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如何写好读后感

如何写好读后感

时间:2024-06-25 08:19: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写好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写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写好读后感

  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1

  读后感是一种常见而实用的文体。它是作者在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乃至一段话、一则材料之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细读原作,生发感受。顾名思义,“读后感”是因“读” 而生“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和深化,不“读”则无以“感”,“ 读”不细则“感”不深。因 此,写作之前,要先对原作进行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准确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深入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和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实际乃至历史经验展开联想,从原作联想到现实,由他人联想到自身,从而生发出丰富的感受和体会。只有这样,写作时才能有感可发,有话可说。

  二、选准“感点”,深入突破。“横看成岭侧成峰”,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往往会产生多方面的感受。但在一篇读后感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的感受都写进去。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思考、正确分析的基础上 ,从纷繁复杂的感受中选择一个最佳角度作为“感点”,即写作读后感的突破口,集中笔墨写深写透,千万不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毫无疑问,可以作为“感点”的角度,就是自己体会最深、见解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并且写起来又最为得心应手的那一点感受。

  三、明确思路,规范结构。一篇读 后感,通常包括“引--议--联--结”四个部分。开头要“引”,即用概括的语言引述原作的相关内容,交代感想从何而来,为下文的议论做好铺垫。接着是“议”,分析所引述的原文材料,点明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与启示,提出全文的基本观点。然后是“联”,即联系自身及社会实际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而深入地阐述基本观点,这是整个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最后是“结”,即总结全文,做到首尾呼应,前后贯通。当然,这只是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结构,文无定法,在具体写作中,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总之,写作读后感,要在深入理解原作的基础上,集中笔墨表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独到感受,做到 条理分明,结构严谨,力求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

  【例文引路】

  永不言败

  --读《老人与海》有感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读罢《老人与海》 已经好几个月了,但老渔夫桑地亚哥那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回荡在我的耳边。(开篇引用《老人与海》中的名句,为下文进一步生发感受作铺垫。此为“引”。)

  的.确,在很多人看来,老渔夫是个失败者:他一连84天捕不到鱼;在第85天时,终于钓到一条大马林鱼,却被它折腾得筋疲力尽;好不容易治服了 大鱼,在归航途中却又遭到群鲨的袭击;等到回港时,这条1500磅的大马林鱼被啃得只剩下一具骨架。尽管如此,老渔夫从没有放弃过斗争,从没有丧失过希望。在现实中,他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却是胜利者。他那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 神,展示了人的高贵和尊严。(在引出“很多人”对老渔夫的看法后,作者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为“议”。)

  芸芸众生,谁没有经历过失败呢?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失败屈服。一旦内心屈服,所 有梦想都将化成泡影。面对失败,我们要像老渔夫那样,勇敢地去面对,顽强地去拼搏 ;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给人生留下遗憾。因为,我们已经努力了,虽败犹荣。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由老渔夫联系到“众生”,论述“永不言败”的重要性。此为“联”。)

  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荆棘丛生,坎坷不平,但只要我们勇敢地攀登,顽强地跋涉,直面挑战,永不言败,我们就会发现,世上没有过不去 的坎 ,所有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成功与失败,只在一念之间,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迎接挑战。只要我们不轻易放弃,不轻言失败,就没有什么能打败我们;打败我们的,其实只是我们自己。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打败。(站在人生的高度,将论述推向深入。此为进一步“联”。)

  永不言败,这就是《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的人生箴言。(总结全文,照应标题,回扣原著。此为“结”。)

  【名师点评】

  《老人与海》是一部意蕴极其丰富的经典之作,可以抒写的感受很多,但作者只撷取一点--老渔夫“永不言败”的精神,由此生发开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永不言败”的重要意义。综观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感受鲜明,说理透彻,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2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的开头与结尾。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读后感开头和结尾例文:

  读后感开头:

  1、“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抱成团”。这话不错,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而许许多多个人汇集成集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最终赢得胜利

  2、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佩服鲁滨逊活下去的意志,佩服鲁滨逊那顽强不屈的精神,被它感动了,被它震撼了,这是心灵的震动,心灵的呼唤。

  3、这几天我在读《80天环游地球》这本书,读着读着,我不知不觉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仿佛是刚刚经历了探险而归来,既感到紧张、奇异,又觉得轻松、有趣。

  4、在我看过的书中,给我印象的不多,但是《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无它,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不仅是当时的历史,而是世间最深沉的灵魂,最深沉的呼唤..

  读后感结尾:

  1、读完了这本书。忽然,我懂得了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人生如一条小溪,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艰辛,如果没有了困难,一路畅通无阻,那样的人生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了……

  2、“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完全相信、理解了这句话,我应该用全部的精力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3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有时也被称作感想性议论文。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一本书、学习一篇文章或读了一首诗之后,把所产生的感想、体会和收获写出来这就是读后感。无疑“感”是核心,“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真切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书中内容的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出来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感触和评论。

  读后感的突出特点即“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 ,“感”因“读”而来,所以首先得在“读”上下功夫。第一步就要认真阅读原文,力求融会贯通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乃至语言文字表达上的特点。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读懂词句了解内容入手,进而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掌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还可以把文中的内容同历史的经验、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的实际联系起来,认真思索广泛联想。这样,读书的感受才会丰富,才会深入具体,从而为写好读后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切记:认真、仔细地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是:引——议——联——结

  一、“引”

  就是要从原文中引述材料,引出自己的感受来源。“读是感”的基础,写“感”不能离开原文的内容,更不能从头至尾没有对原文的简要介绍。如果不这样做,“读”和“感”就脱节了,“感”便成了无源之水。是不正确的。把原文中你觉得很好、很受感动的地方,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引述到文中来。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总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来。但要记住:“感”是文章主体,因此行文过程中内容安排上要注意“读”和“感”的比例。课文内容引用不要太长、太细,否则会喧宾夺主。很多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从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二、“议”

  就是要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重点应落在“感”字上。一定要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来,还要写得具体,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要抓住体会最深的一两点,任何一篇文章,读完后受到的触动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加选择,面面俱到,泛泛的谈,那就根本什么也说不清楚,所以要选择自己体会最深刻、有独到见解的感受来写。千万不能“感”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那么如何选择感受的角度呢?注意以下两点:

  1、选择你能发掘出深度的角度来写,不可勉为其难。

  2、感受点要有新意,切忌千人一面,所以写作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实质,紧扣原文中心同时从不同角度去想,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例如:《孙权劝学》一课,我们可以从吕蒙接受别人的意见角度来写,也可以从孙权善于劝说引导来谈,也可从学习的内因外因、鲁肃重学识等角度来写。

  3、读后感应力求入情入理、新鲜、活泼。有些同学写读后感或是板着面孔议论一番,或是痛心疾首自责一番,前者往往流于枯燥,后者则不大自然。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言必由衷”,“情动于中而发于辞”,只有深受启发,确有所得,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三、“联”

  就是联系,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二是要针对自己的感受联系实际生活,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要略写但却不要不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联系实际才能使文章有可读性、有价值。由原文推而广之,使原文的内容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自己对原文的体会也会更深刻。可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社会实际、现实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实际,这一点是读后感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界限。当然,联系实际并不是漫无边际地去联系,而也必须如写议论文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有的放矢,决不能泛泛而谈,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要自然,要和情和理。

  联系实际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系自己个人生活,不要写成自己某项成绩的汇报,也不要写成检讨书。

  (2)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注意分寸,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这样才能不空洞,才能言中有物,深中肯綮。

  (3)联系实际时还要力争情理真切。情真才能感人;理切才有力量。切不可言不由衷,胡编乱造。

  (4)联系实际时,联想要丰富。多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各个领域的突出表现的人和事,多选择新近发生的新人新事,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四、“结”

  就是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要求简洁有力。

  总之,写好一篇读后感无论怎样都不能只有引述没有感想,也不能人云亦云的重复别人的观点,应从文中提炼出新观点,结合现实生活,从新的角度写出内容较为深刻、又颇具新意的读后感。

【如何写好读后感】相关文章:

怎么写好求职信11-10

写好求职信的第一句话02-16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的读后感06-13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12-29

如何简单自我介绍03-11

如何教好小学作文04-07

客服如何自我介绍05-14

如何制定职业规划11-03

如何做自我介绍04-05

如何自我介绍跳槽面试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