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当我看到朱光潜写了这么一句话时,我便知道"学问之海无涯无际。”便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书信的形式,每次探讨一一个话题,探讨读书、习俗、革新、道德、升学与专业、参与社会运动以及人生烦恼与乐趣等。作者娓娓地谈论了自己的观点,给青少年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指引。
作者在《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中所谈论的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在当今是非常适合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过分推崇效率,做事难免轻浮粗率,所以难以做出艰苦卓绝的成就。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现象,希望我们青少年能够正确看待效率,做一个沉稳而不浮躁的人。
其中最令我受益的是《谈动》《谈静》这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道出了动与静的好处。他说,动是人的一种天性,人需要顺从这,种天性,心中的烦恼才得与宣泄,人才会感到快乐;静即静下心来感受,沉下浮躁的心,它能沉淀人的各种繁杂的思绪,过滤人的心情,让人感受到静中趣味。以前,我们总是被要求运动,理由是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总是被批评不能安静下来,理由是临近才能修身致远。于是我们开始讨厌课间十分钟的体操,又不能忍耐课上四十五分钟专心听课。我们开始逃避,当我们需要安静下来学习时,我们心里经常充斥着各种想法,变得烦恼重重,丝毫不得安宁。我认为,当我们明白动与静的深刻含义,我们应弄清楚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相反,我们既没办法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又没办法让自己的成绩和学习搞好,反而还会变得消极低落、暮气沉沉,在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失去本该有的热情与活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人生歧路时,我们不要一味地徘徊、顾虑,我们要学会摆脱得开,认定一个目标后,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将其余一切置之度外。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
世界完美之处,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成长的路上,不完美的我们总会被弄得遍体鳞伤,缺陷满满。直到后来,你才会发现,那些受伤的地方早已长成我们身上最“硬”的铠甲,为我们披荆斩棘,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这次的文章推荐拖到最后期限,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
这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写的,内容是作者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它看似平凡却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它教会读者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作者毫不吝惜的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待人生的方法,价值标准与读者分享,这种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处在迷茫中的青年们犹如一盏明灯让青年们找到正确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出现在附录二,而他在《谈美》里也多次提到了这个观点,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脱个人的欲念牵绊,执着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年们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书中谈到的这么多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劝导青年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长远,要踏踏实实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随大流只考虑功利的东西。今天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参加学生组织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时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这样做会对自己升学找工作有帮助,却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脚踏实地的做,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无言之美”可以说是这本书中最易看出美学知识的一篇了,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诗画音乐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学原则,还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生活态度,艺术的生活是超现实的生活,当在现实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暂时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调节,好更好的回到现实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样才能做到艺术的生活呢那是美术家音乐家们擅长的,就是要有一颗审美的空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吧。
这就是我看完这十二封信之后的感受,这些感受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你们都能好好去读一些这本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感想
书中有许多观点令我耳目一新,朱光潜先生说,你多读一本无价值的书,便少读了一本有价值的书,所以得谨慎选择。我觉得自己看到满目琳琅的书,心想都想看一看,看不都不看放在书架上了,总抱有一种这本书我想看,那本我也想看的心态\,看来,我这种贪婪的心该收缩了
谈到习作
主要是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都得靠实践,多积累记录对尝试写作
静与动
身体多动,心多静
理智和情感
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同时又保持其独立性。相互支配互相前进
文学和美术之美
说不出来的美才是最美的,无言之美是最高境界你一张开说话,灵魂之美就悄悄的'溜走了。
先博大后精深
不能依靠别人选书,自己冒险去择书
不完美有缺陷可能性越大
文学只有好坏,没有新旧之分
自然界事物都有一个节奏(一张一弛)
总之呢,读这本书的整天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智者在讲课,而我充当的是小迷妹,遇到同见解的时候不停的在点头,这就是文学中所谓的是和智者在交流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青年是国家社会的生力军,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未来的中流砥柱。青年成长之路,却难免迷茫困苦,自当何如?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在欧洲求学时以朋友的身份寄给广大青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含情脉脉,娓娓道来,其中种种,望与诸君共勉。
从书中感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境。现代社会,节奏迅速,于广大青年而言,免不了浮躁激进,惆怅焦虑,急于求成,诚如先生所言,“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那该如何打破现状?先生在书中劝勉青年在浮躁中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感受,去领悟,心胸开阔,乐观豁达,不求名利,淡然于世。“毕竟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因此广大青年更需要的`是培育良好心态,在这方面苏轼可称得上是行家,一生漂泊的旅途,依旧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然感悟。身处叫嚣扰攘,面对一时困苦,需要的是心胸豁达,坚定信念,静候云开月明。
从书中学习“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的行动力。先生指出:“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先生说“要有觉悟、有决心、有奋斗的精神和能力”“只要肯走,迟早总可以走到目的地”,这让我想到中国田径运动员苏炳添,他也曾陷入迷茫与病痛的挣扎,但他在追梦的路上从未放弃,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他以9.83秒的成绩刷新了亚洲纪录。徘徊歧路并没有用,勇敢向前,积极进取,才是青春底色。
从书中学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力。“贪婪取巧都不会有很大的成就,要有很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中国人向来不缺这份坚韧,早有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以图复国;还有匡衡凿壁借光,祖逖闻鸡起舞,不懈努力终获成就;更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伟大事例。往事一幕幕,望今朝,青年要勇立潮头,更要以坚韧立身,以勇毅立志,不畏艰险,坚定信念,方有一片天地。
从书中领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担当。先生写信之时,正值中国社会水深火热之际,外出求学求的是救国济世之道,要深知家国一体的道理,先生直言“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出路,个人就决不会有出路;要替个人谋出路,必须先替国家民族谋出路”,以此唤醒广大青年的拳拳爱国之心。在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年一代仍是中坚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谈爱国与革命时,先生引用“君子求诸己”来告诫我们多从自身找寻问题根本,国家如是,青年亦如是。先观己,是不为失败找借口,是不为困难做推脱,而后诚实面对现状,发愤图强,补短板,强弱项。青年若明白此理,尚不晚矣,只需扬帆启航、继续前行。
书中万千,未及细说,细细究来,不乏指引青年向上的力量,先生的谆谆教诲,给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坚实动力,指引我不畏浮云,一路前行。希望每一位青年读者阅读此书时都能有所领悟,有所收获,成为更好的自己。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坦白说,原本对这本书并没有太高的期待,认为只是老调重弹,毕竟从小到大我也看过不少鸡汤文,然而事实证明是我孤陋寡闻了。朱光潜先生以我理想中长辈的语气给我上了一课,一封信一个主题,告诉了我那些忽略了的现实。
先生开篇便给我们来了一个书单,以表现读书的重要性。刚开始觉得虽然大部分没看过,只是因为以前没条件,现在没时间,然后就陷入到为何会没时间的思索中。诚然,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之中,学生会的工作、各种竞赛、各种活动,连作业都是在空隙时间匆匆完成的。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收获,反正我自己感觉想做的事都没有做成,然后带着烦恼入睡。依稀记得小时候很羡慕可以去图书馆看书的人,立志要去有图书馆的大学,然后看过瘾,难道现在就要放弃这个念头了吗?先生让我明白我该开始努力了。
除了劝青年读书,先生还在书中与读者讨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涉及面非常广,但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书中描绘了多元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大冰,他倡导多元生活,他那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我羡慕不已,他用亲身经历证明一个人的身份绝对不是唯一的,没有人规定你应该怎么活,但你应该学会思考自己要怎么活,生活绝对不是只有任务在等你。江湖很精彩,请不要视而不见。
这十二封信让我想起在网络上看到的一句话:“完美人生四重奏:心上人,盘中餐,枕边书,天涯路。”希望你我都可以有完美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
读罢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对于他所说的关于人生的动与静的思考,我也颇为赞同。
人生中,我们需要进取的“动”。我们需要大难当前,一往无前,勇于进取的那一份“动”;我们需要敢于冲破世俗眼光,破茧成蝶,从夹缝中靠自己的一番毅力扎根生长的进取。人生,若没有了进取的“动”,就宛若一摊死水,没有丝毫意思,仿佛投石进去,也只能荡起波纹。我们的世界是需要动的,是需要进取的,我们要靠着一份进取的“动”,去认识这个浩大无边的世界,也是要依靠着这一份力量,实现思想的无数次飞跃进化。如若没了“动”,我们就如没了灵魂的死尸,只有空口白话,没有任何付诸行动,这个世界将会停滞不前,我们只会沉醉在现在,而无法到达更远的彼岸,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人生中,我们同时需要积蓄的“静”。我们需要大难当前,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沉稳应付的那一份“静”;我们需要心神的镇定,方可领悟事物所传递给我们真正的.奥秘。“静”是灵魂的一次洗涤,是我们放松心灵,去感味未知。“静”是喧哗与烦躁时一针强有力的镇定剂。圣人老子曾言“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在成功的这一条路上,我们缺少不了清净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更远的彼岸。“静”或许不能使一个人一帆风顺取得胜利,但却会让人在这场旅途中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进化。
没有静的动是盲目,没有动的静是消沉。
人生若没有了积蓄的“静”,而光有进取的“动”,那这个人生一定不会特别成功。只会一味地奋发向前,而不停下脚步学会冷静思考,只会盲目。那么就算一个人,拥有金刚不坏之身,他最后也会走向失败的坟墓。没有积蓄的“静”使我们在危急时刻冷静思考,那么总会成为一盘散沙。同理,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能够冷静地思考,而不学会去付诸行动。那么只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止步不前。
动与静看似是两个极端,但确是最好的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人生路上,应动静相宜,让“动”去实现心中所想,让“静”去感悟世界奥秘。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动与静,“动”指的是运动,“静”指的是静止。二者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绝对、无法并存的。但世间万物,只有动静结合,才能生生不息。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话出自王籍的《入若耶溪》,诗人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使山林的寂静更显得深沉。动与静,在生活中它们相互对立,但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却相辅相成。对于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在这远离世俗的地方,显然有着无比的幽静来澄净思想,求取心灵的一隅清净。但是,山林如果真的寂静无声,那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
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欢的话是: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所谓空灵,其实是一种以普适淡然之心悄然观物,只用心聆听自己的`真切想法的境界。人能听到和感知到的事物数不胜数,但只要保持心的空灵,不被外界纷杂干扰,人就不会因这许多的声音而心烦意乱。外在物界的动与心灵世界的静,在看似矛盾实则真实的世界中和谐地相处着。
听,那心空灵时刻的动与静——
坐在动车上,不经意间向外看的时候,田间的油菜花已全部盛开,活力的黄夹杂着野草油嫩的绿,哪怕在朦朦胧胧的天气中也是极美的。一闪而过的画面,也能看清是两位行人撑着把伞,平静地走在刚下过雨的街道上。这些城市边缘的小人小事,在动静之间,折射出一种活泼的生命的活力,令人欣喜,令人感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往往把动与静对立起来看,但其实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割裂。小时候玩惯了的陀螺,飞速旋转地站立着,这是它最寂静的时刻;弃在一旁,它只是毫无生气地躺着。那是真正的静。
静则死,动则生,世间万物皆是如此。自行车驶过黑色的柏油路,放空脚踏,它一往无前地转动着。回头看,一切都是风景。物界在动,人却无比空灵。那是真正的静。
树欲静而风不止,风不止,仍能静如山。生活满是动与静的结合,让心空灵,仔细倾听,生活的乐趣尽在眼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很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很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但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视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视发达想象。因此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自从看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明白了动静之间的奥秘。
俗话说的好:“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动静之中可见人生哲学。动与静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人过于动,会使身心过于疲惫,受到损害。人过于静,会使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对生活失去信心。
那么,何为动?动是探索,人在婴儿时期,就会用手和脚探索着周围的一切,在日常生活中,人也是通过动来了解世界,汲取知识,充盈自身,努力让自己的知识更加渊博,视野更加广阔。动是创造,许多能人异士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快捷,使人类的思想变得更先进、开明,使世界变得更加五彩缤纷。动也是发泄,在生活中人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料之外的事情,也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动来转移注意力,缓解心情,比如旅游、爬山、游泳等等。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正如朱光潜所说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了动,人类才有了生机。
静又亦或是什么?静是休息,人一天必须要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不然就有猝死的风险,青少年就更不必说了。静是最好的缓解疲惫的方法,静的时候放空大脑,放松身体,缓解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疲惫,用满满的活力迎接接下来的挑战。静也是感悟,当我们静静的坐在窗边,放空大脑时,会听到院子里树叶的沙沙声,清脆的鸟叫声,街上的'吵闹声;会闻到花草的清香,饭菜的香气;会看到翠绿的大树,缤纷的花朵,笑容满面的人们。我们会从中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热闹。当我们坐在桌前,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时,我们就会明白生活的哲理,理解阅读的趣味。静是人们缓解疲惫,烦恼的良药,有了它,人们才不会过于劳累、枯燥,能元气满满地面对生活的考验。
生活需要劳逸结合,动静互补。我们需要合理管控动与静,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使生活充满趣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这两次的文章推荐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现在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减不下肥来了,原来是我没有下定要减肥的决心,也没有拿出要减肥的魄力,更没有做到所谓的坚持。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原来平时老是觉得无聊的时候,漫无目的地看着网络的各种是是非非时,也可以把这种漫无目的'转变为自己的饶有兴趣。人的心智空间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占满了,那么你就不会被不良嗜好所影响。如果说我现在还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那么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当然我们平时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总是有各种大理想,大的抱负,但是扪心自问,这些都只是空口而谈,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又有哪些呢?可能这个问题又回归到了其所说的决心问题上吧。
读到一谈读书,觉得文字颇好理解,并且都会有上句话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头脑简单的人来说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后读到二谈动,同样的感觉,特别是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多么朴实的语言,没有太多的装饰,现在一谈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较好,用字谨慎云云,其实对于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种一说到底的文章,一遍读过,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义,不需要像散文那样来回斟酌了,不过或许正是如此才显示出了中国文字的精神吧。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十二碗圣水喝下,明一词:静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
在现代高速度发展的社会,人们的交流,工作,学习越来越快速。虽然说这样的“高效率”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物产,使我们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让中国离实现“伟大复兴梦”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心浮气躁了。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这一封信中所说的“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是一样的。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想自己投入与别人相同的时间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成年人希望赚到更多的钱,学生们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因为“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若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所以就导致了“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
沉静的苦心和长久的热情,原是艺术创造、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如今却成了极为稀有的品质。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
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个主题,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独一无二的见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丰富的学识和内涵。
朱光潜老先生在开端便推荐了很多书目,但坦白来说,看过的寥寥无几。每天的时间总是在一睁一闭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学业让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更不必说静下心来,去品味一本书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关于读书的名言,我们背起来朗朗上口,但从没有真正做到过。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每天抽出点时间读书是很重要的。是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但仔细想来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去读书并不难,我们不必从中得到黄金屋,也不必从中得到颜如玉,能够保持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圣水,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作者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启迪我们,促进我们思考。在《谈动》中,朱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性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就想独自一人呆着,什么都不做。但之后细细想来,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倾诉,我们硬要自己留着面子不说;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所谓形象。但有时,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件坏事。
《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如雾般轻柔的雨,粗犷热情的阳光,与日月对歌的山峰都无法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这本书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引人深思。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4
凡事有目的而行之无悔。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孟实先生的年代,莫过于救国兴国。他却说,“在学者不言学”而“空谈爱国”,结果就是“学废工驰”,无法实现救国。引一句蔡孑民先生当时所言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我们当代青年读书的本心便是爱国,却也不是空谈爱国,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且既不能与社会脱轨,也不能过于“社会”而迷失本心。
那么如何行动?我以往一直坚信“博学”方可成才,于是什么都想尝试,导致时间紧凑,生活充实,却在闲下来之际突感茫然,就好比漫无目的地在大街游走似的。孟实先生确实给我了思考的空间。他一方面肯定“博学”,批判当时许多开口就谈“专门”、谈“研究”的所谓“学者”,他说道,“‘专’也并非是任何人所能说的。倘若基础树的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学问这件东西,要先能博大而后能精深”,正当我沾沾自喜,觉着自己与“大能”之观点不谋而合时,他又以自身为例给我以告诫,他谈及自己幼时的一位国文老师看出他不知摆脱的毛病,所谓“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鹜也。”这一番话让我顿感心虚,博学是没错,只有学识宽广了,才能从其中找出自己渴望并且无悔“专”进去的。然而有目的的博学,和无目的`的广而学之却是完全不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选择,当我们初临世界,我们所需的便是博学而驱散这份陌生和懵懂,当我们对其全貌已有初步认知时,我们所需的便是专而精通某一二项于己、于社会、于国家有价值的趣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辅修与否或许可以从中得到答案。
谈完行动,我又不禁感慨,我们读书的心境当是如何?旧时的“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之人何处寻?深通哲学的磨镜匠何处寻?现在是否还有愿为作一幅画而自制颜料,数载方得一画的悠然之人?孟实先生论道:“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和热情了。”我们读书少了一份灵气和怡然,多了一份责任和目的,我们应把读书当做一件趣事,或者所谓读书的“目的”才是我们学成之后的附属品吧。
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也不仅仅是为国家而读书,或许从中觅得一份快意,一分慰藉,如旧时所谓“得道”,这或许也不失为一种追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
初闻美学,我以为它代表着无比高深的玄学,亦或仅仅是创造美术作品的技艺。读完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发现美学是一门美化人精神世界的学问,趣味盎然,又耐人寻味。
读朱光潜这部书,不妨先看最后一封信:《谈人生与我》。其中,作者谈了两种自己看待人生的态度: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或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装腔作势。在前台,作者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一样,因为作者认为当人把自己看得比他人他物更重,则不免要痛苦,所以作者就不苛求生活的准确目的,而是把生活当作生活的目的。这样活着,活得洒脱,活出了美感。作者更偏爱在后台,欣赏各不相同的人生悲喜剧,就像是看图画,看小说,可以体味生活的趣味。也许朱光潜正是用后一种视角,写出其余十一封信,透过现象看本质,让美学“活”起来。
在《谈多元宇宙》中,作者对美术(美学)阐释道: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标准价值,而美术也自有其宇宙,它是以“为美术而言美术”为信条,美术不能用道德来衡量。定义中,美学如此的空虚,好似摆在高高象牙塔上的`神秘文物,朱光潜就此在《谈十字街头》中进行议论:从前士大夫好清高,追求与世绝缘,但难免空疏虚伪,于是近代哲学与文艺力求与现实接触,将它们流布人间,以便雅俗共赏,这是走向十字街头的含义,有极大的真理,威康·莫里斯、托尔斯泰、爱迪生都有艺术民众化等类似见解。但今人常忘记十字街头流为俗化的一面:易学经过流俗化后,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同样类比于美学,作者因而提出建议: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在讲完美学的定义及学习美学的注意事项后,作者开始具体写施助于人们心灵的美学。在《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中,朱先生根据当时“读书讲道德无用,一切青年必须加入战线去革命”与“整顿学风,学生不应参加运动闹事”两派意见,分析出中国人过重的蜂子孵蛆心理,更倡导“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凡事应记住“君子求诸己”,而这两句金玉良言何尝不是种处事之美!在《谈作文》中,通过写福楼拜三个月推敲出一句文章;托尔斯泰完成《安娜·卡列尼娜》前反复增删,多次把誊好的稿子又改得千疮百孔,朱先生告诉我们要让文章上升为美,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废,需要不计成败,艰苦卓绝的努力。能做到的人,想必除取得的成就外,拥有的更是超乎常人的美丽心灵。《谈升学与选课》一文,离我们学生很近。当时社会上和现在类似,有留学热,有文凭方面“资格迷”,更有学业方面只谈专门、谈专业研究的人。作者鄙视那些徒有虚名的冒牌大学,更不愿意和开口闭口只谈专门的书呆子交谈。作者认为学问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更是至理名言。对于文凭热,我认为不妨读作者《谈摆脱》与《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学会摆脱无用的累赘,学会取舍,方便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人们不应一味追求“超效率”,更应静下心,有像古人“匠气”那样可贵的执着,有“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般的付出。我相信这种精神也在美学范畴中。
朱先生曾强调“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而艺术中就有美学的影子。读过朱先生《给青年十二封信》,我发现要让人心灵变得充实与高贵,只需将“美”融进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为我们精神活动的风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五封道歉信04-02
给父母的一封感恩信05-01
一封求职信01-22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03-09
给父母一封感谢信 04-22
给医院的一封感谢信06-17
给妈妈的一封感谢信05-06
《一封信》教学设计05-23
给父母的一封感恩信作文12-13
一封感人的感谢信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