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根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根读后感 篇1
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去寻求真谛的缘由,不但由于探索真谛是艰苦的,真谛会束缚人的空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逢迎人性中的那些恶习。我也不懂这究竟是甚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寻求虚伪吗?或许是由于真谛好像阳光,在它的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显得华丽。
真谛是甚么?很简单,由于真谛的.缘由其实不是他们所接受的,在碰见一件新事物时,人们总是会怀疑,不清楚真实的现实。寻求真谛其实不单单是用嘴说,要认识真谛而勇于面对,信赖真谛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地。
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可以鄙弃死亡,荣誉感可使人献身死亡,哀思之心可使人奔赴死亡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销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遭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佩!
每一个人面对死亡,都会恐惧,也都会思考,死亡是甚么?人类内心所想的,都是人在临死前痛苦的呻吟和痉挛,那惨白的皮肤和大的双眼,无不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赖。但是死亡也代表重生,生命的新开始会更精彩,所以不用惧怕死亡,如泰戈尔的诗集中那句话“使生如夏生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样就足够了。
培根读后感 篇2
《培根随笔》就是一部写道理的文章集锦,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声情并茂的人物,只有无限的讨论与研究,真是是物必谈,无所不谈。
本书作者,自然就是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和文学家。一六〇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为首席检察官,一六一七年成为掌玺大臣,一六二〇年被封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贿,从此下野,脱离官场。一六二六年死于实验。本书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还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纪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确有人好见异思迁,视固守信仰为枷锁缠身,故而在思想行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虽说专讲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诗能满足想象而称其为魔鬼的酒浆。而有些话也是经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颠倒这莫过于爱情与嫉妒。
本书也似乎是借助《圣经》来说明道理。
从书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识来。
我闷在生活之中总会不经意之间说几句富有哲理的话,只要用心记录,你也会成为培根。
培根读后感 篇3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话就出他之口。这本书分为《谈学问》、《谈旅游》、《谈虚荣》、《谈野心》、《谈运气》、《谈愤怒》等数十篇随笔。
在众多随笔中,我最欣赏的是《论逆境》,我读了又读,每次它带都给我不一样启示。“顺境带来的幸运固然可贵,逆境造就的品质更令人折服。顺境的德行是节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挠。”这是全篇中给我启示最大的两句话。我认为,这是这篇随笔的浓缩精华。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不幸,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困难,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万幸,因为逆境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它考验了人的意志,还磨练了人的心智。逆境的磨练,造就了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伟人。
这让我想起了邓稼先研究原子弹。一次,两次,上百次,上千次。面对诸多失败的考验,他没有选择放弃研究。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贝多芬也同样如此,虽然自己双耳失聪,但是他始终认为“谁也无法超越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最后,他谱下了《月光曲》、《第九交响曲》等传世名作。
正是人们在遇到逆境时不同的表现,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消极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叹息与报怨,最终堕落;积极的人,却能从逆境中学会坚持,得到勇气。
培根读后感 篇4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最适合我这种不喜欢读长篇大论而又想得到多点东西的人看了。虽然只是:“论”“说”“谈”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为写的都是人生的哲学。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
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这本书。因为《培根随笔集》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点厄运也无妨。因为厄运当中也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啊!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
培根读后感 篇5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时常想起培根的这句话,这是他对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总结。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培根的随笔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导师,每当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时,总能为我点破玄机,柳暗花明,又见一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随笔》正是像这阶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雾,引领着人们向真理进发。
在众多的.随笔中,我最欣赏的一篇是《论逆境》。“顺境带来的幸运固然可贵,逆境造就的品质更令人折服。顺境的德行是节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挠。”这是全片中我最欣赏的两句话。可以说,这是全篇的精华所在。从这两句话中或者说全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同时也带个我诸多启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不幸,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困难,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万幸,因为他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他考验人的意志,磨练人的心智。可以说,正式逆境的磨练,造就了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伟人。顺境容易暴露恶习,而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培根读后感 篇6
《培根随笔》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在《培根随笔》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培根在《谈诤谏》一文中写道;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关键角色的人写的书。而培根就是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关键角色的人,而他写的书则是一本好书。《培根随笔》中的名言就足以证明它是一本好书。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这不就是我们学校现在所倡导的做好时间的计划师吗?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后天学习的关键性。
但是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看这本书。有在当时缺乏科学知识,所以培根的一些观点是错误的',他在《谈无神论》中写道:谁否认神谁便毁灭了人类的尊贵。所以名人所说的话也不一定正确。随意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拜名人。在生活中有很多同学认为名人所做的事就是正确的,名人所说的话就是对的,于是我们就用名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向名人学习,把名人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要明白名人之所以被称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和某个人领域有着过人的才能和成就,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我们在学习名人的时候一定要学习他们正确的一面,不要把学习名人变成一个错误的行为。
世界有光明的一面也就有黑暗的一面,事物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看世界,只有这样我们看到的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培根读后感 篇7
《培根随笔》是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天性犹如野生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命运,在我们一生中是相当重要。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 ,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 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 是我们身边不可少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刻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内在美才是永恒美。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人是令人肃然起敬。
在这本书里,让我学会了很多哲理,我要多读这本书,让这些哲理永远记在我心里。
培根读后感 篇8
对于我们来说,弗兰西斯·培根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至少,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听说过他的那句至理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这位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英国思想家出生于1561年,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学领域内的建树。他在一系列著作中批判了欧洲中古经济院哲学和唯心主义,认为经院哲学与生活实践隔绝,被教条和权威束缚,他还倡导通过实验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并身体力行从事科学实验。培根的散文随笔共有五十八篇,他心目中的读者是世家贵族子弟。他的文章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其中多数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比较集中的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这些散文关注现实,其中议论官场生涯的篇章和探讨修身持家的文章都得力于他深入的观察和亲身体验,他力图不带入先入之见的客观态度来审视和考察各种现象和行为(包括“背叛”),很少从传统的.宗教道德观念出发简单化的批判是非。英国文学专家王佐良先生说培根对每一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平心而论,且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这是中肯的评论。
从培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者——培根是其中之一,如何在旧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日趋瓦解之际,致力于探讨并树立新的信念、规范和道理。读经典作家的作品,最正确的态度也许还得用那句老话概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培根读后感 篇9
《培根随笔》是培根一生的经验总汇,虽然篇幅不大,但内涵丰富,称得上是一部人生小百科。它的作者为弗兰西斯·培根,全书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在1597年,培根发表了自己的处女座《培根随笔》,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以随笔的形式展现出来供世人分享。
在《培根随笔》中,论礼仪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它让我明白了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需要注意礼节,对我们来说,只有学会了礼貌,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能够学会与人交往。“讲究礼仪的人一定能赢得好名声,正如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的:‘礼仪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荐信。’”我认为对人大气,谈吐文雅,同时十分大度便是礼仪最好的表现,培根让我明白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礼仪。这一篇文章简短易读,风格平实流畅,每一句话都有着针对性,手法也十分巧妙,也让我明白了一些写作技巧。可见,读这本书不但能够悟出人生的道理,还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培根随笔》不但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滋润,还能带来我们心灵上的启悟,让我们从小就有所启发,感受人生的大道理。
培根读后感 篇10
《培根随笔》就是一部写道理的文章集锦,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声情并茂的人物,只有无限的讨论与研究,真是是物必谈,无所不谈。
这本书作者,自然就是弗兰西斯—培根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一六零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为首席检察官,一六一七年成为掌玺大臣,一六二零年被封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贿,从此下野,脱离官场。一六二六年死于实验。本书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还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纪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确有人好见异思迁,视固守信仰为枷锁缠身,故而在思想行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虽说专讲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诗能满足想象而称其为魔鬼的酒浆。而有些话也是经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颠倒这莫过于爱情与嫉妒。
这本书也似乎是借助《圣经》来说明道理。从书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识来。我闷在生活之中总会不经意之间说几句富有哲理的话,只要用心记录,你也会成为培根。
培根读后感 篇11
美在任何人的字典里都是一个褒义词,代表被人喜欢的意思。人人向往,人人追求。美丽的人成为焦点,成为佳话;美丽的事成为记忆,成为定格。总之,美是自然界创造出来最令人兴奋和倾心的事。
美的形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赏美人群,也就是——职业。
美在每个人的思维里,几乎都是不尽相同的。数学家喜欢方正无差的几何美,音乐家喜欢悦动自由的抒情美,政治家崇尚权利,美术家品析肌体……但不管是毫厘间的测量,疯狂的高歌,一呼百应的自豪,浑然天成的神奇,都是美。巅峰美感因人而异。
人对于美的判别是善变的,就如同我们喜欢吃多种多样的食物一样。
而且人对于美的欣赏是无法阻拦的。
仗剑天涯的剑客视剑如生命,我老师说她认识一个老师傅,颇爱舞剑,可当年文革的'时候,把他的传家宝——一条围腰软剑毁掉了,他就愤然自杀。疯狂不羁的车手爱车胜过自己,《速度与激情》这系列的电影就恰好诠释了这一点。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美丽的一面,而这一面,不一定在所有人眼中都是美的,但在少数人眼中那就是最美。就如同人人都有自己的天使一样。
对我来说,关于美的讨论时没有结果的,因为巅峰美感无须负重。
培根读后感 篇12
《培根随笔》里不仅仅是一篇篇论文,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文学的宝库,里面装满了无穷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论友谊》和《论时机》。
培根说过:“把欢乐告诉朋友,欢乐就会加倍。把忧伤告诉朋友,忧伤就会减半。”可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谊是真诚的呢正像《论时机》一样,要把握一切好的机遇,才能成功。否则,只能到头来感概机遇的流逝。所以,如果我们不懂得抓住友谊的`机会,友谊就会离我们而去。
想着想着,我突然想到了我自我。是啊,友谊的机会必须要抓住!可是我呢每次都会为了一点小事和朋友们吵架!跟友谊比起来,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以前,还没有小学毕业时,我恨不得早点毕业。而此刻,心中却有点淡淡的伤感。心中总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欢乐的情形。我开始后悔,开始害怕了,后悔当时没有抓住友谊,害怕再也见不到同学们!可是,后悔和害怕又有什么用呢谁叫我那时没有好好珍惜友谊呢
我必须要好好的抓住友谊的机会!不再让友谊离我而去!
必须要好好抓住友谊的机会!否则,友谊将会一次次离你而去……
培根读后感 篇13
我读了《培根随笔》一书,让我的议水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我最喜欢的是第十九章《论狡猾》,因为里面说的那些我的身边都有,让我明白议论文需要语言真实。"如果一个人想要破坏一件事,而且生怕它被别人巧妙地提出而得到圆满解决的话,那么最好是装自己也希望它成功,并且有自己亲自提出来,只不过提的方式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反感,以达到相反的效果"议论文的语言不一定要多华丽,但要恰到好处,给别人感同身受的感觉。
第二十三章《论貌似聪明》中说"有的人说起话来很神秘,遮遮掩掩,欲言又止,不肯把他那些货色痛快抖搂出来,除非是在暗处,似乎想永远把它藏起来。他们用这种方法谈论自己并不太明白的事情,人家还以为他们心里有数,就是嘴上说的不太明白"没错,头脑空空者
为了扮成聪明人比任何一个破落户为了撑门面玩出的花样还要多。貌似聪明的人也许能骗取别人的好感,但是论起做事来,即使是一个有点荒诞不经的人也不假正经的人要强。
《培根随笔》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且全书的'开篇就是《论真理》,探讨人们如何对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书中的美学思想也非常深刻,尽管作者并不是一位美学专家,但是后世的美学书籍常常引用培根关于美学的有关论述。有了对于人性真善美的讴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进,作者认为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怎样让人们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培根读后感】相关文章:
培根《培根随笔》读后感篇11-07
培根随笔读后感09-06
《培根随笔》读后感04-28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09-02
培根随笔读后感13篇04-22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 读后感03-04
《孔乙己》读后感06-05
《背影》的读后感06-09
《庄子》读后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