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山行》古诗

《山行》古诗

时间:2023-11-22 10:37:36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山行》古诗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行》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古诗

《山行》古诗1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⑴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⑵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⑶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⑷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⑸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⑹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⑺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⑻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⑴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⑵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五、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山行》古诗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山行》简介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山行》古诗3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山行》古诗4

  《咏柳》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小池》是作者宋朝文学家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翻译】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山行》古诗5

  【年代】:唐

  【作者】:杜牧

  【内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诗中写了山路、人家、白云和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而是巧妙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而有的只是陪衬。简单来说,前三句是为了第四句描绘背景,起铺垫的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山路一直向上望去。这句里的.“人家”照应了上一句的“石经”。山上的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就是这“石经”。有白云缭绕,说明这里的山很高。诗人让片片白云遮住了读者的眼睛,但确认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肯定会有另外与众不同的景色吧!

  对上面的“山”、“山路”、“云”和“人家”,作者只是作了一个简单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但也只是点出了下文的“晚”和“霜”字,并没有表现出作者是多么喜欢秋天,秋天是多么吸引人。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跟前两句不同。很鲜明的表现出了秋天的美。“山路”、“白云”和“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但这枫林晚景却使诗人难以抑制这种喜欢这儿的心情。

  “霜叶红于二月花”,补足第三句。在夕阳照射下,枫林显得更美,它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艳丽。通过描写这么一片红色,让人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秋天。

  从这首古诗中,我充分的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是那么的喜爱,秋天的景色是那么的美,让我加深一步的认识了着生机勃勃的秋天。

《山行》古诗6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2.写作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引起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二.朗读诗文

  1.注音:

  铎 槲 枳 凫

  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

  3.列出结构图: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起 承 转 合

  三.指导赏析: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1.分析两句的'结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2.补充类似诗句: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总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3.意象赏读:

  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

  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2.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四.板书设计:

  见教学步骤二(此处略)。

《山行》古诗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PPT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

  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

  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古诗8

  山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山行》古诗9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诗中有画”

  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画中藏诗”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古诗10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古诗11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温庭筠《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译诗、诗意]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解说]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山行》古诗12

  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诗歌鉴赏的方法

  生: 知人论世、抓诗题、抓关键句、找意象悟意境体情思法

  师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学习新诗《商山早行》(师板书课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温廷筠(PPT)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生齐读

  师:注意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处

  师:下面听一下录音范读,在听的时候注意停顿、节奏、重读以及感情的处理。可以小声跟读。

  生齐读

  师:你认为哪些字词要掌握?

  生:铎、槲、枳、凫、回塘

  师:讲解悲、征、明

  师:宋朝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目前之景”与“言外之意”(板书)

  分析:

  师:看一下文题《商山早行》,大家看应该扣住哪两个字?

  生:(齐答)早行。

  师:这是一首什么诗呢?

  生:羁旅诗

  师:好,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诗

  (PPT)一读全诗,抓关键句:哪句话直抒胸臆并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

  学生齐读

  生:应该是客行悲故乡,“悲故乡”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师:这种情感是贯穿全诗的吗?

  生:是的,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就是写梦中故乡的情景的。

  师:你看得很准。

  (PPT)二读全诗,意象法: 诗人围绕“早行”一词,写了哪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节、景物?

  学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回来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晨起动征铎”这句是抓住了早起的特征,因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师:你回答得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认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几句也是围绕“早行”所写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

  生:后面两句不太像。

  有不少学生附合

  师:有不同的观点,很好,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两句。刚才我们在提到明的`时候指出,明是形容词作动词讲,并且是使动用法,意思是枳花使驿墙变得明亮,大家循着这个思路再想想。

  生:我觉得是这样的,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而选景物也是围绕“早行”所写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

  师:太棒了,你的心思很缜密。所以这二联正是梅所说的什么?

  生:“目前之景”

  师板书: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师:后两句有分歧,我们稍候再议。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来描述一下呢?

  生: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师:很有些诗意嘛,这个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能不能用一两词概括一下?

  生:凄凉、清冷

  生:还有些悲伤的感觉。

  师:那么作者营造了这样一个意境有什么用意呢?或者说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生:道路非常艰辛

  生:旅途孤独、寂寞

  师板书:道路艰辛;旅途孤独、寂寞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两句诗特别眼熟,是吧?在诗歌中有一种现象叫“句大于篇”,意思是有些诗里一两句子特别有名,反而这首诗的全貌,人们却不太知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这样的佳句,两句共六个意象,没有一个动词,全都是名词,可以说是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一幅远行人早起赶路图。这种写法叫“意象叠加”法。在我们的记忆中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还有哪些?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生: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铁马西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师:很好,所举的句子都很准确。哪个同学能对这种写法作一个简要的赏析?

  生:这种意象叠加的方法让我想起了中国水墨画,是一种写意的感觉,三两笔就抓住事物的神,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观赏者用想象与填充,可以说是言简意丰。

  学生鼓掌

  师:说得非常好,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生:我觉得虽然用笔比较节省,但是艺术效果丝毫没有减损,反而特别好,不然我们今天也不会在这儿讨论这个问题了。

  学生大笑,鼓掌

  师:(PPT)三读全诗 讨论:“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学生分组讨论

  生:“凫雁满回塘”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春天来了,池塘水暖,凫雁在明净的池塘嬉戏,自得其乐。

  师:这幅画面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

  生:是暖色调。

  师:这似乎与整首诗意境不符啊

  生:这是一种反衬写法。以乐景衬悲情,可以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师: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及情景交融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道路辛苦、孤独寂寞还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师:请同学们整理一下羁旅类诗歌常用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意象以及常表达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归纳。

《山行》古诗13

  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译文

  那杏花仿佛是能工巧匠的杰作,用洁白透明的素丝裁剪而成。那轻盈的'重重叠叠的花瓣,好像均匀地涂抹着淡淡的胭脂。新的式样,美的妆束,艳色灼灼,香气融融。即使是蕊珠宫中的仙女,见到她也会羞愧得无地自容。但是那娇艳的花朵最容易凋落飘零,何况还有那么多凄风苦雨,无意也无情。这情景真是令人愁苦!不知经过几番暮春,院落中只剩下一片凄清。我被拘押着向北行进,凭谁来寄托这重重离恨?这双飞的燕子,又怎能够理解人的言语和心情?天遥地远,已经走过了万水千山,又怎么知道故宫此时的情形?怎能不思念它呢?但也只有在梦里才能相逢。可又不知是什么原因,最近几天,竟连做梦也无法做成。

  注释

  ①裁剪冰绡(xiāo),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写杏花的形色。冰绡,白色丝绸,用来比喻花瓣。燕脂,同胭脂。

  ②靓妆:用脂粉打扮。

  ③蕊珠宫女:仙女。蕊珠宫是道教传说中的仙宫。

  ④凭寄:寄托。

  ⑤思量:思念。

  ⑥和梦也新来不做:和,连。新来,一作“有时”。

《山行》古诗14

  古诗《山行》中“斜”《鹿柴》中“柴”的读音

  古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教材注音为xié,而《教师教学用书》注音为xiá。又,《鹿柴》中的“柴”,《教师教学用书)注音为zhài,教材没有加注音。这是为什么?

  “斜”的古读音为xiá,这从《山行》这首诗中也可看出来。诗中的二、四句的末一个字是“家”“花”,其韵腹都是a,因此首句的一个字一定押此韵,xiá的韵腹也是a,正好与二、四句押韵。

  关于汉字的古读音(旧读音),教材一律不采取,这有利于教学。如“斜”字,教材为什么要特地注音为xié呢?就是不主张读古音xiá。“斜”字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生字,原本是不需要注音的。当然,在教学时不妨告诉学生“斜”字古代读xiá,让学生知道原来是押韵的。再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1963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表初稿》中,取消了旧读音shè,规定读yè,因此后来大家都读成“叶(yè)公好龙”。

  再说《鹿柴》的“柴”字,它是“砦”的通假字,而“砦”又是“寨”的古字,所以应读成zhài。在古诗文中,凡是通假字,通什么字,就读什么音。如“公输盘不说”,“说”通“悦”,就要读成yuè色。

  由此看来,《教师教学用书》将“斜”注音为xiá是不妥的,将“柴”注音为zhài是正确的。

《山行》古诗15

  【原文】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

  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解说】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山行》古诗】相关文章:

山行古诗的意思11-13

大班语言古诗《山行》教案07-18

山行教学反思11-19

山行教学设计02-21

《忆昔行》古诗03-12

山行语文教案01-25

山亭夏日古诗03-06

《望天门山》古诗03-15

《古朗月行》古诗鉴赏03-15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