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望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读后感

时间:2024-07-04 09:00: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望江南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江南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读后感1

  最近用了几天时间看了《望江南》这本书,讲的是1945年到64年,杭州有一户做茶的人家杭氏家族,在历史的漩涡中保全自身,传承茶业。有趣的是,主角杭嘉和杭嘉平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但他们却和历史人物有交集,甚至情节和名人真实经历很相似。而作者王旭烽则是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茶文化带头人,所以书中有科普性的茶专业知识,这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先是采摘龙井茶的部分,以早为贵,只采一个嫩芽的龙井茶称为莲心;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叶形如雀舌的称雀舌;再大一点的叫旗枪。接下到做的部分,炒制好龙井茶,分青锅、回潮、辉锅。青锅就是在15分钟内使茶叶初步形为扁平;回潮是将茶叶摊平在竹匾中需要一小时;回潮好的茶叶,再放入锅中炒干定型就是辉锅。最后是低温贮存法,贮存六个月以内维持在0到5度,超过半年则冷冻负18度到负10度最佳,选用的金属罐最好选锡罐,既防潮又防氧化。

  从小过年接待亲戚,家里人都会给客人泡一杯茶。放了一年的、刚买的、散装的`、罐装的都有。在我眼里,主人家给客人泡茶只是接待的礼仪。本身我也不爱喝茶,家里没有好茶,泡出来的水褐色的,并且长时间会给白色的杯壁上留下茶渍极难清洗。小时候爱喝甜的,而苦涩的茶叶水绝不是我所喜爱的。我还常常把茶叶喝进去,还要把嘴里的茶叶挑出来,不小心嚼碎一片,确实苦涩,像莲子里的芯。小时候的我就像书中的杭得茶,他第一次喝白露龙井茶,喝了一大口,显出难以下咽的样子,说到:“白露茶有点苦呢”。不过自从喝到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的正宗龙井之后我就知道什么叫做茶香恬淡飘渺,滋味浓郁厚重,舌底生兰花香,透着鲜爽回甘。绿叶均匀成朵,在水中灵动旋转,恍如午后风起……那是我喝过最好喝的茶!因为我也不常接触茶,常接触奶茶,用茶制作的其他饮品。

  要说书中茶事为第一,那么介绍江南文化杭州文化必须为第二。杭州是个一世八界的玄妙之处,就像一个套盒,打开一个,又是一个。千八百年,圣贤相继,故有苏轼“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哺”之说。有许多佛教寺庙,运河边的香积寺,丁桥黄鹤山的龙居寺,三台山的高丽寺等。还有炸油墩儿可怜的董笑花同志,我看上了里面加咸菜和萝卜丝的面墩子,因为小时候吃过,我能吃好几个,配上稀饭。还有茶泡饭,我第一次听,没吃过也没见过,饭是咸的,里面可以放花生米、姜末、葱花,我喜欢吃泡饭,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尝试了。

  说了这么多,都要归结到茶身上。茶业既是杭嘉和作为杭氏子孙自己要担负的责任,也是关乎家族命脉的事业,更是中国农业进出口的大产业。茶,一个见证个人史,家族史,百年中国民族史的东西。小小的叶子,推动大大的乾坤,希望有一天我能懂茶品茶,在雨后的西湖边领悟世间人情,命运流转……

望江南读后感2

  品饮世间人情,体悟命运流转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的一阙词,伴随冬天雨的凄凄凉凉,哭丧着脸的冬瓜白的天空;溪流啜泣,山风呜咽,一片凄凉中,抱着春兰的杭嘉和从书中走了出来,来到了我的眼中。

  望江南,一“望”是世间人情百态。

  杭嘉和杭家第三代当家人,比起父亲杭天醉,嘉和少了才子的浪漫,多了茶人的务实与理性。作为家族“领头雁”的嘉和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身负传承茶业与守护家人担当的他抗下压力:家中身强力壮的人都上了前线,只有一堆老弱病残和还在学校的孩子,但当需要出人清理西湖淤泥时嘉和劝下了其他自告奋勇的人。不愿让家人劳累的他既要筹办茶叶公司,又需在冬日里为来年春茶做准备,现在还要清理淤泥。几天下来,手上全是水泡,他仍然笑着和家人保证超额完成任务,心中的悠然与坚定证明了他有心系家庭的决心,他无悔!看着这样一个懂事坚强又顾及家庭的“领头雁”,我又是心疼又满是敬佩。

  仅靠着偶然的书信来往的杭盼与曹家远不顾一切拼命地奔向对方的感情也令我感动不已:曹家远的果敢与阳光驱散了杭盼郁结已久的伤痛,那个在桥上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杭盼,终于遇到了那个可以驱散心中执念,给予她勇气面对恐惧的人,即使接下来孤身一人面对的是十余年的等待也值得。这样的爱情,怎么让人不艳羡?

  我望到了这样的一家人,彼此牵挂、彼此温暖,有人情味有人性,即使身处沼泽也饱含希望,一旦在一起了就不曾想过分开,就像书中所说的:“两个被窝又变成了一个被窝,就如同两杯茶又融为一壶茶,越泡越浓,越泡越有滋味。”美好而充满希望。

  望江南,再“望”是命运流转变换。

  忘忧茶庄的茶叶始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象征茶馆兴衰,相似的命运在几代人之间轮回,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从1945年抗战胜利至64年冬,近20年时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去冬来,几壶淡茶,印照了江南的变迁,杭氏第三代的两个茶人的'人生道路就此分开,嘉和与嘉平两兄弟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挑起传承与守护的重任,一个投身革命…几经转手的忘忧茶庄,见证着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时局,也阅尽了世间百态,离合悲欢,与杭氏家族一同经历世事变迁,在风雨中飘摇而不倒。茶文化,也是命运流转轮回的道理:万物皆会轮回。忘忧茶馆又何不是如此?几经转手,阅尽世间百态;杭嘉和又何不是如此?苦尽甘来,在他的经营改革之下,杭茶走向世界,蜚声海外;杭嘉平又何不是如此?即使时而涌现潮头,时而隐身幕后,依然为信仰勇往直前……如此看来,这流转变换的江南也便在一壶清茶中望尽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时代更替,亘古不变的是世间人情;人来人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江南好,何不望江南?

  一碗茶汤,照见半壁江南。我便在在一片叶子的乾坤中,品饮世间人情,体悟命运流转。

望江南读后感3

  烟雨江南,茶溢杭城

  “你一句春不暖,我便到了真江南。”读《望江南》,恰如采摘一片初春里最鲜嫩的茶叶,揉捻出汁水,春意隔着纸张散发开来,香气弥漫,温润却又充满力量。

  茶的清香在杭家人手中四溢,书中对采茶,制茶泡茶的描写精致详尽引起江南人的共鸣。不觉便勾勒出幼时戴一顶草帽跟在大人后边采茶叶时的欢愉,或是茶叶在锅中翻滚时沁人心脾的香味,亦或是睡前未喝一盏淡茶的难耐。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在书中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二十年间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中,1948年,我们国家的茶叶衰落到极致了,江南茶叶世家忘忧茶庄的杭家人,在大哥杭嘉和的带领下,在当时的翻云雨的时代里,作为一个江南带代表的茶人,在面对自己个人、家族的起势变化、民族的起落浮沉,作为茶人,在那个年代,风雨浮沉。“不是我喝了茶,是茶已经把我喝了”茶人这个代名词正是反应了像杭家人这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

  茶水需要经过水与火的历练,方能萃取出其独有的味道,忘忧茶庄的杭家人们,就像是同一棵茶树飘落的茶叶,在岁月的沉浮下,最终化作有着不同滋味的茶。

  整本小说,看似写的是茶人茶事,实则是动荡不已的时代中,江南烟雨浸润中的.中国人奋进的秉性。杭嘉和稳重深沉,在顶天立地战火频繁中,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事事劳心。弟弟嘉平一心革命,漂泊不定,他虽担忧牵挂只克制劝谏;女儿杭盼愁心郁结,因曹家远能逗得女儿大笑不顾国民党飞行员的身份,他便痛快交许;前妻方西冷一身傲气,远赴美国,他仍然在其遇险时,紧张焦灼;

  无论是对待装疯卖傻的李飞黄,无恶不作的吴根,还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油炸西施,杭家人最终无一例外都选择了不计前嫌,施以援手。对于罗力而言,他本该恨透了吴根,可看他奄奄一息还是不忍将他弃之不管,仍旧背着他回到营地好生安置,当见共只穿了一只鞋,更是将自己的鞋子脱下给其穿上,让他体体面面的离开。书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每读到常感叹这就是人世间的至美时刻,还有什么能与其媲美。

  书中有一句话“从里到外,魂灵儿都像是被山泉水洗过一遍。”虽然这里刻画的是杭得荼,但其背后指的就是那杭家人。这西湖的龙井就是这杭氏族人,而这一汪泉水就是这历史长河。即便跌宕起伏,世事难料,杭家人始终能保有这份清澈与通透,就似被山泉水洗过一般。

  书中人物,为家,为国、为爱、为信仰、为理想每个人呢,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家长里短中尽显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历史是对于我们来说是看不见的,它要退回到每个人具体的境遇和行为举止中,这样才鲜活,能共鸣。时代让杭家风雨摇,但刻入骨子里的茶文化让这些杭家子孙无论走的多远、身处何境,都能安静地坐下来,同饮一杯茶,聊一个故事。

  人生会经历万千,吞秋冬夏、兴衰沉浮、生死聚,汇成各种味道,最后浸入到人生这杯茶,滋味百般,冷暖自知。不管社会不安与否,要如杭嘉和做个简单的事茶人,内心清明,不显山不露水,有着大智慧,大格局。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只要有茶喝,日子会差到哪里去呢?

【望江南读后感】相关文章:

望江南·梳洗罢古诗翻译赏析03-28

《活着》读后感_读后感05-06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 读后感03-04

读后感06-23

《呐喊》读后感03-05

《南辕北辙》读后感03-07

读者读后感04-28

《春》读后感04-29

孝经读后感04-29

《祝福》读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