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好的孤独》读后感

《好的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0-11-18 08:39: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好的孤独》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的孤独》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的孤独》读后感

《好的孤独》读后感1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天真的预言》中有这样一句话: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我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中文翻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说到陈果,如果有幸在现场听一节她的课,那也是很幸运的,因为她能带给你一种思想的升华。无论是一位老师,是一位作者,从她的书或是视频中,感觉都是挺不错的。但是对于我来说,个人认为她的视频演讲更有震撼力,以至于仅读一本书,蕴意至深,感受颇且。

  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这才是对自己的真诚与善待。

  人与人之间能够长久交往的基础,要么是利益,要么是真诚,但最终能持久的,只有真诚。

  唯有尊重“真”才能通达“诚”,唯有“真诚”合力才能成全“善意”。

  我们能欺骗的往往是信任我们的人,而信任我们的人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我们欺骗他们。

  要摆脱人性的弱点,除了使内心逐渐强大,我们别无他途,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修行。

  改变我能改变的,领受我改变不了的。

  生活的“重负”,若细细回味,其中也一定饱含“恩赐”。

  生活之“乐”,给人惊喜;生活之“苦”,催人反省。

  殊不知,生活之为生活,苦与乐皆是她的真味,谁要是拒绝接受生活之苦,注定也会被剥夺生活之乐;两者之间往往不存在取舍,要么全要,要么一样也没有。

  没有不幸,就是幸福”,能拥有琐碎的苦恼,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

  “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

  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

  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当人不再惧怕直面孤单,而是坦然地安于孤单,那么他也就懂得了尊重孤单,学会了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而当他在善意地感受孤单的同时,他已然成长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

  实际上,人格魅力,根本在人格——一个人的人格有多高,决定了其魅力有多大。

  当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在他面前将会出现那条他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通向幸福的道路

  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朋友即是soul mate,也就是在灵魂中相连,是精神的一体共生。在友情中,我们担当的不是彼此的琐事,而是对方的灵魂。

  自律的种子,开出自由的花。人终究不是神,不可能真正“心想事成”,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世上只有两件事最有价值:live and let live(自己活和让人活);世上只有两件事最有价值:好好活,和让别人好好活;世上只有两件事最有价值:活得幸福,和帮助他人活得幸福。

  这世上只有两样东西能让人千秋万代——思想与爱。而所谓“思想”,不过是对真理的大爱。

  幸福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计较多少,计较得越少越幸福。

  彻悟者看到的是“生命”并未被“死亡”取消,而是在经历了“死亡”这个环节之后进入了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另一个存在形式。生命还在,只是与之前不一样了。

  接受爱,享受爱,并传递爱,才是感恩的王道。这个过程欢乐而坦然,平和而忠诚。

  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

《好的孤独》读后感2

  四十几度的高温天气,手捧一本复旦名师、哲学博士陈果的《好的孤独》静静地阅读,燥热的空气似乎一下子变得清凉了许多。

  这本著作以哲学的方式阐释了生命中必将遭遇的谎言、不安全感、孤独感和生老病死的常态,从哲学角度分析了道德与人性、感恩心、忏悔心、好奇心等等,同时也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如换一种看法,寻找“精神家族”——友情和爱情,用大爱做小事等等。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生物,往往会害怕孤独,追求群居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忘了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是孤独的。也许上帝也正是因为孤独,才造出了人类与他为伴。

  其实,孤独在本质上与它的两位近亲——孤单和寂寞是不同的。孤单更多的是一种物理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单独的个体,它不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离群的孤雁就是孤单的。寂寞和孤独更多地指向面对孤单时,人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状况。陈果把寂寞和孤独形象地比作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孤单的嫡传”,只不过寂寞是面黄肌瘦、寒气逼人的,轻贱而残缺;而孤独却是体态丰盈、充满温情的,高贵而完满。不同的母亲遗传给了它们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虚与孤单的孩子,而孤独则脱胎于思想与孤单的结合。”所以,感情上匮乏的寂寞是平庸的,是让人无法忍受的;而思想充实的孤独却是高贵的,是可以忍受,甚至让人享受的。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曾经说过:“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也曾经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是啊!也许每一个深刻的灵魂、每一种高贵的思想都蕴藏着孤独!屈原是孤独的,他吟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义无反顾地自沉了汨罗;孔子是孤独的,虽明知天下无道,却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布鲁诺是孤独的,他用生命捍卫着被视为异端的日心说,被绑在火刑柱上时,他仍然高呼着 “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鲁迅是孤独的,当整个铁屋子里的人们都在熟睡的时候,他却大声呐喊着,试图惊醒几个人,以共同破坏这将要把人闷死的铁屋子……

  我想,所有与精神世界有关的作品也都应该是孤独的.产儿,文学、音乐、书画、舞蹈、宗教、哲学……都是孤独孕育出来的。因为人在喧嚣和浮躁的状态中是无法产生灵感的,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我们才能与自己的心灵交流,与灵魂沟通,在静静的冥想中与思维碰撞,与灵感相遇。迪士尼是孤独的,每天都在一个充满汽油味的车库里工作到深夜,但那只爬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让他的灵感在孤独中闪现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俞伯牙是孤独的,这世上只有钟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于是《高山流水》奏出了千古不绝的音符;海子是孤独的,家徒四壁,几乎没有任何物质财富,可空荡冷寂的房间里却充满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温情和“以梦为马”的想象……

  当然,孤独绝不是故意的离群索居,也不是肤浅的造作装酷,它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心灵的诗意的栖居。所以,不用刻意去找一个偏僻的处所,也不必以颓废或高冷的形象来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也许并不能在孤独中创造伟大或不朽,但我们要懂得孤独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它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远离现实的纷繁复杂,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的时间,卸下面具,静下心来,与最本真的自我来一场亲密的对话,认真思考,深刻审视,好好规划。

  阿桑在《叶子》里深情地演唱:“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是的,很多时候,狂欢的确是一群人为了逃避孤单而营造了热闹的虚空,而孤单,不,孤独的确是一个人的狂欢。让我们一起守住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狂欢吧!

【《好的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1.孤独之旅读后感

2.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后感

3.《好思路好方法好经验》的读后感

4.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

5.《我来自孤独星球》读后感

6.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7.《好吗好的》读后感

8.《百年孤独》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