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关送别的古诗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送别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送别的古诗1
登楼寄王卿
唐·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看出,韦应物的这首诗属于怀人之作。王卿是作者的好友,而这首诗则是作者在登楼的时候,想起与友人一起登高的情景,心生感慨而作。
此诗一开篇就及时切题,而且并没有直接去描写登楼所看到的具体景色;作者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领起全诗,在开门见山地表达情感的同时,将诗的情感色彩也予以奠定,“踏阁攀林恨不同”,其中一个“恨”字简洁有力,可谓句中“诗眼”。
作者提到“恨”之后,在接下来的承句中继续作情感方面的描写:楚云沧海思无穷;这一句在表现手法上来说,与首句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都采用了句中自对的方式。“楚云沧海”四个字可以构成工整的对仗,那么作者之所以用到这四个字,也是为了引出“思无穷”这一虚象,前后结合起来,将内心那种连绵不尽的情思形象而又充分地体现出来。
前有“恨不同”,后有“思无穷”,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目前生活的感叹都在这六个字中,我们站在作者的立场去品读这两句诗,完全可以感受到那份浓郁而沉重的情感。
情感表达在起承二句中已经完成,来看转句: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首诗要想写得出彩,就不能总是在同一事物或者同一方面等去作停留,所以格律诗才会有“起承转合”这样的章法讲究。那么在韦应物这首诗中,作者在转句处就另起内容,从景色的角度下笔,把诗的韵味丰富起来。
作者站在高阁上,看到了绵延不绝的秋山,听到了数户人家捣衣服的砧声从山下传来。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画面勾勒,却有色有声,更有烟火气息,可以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力。“秋山”与“砧杵”两个物象撑起了诗意的饱满度,在脉络与情感上亦做到了秉承与凝聚,虽然未见明显的情感字眼,但通过景语描写,我们依然清晰读到了一味思念和不尽的.哀愁。
此诗收尾依然是景语:一郡荆榛寒雨中;经过这一句的补充与延伸,整个画面与诗意都得到了丰富,不多不少刚刚好。转句着重写听觉,而这一句则着重写视觉,且二句还构成对仗关系(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秋雨、秋山、砧杵同时融汇于一个画面中,共同体现一个“寒”字,共同表达一份思念,而这份思念则别具诗意;
由此可见,以景语作情语更能带领读者去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这种润声润色的效果会让诗意变得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字字生动、耐人寻味。
韦应物的这首诗,从手法到语言,再到意境、情感和韵味,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诗的前两句情语感人,后两句景语动人。尤其是后两句,因为画面的效果而格外受人称赞,堪称难得的佳句。
各位看官,当读完这首诗的时候,你是否也已被其打动呢?四句中你最喜欢哪句,欢迎留下自己的看法。
有关送别的古诗2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
平明:清晨天刚亮。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黄河南岸。
【译文】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王昌龄大约于开元末年受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江宁属今南京市,东邻镇江。王昌龄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两首赠行诗,这是第一首。
此外,王昌龄还写过一首《别辛渐》,其中有别馆萧条风雨寒句,别馆即客馆。庾信《哀江南赋序》云三年囚于别馆。可见辛、王此别是在被贬滴或流落途中。芙蓉楼之別则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吴,就是前文所说的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平明接上句,意谓次日清晨。楚山有的理解为友人经镇江取道安徽入洛阳,安徽古属楚国,故称楚山。其实这里当是泛指南方的山。楚字只是与上句的吴字相照应。因为安徽不仅属楚国,也曾经属孙吴,而孙吴占有今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等地。所以楚山与通常所说的楚天一样,也是指辽阔的南方。第二句还值得一提的是孤字的用法,它在修辞上被赋予的拟人化性质,能够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感情色彩,突出特定的氛围,收到物我浑一之效。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所云: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论,毋烦招致。洛阳虽好,宁动冰心。左太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正与同意。但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叙出芙蓉楼饯别之意。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吕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与此诗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旗亭画壁,见于唐代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条,其文曰: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冷新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从明代起就有人提出怀疑,这里只引以说明王昌龄的这首绝句与高适、王之涣的优秀作品一样,流传人口,备受喜爱。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送别的古诗】相关文章:
送别的古诗04-03
《送杨氏女》古诗鉴赏01-28
生离死别的古诗06-28
描写送别的诗句古诗04-14
《送远曲》古诗原文及鉴赏04-01
【精华】《送杨氏女》古诗鉴赏04-04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06-01
【集合】送别的古诗2篇01-26
杜甫《又送》古诗原文意思赏析02-21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推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