到董宇辉的直播,听到他对这本书的介绍,便心生向往,迫不及待买了一本。很喜欢迟子建老师的文笔,那亲切的山川河流,那善良勇敢的鄂温克人,那神秘又悲哀的萨满……总能拨动我的心弦,不知不觉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跟随他们一起狩猎,一起跳舞,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这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房子,住在用松杆和帆布做成的希楞柱里,与山林为伍,与驯鹿为伴。驯鹿是一种高贵的动物,只吃新鲜的苔藓,使得他们要跟着驯鹿不停的搬迁。习惯了城市的繁华和便利,定会觉得这日子无聊又寂寞,可他们过的开心快乐!
最神秘的莫过于他们的萨满。我们或许以为跳神只是一种迷信,可他们的萨满却拥有一股神力,真的可以救人。
尼都萨满穿上他神圣的.衣服,跳上一阵就可以让生病的人恢复健康,可以让日本人腿上的伤痕消失,妮浩萨满可以让将死的孩子恢复生机……使得书本前的我不得不对这神秘的力量心生敬畏。
治病救人的萨满受人爱戴,却也有自己的悲伤。萨满每救一个人,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日本人腿上的伤口好了,他的战马却倒下了,将死的少年活了,妮浩萨满的孩子却死了。只因万物皆生而平等,一个人重新获得了健康,就有一个人替他受过。尽管如此,妮浩萨满依然没有拒绝过任何一个向他求助的人,这是怎样的善良啊!
在这里生存的是一群善良勇敢的人。妮浩为了救别人,失去了四个自己的孩子;安道尔被瓦霞欺骗,怕她再去骗别人,坚决不同意解除婚约;达西看到歪嘴女孩结婚当天死了老公,觉得可怜执意娶她;杰夫林娜为了不让老公为难,从山坡上摔下来流产了那个婆婆不想要的孩子;拉吉米听到马厩里有婴儿的哭声,毅然抱回了家里……喜欢这本书,因为这里的人总能让人觉得温暖。喜欢这样的日子,大家共同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安静祥和,健康快乐。
人的出生大抵相同,人的死亡各有不同。这本书时间跨度很长,像《百年孤独》一样叙述了一个民族的兴旺与衰落,不可避免的描写了很多人的死亡。列娜在搬迁途中趴在驯鹿上睡着了,掉在雪地中冻死了,达西和老鹰与狼搏斗战死了,林克在换取驯鹿途中遭遇暴风雨被雷击中,瓦罗加为救自己的同伴被熊打死……这一个个生命的意外逝去仿佛预示着这个民族的命运。这也许是他们的后代不愿再待在这里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生活在丛林里,就不会有这些意外的发生,那些自己爱的人就不会在本不该逝去的年龄凋零。
如今,额尔古纳河依然静静的躺在那里,安静而又神秘,属于他的故事仍在继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已寥寥无几。一代代的年轻人因为城市的繁华和便利,离开了这里,如今的鄂温克人不足三百人。一个民族就这样悄然离去,仅剩的几百人又将何去何从呢。
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又多了一个心心念念的地方,希望有一天,也能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亲眼目睹这里的一切,看看日月星辰,聆听泉水叮咚,听听是否还有那串串鹿铃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描述鄂温克族人生活和历史的书。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鄂温克族人的视角,讲述了他们从古至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在这个民族中,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拥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传统的生活习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鄂温克族人的智慧和坚韧。他们在极端的环境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鄂温克族人的宽容和善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除此之外,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逐渐远离了大自然,但是自然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发展。
总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感动的书。它让我更加了解鄂温克族人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一个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尊重自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9
如果你的生活中遇到遗憾、离开、死亡。它们让你久久不能释怀,你可以试着读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它的开篇就让你着迷“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然后手不释卷,读完深深呼出一口气,反复思索,斩断内心的纠缠。
这本书初读起来的感觉像极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复杂的人物关系,古老的民族部落,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敬畏自然,人性坦白,不断上演的死亡与新生……读到后来发现两本书都是描摹一个家族多代人的发展与落幕,静静地开始,热烈地发展,安静地结束。
作者那像散文一样的行文风格,交待死亡没有铺垫和渲染,非常自然直白容易接受。其实正是如此啊,人生大半遭遇都是不期而遇,大多意外与晦暗的明天没有预兆和暗示,它说来就来了,赤裸裸摆在你面前,就是这样了,你看着办吧。能怎样?只好让心变得更加强大,一切压不垮你的终将成为你的铠甲!
他们可能是鄂温克族也可能是鄂伦春族,也可能是任何一个被现代文明冲击走向消失的古老部落文明。他们的`生活简单,就是解决温饱和繁衍后代。在书中他们的部落最小单位叫“乌力楞”,逐水草而居的移动房屋叫“希楞柱”(后来政府建的林中聚居区房屋叫木刻楞),仓库叫“靠老宝”,父亲叫“阿玛”,母亲叫“额尼”,信仰的神叫“玛鲁神”,神封的驯鹿首领叫“玛鲁王”,神选中的部族守护者叫“萨满”。
他们敬畏自然,信仰神灵,也敬畏生命。严肃对待生死,成年人死后选择“风葬”,未成年死亡后尸体装进白口袋放到山体阳坡,上吊死亡和吊死的树一起火葬;生孩子要建专门的产房“亚塔珠”。风、水、树、星辰、月亮、太阳、驯鹿、白桦树、苔藓、蘑菇、露珠……自然界万物有灵;他们顺应自然而迁徙,默默守护生态平衡;他们传承千百年流传的火种,古老但青春活波。他们小心翼翼守护文明,却力不从心,时代洪流如贝尔茨河江水滔滔而下。
正是因为有信仰和敬畏之心,他们没有律法、医院、冗杂的组织机构,只有酋长、忌讳、善良、萨满、柔软的内心和高度的自觉,彼此高度信任,生活井然有序,他们才配成为大自然的主人。所谓文明的现代人,难堪此任。
在这个故事里死亡与新生交替上演。当讲述者“我”的弟媳妮浩成为萨满,每当她救活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孩子,连同腹中胎儿,她失去了四个自己的孩子,尽管心在泣血,但是萨满的使命使得她救人的心从未动摇。她失去的孩子也许化成了光、化成了鸟、化成了悬崖上的黑柳树,生命轮转,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书中说,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总有一些看起来跟你有关的人在你的记忆里不知所踪,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
人生种种,皆是常态,向前走,时间才是最大的赢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0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爱来的那么自然,就像山川爱着河流,蓝天爱着白云,像鄂温克族人爱着洁白的驯鹿。他们的爱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
神。他们的玛鲁神是自然的化身,忠诚地佑护着一方生灵。他们用树枝、木头和兽皮组成神偶,这些神偶只有萨满才能亲切接触,绝不容凡人丝毫的冒犯。尼都萨满的跳神可以让失去光明的人重见天日,可以让孩子的疥疮飞块地结痂,可以让日本人的伤痕消失的无影无踪。妮浩的跳神则几次使垂死之人起死回生。神的力量和他们天性的善良合为一体,与其说是邪恶惧怕了玛鲁神,不如说是为他们的善良所击倒。但我知道这种说法,一定会激起所有鄂温克族人的强烈反对。神,就是他们的天,他们的.地,他们的驯鹿和氏族。他们深信自己的神来自于他们生活的山林,他们的幸福就在山林中,而他们的前世都是山林中的动物。每次获猎而归,庆贺的首要仪式就是祭奠他们的玛鲁神——庄严、圣洁而神秘。
死,这一主题的贯穿始终,使得这个原生态,远离现代污染和纷扰的古老民族,也处在一种无法抗拒的苍凉和悲怆之中。无所不能的玛鲁神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却要以失去生命为代价,生与死的联袂像是一种图腾。
尼都萨满最终也没有赶走那场瘟疫,这不但夺去了大量驯鹿的生命,也夺走了我们至爱的亲人林克。
妮浩,一个单薄而文静的女子,却受了神的指使,担负起对整个氏族的佑护。发生在她身上的生与死的交替,无疑是这部作品中最令人胆战心惊的部分。为救一个生病的孩子,失去了长子果格力;为救去跳神遇到危险的妮浩,折断了她的黑桦树;为救那个暴躁、野蛮又酗酒成性的马粪包,枯萎了她的百合花;为救一个偷他们驯鹿的少年,夭折了腹中的生命。每一次亲人离去,是任何雨雪都无法比拟的灾难。
和这个氏族有关的许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同一个归宿。在强大的生老病死面前,他们一样表现出人类的软弱和无力。
不可抗拒的,还有整个民族历史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分批下山过起了现代人的生活,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林逐渐被砍伐,她们不适应新环境的驯鹿在逐渐减少,他们世代相袭的生活习俗和自然崇拜正在以洪流般的速度被改变。因政治而造成的人为伤害,曾是飘在这个古老民族上空的一层乌云。大自然和谐与现代化的破坏杂糅在一起,人性的温暖和命运的凄清,描绘出一幅壮美的鄂温克族民族画卷。
诚如,作家在跋中所言:"上帝把人抛在凡尘,不就是让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求生存的答案吗?问题是,上帝让我们寻求的是和谐生存,而不是攫取式的破坏性生存。"
这种深刻的人文思考兼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质问,是作家宽阔的写作情怀,更是崇高的文字使命。在整部书轻松叙述的基础上,更增强了主题内涵的冲击力。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1
书中最不幸的婚姻,无疑是“我”姑姑依芙琳和姑父坤德,依芙琳记恨坤德爱的人不是她,这一恨就是一辈子,甚至影响到下一代。依芙琳放不下她的执念,把婚姻当成了爱情,过去了的事情,久久不能放下,终成了人生悲剧。婚姻中的夫妻,面对矛盾时,要多问问自己,日子还要不要过下去,如果要,那就请宽容、忍让吧,一起携手走向未来。
书中幸福的婚姻大抵是一样的,伊万和娜杰什卡,一眼看中,一辈呵护,百般包容,相互尊重。再看主人公“我”的两段婚姻,第一任丈夫非常疼爱她,面对丈夫的意外,她没有逃避,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死,生活中豁达开朗。遇到的第二任丈夫,也非常地爱她,正如她自己说,和拉吉达在一起感觉自己像是穿行在山谷中的`风,而和瓦罗加在一起就像是畅游在春水中的鱼。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当我们从阅读中见过众生后,就不会被生活中的所遇击垮,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能量与之抗衡。是的,我们要学会和这个世界和解,学会接纳,学会释怀,面对世事纷繁,就让我们用宽容的胸怀容纳缺憾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2
通读《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族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如此和谐,他们不仅是大自然的利用者,更是大自然的守护者。也是一部关于鄂温克族人的生存挣扎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之作。
当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那些坚守传统的民族应该如何生存?他们的文化与传统是否应该得到保护?当我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时,是否也应该考虑到那些坚守传统的民族?这本书让我深感鄂温克族人的坚韧与智慧,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她们的信仰却坚定不移。她们信仰萨满,认为万物有灵,与大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生存的`依赖,更是精神的寄托,也让我对生活、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与感激。信仰让她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与感激,也让她们在困境中找到了力量。
总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充满思考和感悟的书。它不仅展示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和信仰,更引导我们对生活、自然、文化和生死进行深入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成为我个人的珍藏,也会成为许多读者心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前行。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3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今年五一假期的时候读完的,如同史诗般宏大叙事中,是一个个鲜活又沉重的生命。而这些生命的爱恨情仇似乎又融化在辽阔的森林中,消逝在清风明月中。读完之后我内心久久翻腾,又似乎透过森林的迷雾,看到了蜿蜒广阔的额尔古纳河。
死亡在书中是那么的自然,困倦在雪地冻死、被河流冲走了、被雷电击中了、被狼袭击了、从树上掉起来了,被蜘蛛吓死,被蜜蜂蛰死,围绕篝火跳舞倒下了。几乎所有的死亡都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有关,但鄂温克族的人们并没有因为这些而痛恨自然。他们在自然中失去,在自然中获得。尼皓成为萨满之后,每救活其他一个人,就要以牺牲自己的一个孩子为代价。“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别人的。”这是使命,更是信仰。
希楞柱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无法言说的痛苦,是尼都萨满对达玛拉无法安放的爱,姑姑伊芙琳爱而不得的憎恨,是老达西对饿狼复仇的执念、是维克特误杀弟弟后的内疚自责、是拉吉米对女儿马伊堪的控制。每个阴郁、刻薄、愤怒、沉沦的背后都有个人无法消解的愁苦。这些暗流涌动,但却最终归为沉寂。
鄂温克人和驯鹿亲吻着这片森林,他们搬迁会把垃圾带走,捕猎会顾及灰鼠的'数量。他们的驯鹿夏天走路时踩着露珠,吃东西时身边有花朵和蝴蝶,喝水时能看到这水里的鱼。冬天扒开积雪吃苔藓时,还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的红豆。而讲述者“我“这一生能健康地活到九十岁,证明“我“没有选错医生,“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这是对自然的敬畏和臣服啊。
生命是脆弱的,但自然在四季轮转。时间会消逝,但是记忆却在文字中永恒。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4
同样突然间失去挚爱的故事多年后在我与第二任丈夫瓦加之间,我的第二段爱情。我们的爱情是以战争为媒。此时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我在贝尔茨河畔遇见我的第二任丈夫瓦罗加。
“那是正午时分,贝尔茨河水被强烈的阳光照耀得发出炫目的白光。河面上飞舞着一群蓝色的蜻蜓。清瘦的瓦罗加站在岸边,他的身上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气质。他下穿一条光板的狍皮裤子,上穿一件鹿皮背心,露着胳膊,脖颈上缠绕着一条紫色的坠着鱼骨的皮绳,脑后束着长发。我从他的头发上已经判断出他是酋长,因为只有酋长才会留起长发的。他的脸非常瘦削,面颊有几道月牙形的沟痕,他的目光又温和又忧郁,就像初春的小雨。他看着我的时候,我感觉有一股风钻进了心底,身上暖融融的,很想哭。”
相遇十几天后,瓦罗加带着弟弟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向我求婚,我幸福地晕厥了过去。
两个失去挚爱伴侣的灵魂的相遇就像大自然中奄奄一息的草木在冰雪融化后,在一场春雨的滋润下又都唤起了勃勃生机。
我们的相遇和相爱,如初恋般美好。我在拉吉达怀中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一缕穿行在山谷间的风;而我在瓦罗加怀里,我感觉自己就是一条畅游在春水中的鱼。如果说拉吉达是一棵挺拔的大树的话,瓦罗加就是大树上温暖的鸟巢。他们都是我的爱。
而这段感情也终没能陪我度过余生,瓦罗加为了救电影放映员和马粪包惨死于黑熊掌下。我的两段爱情,始于黑熊,终于黑熊。大自然馈赠我们美好,但在某个时候也会索取。也许,“轮回”这两个字才能缝补我内心的伤痛吧。
这两段爱情都带给了我美好的人生体验,虽短暂却永恒。就像文中萨满对新人祝福时说的,“男人的.爱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她快乐地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的强壮!”
结语
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人生中真正重要的那些相遇和分离,从来都显得漫不经心,它不刻意,没有人安排,没有人设计。
白朗宁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有爱。”爱与被爱,是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所以,在没有战争、瘟疫和饥荒的年岁里,如果你恰好有你所爱,就多一些温情和激情。因为,坚定而美好的爱情一定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5
用作者“我”的自述,“我”的第一段爱情是饥饿为媒。
因去寻找逃走的娜杰什卡、吉兰特而意外迷路,在躲避黑熊追踪中跑进一片丛林,遇到一个悬在树杈上的靠老宝,靠老宝是鄂温克游猎民族搬迁时留下的“储存室”,不方便带走的食物和用品存放在两米高的树杈上,方便需要时回来取,也方便路过需要的猎民补给。
此时的我裸着上半身(因为姑姑曾告诉我她遇到熊攻击时露出乳房,熊就不会攻击自己。我用这一招躲过了黑熊的第一次攻击,却也因此落下了自己的上衣。)正巧撞见来取东西的拉吉达,狂乱中晕倒在他的怀抱里。
热血帅小伙拉吉达接住了半裸的个姑娘,也决定要接住她的人生。这就是“我”与第一任丈夫拉吉达的.爱情。
“我把头埋进拉吉达的怀里,告诉他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么温暖过。拉吉达对我说,他会让这种温暖永远伴随我。他亲吻着我的乳房,称他们一个是他的太阳,一个是他的月亮,他们会给他带来永远的光明。”
美好的爱情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营造爱、体验爱、沐浴爱。直到有一天,拉吉达外出寻找丢失的驯鹿时,因为太累在马背上睡着,在睡梦中被冻死了。我体验了母亲失去父亲那般的痛苦。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0-21
爱在左感恩在右作文10-03
爱在左,感恩在右作文01-12
爱在左感恩在右作文10-01
爱在左感恩在右作文01-07
爱在左,感恩在右作文11-27
爱在左感恩在右的作文11-30
母亲在左,母爱在右作文02-03
妈妈在左母爱在右作文11-17
爱在左,感恩在右作文[通用]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