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9-25 09:46: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说来惭愧,以前读苏霍姆林斯基多是急功近利,什么时候需要他的理论来增加自己的文章或言语的分量,就找一些相应的句子来读,对他一直是一知半解,甚至是断章取义。今天再一次走进《给教师的建议》,静心而读就不难发现,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就说第一节吧,大师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大师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可看看我们,做到这一点了吗?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么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

  再说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辅导、谈话、应付各种检查,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教育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就不会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

  读了这本书,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学无止境。教师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真正适应我们的教育,才能教给学生最鲜活的东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作为一名新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专业水平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读书既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也能促进一名英语教师各方面的发展。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想要让自己的学生变得优秀,首先就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但是,我感觉自己有太多不足的方面。因此,我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又不知道从何学起。为了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我利用将近一个月的寒假时间来给自己冲电,我看了一些关于《新教育》、《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从中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虽然不是什么很有名的书,但是它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并且每一条建议都谈到一个老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例相结合,加上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自己法子内心的觉得这是一本对于一名想要进步教师的好书。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让我从中真的学到很多,虽未亲身经历,但却受益匪浅。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句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在现实生活中,我了解到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我是很不认同有这种想法的老师。首先,我觉得一名老师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内容就越生动有趣,而学生的思维也就越容易跟上老师;其次,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最后但不只是只有这一点,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和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才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容易做出与学生实际的相符合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通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们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更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努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前不久,一本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来,中国的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这样的一本书,应该让所有一线教师人手一册。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在书中,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来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一书,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多方面的吸取别人的经验是有必要的,而多读书,读好书便是其中的一条途径。

  一、学会思考。

  任何智慧的产物都是思考得结晶。记得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前,导师反复给我们强调: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不要只停留于每月能拿到薪水糊口!确实,离开了大学校门,没有了导师的扶持,没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励,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惧、无奈各种情绪都蜂拥而至,很容易就会被卷进盲从的大流之中,从而迷失了自己!

  这是每个新教师的必经阶段,因此,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结构、手段、方法、模式、对象、效果等等,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有所长进!另外,在新课标的大浪潮中,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做复合型的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具备对各种知识、方法、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而思考便可以使它们融会贯通了。

  二、学会学习。

  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懂得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自己进一步学习的热忱。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丰富自己,才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引来时代的源头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三、学会教学。

  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我想即便是教了几十年书的教师,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对于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就更是一个需要摸索的过程了。记得大学里一位教授曾说过:“教书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讲天分,还有后天的教法”,这个说法我是同意的,因为就在大学里的就有些教授知识很渊博,但上课时课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

  曾看过这样一本书,说是新教师第一年的教学方法通常都是模仿型的,还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到了第二年教学方法变成了“四不像”(在别人的经验基础上,逐步融合了自己的教学特点),最后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步稳定下来,而这个过程靠的还是思考与学习!

  四、学会创新

  教学说透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式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正如课堂上也没有“几大步骤”,说到这里,我特别佩服的一个人是魏书生。

  首先,他不是正统师范院校,不受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约束,把生活中最本质、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带进了课堂,他的课堂上犹如一股活水,不断涌现出新的智慧。有老师曾抱怨,魏书生的课很难模仿,而我觉得魏书生的课正是因为没有了那种条条框框的教学模式,完全是随课堂的真实情况而随机迸发的教学智慧,才使得他的课那么有魅力!智者的智慧,不是旁人可以轻易学来的,只有自己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于走创新之路,才是教学成功的出路!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在勇于尝试了。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从而使我对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暑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教育理论知识结合生动的教育实例将其几十年可贵的教育经验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启迪,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动着我。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做了直截了当的解释:那是因为在学校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不正与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观点不谋而合吗?这不禁使我想到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当出现学生成绩考得不好时,常常埋怨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认为考得不好的一切愿因都出现在学生身上。我们平时在抱怨、发牢骚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吗?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掉队的现象呢?这条教育原则我们也常挂嘴边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果我们做教师的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档次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都有能力发挥出来的话,那么所有学生就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就能够不停地进步。

  “用一生准备一节课。”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没有时间”这个问题时,谈到一位历史老师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节课,这让我们深感惭愧。终身教育谈了多少年,依然说得多做得少;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依然是挂在嘴边,羞涩在心里;要把教育当作一种艺术来追求,当作一项事业来奉献,仍然只是说说而已。

  从苏霍姆林斯基谈论教师读书和写教育日记两个问题的文章中不难看出,他的一切教育智慧都来自于他的实践,因此他的理论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读书,应当成为一种需求,一种习惯,应当是摒弃了一切功利主义的阅读。一张长条桌,一把藤椅,一盏台灯,读书于日圆月缺,挑灯于古典今著,只为一种心境。写教育日记应成为一种心灵的旅行和恒心的历练,日日写,月月写,写教学心得,写教育叙事,写工作感悟,于这点点滴滴的积累之中,增强自己教学的理性,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直到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说我是用一生来准备这一节课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不积跬步难行千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踏踏实实的研究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真正用心去爱自己的事业,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精益求精。那么我们备课、公开课的一些弊端问题,是不是可以迎刃而解?

  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本厚厚的专著仍历久弥新。一个个建议,无不体现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给我们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提供了最切实际的目标和方法。这本书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读着这本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为我们指点迷津。书中的教育思想,一定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文书深刻的谈到“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游移、分散的坏习惯呢?第一、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效率低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干着这个,想着那个;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教师要从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如给幼儿看图书时,看完一本,再换一本。给予幼儿玩具,也不要一下子太多。如果玩具成堆、书成堆,容易使他们养成注意力分散的.习惯。

  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也能体会到完成这件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愉快也能帮助他们继续学习,保持注意力。第二、对孩子讲话不要老是重复。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重复几遍。漫不经心地听课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第三、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因为学校里老师是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如课余时间听小说连播、听音乐。鼓励孩子复述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第四、不要让孩子的时间太充裕。有的家长以为,读书做作业的时间越长,学习成绩就会越好。其实,时间太多也有负作用。造成许多孩子对于时间没有紧迫感,学习起来慢腾腾的,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事,二三小时还没完成,而且养成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时间不多,反倒会逼着孩子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第五、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时候,最好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场所,它的作用主要是形成一种心理活动的定向,即每当在习惯了的学习时间和地方坐下来,精神便条件反射似地集中起来。家长应该把孩子的学习时间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时间,不要随便支他们打油买菜、拿东西,以免干扰思维的连续性。家里要给孩子提供专门学习的地方。

  孩子学习时,家里要安静。 第六、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才能专心致志。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从控制外部因素做起。如孩子的书桌上不要摆放装饰品和零食,看书写字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乱动、不乱摸,字要写工整等等,孩子如果能控制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行为,就比较容易克服浮躁的情绪。同时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加以培养。如聚精会神地下棋,这是集中思想,训练有条理地思维的良好方法。孩子学会专心致志,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文书深刻的谈到“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认知过程,而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一种属性。它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作为第二语言,英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对孩子讲话不要老是重复。有些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或某一点要求总要反复交待好几遍。这样的孩子入学以后常常忽视教师所讲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地听好多遍,当教师只讲一遍时,他便当作耳旁风,以为老师也会像父母一样重复几遍。漫不经心地听课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谈不上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对孩子谈事情只说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来说,谁要是上课善于听,能理解并记住听过的东西,谁就占优势。因为学校里老师是以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要以通过听的途径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多听,只有不断的输入,才能有适当的输出。

  第三、注意对作业的检查。“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经常听到教师们反映。教师辛辛苦苦批改,学生看上一眼无动于衷。好多小时的劳动付之东流,岂不令人心寒。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解决方法首先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的不协调,就好象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多物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时时注意要求学生通过听读等手段来诊视英语词句的正确、纯洁和优美。而且我们还要就每一个单词跟学生一起编写作文。让词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教他们学习用词来表达最微妙的感情,来反映从周围世界得来的印象。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想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应当尽可能让学生讲故事,发表议论,汇报他亲手做过的事情,讲述他所观察到的事物。应当布置一些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讲述、汇报和报告,把现有的知识“投入周转”,也就是说,使词成为进行创作的手段。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布置作业的问题上要多加考虑,如何让作业为教学服务,如何让每天的新知识“投入周转”得以巩固。

  当然人自有惰性,学生的作业不是放任自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定期抽查,不仅可以督促学生,也可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只有布置创造性的作业,用多种灵活的手段从改作业的海洋中摆脱出来,才可以使教师、学生更轻松,使教学更精彩且更有实效。

  因此在英语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他们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真正能够不断被人们捧起的书籍,总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总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到达我们的手中,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读来令人恨晚。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一、做一个有良好心态的教师

  现代社会教师面临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日益难以应付的杂事以及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等等,为适应这些迅捷的.变化,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付出代价。有时因为无法获得自己所期待的收获而疲惫不堪,甚至会感到活的很累,如果我们只会抱怨孩子太过笨拙、太过淘气,而缺少一颗寻求美好事物漠不关心,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了,想要做一个快乐幸福的老师就必须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怀着一颗充满激情的年轻的心,随时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这样孩子的一些反常行为可能你就会给予理解,拥有超凡脱俗的雅量,你也定会活出不同的的感觉来。

  二、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幼儿

  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幼儿,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活动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幼儿听,不照本宣读,让幼儿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幼儿真正爱上学习。

  三、教师要继续学习

  如果教师不能经常地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孩子看不起,在孩子眼里“老古董”多得很呢!一旦教师不被孩子看重,麻烦可真多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

  教师一旦停止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是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孩子亲近你,使你永保活力,使你有魅力。最终,因为学习,你拥有你的工作,但你将学习与工作合在了一起,甚至你的美好生活有一大半在工作中实现。读了这段话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师要更新观念,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四、做个富有幽默感的幼儿教师

  幽默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手段,它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目的。幼儿也特别喜欢“幽默”的教师,幽默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而且能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受到教育,获得发展。因此,今后,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幽默意识和幽默能力,以一种积极、乐观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幼儿,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受到启发,获得发展。

  真的是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读出了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读出更多的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它好像一位智者,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是美国作家安奈特·L·布鲁肖的著作,内容涉及课堂管理、教学规划、课程指导、职业精神、师生关系、教师魅力等多个方面。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每一条建议都闪耀着教育的光芒,每一条建议都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每一个教育者的心灵,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者将教师的苦恼与困惑用精辟的语言和典型事例娓娓道来,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了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读完这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实际授课指导”和“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方面:在实际授课指导章节中布氏提出了: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材施教,忌只讲不练,一切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等多条建议,为教和学提供即时有效的指导,为教师提供各种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提高自身素质的教师提供了重要素材。

  在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一章中,“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让每个学生成为你的最爱”,“答错题的学生也需要尊严”,经常向学生表示感谢“等建议使我受益匪浅,这些建议恰恰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这些宝贵的建议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等先进教育理念。读完本章节后,使我认识到:一个老师尽管有高超的教育技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全书虽然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建议,但赏识教育是其精华,贯穿全书始终。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和树立学生的信心,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如今我也尝试使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因为我知道,赏识的目光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因为学生走出教室时手头掌握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心中“有多少火花被点燃,一旦学生心中的火花被点燃,那么他们智慧的火花就会绽放的更加灿烂,他的.成绩就会突飞猛进。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不是只会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应该成为启迪学生的智慧,点燃学生心灵之花的一位称职的好老师。

  ”每一次感到无法胜任工作的时候,或者怀疑自己不能有所作为的时候,我都会静下来,提醒自己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老师这个职业,这样的话,我的视线就会又回到孩子们身上,随后,我就会意识到我正在为社会做贡献,正在影响着别人的生活“,这是书中引用的一段话。没错,我们选择的这个职业会给我们带来种种困难和麻烦,有时候会使我们丧失信心。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也会用这段话激励我。固然,这不能减轻工作量,但是,这种责任却可以让我们重新激活我们的斗志,轻装上阵!我们可以把这段话做为精神食粮来激励自己时刻奋发图强。

  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读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让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的心灵滋养,心胸开阔,让我更加明白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积极地读书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汲取更多的教育教学营养来充实自己。我会时刻以这101条建议,来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不容懈怠力求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及其著作业已闻名于世,但也有读者尚感陌生。一旦你去熟知他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的卓著成就,你便会对他的为人品格、超群出众的教育生涯产生一种敬慕之情;一旦你去读他那些用心血写就的蜚声国内外的著作之后,你便会对他产生一种崇敬之感。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真正的人,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的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家。

  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如苏霍姆林斯基不止在一条建议中提到教师时间分配的问题,他举了两个例子。第一是她自己做了一个有趣的数字统计。他对500名有子女在上大学的教师做调查,询问他们:你们的孩子进的什么学校?在那个系?结果只有14个人回答是“师范学院”或是“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而480名教师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是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辅导、谈话、写各种各样的总结,时常感觉时间不够用的。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他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上记一些记录,一边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的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的令人惊叹啊!课后又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听完这位老师的话,我想所有的人都应该感到很意外吧,这种境界对一名教师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是值得我们深深学习的。

  对于这本书,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书中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待学困生,首先,我们应该找出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也就是预防学生学习发生困难,让这些孩子不要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欢乐,独有的自尊。就像作为医生,如果他竟对自己的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了……”那他能够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具有人道主义的医生吗?在我们教师的眼里,必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我们教师看来是可教育的,必须便学习成为他们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

  首先,要让这些孩子充分的阅读,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教师要为孩子们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和文章。这些书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稳中有降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阅读越多,越能引发孩子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疑问,引起孩子的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而思考越多,他们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工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当然阅读是讲究一定的方法的`。不是死记硬背。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主动的去阅读,去寻找疑问的答案呢?让孩子有疑问,这就成功了一半。作为教师的我们,让孩子先产生疑问,在课堂上哪些东西要讲,哪些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是给学生留下了疑问。在生活中,哪些东西需要引导,哪些只需要帮助等。当然,前提是对学生有了充分的观察与了解。

  其次,第一次的学习很重要

  这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要有深刻的理解,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让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知识不要做出肤浅的认识与理解。让孩子们第一次学习就要学习正确的,明确知识要点。这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及学习能力作一个充分的估计,备课时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什么知识点上,学生可能出现错误,以及这个学生具体可能是谁。对任何一个可疑的地方,预先都做好详细的设计。然后在当堂有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作业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作业中得到思考,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就看出哪些孩子需要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哪些题。让孩子更好的学到知识。

  再次,对这些孩子的评分也很重要。

  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作为教师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种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合学生进行积极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对待这些孩子的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就不打不及格分数。不要让孩子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任何时候都要不急于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没有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如果看出孩子学习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根本不要评分。应当首先设法让他学会知识。提问题的时候应当避免提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可以从书上准确无误的找到答案的问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读完对自己影响很大。

  一、正确看待儿童成绩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二、了解儿童的个性需要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明确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教师充分备课

  (一)用一生去备课

  书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这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备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位历史的回答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自由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二)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建议我们分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借鉴以上的建议,如何对班上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点想法。现阶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符合他能力的学习任务;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与家长联系制定家校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家校联合努力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通过鼓励机制,引发兴趣;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各位老师们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紧张的教学工作已经进入到最后一个月的倒计时,在心情上难免有一些疲惫和急躁。

  再一次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其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就像一场及时雨,抚平心中的浮躁。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这席话让我读懂了老师和学生之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每一次心灵的碰撞都有利于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微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爱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则势必走向反面。

  俗话说:情通才能理达,情不通则理不达。如果教师不讲情,就会把课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一位心理学家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如果教师能用真情拨动这根弦,使它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讲实话、真话、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不知不觉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我认为要做好学生的服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必须转变学习观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开放教育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只有围绕“以学为中心”,才会千方百计寻找资源,一心一意提供服务,把搞好对学生服务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对学生的支持服务不只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时期,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纵横交错的支持服务体系。

  所以,无论工作有多么繁忙,都应该有一颗耐心,一颗爱心去对待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4

  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写出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

  “教师实在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因为你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那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不仅应对美好的事物保持敏锐,更要学会在教学中追求美,创造美的环境。

  要追求美的语言。由于教师职业的关系,在公众的场合教师的语言总是表现得很温雅,而且自觉的克制自己语言的粗俗。教师的语言美,可以影响身边的学生群体。比如,在和学生谈心时,总会使用普通话,并且讲究语言的艺术,心与心地交流、沟通,这样,不仅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好的形象和榜样,而且也让学生在不知不绝中会说普通话,会用普通话。假如,你要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就必须修饰好自己的语言,让美的语言在校园中传递。

  要追求美的人情,那就是要有宽容精神。郑校长说:“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

  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学生是最需要被宽容的,无论他们有多么优秀,他们身上都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他们需要教师的宽容。而那些学习上有困难,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的宽容,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细致的工作。比如,一些学生学习品质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那种对学生的缺点不依此不饶,动辄讥笑、讽刺、挖苦,或多或少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否定自己,学习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现自卑,充满敌意等行为。“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

  要追求美的课堂。作为教师职业的需要,课堂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我知道,没有美丽的课堂等于给自己的事业生涯判了死刑。美丽不是作秀,而是踏踏实实的教风,得到同行的`认可。为此,应该经常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大量拜读有关教育专家的经验介绍和理论著作,吸取教育教学的精华,用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虚心地向同行请教,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并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究,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并逐渐形成自己“生动活泼、扎实创新、声情并茂”的教学风格。我想,这样的课堂是美丽的。有了美丽的课堂,也就活出教师的潇洒,点燃了美丽的人生。

  要追求美的育人艺术。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我注重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育人的艺术,去教会学生做一个“真人”。我时常以此来提醒自己,以身作则地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我带头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鼓掌,让同学们懂得应该学会去肯定别人;我从不贪图方便而踩踏草坪,让同学们学会保护环境;我给同学们讲述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的故事,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我还教同学们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谦虚而上进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我相信,这种美的育人艺术会随着我潜心的追求而更加动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2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华)09-1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02-1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5篇03-0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3-0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8-07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9-15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03-1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选(15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