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通用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通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通用1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中与别的班级有一定的差距,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已基本上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兴趣更高。但是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学生思维就打不开。因此本期应该关注引导学生体验的思维的乐趣及成功获得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课本共分为8个教学单元,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这是在学生在一年级(上)“20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下)“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数数、写读、读数、数的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等内容,目的在于为学生整体建构科学的数的概念,更好地认识万以内的数。这是本册书的重点,读写数中涉及“0”的读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特别注意。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这是在一年级(下)初步感知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形四边形,并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拼组图形。
第三单元:三位数的加减法
这是以20以内数,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为基础的,主要有整十、整百数的加减(口算)、加减法的估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这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加减计算中的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变化多、学生计算正确性差,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思考性强,这些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要特别注意。
第四单元:千米,毫米
这是在上学期认识了米、厘米,分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介绍毫米的。对毫米学习的要求要低一点,《标准》表述的是“认识千米,知道毫米”。
第五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用口诀求商),三年级(上)将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用竖式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正是沟通和连接这两部分知识,内容有除法竖式和认识、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第六单元:时,分,秒
这是在一年级(下)“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时、分、秒”的实际概念,并结合“时、分、秒”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统计
学生在一年级(下)经历、体验数据最简单最直观的分类,本单元内容有数据的分类整理,初步接触最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仅限于一个方格表示一个数量)。
第八单元:总复习
这是对本册课本所学知识的巩固,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三、目的要求
1、认万以内的数,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较大数的意义,能估计
3、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5、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6、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会写除法竖式,能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实际问题。
7、认识钟表,能在活动中体会时、分、秒的长短,能结合具体情境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8、经历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习最简单的整理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形。
四、教学重难点
在本册课本中,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三位数加减法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万以数的认识中关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是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是认识图形的重难点;三位数加减法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和估算,难点是笔算时的进位和退位问题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认识千米、毫米中进行简单的换算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有余数的除法中重点理解掌握笔算及余数比除数小,难点是笔算时的试商方法和算理及有余数除法应用题单位名称的写法;能进行简单时分秒的换算及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是第六单元的重难点;在统计中,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是学习的难点。
五、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主动构建知识。
5、开展课前3分钟口算,增强学生的可算能力,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6、加强估算与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用具
本学期主要用到的教学用具:计数器、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图片、实物及自制的可以拉动的长方形、米尺、时钟及口算卡片。
小学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通用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家庭背景各不同,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有个别学生连两位数加减法也不能正确计算,但都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因此课堂上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2、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3、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4、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备好每一节课,预设好每一个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堂生成加强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4、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数青蛙的嘴眼腿”和“数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的活动,心情愉快的记忆乘法口诀。
5、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习榜样,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安排:
第一周:数一数与乘法
第四周:观察物体
第五、六周:分一分与除法
第八周:方向与位置
第九周:时、分、秒
第十二、十三周:除法
第十四、十五周:统计与猜测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总复习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考试
以上是本学期对所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初步设想,展望本学期的教学,也期待着作最大的努力,取得最好的成绩。
小学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通用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
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课时安排(附教学进度表)
【小学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01-25
小学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06-25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04-04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工作计划01-08
小学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3篇05-16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3-08
小学数学培优补差工作计划01-11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计划通用11-27
小学数学组工作计划05-2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