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红手指》读后感

《红手指》读后感

时间:2025-01-15 22:54: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红手指》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手指》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手指》读后感

《红手指》读后感1

  看似冷漠的背后是人间真情,佯装温馨的结局是人走茶凉。读起来细思极恐的《红手指》不恐怖,可怕的而是人心。忘记了养育之恩的人,又会有多好的未来呢?但终有一场心灵救赎的旅途,让人间充满真情与希望,于黑暗中追寻人性之光。

  东野圭吾创作的佳作《红手指》,展现了在老龄化社会下,本来完整的家庭却走向了悲剧。妻子八重子与公婆不和,在妻子的影响下昭夫逐渐对父母疏远,可父亲去世母亲受伤,夫妻俩不得不带着儿子直巳住进父母的大房子照顾母亲政惠。真正让这个家庭遭受致命一击的是直巳失手杀死女童,昭夫在妻子的威逼下放弃了让儿子自首的决定,将尸体处理。眼看真相快要隐瞒不住,昭夫与妻子将罪责全部推到假装患上老年痴呆的母亲头上。最终在警官加贺一步步的引导下,昭夫终于良心发现,道出了真相。

  在这本书中,藏在悬疑的外衣下的,是人性、生活、社会与家庭的交织。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也越发的成为国家与社会所面临的难题。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人又何尝不是昭夫?他们肩负着赡养父母的责任,肩负着抚养孩子照顾妻子的责任,车贷、房贷等等四面八方的压力压得他们快喘不过气,什么“曾许人间第一流”的志向,却一次次被现实磨平棱角,这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这样看来,这是一个略带“悲情”的群体。

  对于昭夫来说,他身上体现的是作为丈夫、父亲以及儿子的悲剧。为人夫,他与妻子矛盾重重,没有体谅妻子管教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的不易,忽视了妻子对家庭的贡献,而是指责与埋怨;为人父,“子不教,父之过”他缺席了儿子成长的重要阶段,甚至包庇犯罪的儿子;为人子,他不想承担自己作为家中长子的'责任,即使父亲患病他也冷漠逃避,将责任推卸到已嫁为人妻的妹妹身上,就连照顾母亲也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为了能得到父母的房子。

  层层悲剧重叠,一字一句无不尽显人性的泯灭,揭露这悲剧社会的残酷。儿子的薄情,儿媳的刻薄以及孙子的冷漠,昭夫的母亲在绝望中只能选择假装患上老年痴呆,将自己封闭在自我构造的世界里,以此来维持家庭的和谐。但终是人心叵测,她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所利用。就正如《高老头》一书中,高老头一生痴爱他的两个女儿,为其倾尽所有,却到头来遭到她们的抛弃,最终如同野狗般死去。

  “人之所以会撒谎,是为了隐藏内心的脆弱,保护那些不可取代的东西,逃避那些挣脱不了的痛苦。”在昭夫与妻子眼中,只有保全儿子看似前途无量的未来才是明智之举,所以他亲手将疼爱他的母亲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以此来逃避无法改变的现实。

  在他们心中,母亲老了,没了价值,成了整个家庭的负担,甚至有着将她像垃圾一样丢弃的想法,这魔鬼般的念头又是何其恐怖!可他们每日提心吊胆地隐瞒真相,精心编造滴水不漏的谎言,换来的又是什么呢?是儿子直巳犯下罪责后一句“我是未成年人,犯罪你们父母是要承担责任的”;是儿子被抓捕后嘶吼得一句“都是你们搞砸了,都怪你们”;是儿子被审讯时喃喃得一句“都是父母不好”。

  回到书的题目——“红手指”,这是昭夫的母亲用口红涂红了手指来暗示昭夫,警察早已识破他的谎言,也意味着昭夫被心灵救赎的开始。世界上会有哪个母亲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罗网?即使被利用,善良的母亲也坚信自己的儿子仍有希望,而红手指便是母亲为误入歧途的孩子点亮回头的照明灯。当母亲将被警察带走时,昭夫泪眼凝望着母亲视若珍宝般保存着自己儿时送给她的每一件礼物,泪水洗刷着他心灵的污垢,一番大彻大悟让他悬崖勒马,人性开始觉醒,最终说出了案情的真相。至此,人性之光终重新在黑暗中闪烁。

  相比于父亲昭夫,这场凶杀案件的主角直巳显得更加不幸,因为一开始便没有人指引着他迈向为自己的罪责而救赎的道路,即使他与父亲同样拥有着这世上最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但他却未拥有母亲给予“及时止损,过犹不及”的教诲,他的大好年华毁于这个满是悲剧的家庭。而直巳自始至终都没有忏悔之意,只是说出“都是父母不好”。八重子对儿子犯下的错误也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着“他还只是个孩子”。这格外刺眼的话语,也值得我们反思当下每个家庭的教育观。总有家长会在孩子犯错后说一句“他还只是个孩子”用作袒护和包庇的理由,而不是及时改正孩子的错误,却将孩子的错误推卸给对方。这样扭曲的教育观又怎会培养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优秀青少年呢?

  而八重子与政惠同为母亲,也都看着自己的孩子犯下错误。政惠用红手指让昭夫迷途知返,可八重子早已将他们处心积虑保护的直巳的未来毁在对他的溺爱中。八重子放任着儿子,对儿子低三下四,造就了儿子逃避现实,发自内心地认为犯了错误会有父母为自己收拾残局,让儿子成为一个不知感恩不懂得承担责任的巨婴,酿成了无法挽救的悲剧。

  而这一场场悲剧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在从来都没有绝对公平的社会中,悲剧时刻演绎着。我们会羡慕着百万富翁家财万贯的生活,会嫉妒有权有势之人走着自己无法想象的捷径,有些人的起点便是我们一辈子奋斗的终点。我们抱怨着世事不公,前进路上没有位高权重之人为我们扫清障碍,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在家庭中还要承担作为子女、父母等等不同身份的责任。东野圭吾在他的另一本书《时生》中写道“悲观也没用,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力打好它”。我们登上并非我们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决定不了自己的出身,决定不了自己的智商,决定不了自己这一生会有贵人相助。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昭夫的人性则被这总叫人阵痛的世俗所撕破。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身上都会背负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与忧愁,现实的残酷会压抑着我们的心灵,但这些都不是我们埋怨父母以及认为父母是家庭累赘的借口。即使我们手握悲剧的剧本,也要用自己最好的姿态与之共舞,与之抗衡,嘶吼、呐喊着自己的坚韧,相信总会有人赏识我们的矢志不移。

  人类终究是渺小的,有限的生命让我们无法避免生离死别。世界上最美好的从来都不是金子,而是和自己的至亲相伴到老,是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人永远平安喜乐。从来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离别,而真正的离别,没有长亭古道,也没有劝军更尽一杯酒,只是一个和平常一样的清晨,有些人就永远留在了昨天。所以,趁自己身边重要的人健在,别留遗憾,去向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人生道路上,我们需要一道光芒,真正深入人性善美,引导世人。人生坎坷,指引我们知错就改的“红手指”不会一直都在。我们或许会误入歧途,但也总有一场心灵救赎的旅途,让我们重新拥有一颗赤诚之心,于黑暗中追寻人性之光。所以,不要关掉你眼里的光,和光同尘,不为盛名而来,不为低谷而去。

《红手指》读后感2

  我仅能用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来救赎你的灵魂——题记

  《红手指》其实就是一出被放大化的家庭悲剧,一种生活化共鸣。本书中东野着重描写了现代社会的一种通病——亲情缺失

  当一个无知的孩子,犯了罪,他逃避、他愤怒、他斥责,他就像个恶魔一样,让每个人都变得好丑陋,这是谁的错?当一个母亲,母爱泛滥的时候,便会不断的包庇和纵容自己的孩子,她这样做真的对了么?当一个父亲,面对自己犯了罪的儿子的时候,内心的抉择是怎么折磨他的?让自己年迈的母亲去顶罪,面对警察的盘问,烦躁、恐惧、黑暗、良心的不安会一涌而上,谁能给他正确的选择?而当一个年迈的老人,被冷漠、被利用,她只能用仅存的回忆,来原谅她的子孙们,来救赎他们的灵魂,当发现自己被代做替罪羔羊的时候,她的内心又如何……

  我一直很喜欢东野的书,因为他的书,永远也猜不到结局,而每一个结局中都藏有一个秘密,每一个秘密都让人震撼。《红手指》在20xx年11月1日于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因为喜欢东野的作品,所以他的书,我都有收藏的习惯。有天去书店逛东野专柜的时候,发现他出了新作《红手指》,当时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封面,很有艺术感。不过当时看了简介,我其实并不明白为何东野要把书名定义为《红手指》,当我看完这本书的一霎那,才忽然明白过来……

  当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爱,转化为一种溺爱的时候,罪恶就开始了……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逃避的东西。所谓的“蝴蝶效应”,可能只是婆媳之间的一次争吵,父亲对儿子的一次责骂。我一直相信,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子女永远是父母行为的镜子。当我看到直巳把一个小女孩杀了,明明做了这么残忍的事,却还能若无其事的在自己的房间里打游戏,当父母追问他为何如此时,他只一句:“不是故意的,你们烦死了”我就在想:“这个孩子,他所处的环境是绝对有问题的”之后看到八重子为了安慰儿子,不惜以死威胁丈夫,不让他报警,而后,看到两人为包庇儿子,竟让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去顶罪,这不经让人心寒而栗……看到这里,我对直巳之前的行为就一点也不惊讶了!八重子的溺爱会告诉她的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罪,背后总有母亲撑着,却不知这是多大的一个误区……

  在本书中我认为昭夫也是最重要的主角之一,其实他本没呢么坏,却因为妻子的以死威胁,一路深陷了下去……面对犯罪的'儿子,他愤怒、他痛心、他绝望,他想把一切的真相告诉警察,但是面对妻子的行为,为了扮演好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他无奈……所以他需要一个精致的骗局,以使全家从刑警(加贺恭一郎)深邃的目光中“全身而退”。于是他选择了帮助儿子抛弃尸体,然后让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去顶罪,他的想法是:即便母亲犯了罪,警察也会从轻发落的,因为她是病人。可当他做这个决定开始,他就注定了一辈子要活在愧疚中……其实在《红手指》中,我最同情的到不是政惠,而是昭夫,也许有人会认为昭夫是一个失败的男人,自己的儿子成了杀人犯,妻子跟自己的母亲关系一直处不好,最后还要为了包庇儿子让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去顶罪……可是一个男人成了家之后,他就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没有顾虑,会有很多很多的责任跟压力,致使他喘不过气来,他会有很多很多的顾虑,因为他有孩子,有妻子,还有母亲,他必须要考虑到家庭中的每一位,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是很无奈的,一些东西,必须放到时间里去,才能看的清清楚楚……

  只是可怜了政惠,因为人群的冷漠,她只能以装疯来躲避他们,多年前他的老伴因得了老年痴呆而去世,所以她选择了变的跟他一样,以便于纪念死去的他……我想当她听到昭夫和八重子在她面前说:“都痴呆成这样了,只要我们作证,不由得他们不信”时,她的内心,一定是绝望透了!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会咆哮,可是,政惠她没有,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用从前那些美好的记忆,来救赎他们的灵魂,她要把儿子拉回正途,所以她继续装疯,她想到了老伴曾经因为老年痴呆,而把手指头涂成了红色,于是,偷来了小女儿的口红,把手指涂成红色,当做是案发前一天涂上的,以为昭夫会就此注意到自己的红手指而无法继续那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可惜了昭夫太过注重那场骗局,却遗忘了细节……

  其实看到这里,我不经想大哭一场,人性、宽容、抉择,都在这本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书中其实还暗藏了一位主角,那就是加贺,警察的洞察力永远都是那么的敏锐,在调查昭夫家的时候,虽然就跟装疯的政惠见过仅仅几次面,但他却一眼看穿了她的心思。也许是加贺看到了她的眼睛,在政惠的眼睛里更多的是绝望,是哀伤,这是老年痴呆症人眼里绝对不会出现的眼神……最终,加贺拿出了政惠拐杖上的小铃铛,以此唤醒了昭夫的人性,那是他送给母亲的第一个礼物。在昭夫终于自首之后,加贺说:“前原先生,你认真地看过你母亲的眼睛吗?”呵呵,是啊!住在一个屋檐下这么久,却丝毫没有发现母亲是在装疯的,这不是人情的冷漠么……

  当我合上书的那一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儿子犯罪,到隐瞒罪行,到最终让年迈的母亲去顶罪,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绍夫对母亲的冷漠!一味的纵容和包庇自己的儿子,却遗忘了那颗从来都只愿躲在自己世界的凄凉的心……可是,他真的错了么?所有的责任和压力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面对只有十五岁的儿子,却成了杀人犯,如果让警察知道了,直巳还呢么小,他以后要怎么办?作为一个父亲,他即绝望又无奈;面对妻子的以死威胁,他作为一个丈夫,只能顺从!面对年迈的母亲,他作为一个儿子,要忍受多大的良心不安?只有他,只有这个男人,只有这个已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的男人,才是最不容易的……

  越是老年人,或者说正因为是老年人,内心常常会有不可平复的伤痕。治疗的方法有许多,周围的人不能理解。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尊重。——后记

【《红手指》读后感】相关文章:

《手指》说课稿09-09

《手指》教学反思06-12

《手指》教学反思12-23

《手指》教学反思11-29

《手指》读后感01-07

【荐】《手指》教学反思12-29

手指教学反思11-07

青春的红作文11-28

春天是红的作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