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愚公移山读后感

愚公移山读后感

时间:2020-12-28 22:33: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愚公移山读后感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愚公移山读后感5篇

愚公移山读后感1

  很小就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但真正接触这篇寓意深刻的古文却是几年后的今天。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讲了一个叫愚公的人,想把门前的两座给乡亲们带来麻烦的山移走,遭到了智叟的反对,但是经过了他的努力,感动了上帝,派山神帮助寓公把这两座挡路的山移走了。

  乍一看,愚公确实很愚,而且还愚得不可理喻:以自己的残念,去挖“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不说,还要累及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但是,只要我们深深理解就不难发现,愚公的“愚”实际上包含着一般人稀缺但又非常需要的两种精神:一是敢想,二是敢做。

  说他敢想,是因为愚公已是“年且九十”,这个年龄,该是清享晚年的时候,可愚公却因“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竟有了与家人“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雄心壮志。这种想法,让人震撼,这可是“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啊!这可是在没有科学技术的古代,这可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哪!即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有谁敢有这惊天地、泣鬼神的想法呢?无怪乎他的妻子会提出疑问,智叟会出来阻止他这“不合实际”的想法。想到这里,我除了震惊,还有疑惑:是什么原因让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身上充满了力量呢,让他能够立此决心呢?是因为不甘屈服于恶劣的环境,不甘心屈服于命运?还是为了子孙后代造福,让子孙们免“出入之迂”?抑或是他早已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也许都有。

  愚公没有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不光敢想,更敢做。移山计划一经形成,他马上“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办事之果断,行动之迅速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虽然“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但他却无怨无悔,因为,他知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敢想敢做的人终会创造奇迹,最终,“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的愿望实现了,我在心里不禁为他喝彩。

  古往今来,类似愚公的事还有很多。诺贝尔,他为了研制炸药炸死了他的兄弟和父亲,,居里夫人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在疲惫的状态下进行试验,被镭射夺去了生命……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爱迪生、莱特兄弟等。这些人都有愚公一样的精神。

  就当今社会来说,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曾遇到过很多困难,金融大风波、非典、汶川大地震,还有周围国家对我国领土虎视眈眈……如果这些困难不一一克服,祖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在我们的学习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以愚公精神来对付这一群群“拦路虎”,最后到达的便是成功;反之,如果我们踌躇不前,在困难面前低头,面对一个个龇牙咧嘴的“拦路虎”望而生畏,那么我们将会一事无成。

  愚公精神就是要敢想敢做,要付之于行动,要敢于拼搏,要有排除万难的决心;让我们把愚公精神发扬光大!

愚公移山读后感2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铭刻在世世代代的信仰之中,被华夏儿女乐此不疲地传诵,筑起了无数人孩提时对神幻的向往,融入了岁月沧桑之后的深思熟虑。

  “愚公移山”,大智若愚;河曲智叟,大愚若智。在太行王屋面前,嗤笑讥讽,尽烟消云散于他的一声长叹之中。

  自开天辟地之时,太行王屋二山就坚持着他们亘古不变的傲气,阳光的刺痛,黑风的叫嚣,经千万年的沉淀成那俨然肃穆,返朴归真的灰色的山石。荡涤后的冷漠和孤寂,毫不客气地将黑暗和纡徐推给山那头的愚公的祖宗,压住了他们祖祖辈辈的野心和好战的本性。

  平静了几千年,所有人都丢弃了对那个陌生世界的妄想,没有奢望的安静朝拜着面前的两座大山。

  突然一天,愚公站起来了,挺着年近九旬的腰板。

  他要移山。

  移山?这远比他每天的出入迂回要艰难。高耸入云的太行王屋,其盛气凌人只是岂肯屈服于笨拙的斧锤之下?人生的八十余个春秋都被戏弄于他们的蔑视里,又何必大动干戈,以杯水车薪的资本来挑战这莽莽大山呢?知足则是福。

  然而愚公想不通,他不甘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勇气乖乖交给随遇而安的苟且手上,他要证明人定胜天。一锤一敲,挥汗如雨的拼搏,山的气势却毫无动摇,一年的往返,只想将自己的梦想一点一点地堆积于那渤海之边。日复一日,继而年复一年,山依旧面无表情的矗立在天的前面,他依旧是如此顽固,毫无遮掩的山石紧紧包裹着他的脆弱,或许,他拥有的只有阳光敲击下宠辱不惊的坚强。

  烈日的炙热和讽刺,似乎是天帝在讥笑他的自讨苦吃,智叟的冷言冷语,不允许争论的否决了他的狂妄。可愚公还是争了,他毫不承认自己正在为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浪费生命,因为她从没有怀疑过这些艰辛的汗水在滴入冰冷的山石的那一刻是否后悔过,是否会冲刷掉石头那顽固的外壳,粉碎他的残忍,刺痛他的记忆。他坚信,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是个终会胜利的梦。

  愚笨的愚公从没说过什么真理,可这一开口却让他赢来了彪炳千秋的赞叹,永世不朽的流传。“我死了还有儿,儿死了还有孙,孙还会有儿,儿也还会有孙,孙孙,世世代代,永不会死,山,怎么会移不完呢?

  智叟哑然,原来他只是这项大工程里的一个小小的角色。

  人们终于明白,原来愚公是没有野心的,他用自己的晚年安宁来换取的是一个他永远无缘看到的世界,他的妄想,只是想让后人走上宽广的大道来怀想曾经的王屋太行,曾经有这么一个移山的愚公。

  上帝命夸娥氏二背负着两座山圆了愚公的梦。他眼睁睁的看到了北山阻隔了千万年的柔和的阳光,跳跃着拥抱着这块北山压抑了太久的土地。一片开阔。原来山的那头有温润的泥土,有风中摇曳的安谧的小麦,荡着灿烂的满足。

  原来世上最动人的事物都是熨贴着大地应运而生的。山太高了,于是使它不近人情。

  故事当然不再以他玄妙的神话色彩使我们联想翩翩。但我们始终相信这个结局是真实的,完美的。愚公拿着斧锤向我们诠释了他的人定胜天,成熟给与的慧眼让我们剥析到了这传世神奇下所孕育的精神,那是我们成为万物之灵长的资本。

  像山一样执着,坚韧,然后,向命运宣战。

  相信落下的汗水终会滋润出一片绿荫,而摧毁山峰的人,只有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是千千万万个愚公。

愚公移山读后感3

  初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刚刚过去,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看着孩子们纯真的脸庞,听着孩子们叹气的声音,想想女儿下滑的成绩,焦急中含着心酸,再加上最近的低落的情绪,我在这种情境中拿起课本,偶然间翻开了〈〈愚公移山〉〉这一课,嗅着书香味,再次重温文中蕴涵的思想精髓,想给自己找点慰藉,想给自己找点力量……

  再读愚公,陡然发现,这个古老的传说,铭刻在世世代代的信仰之中,被华夏儿女乐此不疲地传诵,筑起了无数人孩提时对神幻的向往,融入了岁月沧桑之后的深思熟虑。移山?这远比他每天的出入迂回要艰难。高耸入云的太行王屋,其盛气凌人只是岂肯屈服于笨拙的斧锤之下?人生的八十余个春秋都被戏弄于他们的蔑视里,又何必大动干戈,以杯水车薪的资本来挑战这莽莽大山呢?知足则是福。

  然而愚公想不通,他不甘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勇气乖乖交给随遇而安的苟且手上,他要证明人定胜天。

  一锤一敲,挥汗如雨的拼搏,山的气势却毫无动摇,一年的往返,只想将自己的梦想一点一点地堆积于那渤海之边。日复一日,继而年复一年,山依旧面无表情的矗立在天的前面,他依旧是如此顽固,毫无遮掩的山石紧紧包裹着他的脆弱,或许,他拥有的只有阳光敲击下宠辱不惊的坚强。正因为他心中有着梦想,信念为他指明了方向,信念为他照亮了黑暗,信念使他残弱的身体坚毅的前行,这是愚公身上体现的第一种精神————坚定的新信念。

  可想想现在的自己,身上也存在“智叟”的缺陷,他不是曾讥笑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现在我不也很茫然吗?我的信念呢?我的梦想呢?

  烈日的炙热和讽刺,似乎是天帝在讥笑他的自讨苦吃,智叟的冷言冷语,不允许争论的否决了他的狂妄。可愚公还是争了,他毫不承认自己正在为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浪费生命,因为她从没有怀疑过这些艰辛的汗水在滴入冰冷的山石的那一刻是否后悔过,是否会冲刷掉石头那顽固的外壳,粉碎他的残忍,刺痛他的记忆。他坚信,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是个终会胜利的梦。愚公说了:“我死了还有世世代代,永不会死,山,怎么会移不完呢?”这是愚公身上体现的又一种精神—————持之以恒。

  合上课本,眼前又浮现出孩子们的脸庞,我想,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冰心老人曾说过:“每一个孩子心灵里都蕴藏着丰富的潜能,就看我们如何去开发。”我遇到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还记得自己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心中就有了坚定的信念,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要做好女儿的熏陶者,还记得为了心中的梦想,奔赴一次次考场,阅读一本本名著,思考一个个问题,克服一个个困难,这些豪气我从“愚公”身上找了回来,

  我要告诉孩子们:相信落下的汗水终会滋润出一片绿荫,而摧毁山峰的人,只有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是千千万万个愚公。

  最后,我想,即使执教的生涯里,遇到再大的困境,我也会:坚定信念往前行,执教生涯永不悔!

愚公移山读后感4

  近来,我看了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愚公移山》,描述愚公带领家人,顶住智叟的讥讽,在邻居和神仙的帮助下,搬走王屋、太行两座大山的经过。传统分析认为:愚公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恒心和毅力,坚信人定胜天,大智若愚;智叟却“固不可彻”,鼠目寸光,愚不可及;“愚公”和“智叟”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衬,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在给故事角色命名时,故意“错位”。

  然而,联系现实重新审视这则故事,便会觉得:愚公不智,智叟不愚。

  堵塞去路的王屋、太行两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单靠愚公、愚公的亲人及邻居用箕畚等落后的工具,代代相继地去挖山搬土石,蚂蚁啃骨头,不知要干到猴年马月。而寄希望于神仙帮助搬山,那只不过是神话,子虚乌有,很不现实。所以,智叟对愚公他们的行动提出质疑,是不无道理的。其实,愚公举家搬到搬到交通方便、适宜居住的地区安家落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移民”,倒是最明智的。

  况且,为了区区一条山路,硬把好端端的两座山搬掉,彻底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得不偿失。这是遗害子孙,贻害其他生物,而绝不是造福子孙。

  这是在自身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对改造现实的可能性抱有过高的期望,错误地估计或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明知不该为和不可为而为之,一条死路走到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也曾经重犯这样的错误,吹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大炼钢铁”,“十五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现在,这种事再也不该重演了。换句话说,要学会科学的估计投入跟产出的比率,不能错误估计或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愿望不能严重背离客观现实的可能。若受到当前不可抗拒的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尚不具备解决某个现实困难或实现某个远期目标的主客观条件,就不应当盲目乐观,甚至刻意夸大回报、吹嘘效益,自欺欺人;就不应当心血来潮,做出罔顾一切,拼命蛮干,投入大,效率低,回报少,劳民伤财的事情。

  粤北的石灰岩地区,大多是石头山,只在石窠、石缝里有一点泥巴,留不住水,只能种点红薯、玉米,而且个小,产量低。所以,人们食不饱腹,衣不蔽体。哪怕靠山吃山,种植水果、茶叶、菇菌,编制扫帚、箩筐、席帘,制作家具,由于交通闭塞,也难于拿到集市上出售,赚不了多少钱。就算富裕地区像《愚公移山》中的邻居、神仙那样“扶贫”,向里头投入资金,输送人才,传授技术,也只能改善那里的交通条件,却无法彻底改善那里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无法大量提高那里的农作物的产量,不能从根本上让人们脱贫致富,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经济上也不化算。而且,攫取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还有可能破坏那里的生态平衡。

  自然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家园,人类再也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生物之上,再也不能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再也不能鼓吹“人定胜天”,而应宣传“人与自然及其他生物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牺牲自然及其他生物为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必须采取移民政策,让人们搬到适宜居住、出行、劳作、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再给一些优惠扶持,让他们脱贫致富,这才是正确的方向。总之,不能重蹈愚公移山那样的覆辙。

愚公移山读后感5

  虽然愚公那种精神十分可贵为了子孙后代方便外出竟想到了移山。可是愚公他想过没有他如果真的把两座大山移走了山上的飞鸟、野兽到哪儿安身呢?愚公这样做那简直是自私自利他自己一家需要方便出行可是动物们也需要一个家呀!

  还有愚公对他的邻居说:“我自己有儿子儿子再有儿子儿子的儿子再生儿子子孙后代一代一代地去挖总有一天能把山挖掉。”愚公这么说他也不想想他的子孙后代全都挖山去了那山未挖完恐怕他的子子孙孙都已经饿死了再说了他儿子孙子恐怕没他那么傻说不定等他一死就不挖了。

  而且呢既然外出不便那他为何不搬家呢他家的人那么多山都可以去挖那么搬个家恐怕没有挖山累吧!总之我觉得挖山这个办法一点儿也不好。

  儿时就听说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不止一次地被愚公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这则寓言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愚公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炎黄子孙。可我近日再读之后突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山非一人能移。首先我们来看移山前的谋划:“聚室而谋”后立即得到“杂然相许”并且“杂曰:投诸渤海之尾”。可见愚公先前只是考虑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好处提出移山的设想而集体智慧的结晶则解决了“焉置土石”的问题。其次看移山中的成员:从愚公家中能“荷担者三夫”到邻人孀妻之遗男都为移山不遗余力。正如愚公所言是“吾与汝毕力平险”。而愚公已年近九十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就算健康充其量也只能是个“指挥”吧。再者看移山后的结果: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其实是惧愚公没有穷尽的子子孙孙而“帝感其诚”其实也是被愚公一行人的努力所感动才命夸娥氏二子背走这两座山的。可见移山一事并非愚公一人的功绩。认识这点对我们做好平时的工作大有好处。现在总有那么稍有点能力的人取得了一点成绩便飘飘然起来把自己看成是救世主的化身。其实这种想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君不闻大江南北流行的一句新词:众人划桨开大船!无论革命的成功或某项事业的完成这其中固然离不开某些个人的努力但又怎能离开众人的齐心协力?记得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中讲述过这样的故事:蚂蚁也许是动物王国中最讲究集体协作的群体了。非洲蚂蚁在前进途中倘若遇到一根刚燃过的木棒一定会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爬上去直到其它的蚂蚁能畅通无阻为止。这种抗争意识这种协作精神与愚公他们相比也毫不逊色。蚂蚁尚且如此作为“高等动物了”的我们会不会汗颜?我不禁又想起了一个个模范和英雄。60年代的雷锋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雷锋的旗帜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一个雷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一个徐虎同样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下我们的飞天工程只有一个“航天英雄”杨利伟够吗?事实证明这场特殊战役的胜利需要全体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国家的支持才能最终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既要认识到愚公的可贵之处更要领悟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否则便会产生个人崇拜主义的心理导致盲从;落到自己身上又会产生个人英雄主义的言行导致冒进。这于人于己、于国于民均不利。

  因此我们在褒扬愚公精神的同时不要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应两者并举携手同进共创美好未来。我想这才是“愚公精神”的精髓所在。

【【推荐】愚公移山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1.《愚公移山》读后感

2.愚公移山读后感

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4.愚公移山观后感

5.愚公移山读书笔记

6.《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2篇

7.读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8.【推荐】《论语》读后感

上一篇:彷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