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读书笔记>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

时间:2024-04-15 11:53:1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1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在书中,安德烈对人生对未来的迷茫,对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的坚持,我也曾经深切的感受到,可是幸运吧如安德烈,他能有如此通情达理的母亲和他平等的交流。联想到最近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家长和子女的交流,却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有很大的不足,恰逢最近母亲节来临,很多人都在朋友圈上晒出对母亲的关心,可是落实到现实中,有多少人在平日的生活中真正的关心母亲和我们的亲人呢?交流和沟通,带著最大的诚意和坦诚和我们的亲人交流和沟通,才是我们互相之间架起最平坦的桥梁的唯一方法。

  通过此书,龙应台跟孩子分享了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叙述了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理心与悲悯;叙述了安德烈如何捍卫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如何从60年代的嬉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在叙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子的辈分关系。通过两种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的两种价值观的碰撞、磨合,增强了两代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从而在“代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2

  在我看过的书中,最喜欢的收获最大的是《小故事大道理》。

  读了《小故事大道理》,我从中体会到:即使是出身在一贫如洗的家庭里,即使是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我们也不要泄气,不要因为自己的穷相自认倒霉。其实,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努力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努力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这本书中有个小故事叫《成功只与努力有关》,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故事写了一个叫施瓦辛格的人,他出生在很贫穷的环境里,很羡慕来自美国的商人,因为他知道只有他们才能吃得起比萨和牛排。有一次,商人意外碰上了施瓦辛格,商人见他勤劳善良,便邀请施瓦辛格去美国豪宅一游,在游完豪宅后,施瓦辛格赞叹道:“您真了不起呀!”商人却说:“这没什么,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你也能够拥有我现在有的一切。”“这不可能吧!我家这么穷,还没有美国国籍。”施瓦辛格半信半疑地说。“努力与这些都无关,只要你去努力,就能做得到。”施瓦辛格听了这句话决定去美国闯荡一番。后来他终于成功了,有很好的.事业,家财万贯。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努力,如果遇到困难也不要放弃,而要勇敢地往前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现在还是小学生,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当然,学习也需要努力。

  是啊,人生要有奋斗的目标,朝着目标去努力,努力不会白费,终有苦尽甘来的一刻;虽然有时付出的努力与收获的成果不相等,但如果不努力,会一无所获的。

  大家都去看《小故事大道理》吧!学习其中的道理,并用在实际生活中,成功之门将会为你打开。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3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信是他们交流的桥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时间,让他们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会像书中的MM。一样缺失孩子成长中的四年,但为什么很多父母也渐渐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距离感呢?比如你,比如我,会不会有相同的感受。什么时候我们开始陷入一种矛盾“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

  自打记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们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样艰苦,那时候的他们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头,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我不是没有感触,只是我不了解那个时代,那段属于父辈的岁月。初读此书,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样给安德烈讲她的十八岁,她曾经的那些过去。想必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也无法领会到那个时期的父母的艰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也有我们要面对的世界,我们也知道要知足,我们也不想自己依赖着谁来过一辈子,来自外界现实的压力也是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这一代人有与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鸣,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样挣扎着寻找什么是我真正爱做的事情;我也曾戏谑地要求别人不要浪费粮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们那么幸运,他们死于饥饿,死于营养不良;我也曾质问过自己,该不该给街边的乞丐一些钱,为什么我也会陷于这种给与不给的犹豫中……我们90后在抛开一些轻狂颓废的外壳后,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发现我们的闪光点?在面对现实给予我们的重重压力时,我们希望听到的还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样一句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达,还是表达了我们却未能察觉呢?

  其实父母表达过,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表达的方式,是否你经常听到“撑不住了,想家了,就回来,爸妈给你做好吃的”,他们不会问你“工资多少”,只会喋喋不休地问“辛不辛苦,有没有好好吃饭”。他们就像MM。一样关心仅仅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就。永远不要埋怨你们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为父母早在有了你们后,便失去了他们自己。我这样想过,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样曾经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们也疑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我曾经无视他们做出的改变。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不知不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去体会,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还是微不足道的,原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多得多。

  这些属于两代人之间的疑惑,我想在MM。这位母亲与安德烈的对话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们这代人,都能在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微妙的角色转换,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转化为“互相理解”。

  附上书评:《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信是他们交流的桥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时间,让他们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愿借鉴书中之事,可以引领我们每一位父母,或以后将为人父母的,在处理与下一代之间的隔阂时有所启发。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4

  每代人之间都有隔阂,可这隔阂却又说不清是什么,导致我和爸爸交流时总有一层膜,怎么捅也捅不开。读了《亲爱的安德烈》后,我们的隔膜似乎一下子灰飞烟灭了。

  以前,我考试没考好,可不知为什么,我就是不想跟爸爸说,不知是出于我的自尊心,还是我已经长大了。爸爸也渐渐发现了,我心里的小秘密已经很少有他知道了。倒是老师、同学了解的我很透彻。

  爸爸和班主任联系后,班主任对我说:“孩子,爸爸妈妈才是你最亲的人啊!同学老师和你再好,也是外人,如果你对爸爸都敞不开心扉,那以后你们会形同陌路的啊!”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的加锁打开了。可就算这心灵之墙可以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间和空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但我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这墙再坚不可摧也终会坍塌。

  直到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后,我的心才完全打开,对爸爸能够坦诚相待,我知道,现在的我是一个崭新的我,我和爸爸还要重新认识,不过,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发现爸爸与以前不同的地方。比如:他的脸千变万化,能够在一瞬间就变脸,可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这时,他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有时,我会独自坐在窗前,回想着和爸爸发生的点点滴滴:和爸爸做游戏时发出的“呵呵”笑声;对爸爸耍小脾气时的姿态;做错事被爸爸训斥时的场景……这些都是我童年里最珍贵的时光。

  我知道,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飘萍离散,但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这几年的快乐时光,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5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最亲密的关系,却因为代沟、矛盾、沟通等问题,可能有着很深的隔阂,而且可悲的是,往往在发觉之后想改变却总是束手无策,似乎除了唉声叹气就只剩下徒呼奈何了。

  原因在哪儿呢?如何解决?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曾见到有书友评论说本书里说的事情都很琐碎,琐碎到让他无法忍受。对于他的说法我很理解,但不能接受,因为他只看到了表面的细节,并没有看到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龙应台和她的两个儿子安德烈、菲利普,有着天然的巨大文化差异,思想和观念上的不和谐甚至冲突很多,而且由于和丈夫离异,与儿子们远隔重洋天各一方,在这样的局面中,保持对孩子的良好了解和与他们的深刻沟通几乎不可能。龙不简单,用与儿子共同出一本书的方式,与儿子展开了为期三年的公开交流,使得处于思想关键成长期的儿子对自己完全敞开了心扉,把所有大大小小的思想动态和认识都拿出来与妈妈讨论,因而成就了一本直击心灵的好书。

  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很深邃,书中的'一些表达也很豁达很超脱,比如对成长、老去、死亡的看法,很有学者风采和智者风范,启迪心灵催人深思……

  好书是要用心灵来感受的,执着于表面的事物根本无法理解,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我们需要的是深入理解、融入进去……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6

  本书收录了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共写的一个专栏,包含三十六封家书,时间跨度从安德烈十八岁起,历经三年。在书中,我不仅看到了东西方思想的碰撞,甚至是大陆与香港、台湾思想的差异。

  第1封信:十八岁的那一年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列举了自己十八岁时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谈起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龙应台评价道:

  “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同时,我看见自己的残缺。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

  [拐弯有话说]

  安德烈的困惑我有,而龙应台提到的残缺我也有(于我来说,音乐、美术非但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甚至不是自己的知识范畴),更加引我深思的,是我儿时的环境给我带来了什么呢?

  第2封信:为谁加油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了自己对“民族”这东西感觉这么冷,“因为受过?国家’太多的欺骗,心里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所谓国家,对于所谓代表国家的人”。

  第3封信:逃避国家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了自己从小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纳粹那段历史,所以从小,“一方面心里关心自己的国家,为德国骄傲,另一方面又要表现得冷漠、很不屑”。

  第4封信:年轻却不清狂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了谈自己的生活内容:踢足球、跟朋友磨混、旅行。

  第5封信:对玫瑰花的反抗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回忆了当初和安德烈的父亲初识的时候,发现欧洲青年和台湾青年的世界那么不一样,对“玩”的态度如此不同,提出这是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的差异导致的。

  [拐弯有话说]

  我认为中国大陆的80后,是从集体思维到个人思维过渡的一代。

  第6封信:一切都是小小的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提到:“从今天排行榜的多元和分歧你就知道,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啊,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品味,搞自己的游戏,设定自己的对和错的标准。一切都是小小的、个人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再有?伟大’的任何特征。”

  第7封信:有没有时间革命?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提到和小儿子菲力普的一段谈话:“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不欣赏你、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第8封信: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到看过电影《好日子过去了》以后的感触:“这个电影却好像提醒了我,世界上那么多不公正存在,怎么可能没有?反叛’的需要?所差的只不过在于你是否愿意看见,是否愿意站起来,行不行动而已。”继而对自己看见,有时却不愿意站起来、去行动而感到不安。

  第9封信:两种道德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了消极道德和积极道德。

  第10封信:烦恼十九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了自己的两个心事,一个是由于不欣赏自己的英语老师造成的麻烦,一个是感情问题。

  我喜欢安德烈在里面写到的一句话:“其实,也都不是什么真正严重的事,但是你知道,给生活?加料’的通常都是些芝麻小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有时候,你已经有麻烦了,偏偏还要打破一个玻璃瓶,或者吃早点时把牛奶泼了一身,你只好觉得,太倒霉了。”

  第11封信:阳光照亮你的路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了反击的策略;谈到感情,龙应台说到:“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第12封信:让豪宅里起战争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到了自己学校里一些人的阶级意识、精英思维、势力、傲慢。

  第13封信:向左走,向右走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提到了左派与右派。

  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学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了自己对Hip Hop“嘻哈”音乐的喜爱。

  第15封信:菩提本非树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首启蒙歌——《菩提树》。

  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镇

  这封信写在安德烈中学毕业,要去香港读大学之前。即将离开生活的小镇,安德烈表达了自己对朋友、对小镇的惆怅与不舍。

  第17封信:你是哪国人?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在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你是哪国人这个问题越来越难回答。

  第18封信:哪里是香格里拉?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了香格里拉的开发与破坏。

  第19封信:问题意识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提到了贫富差距,提到了只有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贫富差距问题才有可能在第三世界国家改善。

  第20封信: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

  这封信写在安德烈来到香港后不久。在信中,安德烈提到了香港学生在英语聊天上非常吃力,谈到了在香港缺少咖啡馆文化,大家都匆匆忙忙的。

  第21封信:文化,因为逗留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香港人的经济成就建立在?勤奋’和?搏杀’精神上。?搏杀’精神就是分秒必争,效率至上,赚钱第一。”“这是香港的现实。”

  第22封信:谁说香港没文化?——菲力普给安德烈的信

  在这封信中,菲力普给他的哥哥,安德烈,讲述了自己眼中的香港文化。“香港是一个二十四小时有生命的城市,永远有事在发生。而且,在香港真的比较容易交朋友,香港人比德国人开朗”。当然,香港也有菲力普不喜欢的地方,譬如“社会非常分化”。

  第23封信:缺席的大学生

  这封信,写在20xx年12月4日那次香港普选游行后不久。在信中,安德烈谈了这次游行留给他的印象:

  一“小”撮人上街去争取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

  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生活在什么制度下(只要有钱就行);

  大学生对政治——众人之事——毫无关切;

  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但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

  第24封信:下午茶式的教养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香港人的理性温和是混杂着英国人喝下午茶的“教养”训练和面对坎坷又暴虐的专制所培养出来的一种“无可奈何”。

  第25封信:装马铃薯的麻布袋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谈到了自己的穿衣哲学,并问了妈妈两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品味”如此不同?

  为什么不去了解我的时代或者文化或者“阶级”的品味世界呢?

  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母亲非常愿意进入孩子的世界;品位的差异既是时代之差,也是文化之差,甚至是阶级的分野。

  第27封信: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回答了母亲提出的几个问题,包括:

  你最尊敬的世界人物是谁?为何尊敬他?

  “无法评比”

  你自认为是一个“自由派”、“保守派”,还是一个“什么都无所谓”的公民?

  “在经济上我赞成自由市场机制,在政治上我支持小政府、大民间、公民权利至上。但是,我又强烈不认同自由党派对很多社会议题的态度,譬如妇女的堕胎权、死刑,甚至于环保政策——这些议题在自由主义者的清单上没什么重量,我却觉得很重要。”

  你是否经验过什么叫“背叛”?如果有,什么时候。

  “不曾”

  你将来想做什么?

  安德烈胡诌了一通。

  你最同情什么?

  “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无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你……最近一次真正伤心的哭,是什么时候?

  “长大的男孩不哭”

  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对于母亲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他给你意义;第二,他给你时间。”“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第29封信:第二颗眼泪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谈到莫斯塔的李小龙雕像,谈到音乐剧《仙乐飘飘处处闻》,谈到昆德拉对Kitsch的解读:

  “Kitsch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世界一起被感动,尤其棒!

  使Kitsch成为Kitsch的,是那第二颗眼泪。”

  第30封信:KITSCH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列举了自己眼中Kitsch排名前十大的清单。

  第31封信: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聊了自己的“失败启蒙”。她谈到:“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失败启蒙’教给我的,不是?你以后一定要做那城市里的人’,而是,?你以后一定不能忍受城乡差距、贫富不均所带来的不公平’。也就是说,?失败启蒙’给我的.教训,不是打入?成功者’的行列,而是,你要去挑战、去质疑?成功者’的定义。”

  第32封信: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

  在这封信中,安德烈通过二零零七年一月一日香港开始在公共场所禁烟这个事情,讨论了香港媒体缺乏批判精神。

  “公共场所应不应该禁烟,在德国媒体上起码辩论了三四年,学者、专家、评论家翻来覆去全民大辩论。香港媒体上也有一些讨论,但是很少,很零星——而且,你知道吗?香港的讨论说来说去都停留在禁烟的?执行’层面。”“很少看见有什么认真的讨论是冲着?公民权’来谈的。”

  第33封信:人生诘问

  在这封信中,龙应台回答了儿子提出的几个问题:

  你怎么面对自己的“老”?我是说,作为一个有名的作家,渐渐接近六十岁——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还有什么?

  “?老’,其实就是一个败坏的过程。”

  你是个经常在镁光灯下的人。死了以后,你会希望人们怎么记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记得:一,你的读者;二,你的国人;三,我。

  “怎么被读者记得?不在乎。

  怎么被国人记得?不在乎。

  怎么被你,和菲力普,记得?

  安德烈,想象一场冰雪中的登高跋涉,你和菲力普到了一个小木屋里,屋里突然升起熊熊柴火,照亮了整个室内,温暖了你们的胸膛。第二天,你们天亮时继续上路,充满了勇气和力量。柴火其实已经灭了,你们带着走、永不磨灭的,是心中的热度和光,去面对前面的冰霜路。谁需要记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尝在乎你们怎么记得它呢?”

  人生里最让你懊恼、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哪一件事、或者决定,你但愿能重头来起

  “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顿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

  “对不起,你每一次抽烟,我都这么想。”

  你怎么应付人们对你的期许?人们总是期待你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独特见解,有“智慧”,有“意义”的。可是,也许你心里觉得“老天爷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实很想淘气胡闹一通。基本上,我想知道:你怎么面对人家总是期待你有思想、有智慧这个现实?

  “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

  这世界你最尊敬谁?给一个没名的,一个有名的。

  都很多。

  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

  “我想去?过去’,去看孔子时期的中国,而那也正是苏格拉底时期的欧洲”。

  “但是,我也想到未来,到20xx年,那时你四十五岁,弟弟四十一岁,我想偷看一下,看你们是否幸福”。

  你恐惧什么?

  “恐惧失去所爱、失去所能。”

  第34封信: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岁

  第35封信:独立宣言

  第36封信:伟大的鲍勃?迪伦和他妈

  在最后三封信中,安德烈和龙应台讨论了欧洲和台湾的母亲对待儿女的教育差异。

  其中,通过龙应台,我们看到了安德烈说过的一段话:“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7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体现了一个中国母亲与一个欧洲儿子沟通时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以及他们对待差异的看法等等。

  事实上,我是一个特别不喜欢看书的人,几乎是看到书的封面就会犯困。但奇怪的是,龙应台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从《野火集》到《目送》到《孩子,你慢慢来》再到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不知不觉我已经看了4本她写的书。从《野火》里的.犀利笔锋,再到后来几本书中体现的她对待家人朋友的柔情,都对我影响很深,特别是书中渗透的对待社会的思想,改变了我对待很多事物的看法,让我感觉我离社会越来越近,社会与我息息相关。她的书就像一条引导我走向社会的绳子。

  接下来,我想说说《亲爱的安德烈》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在这些通信中,安德烈的一封信说他觉得香港人都很繁忙,做什么都是匆匆的,只是为了完成目的而做的,从来都不懂得享受生活,不会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而是为了完成预先安排的一件事而去喝咖啡。他觉得香港缺乏文化。当然这引起了许多香港人的反应,有人认为他说的很对,香港永远在跟别人拼经济,停不下来,也有人认为,这就是香港的文化,香港的特色,香港的时间表。

  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自己好像也是在赶时间,被时间牵着鼻子走。回想自己学习古筝的时候,好像总在为了快点考级而学;而且也很少时候会为了享受弹古筝而去弹古筝,所以每天一小时或者两小时的练习就像在完成一个目的罢了。

  安德烈的一句话,也让我印象深刻“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这被龙应台称为儿子的“独立宣言”。

  在中国,有很多孩子尽管读完大学了也无法学会独立,不能独立生活,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这个问题出现的一大原因是,中国父母都太过溺爱孩子了,最终导致孩子除了学习以外,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依赖父母,这是不行的。而西方的孩子则比较独立,因为西方父母学会放手。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中国的教育方式,令中国家庭充满了人情味。而西方的家庭联系则没有这么亲密。

  对于这本书,我表示我真的很喜欢。喜欢安德烈和妈妈一起讨论民主问题,让我对“民主”有了一定的概念;喜欢安德烈和妈妈坦白一切,打开内心,让我也学会如何与父母相处;喜欢安德烈的“独立宣言”;喜欢龙应台向孩子学习的态度和过程……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8

  最近我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离开德国4年后重新与儿子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提议两人通信,于是这本书便诞生了。这本书讲的是龙应台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通过书信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说的?谢谢你给了我这个“份”——不是出书,而是,和你有了连结的“份”。

  在这本书中,大多数书信都是母子两人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比如民族信仰、价值观、社会道德到文化生活、问题意识再到世界观、人生观,他们母子俩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她的十八岁是一九六九。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十八岁的他生长于德国,除了身上尚流淌着来自于母亲的中国血统,其他方面已经很难和中国扯上什么联系了。这样不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了不同的认识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龙应台那一代人,他们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我们的所谓国家,尤其是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而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爱国宣传的影响,逃避?国家?这个东西。

  安德烈作为交换生来到香港,他认为香港没有文化就因为香港没有可以让人坐下来静静地聊天的咖啡馆。酒吧跟咖啡馆在欧洲,其实就是小区文化,他认为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而在龙应台却不这样觉得,他认为香港是有文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沟,他们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

  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写到?是不是所有毕业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慢温温的留恋和不舍?我要离开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镇我的家。我开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是我的朋友。龙应台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她说:?我很欢喜你心中有一个小镇,在你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这种宽容、这种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然而安德烈却不觉得他很幸运,他对他的母亲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不同的成长和生活背景使得龙应台和她的儿子有着不同的国家和教育背景,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对人生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存在着代沟。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

  我想成长生在中国,我知道这是我们一般的中国父母不能做到的。希望所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够认识距离、彼此沟通,要知道: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9

  对于《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以前我都只是随便翻看了几下便放下了,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但最近我认真看了下去,感觉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想看,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安德烈的年龄也是十八岁,和我的年龄一样。他在书中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很多不满于困惑,这些都是我所感觉到的。同样是十八岁,同样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想干什么,同样不太能全面而且正确认识自己。

  我来了两个多月了,然而我的方向是什么呢?我是为什么来到这里,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像很多十八岁的孩子一样很迷茫,很困惑,找不到方向......

  我也和他有着同样的'烦恼,每天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烦恼,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就像我买了一个发夹,但是它很不合适,于是我耿耿于怀了好几天,一直到我看到书上的故事。就在刚才我打卡时发现只有八十多块钱,而且我的卡好好像一直挂着在花钱,(虽然我不太确认是不是一直在花钱)于是我又为这个事开始烦恼,虽然我的意识一再提醒我刚刚才看过一本书,我应该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但我还是在烦恼。其实那不过是几块钱而已,我并不需要这么烦恼。不过这会儿写着博客,我渐渐的没有了那种烦恼。真的,人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为小事而恼很久,真有点不值得。因为就算是烦恼了,也不会弥补回来!

  一遍看完之后,又忍不住看了又懒……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10

  我和妈妈差了23岁,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分歧。

  所以我在想,我要和我的孩子年龄差距缩小到多少,才不会使两代人的代沟变得不可跨越。

  妈妈对我实行放养政策,可是问题太多了,比如:懒惰。

  所以我在想,以后我该对我的孩子进行怎样的教育方式,才不会害了他并不会让他觉得我是为了他好。很矛盾。

  现在多少孩子在抱怨家长打着为了他/她好的旗号,抱着不重复的补习班、吃着不重名的营养品,而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会这样抱怨我。

  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这36封家书是离开儿子多年的母亲再回到儿子身边后,发现儿子早已经长成了与小时候完全不同的、有着独立人格的成年人,她极度的不适应。她想与儿子沟通,又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才能将两人的谈话深入、长久的持续下去。

  这就是两代人的代沟,这样的事情不管在哪个年代都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龙应台急切的想要和儿子同步,想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安安。

  十八岁,对于有些孩子和父母来说,成为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文章开头这样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

  龙应台是充满智慧的母亲,明知孩子会跌倒依然选择了放手的母亲,她知道成长的阵痛必须由孩子独自去承受,任何人都无法包办和代替,因为一旦越俎代庖,孩子就没办法自己长大。而当今社会中许多父母更多地扮演决策者的角色,明确告诉自己的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本意是好的,可孩子长大后,却离不开父母,缺少一种独立自主的能力,缺少自己的独立思想,不敢也不愿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安德烈是幸运的,有这么一位开明的母亲,有这样能够表达成熟思想的`渠道。青春是否应该叛逆?这里的叛逆并不是外在的桀骜不驯,意气用事。龙应台与安德烈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揭掉了彼此年代文化的面纱,还原了各自内心的真实所需、所感,这样的交流产生了真正的互动与价值。安德烈成长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文化的差异性在他的成长环境中显然不甚稀奇,他在充满活力、叛逆的环境里,读书、郊游、交友、恋爱等等,作为母亲既不盲目认同,却也会中肯地鼓励赞许,甚好。

  安德烈在十八岁的时候在告诉自己的母亲,将来就做一个普通人。其实普通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还有孩子的认知、价值观、世界观念的成长,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紧跟孩子快速成长的步伐而不会被孩子远远的甩在后面很远。就像龙应台说的“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母子关系犹如放风筝的人与风筝。风筝总想飞得高一点再高一点,最好能够挣脱引线。放风筝总是处在矛盾的状态,希望他飞得高一些稳一点,却不肯放手,把引线扯得紧一些再紧一些。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方式吧。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11

  忙于中考的那段时间,实在抛下了很多东西。如今,我在盏盏柔光灯下安详坐落。捧起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不作声响,只留鼻息于静谧之中,携缓缓平静的心,去阅读它。

  书中记述了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三年来往36封家书。字里行间折射两代人,两种文明的思想深度,有关人生的思考,有关当下的社会,有关对国家的理性。

  我尤为深刻的是十八岁的安德烈对母亲说:“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平庸的人,有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最后,安德烈淡淡的忧伤夹杂在他那句朝母亲的话中,“那么,你会失望吗?”母亲回信表示,她没有关系,只要将来的工作让你快乐满足,感觉有意义,即使是给河马刷牙都不打紧。{大意如此}

  读完后有朋友与我聊起这对话。她在网上来信,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我才是平庸的人。”彼此相隔甚远,但我已察觉平庸二字是好友最不愿说出的。我大概知道她为什么了。读书没有大的成绩,也没有多么拼搏,更没有特别惹眼的才艺。所以说平庸。那时我就好像被泼了一身的冷水,不禁颤抖,责问自己:那我呢?是否像她一样是平庸的?

  我这样回答:“曾经是,如今不再了。”龙应台是对的,无所谓地位高低,钱财多少,做着自己愿意之事,何来平庸?

  回想起自己中考,我只能说我抛弃了很多,却得不到一丝安宁。

  相识三年,曾几何时,我见过好友的她会对我不冷不热。扭头带着满脸的落寂走向与我背道而驰的地方,夕阳的余晖照耀她,却只留漫不经心的背影给我观看,遥望。走到此步田地,是谁错?是我。初三,我只有一个目的',跨进家里人,我的理想高校。我已习惯一个人,想一个人的将来,做一个人的梦。我肯花费一天去苦读书,也不愿与她荒废那一小时的闲聊;我肯割舍喜好投入题海中,也不愿与她分享剩余的空闲;我肯拼命装出高傲,也不愿与她说其实我很累。

  陪伴十几年,曾几何时,我见过父母和我坐一起吃饭,竟无一丝声响。以前家就是全部,现在学业是我的天下。爸爸妈妈能领会到我。于是不知不觉,客厅的电视音量已调至最小,进出我房间的脚步已轻柔许多,我睡了家里已不再灯火通明。可我却不懂他们,寡言少语,不哭也不笑,木偶一样。

  时间那样快,这场考试也结束了。回头心里一阵阵疼痛,当初自己是那样愚蠢,那样平庸。冷落朋友冷落家人,日日做着令自己不痛快之事。后来我在假期中慢慢回复过来,与旧时好友聚会,与家里人去旅行,在书城里泡一天。

  截止读完此书,后知后觉。平庸不是说无权贵势力,无钱财万贯,无别人所无。而是过得满意,庆幸和愉悦。

  你不平庸,我们都不平庸,因为我们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12

  这段时间利用午休的时间重读完此书。值得反复重温的一本书,特别是作为母亲的角色。我也在想,当孩子十八岁成年后,我有没有可能这样与孩子畅所欲言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其中有一封读者来信深深触动了我。”人生的吊诡就在这儿,当时急于想逃脱的,往往是现在追忆或追悔的。“这段时间颇有这样的感受。看着儿子的模样,心里想,怎么不知不觉就长大了?还记得有一次,我出差回家,他躺在床上看到我,在床上高兴得打起滚儿来,嘴里还喃喃自语到,”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心都化了。)这样的软软的小不点儿只在记忆中了。”我们谁没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过遗憾呢?如果错过了他们童年或青少年期的任何一段,何不谦卑的感恩,幸好还有下一段。然后给孩子这个阶段所需要的。“是的。我以后更要学习的'是--放手。

  另外还有一个体会,这么多家书绝不是婆婆妈妈的拉家常,内容涵盖了对政治、民主、文化、艺术、人生等多方面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要有一个优秀的孩子,优秀的母亲是多么的重要!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13

  最近,我阅读了著名的书信文集《亲爱的安德烈》,感触深刻,内容涉及到音乐、电影、民主、权利、德国教育制度、东西方文化等,让我从中获益良多,收到了很多启发,也明白了很多道理,这是一本对教育有着很好引导性作用的书,推荐给所有人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宽阔、前推后挤、结伙而行、相濡以沫、推推挤挤、无忧无虑、无猜忌、同侪深情、寂寞无比、微不足道、惊涛骇浪、遮风挡雨、视若无睹、残败衰弱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感悟:我们常常告诉孩子,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挣一口饭吃,大多数时候,人们给自己的孩子灌输的都是这样的思想,无非是为了生活的容易点儿。而龙应台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反思,告诉我们读书用功是为了长大之后有选择的权利,不用被迫去谋生。

  2、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感悟: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而真正的伴侣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可以同甘苦、共患难,这样的感情才是值得珍惜的.。

  3、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

  感悟:人生轨迹是很难把控的,我们每一个决定都牵动了另一个决定,因此偶然发生的事情,也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因为它可能改变我们的计划。

  4、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

  感悟:这句话告诉我们,年轻人应该中流击楫,奋发图强,而年纪大的人应该保守一点儿,不同的人生阶段,处事方式应该有所改变。

  5、农村中长大的孩子,会接触更真实的社会,接触更丰富的生活,会感受到人间的各种悲欢离合。

  感悟:生活在农村里的孩子,因为物质相对贫乏,与生活也就更近,生活自然也就更加丰富了,在乡土社会里,更加有悲悯之心,接触的事物也更加有人情味。

  6、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给你意义;第二,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赏析:龙应台的这句话给我的感触深刻,告诉了我们对工作的思考,我们需要做什么样的工作?那就是有时间并且有意义,而工作不是以谋生为主要目的,便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当我们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做出了成就感,变让我们的人生增添了快乐的因子,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7、所谓家嘛,就是一个能让你懒惰、晕眩、疯狂放松的地方。——安德烈

  赏析:这是安德烈对家的思考,其实我们常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可以随时停靠和得到庇护,也就是这个意思,家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修整和温馨。

  8、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赏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孩子长大了是要学会独立的,也是要具备独立精神和人格的,这样他才能独当一面,成长起来,可以为自己的人生铺出更美丽的路。

  9、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有小草的长法;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独的。

  赏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关于教育的哲理,那就是孩子能够最好自己认为的最好即可,如果是一颗小草,是无法成长为大树的,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强求,努力做好一颗小草即可。

  10、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赏析:沟通和交流在这个社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必须做好这件事,因为没有这种能力,就无法实现理想。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14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我看到了一位母亲与一位儿子的努力。当十八岁的安德烈已经成长成了一个对于她的母亲来说完全陌生的大男孩,龙应台先生与他的母子关系并没有像绝大多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样,虽然有爱,却不相识。没有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而是各自迈出一步,通过写一个专栏,他们彼此认识了对方。即使以后还会漂萍离散,但人生没有恒长的厮守。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不仅他们彼此认识,也让我们许多读者受益匪浅。

  像安德烈那样,我也父母也有些陌生,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我不仅要珍惜,也要学会自己创造机会和父母沟通。我爱我的父母,但我不能把爱当成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成熟,不能总试图着摆脱父母,要尝试者前进,前进,互相走到对方心里去。我不会让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我要让爱自然的流淌在涓涓岁月里。

  在这本事中的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像安德烈那样假装嘲讽和狂妄,闪避了关于‘’你将来想做什么’’的追问那样,我也会回避这样的问题,因为我没有答案。我喜欢的事情没法去做,想要去做的又很困难,因为在这个时代,人才比比皆是。像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欢乐颂》那样,在大城市中,有很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稍不留神就会失去工作,失业率高得可怕。现实的压力如黑夜的猛兽,不断吞噬着我们。

  许多人的压力,来源于不甘心,他们不甘平庸,也来源于家庭,他们肩负着希望。我也是这样,学不好,对不起自己的努力,对不起父母的期望,看着身旁每个人都拼命往前冲,看着格格不入的自己,心情低落,感到茫然。读了《给河马刷牙》,我明白了,父母要求我们用功读书,不是因为要我们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破谋生。

  他们,只是希望我们过的幸福。

  正如清晨散步的人,那是他的生活态度,气定神闲,温和内敛,沉静谦逊的人格特质,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百米冲刺,狼狈不堪。当然,现在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以便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我们要做好自己,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多压力,乐观的面对生活,勇敢面对困难,让生活充满阳光,你的身后有亲人支持着你,送你扬帆起航。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15

  这是散文随笔,一本关于异国文化探讨的书,通过书信方式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是关于两代人的书,母子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感动无数亲子关系存在隔阂和困扰的读者,给欲弭(米)平代沟,跨越文化差异的读者提供新的思维方式。

  对于安德烈,多数人应该是羡慕的。父母给他提供优越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物质基础。当谈到香港和德国文化时,香港人工作日除了上班还是上班,行色匆匆,德国人截然相反,他们存在很多的咖啡馆文化,品味生活畅谈人生和朋友间深入交流,我想这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家庭经济基础之上的。在中国,不是国人不懂享受而是没有资本。如今有经济实力的人都移民,虽然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但为了享受更好的福利待遇,过更自在悠闲的生活也包含在内的吧。

  书中还处处道出人生哲理:“安德烈,你我常玩象棋。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这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书,人生阶段不同悟出的道理解放的思想会不一样。

【亲爱安德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4-28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4-28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品(18篇)09-04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例(15篇)09-11

亲爱的老师作文12-06

亲爱的老师作文05-20

亲爱的老师作文5篇05-10

父亲节给亲爱爸爸感谢信12-20

亲爱的老师作文(14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