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三国读后感

三国读后感

时间:2024-08-05 10:17: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读后感

三国读后感1

  今天,我重读完了《三国演义》。这已经是我好几次合上这本书了。但我无论看多少遍,都喜看不厌,都有不同的感觉。特别是对诸葛亮这位大智大贤的英雄,更是敬佩有加。他精通三计六策,胸中藏战将,腹内隐藏雄兵,神机妙算,只可惜他没有统一蜀汉。这才是他一生的最大遗憾。

  有句老话,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少不看红楼”我同意;但老不看“三国”,我却不太赞成。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这么没劲的悲剧,结尾太没意思了。我觉得悲剧的'结尾比大团圆的结尾更耐人寻味。你们说对吗?《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因小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哦!书中刘备因东吴杀了自己的结拜的兄弟,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蜀军进攻东吴,结果就被陆孙打的一跌地。那一仗,就关系了蜀国的命运。七十五万大军啊!被刘备的一口气,就命丧黄泉。真是可惜啊!本来蜀国粮食有余,兵多将广武有五虎,文有卧龙,但自从一场仗后,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读了整本书,我觉得做人应该能屈能伸,刘备就是为了结拜兄弟的死而陪上了更多的兄弟。这实在是太不值了。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是,感言:能屈能伸,还得谨慎,否则你会失去更多更多!

三国读后感2

  第三回的主要内容是: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从这回里面,我学到了,要善于听取各方的意见。不要过于的一意孤行,否则最后受害的`还是自身。我觉得这回里面与前几回有较大的区别,它开始出现了有3个字的名字。而且也恢复了在文中出现与所写东西有关的诗句。我觉得这些诗句在文中发挥出莫大的作用,它不但增多了我们对前面的事物的了解,而且对下文作出了铺垫。在这回里面,开始出现另一号的人物,他就是吕布。在文中写到他忘恩负义和见利忘义,我觉得在这里是对下文作出了铺垫,暗示出董卓最终会被吕布出卖。

三国读后感3

  读完水浒传,紧接着我就读了三国,自然而来,要把这两本书做一个比较。水浒传里面的人物都是随性的,人物性格往往流于表面,而三国里的人物,都是深藏不露,攻于心计。

  从这一点看,三国更适合年轻人读,我也更喜欢三国。

  《三国演义》厚厚一本,我三天就读完了,里面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刻画入木三分。其中,我最欣赏的人是刘备。

  袁绍、曹操、孙权,在现在看来,应该是富二代,或多或少的继承了自己家族的政治、军事资源,开创了自己的霸业。而刘备,徒有“刘皇叔”的虚名,从一个编织草鞋为生的落魄百姓起家创业,后来做到了蜀国皇帝,这不得不让人佩服。

  很多人认为刘备创业过程中的种种不耻,实在是无耻。他们觉得刘备虚伪,假君子真小人。

  首先,我要对“无耻”、“假君子真小人”的说法打上一个问号。其次,看从结果看,刘备无疑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比无为的袁绍等要好很多,这个也是我敬佩刘备的所在。

  三国演艺是一本好书,有空的时候,我还要细读一番。

三国读后感4

  寒假期间我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感触很深。这本书长于战争描写,像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都是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波澜起伏,惊心动魄。在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当中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都性格鲜明,个性突出。

  这本书中我最敬佩的人是曹操,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还是一个出色文学家。在战争中

  他写过许许多多优秀的诗篇。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合澹澹,山岛竦峙……”等名篇被世人口口相传。曹操深知兵法,多谋善断,法纪严明。当然他还有很多毛病,比如残忍,老奸巨猾还总是疑神疑鬼。

  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都值得我们学习。像桃园结义,兄弟三人都不惜任何代价,呵护着彼此间的忠信,敢于用鲜血和生命来践行桃园中的誓言。像三顾茅庐,告诉了我们坚持就是胜利,做任何事都要用自己真诚的心。

  作为小读者的.我们品读《三国演义》既可以增加历史知识又可以看各实力人物在战场上是如何随机应变,斗智斗勇的。

  这本书让我们倘徉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廊之中,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欣赏水平。

三国读后感5

  换句话说,世界大势所趋,分久必合,分久必分。打开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是整本书的中心句。这本书与《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一起被称为《三国演义》。每次我读它,它总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来吸引我。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勇敢的,从关羽的五关斩六将,赵云的长坂坡单骑救主,到甘宁百骑劫营,典韦护曹操,一幕又一幕的英雄气概,一幅又一幅的勇敢画卷,这是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时最着迷的内容。

  第二次读《三国演义》是关于智慧的。从诸葛亮已知天下三分,草船借箭,到周瑜烧赤壁,再到郭嘉的遗计定辽东,于迅驱虎吞狼。这些都是我第二次读《三国演义》时最佩服的。

  第三次看《三国演义》,我看到了正义。自从刘关张桃园结义以来,他们的正义让我震惊。关羽投降曹操。即使曹操三天吃一顿小宴,五天吃一顿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关羽还是不忘恩情,斩将闯关而去,然后关张被东吴杀害。刘备不听大家的劝告,起了一个倾国之兵,攻打东吴。这一幕又一幕,让我感慨万千。

  三国演义,不愧为四大名著。

三国读后感6

  我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人物,其中以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最为成功。

  《三国演义》主要描写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金朝统一的一系列故事。其中,大度的统治者狄咸、周瑜、忠诚的鲁肃、勇敢的张飞、贤良的关羽、刘备等等,都处于极端的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然有这些人物,但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这本书里描写的英雄们。

  关羽。这是我印象最深的角色之一。降汉不降曹,烛火丹,独骑千里,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洋,后华容道放曹操。他忠于自己的旧主,打败了敌人,但一得知旧主的消息,他就不知道该如何自暴自弃了。我想,我虽然失去了敌人,但最终还是回来了,不仅是忠诚,更是一种难得的可贵的忠诚。《三国演义》中表现关羽的方法也很简单:“丹凤眼,蚕眉,脸重如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关羽刮骨疗毒不怕疼,阎良、文丑被斩首,几乎天下无敌。

三国读后感7

  是要有骨气了。关键时候视死如归,往往还死不了,相反摇尾乞命,必死无疑。想起战争时期的故事片那些刚直不阿,经受得严刑烧打的能保留住生命,至少能挺到他们把所有的方法弄尽,相反一些一打就招的人,招过之后立刻搭上小命。吕布临死前对曹操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令将吕布缢死。后有叹: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又有诗论玄德:伤人饿虎缚休宽,董卓丁原血未干。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

  而吕布手下将张辽,见吕布乞命,大叫曰:“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曹操亲自拔剑在手,来杀张辽,张辽全无惧色,引劲待杀。但操终见其才,不肯杀之,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陈宫更是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伸颈就刑。有诗叹之: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其实当时陈宫跟随曹操的`话,那后果就是两回事了。

  做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只要认为是正确的,就不要怕各种压力。活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三国读后感8

  怀着兴奋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三国演义》。

  曹操的狡诈,刘备的谦虚虚,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气质,作者把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个境界。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在意义来自智慧和勇气,但我认为智慧总是胜过勇气。例如,在西城,孔明利用一座空城吓跑了司徒义率领的.15万军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在故事中也存在“智不划谋,勇不合适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就像阿斗一样,整天喝酒取乐,不顾朝政,甘愿献出蜀国。最终竟演出了让天仆人耻笑的事物,乐得不知道返回。谁能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会做出这样的事呢《

  说说关羽说。他降汉不降曹、秉烛通宵、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放曹操。他忠于他的故主,后来败给敌人但是一听到故主的消息,变立马投奔故主。关羽的忠,是难能可贵的忠。《三国演义》中表达关羽方式也很简单,“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又增加了“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惮疼,斩颜良,诛文丑”,真是感觉天下无敌了。

三国读后感9

  这个寒假,我又重看了一遍《三国演义》。

  这本书主要讲了三国时期,三个国家争霸的故事。其中,在《三国演义》里,我最佩服关羽,诸葛亮,因为关羽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我是在看千里走单骑和败走华容道后才佩服关羽的。在千里走单骑中,因为关羽与刘备结为兄弟,所以每天都在思念刘备。他觉得既然是兄弟,就得回到刘备身边。曹操也没拦着他。于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回到了刘备身边。在败走华容道中,曹操在华容道被关羽的军队给围住,可关羽看在曹操曾也放过他,便心软了,把曹操给放走了。在草船借箭,空城计退敌中,我知道诸葛亮是个才智厉害的`人。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又巧妙的借到了十几万支箭。在空城计退敌中,又做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在三国里,我最不喜欢刘备和周瑜。

三国读后感10

  寒假里,我看完了《三国演义》,辗转反侧看了好久,其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五虎大将关羽,他身上的一个小故事让我感动。那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关羽和刘备、张飞是结义兄弟。一次,关羽被曹操围困在小山丘上,无法之下只好投降于曹操。可是和曹操一再约好,只需一打听到刘备的下落,不论有多么风险都要去找他。曹操直爽的`容许了。

  关羽在曹操那里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仍是没有忘掉刘备和张飞。直到有一天,刘备派信使告知关羽他的方位。关羽当即起程,途中通过了无各关口。但每个守管的将军说没有看见朝廷的官文不让过,关羽性情大变,斩杀了六个守管人直达鸿沟。这时,曹操和官兵来到鸿沟给关羽送别。终究关羽回到刘备身边,成为五虎大将之首。

  读完这个小故事之后,让我深深理解一件事深情厚意并不是坐而论道,是应该有所作为的。关羽、刘备和张飞的兄弟之情把我深深的感动了。真不愧为桃园三结义啊!

  看完《三国演义》后,说到蜀国有点感到哀痛,本来丰饶的蜀国在和吴国的对立中痛失精英。变得赤贫。从丰饶到赤贫,从失利到成功,《三国演义》表现出了前史的哀痛。我十分喜爱这本书。

三国读后感1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厂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从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很多,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和《木牛流马》。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在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严惩。便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常识,在三天之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同样,在《木牛流马》的故事中,诸葛亮凭智慧用两匹木牛流马就骗了司马懿上千匹木牛流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真的让人佩服啊!

  读完《三国演义》,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读后感12

  最近我读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小说《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个小说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争夺天下的故事。在这本书里面,我特别特别喜欢的人物是:赵云。

  赵云这个名字我第一次看到就特别的熟悉,我想啊,想啊,哦!原来赵云是我爸爸手机上的'一个游戏里有他的名字,这款游戏叫王者荣耀,里面有很多三国的人物,还有诸葛亮呢,哈哈!言归正传,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吧!我觉得赵云可厉害了,有一次,黄忠和赵云去攻打曹军,黄忠被一群敌人包围住,赵云舍命冲进去救了黄忠一命呢!事后刘备称赞赵云英勇善战,封赵云为“虎威将军”。还有一次,赵云为了救主公刘备的小孩阿斗,在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斩杀了50多位敌军的将领,连曹操也起了爱才之心,想招募赵云呢。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我觉得赵云在刘备的五虎上将中是最厉害的。

三国读后感13

  明代大学者了杨升庵有一首词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用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恰到好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在三国故事的开头,就给我们描绘了东汉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乱象。战尘滚滚,狼烟四起。各路豪杰打着为了天下苍生的旗号,抢占地盘,称王称霸。黎民百姓生灵涂炭,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故事虽然精彩,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是,我实在看不出来那些所谓的英雄好汉,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哪个是君子?哪个是小人?

  说曹操是乱臣贼子,可是他至死都恪守着承诺,一直没有称帝。说刘备是为了匡复汉室江山,可他却第一个自立为皇帝。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缭乱。

  当我们试图用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来判断和分析三国人物的时候,会发现无所适从,茫然无措,以至于大跌眼镜。也许,要读懂《三国演义》,还真的需要从杨升庵的那首词开始……

三国读后感14

  三国演义里,曹操是我最佩服的。刘备虽然为了凸显自己的仁义而被写成奸雄,但他的军事能力并没有被抹去。他在东征西征期间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长达数年,连少数民族也向他投降。他是三国中最有才华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的晋国可以一统天下,所以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对人才的渴求也是一个值得曹操欣赏的地方!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按封建美德和家族成员高低来任用官员的标准,提出了用人唯才的政策。公元210年春,他发布了《求才令》。曹操从号令开始就总结了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君主没有一个没有得到智者和他一起治理天下,得到的智者往往也没有走出巷子。这绝不是一个机会,而是当权者寻求和拜访的机会。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是求才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身边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找到那些因为出身不好而被埋没的人才并推荐,只要有才能就重用。

三国读后感15

  《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名著,它讲述了后汉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刘备、孙权、曹操三大势力的抗争。但今天,咱们抛开这些人不谈。主要讲讲鲁肃这个人。

  相信许多人听到这个名字都会不屑一顾,在《三国演义》刻画了太多人物:仁字当头的刘备、注重情义的关羽、霸气的.张飞、有勇有谋的赵云等等。而鲁肃在《三国演义》中被刻画成了一个宽仁长者还带着几分“天然呆”。其实不然在三国时期,鲁肃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人之一。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定人,官至大都督。说他成功可不是因为他的官职高,而是在对于荆州的问题上与周瑜不同的见解:当初诸葛孔明略施小计,趁曹仁被周瑜杀败之际偷袭南郡荆州。令周瑜气恼不已,决计攻城。这时鲁肃说:“曹操为报赤壁鏖兵之仇,时刻虎视我东吴但碍于孙刘联盟而不敢南下。这时若攻打刘备必然使联盟破灭,若将刘备逼到走投无路而降曹,则江东危矣!”周瑜听了暗暗称是,但依然坚持攻城,导致金疮迸发,险些丧命。这便是“诸葛亮二气周瑜”正是因为鲁肃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周瑜在临死之前才向孙权竭力推荐鲁肃做自己的接班人。

  江东因为有他,才在周瑜死后日益强盛,因此我认为鲁肃乃三国豪杰之一。

【三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读后感04-29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17

三国演义读后感06-22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25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3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3

《三国志》读后感03-23

三国演义读后感07-03

最新《三国演义》读后感01-08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