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

时间:2020-11-24 13:04: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钢琴家》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钢琴家》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钢琴家》观后感

《钢琴家》观后感1

  这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震撼人心地向我们展现了音乐的力量。瓦列斯皮尔曼是犹太籍钢琴家,他在波兰电台以及音乐会上的演奏,让他成为了波兰有名的艺术家。电影中当斯皮尔曼找到秘密印刷反抗传单和报纸的朱达哈时,朱达哈对刚出现的梅约克说:“看呀,这就是波兰最伟大的钢琴家,或许也是全世界最棒的!

  没错,当一个音乐家生在了战争年代,没了他寄托灵魂的钢琴,他能做什么呢?他去工地搬砖,沉重的砖头压得他奄奄一息。他天真的以为,凭着他作为名人建立下的人脉,在为家人找到工作许可证后,他的家人就能苟延残喘。然而,嗜血如命的纳粹军官,在一次又一次的屠杀中,向他展示了作为钢琴家的无力。而最让他感到无用的,便是被迫要和自己的家人分开,独自走上亡命之路。他摇晃着独自返回家人曾今居住的小屋,坐在床上绝望的哭泣。他什么都没有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忙。影片中,斯皮尔曼的兄弟在去集中营之前给斯皮尔曼读了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的名句:“如果你用刀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如果你给我们瘙痒,我们不会笑吗?如果你给我们下毒,我们就不会死吗?”而在书中,紧接着这段话的正是:“如果一个基督徒错怪了一个犹太人,犹太人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依照基督徒给的榜样?还用说吗,当然是复仇。”这似乎寓意着在影片后期,犹太人和波兰人都开始反抗。

  在纳粹占领华沙之后,钢琴的再次出现,是在好心的波兰夫妇为斯皮尔曼安排的秘密住所里。斯皮尔曼看着眼前那许久不见钢琴,却因为了活命而不能触碰键盘。他默默地将手悬空在键盘上方,舞动手指在心中弹奏着热爱的曲子。他的四周寂静如死,他的内心却汹涌澎湃。他还热爱着音乐,音乐未死,生命就还有希望。

  音乐的力量,从影片中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斯皮尔曼的几次脱险,都是因为得到了热爱他音乐的人,或是与他一样以艺术为生的人的帮助。年迈的斯皮尔曼曾在真人访谈中回忆过往,他说:“当德国人刚入侵华沙时,他们会闯入犹太人家里拉犹太人去做苦工。我家住在3楼,每次听到他们来了,我就开始演奏。而德国人往往会放过我们,因为他们对音乐还有着一丝丝崇敬。”电影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位德国军官在听了斯皮尔曼的演奏之后,时不时地给他送来面包和果酱。

  当波兰终于被解放,斯皮尔曼于又得以回到电台弹奏他热爱的肖邦曲。他不再是那个捧着罐头一瘸一拐走着的,固若嶙峋的逃难者。他又变回了那个着装得体,在众人瞩目下演奏的钢琴家。战争是可怕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斯皮尔曼曾在访谈中说:“钢琴家演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带来自我满足。真正的演奏家,每天要弹奏五六个小时,如果不能弹了,他们也就不再活着了。”在漫长的躲藏之后,这位钢琴家,终于又可以尽情的演奏了,而他,也终于又真正的活着了。

《钢琴家》观后感2

  那张海报上,阳光从窗口慵懒地照在深棕色的墙壁上,把空气中淡淡的灰尘映得闪烁着金光,一双手指修长,皮肤白皙的手放在黑白相间的钢琴键上,轻快地弹奏着乐曲,一顶德国军官的帽子,放在那架钢琴上,一只大手按着钢琴的边,沧桑又有力。时间仿佛静止,画面中的人还未离去。

  这部电影实际是二战时期一位波兰著名钢琴家的传记,由于他惊人的才华,他受到了各种类型的人的帮助逃脱了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命运。在那无比黑暗的世界里,他的身边却闪烁着人性耀眼的光辉。

  整部电影中,最美的是一场遇见。

  钢琴家好不容易逃过德国人的追捕,躲入了一栋废弃房屋的阁楼中。楼上有一架钢琴,琴上布满了灰尘。他鬼使神差的掀开琴盖,弹了起来,不到一曲,便听到身后有声响,他回头一看,一位面无表情的德国军官站在他身后,正默默地注视着他。他吓了一跳,赶忙站起身,退到一个角落里,许久,军官嘴唇翕动,问他:“你会弹琴?”他犹豫着点头,军官对他命令道:“再弹一首。”他又重新坐下,颤抖着弹完一首曲子,抬头便看见那位军官背过身,在悄悄拭眼泪。一会儿,军官就离开了。不到一天,钢琴家便从窗口看见,那位军官带泪一车士兵,很快把这栋房子变为司令部。犹太钢琴家躲在阁楼里,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是,每天军官都会在所有人离开后,轻轻推开阁楼的门,带过一些罐头和面包,一直到战争宣布结束。

  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无尽的不自在中流露出自由,无尽的黑暗中照进了光。军官的.面无表情下是情绪的决堤,他的睫毛上挂着晶莹的泪珠,他送给钢琴家的面包中是无数的“珍重”。我还记得钢琴家的手、指尖灵活地在钢琴键上跳跃着,视线移向他的手臂,那块白布上是奥斯维辛中犹太人的标志,而钢琴家的眼底又藏了太多的故事。战争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东西,他灭绝了人性,有唤醒了人性。它是军营的一件大衣,亦是辛德勒的一双手。人与人之间本应无关国籍、无关种族,人们的品格本不该被地位牵绊。但那些青年,却被日耳曼的热血冲昏了头脑,让另移名族的生命之泉涂在地上。战争可以结束,但人们内心的惶恐却是无止境的。

  一块茵绿的草坪上,铁圈围成了栅栏,栅栏的背后是河流和远山。德国士兵们像牲畜一样被圈了起来,他们的脸上全是污泥,几个波兰青年从栅栏边走过,朝他们吐了口口水。栅栏上出现了一张“欣喜”的脸,是那位军官,他像曾经那千万个犹太人一样,眼中涌动着期望,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高喊:“请告诉那位在电台工作的钢琴家!我帮过他!我在这里!”然而,一起声音都淹没在青年们的嘲笑声中。

  屏幕一黑,四周归于寂静,出现了寥寥几行字:当钢琴家赶到时,军官已死在俄国的战俘营里。

  那张海报上,那双白皙的手仍在弹奏着世上最美的曲子,只是那顶帽子的主人,没能继续欣赏它了。

【《钢琴家》观后感】相关文章:

1.枪手观后感

2.《雷锋》观后感

3.《安家》观后感

4.春晚观后感

5.童话观后感

6.月神观后感

7.《仁医》观后感

8.《姐妹》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