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送李中丞之襄州》古诗鉴赏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李中丞之襄州》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李中丞之襄州》古诗鉴赏1
孤衾引思绪,独枕怆忧端。深庭秋草绿,高门白露寒。
思君起清夜,促柱奏幽兰。不怨飞蓬苦,徒伤蕙草残。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鹤鸣劳永欢,采菉伤时暮。念君方远游,望妾理纨素。
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佳人饰净容,招携从所务。
步栏杳不极,离堂肃已扃。轩高夕杵散,气爽夜碪鸣。
瑶华随步响,幽兰逐袂生。踟蹰理金翠,容与纳宵清。
泛艳回烟彩,渊旋龟鹤文。凄凄合欢袖,冉冉兰麝芬。
不怨杼轴苦,所悲千里分。垂泣送行李,倾首迟归云。
《送李中丞之襄州》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送李中丞之襄州》注释
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
师:军队。
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轻生:不畏死亡。
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送李中丞之襄州》鉴赏
《送李中丞之襄州》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以深挚的感情颂扬了李将军的英雄气概、忠勇精神和卓著功绩,对老将晚年罢归流落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同情。诗的前六句,都是刻划老将形象的,用语豪壮,老将舍身为国、英勇奋战的神威形象表现得非常突出有力。结尾一联,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送李中丞之襄州》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送李中丞之襄州》古诗鉴赏2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
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
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
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
日暮欲何之。
刘长卿诗鉴赏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又题《送李中丞之襄州》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的诗作。诗人为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抒发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扭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 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汉阳别业,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 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
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送李中丞之襄州》古诗鉴赏】相关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原文及翻译07-07
《送杨氏女》古诗鉴赏01-28
【精华】《送杨氏女》古诗鉴赏04-04
《送远曲》古诗原文及鉴赏04-01
《风》李峤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08-12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02-02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08-04
王维《齐州送祖三》古诗原文意思赏析04-14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古诗原文及鉴赏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