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

时间:2024-08-31 07:28: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神奇的丝瓜》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1

  古人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阅读季羡林写的《神奇的丝瓜》后,我又得到了新的启示。

  全文主要讲诉了作者在竹篱笆下种了两棵丝瓜,在细心观察中发现丝瓜是有思想的,会考虑问题,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给处在有利地形的瓜找承担重量的地方,让其猛长;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作者还在对丝瓜仔细观察中悟出了生活的哲理:要明白适可而止,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要懂得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同时还要学会克服困难。

  作者季羡林是因为留心生活,用心体会、思考,从平常的丝瓜的生长中获得做生活的启示。就如曾经看到的一句话“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去领悟生活。”就连古代著名的发明家鲁班发明伞也是从荷叶中的得到启示。

  据说很久以前没有伞,遇炎日天气、下雨时人们出行就不方便,鲁班就像发明一个能遮太阳又能挡雨的东西。

  一日天气酷热无比,鲁班路过池塘,见一群孩子盯着荷叶。就急忙抓起一片荷叶,仔细一看,荷叶圆圆的,有些经脉,罩在头上轻巧又凉快。

  鲁班茅塞顿开,经过一番努力,终于造出现在大家用的伞。

  其实生活与自然的`万物都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为人之道。贾平凹就从幽谷兰花中读出了:我们要为自己活着,不在意他人目光。达尔文观察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敢于探究,成为一代伟人。

  所以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愿意去聆听,感受生活与自然的心,就能发现生命的奥秘,成功的秘诀,做生活的智者。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2

  这是老教师季羡林描述的场景。

  大楼前面有一块空地。孩子们开了一个花园,种了丝瓜。很快,瘦瓜苗慢慢爬上了二楼。后来瓜苗上长了一个瓜,越长越大。老老师担心瓜会掉下来,因为瘦瓜苗怎么能承受这样的重量?然而,几天后,他发现了——瓜越长越大,没有掉下来,因为他弯下身子神奇地躺在二楼的窗台上,没有掉下来的`危险!然后就长大了。

  后来,一根丝瓜从瓜秧下部长出来,挂在秧上,悬在空中,让人担心瓜秧会被瓜扯下来。吉老隔几天去看,发现中间长了一个瓜,下面的丝瓜就会神奇地停止生长,反而让中间的瓜越长越大。过了几天,吉老惊讶地发现,中间的瓜变弯了,过了几天,越来越大的弯瓜靠在墙上凸出的小桌子上!

  那张小桌子离地面和二楼窗台很远,没人够得着。那么是谁帮助弯丝瓜靠在这张小桌子上的呢?中间以上的丝瓜都是安全长大的,而挂在瓜苗上最下面的瓜好像就停止生长了,一直那么大。吉老老师就在这神奇的丝瓜周围转来转去,想不通——。

  上上下下几千年,几万里,从来没有人说过丝瓜有思想。我反复思考,越想越迷茫。我不能和丝瓜说话,这是一个无声的奇迹。瓜苗仿佛是一根绳子,绿叶依旧浓绿。

  吉老站在丝瓜下,陷入了梦境。而丝瓜则知道是什么,沉默着看着。它泰然愉快,微笑着面对秋阳。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3

  在空余时间,我阅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专集《怀念母亲》。其中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神奇的丝瓜》。

  普普通通的丝瓜,作者为什么要用“神奇”来称赞它呢?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并没有觉得丝瓜有任何的神奇之处,而对丝瓜冷淡甚至漠然的态度,因为丝瓜只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但是直到有一天,作者的注意力才转向它,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春天到了,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随意种上的几棵丝瓜,竟然奇迹般地长了出来,这便引起了作者的'注意,每天早晨看丝瓜也就成了作者的主要任务。细细的藤曼长出了一个瓜秧,却不再长大。滕蔓一直疯长到了二楼,还再伸长,头顶也长出了两个瓜,作者担心会不会掉下来,看来作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再回去看时,也没看一条瓜掉在了地上。

  一件小小的事情,作者就生动向我们讲述了丝瓜的神奇:生长速度非常之快;细细的滕蔓支撑着偌大的丝瓜,丝毫不见掉下来的危险;滕蔓会自己避开危险。

  这同时,我也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充满活力的生活,引领我们勇往向前,充满活力的我们,是作者希望看到的;一个弱小的人经过不懈努力也能成为强大的胜利者;面对困难是勇敢的表现,是磨炼我们最好的机会!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4

  丝瓜是一种人人爱吃的美味,爽口、柔糯,可是从没感觉到有什么神奇之处。寒假中,读了季老《神奇的丝瓜》这篇散文,我如梦初醒,油然对这常见的丝瓜肃然起敬,为它的精神折服、倾倒和讴歌。

  是呀,这不显眼的丝瓜凭着细弱的藤蔓,爬出篱笆,爬上楼墙,向着一楼、二楼、三楼攀登,给灰白的墙上带来一片浓绿的生机,展示了发人深思的神奇。

  丝瓜的神奇,在于它对生长的执着追求,达到永无止境的境界。它不为茎蔓的细弱自卑,而是凭着根系的强大,以每天都长出半尺的`惊人速度,向上,向上,再向上。让又肥又绿的瓜叶、黄花和绿色瓜攀上高楼,与东升的旭日同辉。因为它渴望更灿烂的阳光,不断地为生长拓展空间。它让我读懂了“学海无涯”,读懂了成长道路上永往直前的真谛。

  丝瓜的神奇,在于它对生长娴熟的自控能力。当最初的那个小瓜刚把瓜秧压坠的时候,它就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生长。而在它的上面,三楼的窗台上,却猛长出两个瓜,加起来足有五六斤重。它让我明白了生长过程中,得与失之间蕴藏着那博大精深的道理,明白了在成长的道路上,永远要做一个头脑清醒的理智人。

  丝瓜的神奇,在于它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生长智慧。你看,那三楼的两个大瓜不知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威武雄壮地压在老太太的窗台上。而中间那个瓜则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的一个凸出的台子上。让无法承担重担的瓜停止生长,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自身重量的地方,丝瓜高超的应变能力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生长智慧,令我折服。生物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还常常为不屑的一点小事互不相让?为什么会为面临的困难和险阻而止步不前?比比这神奇的丝瓜难道自己不觉得汗颜?!

  《神奇的丝瓜》是教科书,给我们成长的教诲;《神奇的丝瓜》是明灯,给我们大步前进照耀了方向。愿丝瓜精神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5

  生命虽小,却仍有它的价值,他依然可以创造奇迹。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有幸接触到了当代的文学家季羡林大师的一篇文章——《神奇的丝瓜》。

  这篇文章辞藻优美,内容生动,将丝瓜的'成长过程写得有详有略。在不经意间,一颗新的生命——小丝瓜苗,悄然诞生在了作者的窗边。它的生命可真算是一个奇迹:几天的时间,他已攀至屋子的最高峰;又是一段时间,他竟然结出了几个小丝瓜。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啊!

  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屈的生命,他不愿与身旁的花草同处,因为它知道:我是一根瓜苗,我不是一棵普通的小草,我要创造奇迹!

  就是依靠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最终,他成功的攀上了高处,鸟瞰世界,这是上帝对他坚强不息的回报!

  当我们面对人生的低谷时,不也要坦然的去面对生活,而努力地发现、探索或创造呢?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难免会遇上坎坷与挫折。即使我们正身处逆境之中,也不能放弃努力,郁郁寡欢。我们要正视命运的不公,积极向上,努力前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我们不能气馁,要去创造,向前行,那才是成功的方向,正如俗语所说“有生命,就有希望”!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6

  读完那篇《神奇的丝瓜》时,我感慨文章竟能写得如此美妙,普通平凡的丝瓜居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如此神奇聪慧。作者娓娓道来,声情并茂,在我们眼前展现出如此美妙的画面。

  于是,我开始对身边的所有植物予以我的关切:爬行在我窗前栅栏上的牵牛花、五角星花不多是有思想有头脑的吗?它们自己会寻找前行的路线,走自己最便捷最容易获得阳光水分的路线,而绝不愿意任我摆布;往往经历一个夜晚,它们就顺利地步入自己设定好的路,我只有任其自由发展了。我猜测,作者一定是个富有爱心,聪慧绝顶的人。不错,作者就是季羡林,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闪现在我的眼前。说陌生,之前没有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说熟悉,因为他是北京大学教授,他博古通今,堪称“学界泰斗”。由于这篇文章,我喜欢上季老先生的作品。季老著作等身,我也无法企及所有。我选择散文(随想录)来读。寒假,仔细阅读《季羡林随想录(九)夜来香花开的时候》。第一篇《黄昏》就吸引了我。作者面对黄昏,思绪万千,行文灵空,词语鲜活,情感充沛,读着读着,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那轻灵的思绪,那丰富的想象,那带点伤感的情绪,那遣词造句的随性与精致;看似不经意的娓娓而来,其实是率性的张扬;我好羡慕这样灵性的抒写。文章的用词确切,精致。如“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走了。”(一个比喻“春宵的轻梦”,两个动词“漫”“掠”,写尽了黄昏朦胧、伤感、易逝的特点。)再如“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凄凉……”(一个“印”字,让人感觉到月儿的呆滞,感觉到作者心中的沉重。)《一双长满老趼的手》也让我喜欢。“在我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双长满了老趼的手,现在似乎重叠起来化成一双手了。它在我眼前不停地晃动,体积愈来愈扩大,形象愈来愈清晰。”老妇人的、母亲的、王妈的长满老趼的手在作者的生命中熠熠发光,那手承载着浓浓的亲情,我们每一个人都享受过。记录作者游览黄山、庐山、法门寺,游览西安、洛阳、日内瓦等作品,叙写以情感为主线,记录自己的游览过程、感受、看法,读着作品,面前站着一个纯真随性的人,一个情感细腻的人,一个坦诚慈爱的人。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执着的爱之情溢于言语词句中间。季老的作品,可以说随心所欲,怎么写,写什么,完全是信手拈来。所用文字又很具画面感,真实可观,不欺也。文章大气,颇具大师风采,仰慕至极。最仰慕的是行文中洋溢着的“随意”。试想,做一个随意的人,需要多大的`智慧。季老是个学问极高的人,胡适先生曾经告诫晚辈: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可见其做学问的态度。我想,季老的“随意”,不仅表现在他的作品中,还应该表现在他的着装、谈话、对人亲和亲切上,这是他的一种做人“哲学”。“随意”包含真诚、实在、老实、率真以及率性而为等等。读季老的随想录,如同聆听一个真诚之人的谆谆教诲,受益匪浅。这个随意的巨人,将指引我做个随意的人,真真切切地面对生活,真诚地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的美就在于一切随意。

  “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这神奇的丝瓜,我远远地仰慕,我毕生地仰慕……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7

  今天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听了《神奇的丝瓜》这篇文章,它细致地构画出一个普通丝瓜的生长过程,从种入、到发芽、爬藤、开花、结果,我听了深受感触,心潮澎湃。

  作者和邻居种了一个丝瓜种子,不久丝瓜慢慢长大了,它一天长一尺,吸引了作者的兴趣。没过多久,丝瓜已爬到三层楼上了,从那细细的藤上开始开花、结果。

  丝瓜似乎有了思想,它总是敏捷地调节生长进程和位置。当旁边有落脚的地方时,它便毫不犹豫地爬上去长出丝瓜;当附近没有落脚地时,瓜藤或灵巧地“跑”到台子上去,再“躺”下来,或停止生长,等待时机,它总能找到适宜的生长时机,使作者的几次担心都成为多余。

  丝瓜是多么果断!当四周无台子时,它不会延误时间,也不会拖泥带水,立即停止生长,以免断裂。

  丝瓜是多么智慧!智慧给它一双无形的`眼睛,思考结瓜的地点,推敲爬藤的路线,让作者不会失望。

  丝瓜是多么勇敢!它无畏害虫的侵袭,勇敢地面对爬藤时潜在的各种危险,迅捷地“跑”到台子上。

  我们要学习丝瓜这种在果断中停止、在推敲中进步、在困难中面对的顽强精神。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8

  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笔下描写的一幕——

  楼前有块空地,孩子们开辟了一块花园,种上了丝瓜。不久,细细的瓜秧慢慢往上爬,爬到了二楼。后来瓜秧上面长出了一个瓜,越长越大。

  老先生很担忧这个瓜会掉下来,因为细细的瓜秧怎么能承受这样的重量呢?可是,过了几天,他发现——

  那瓜越长越大,并没有掉下来,因为他把躯体弯了下来,神奇地躺在了二楼的窗台上,再没有要掉下来的危险了!然后它接着长大。

  后来瓜秧的下部又长出一个丝瓜来,挂在秧上,悬在空中,让人又开始担心瓜秧会被这个瓜一起扯下来。

  季老每隔几天就去看看,结果发现从中部又长出来一个瓜,下面的丝瓜竟然会神奇地停止生长,而让中间那个瓜越长越大。又过了几天,季老又惊讶地发现中间那个的瓜变得弯曲起来,又几天,这个越来越大的弯着身子的瓜竟然倚靠在了墙壁的一处凸出的小台子上!

  那个小台子离地面和二楼窗台都很远,绝不会有人能够得着,那么是谁帮这个弯着身子的.丝瓜稳稳当当地靠在这个小台子上呢?!

  中间的和上面的丝瓜都放心地长大,而悬挂在瓜秧上的那个最下面的瓜却仿佛停止了生长,一直就那么大。

  季老先生围着这神奇的丝瓜转来转去,怎么也想不通——

  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又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与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绳子,绿叶照旧浓绿扑人眉宇。

  季老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欣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9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但要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其实生活与自然的万物都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为人之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愿意去聆听、感受生活与自然的心,就能发现生命的奥秘,成功的秘诀,做生活的智者。

  《神奇的.丝瓜》是季羡林季老记录的自家院子里两株丝瓜成长历程,再普通不过的植物,在季老笔下让人们看到了丝瓜的聪慧睿智,读过这篇文章之后,心中感慨颇多,遂推荐给各位。

  生活的真谛从来都不在别处,就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奋斗里,放下手机,睁眼看看真实的生活,不难发现生活里的诗与远方。

  如果你热爱散文一定要去读季羡林;如果你热爱生活更要去读季羡林。

【读《神奇的丝瓜》有感】相关文章:

神奇飞书读后感07-23

《神奇校车》读后感04-29

[实用]《神奇校车》读后感02-18

神奇的玛丽阿姨读后感04-29

《神奇树屋》读后感06-20

《神奇女生祝如愿》读后感04-29

小乔治的神奇魔药读后感06-17

神奇的冬天作文01-29

神奇的数学勇闯兰花关读后感集合10-21

(经典)神奇的大自然作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