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虞美人古诗

虞美人古诗

时间:2024-03-08 13:22:03 古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虞美人古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虞美人古诗

虞美人古诗1

  虞美人宜州①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②。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③。

  玉台④弄粉⑤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⑥。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⑦。

  注: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①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一带。

  ②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③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④玉台二句:玉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

  ⑤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⑥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⑦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个里,个中、此中。去国,离开朝廷。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3分)

  答案:

  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

  2、展开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给分,想象用典拟人。)

  译文: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赏析:

  此词系作者被贬后所写,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此词为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见于作者笔端。《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个里,此中,这样的情景中),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虞美人古诗2

  这首词写贫士失职之悲,却巧妙地把一个歌楼商女的飘零身世打并其中,加以映衬烘托,笔极曲折,意极凄怨,缠绵悱恻,哀感无端。此词可与白居易诗《琵琶行》并读,两者虽立意和主旨都有所不同,但失意文人与沦落商女的情节模式极为相似。

  虞美人

  刘过

  老去相如倦。

  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

  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

  料彼此、魂消肠断。

  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

  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

  晚妆残,翠蛾狼藉,泪痕凝脸。

  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

  但托意焦琴纨扇。

  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

  云万叠,寸心远。

  鉴赏:

  此词的写作背景,据张世南《游宦纪闻》称:尝于友人张正子处,见改之(刘过字)亲笔词一卷,云:壬子秋,予求牒四明,尝赋《虞美人》与一老娼。

  至今天下与禁中皆歌之。江西人来,以为邓南秀词,非也。壬子为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当时刘过已三十九岁。这年秋天,他去宁波(四明)参加选拔举人的牒试,又遭黜落。失意中邂逅了一位半老徐娘式的商女。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使他们的心接近了。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虞美人》相赠。

  老去三句,起笔斩绝,将一种黯然的心境,劈头点出,直贯篇末。卓文君慧眼识英才,与司马相如结成美眷,本是文坛的佳话。现在却用来与形容他们的穷途邂逅,除了某种惺惺相惜的心情而外,恐怕更多的还是自嘲和悲凉吧。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挫折与酸辛呵。说似犹说与,即与说。同她说到今天的落魄,怎样才能排遣掉胸中的郁闷呢?文士失职感,英雄失路之悲,于此尽现。衣袂二句逆插而入,以虚间实,引入一段帝京往事的回忆。

  刘过自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离家赴试已快七年,这期间他曾应试求仕,也曾伏阙上书,几年奔走,一事无成。临安都城,留在他记忆里的不过是一身尘垢和在衣袂上的残红而已。香红尚软,借指当年倚红偎翠、秦楼楚馆的冶游生活句子香艳。可是一经京尘的铺垫,就变得凄艳入骨。句中连用曾、 空、尚三个虚字转折提顿,笔势峭折而意有余悲了。刘过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他同那种名士无家多好色的浪漫文人是不同的。他混迹青楼,是为了排解和麻痹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痛苦,在红巾翠袖的抚慰中得到些许人生的温暖。

  其实,他何曾有过真正的欢悦呢?彼此句小作馆结,如今一个是应举无成的青衫士子,一个是孑然一身的半老徐娘,都是生活的失败者和失意者。此时相对,怎能不令人肠断魂消?一枕四句实情实境:窗外是愁人的梧桐秋雨,室内是摇曳的如豆青灯。两个苦命人就这样在一起相濡以沫!

  过片四句紧承前结的'词意,将初见时的居处情态用琐笔描出。楼低不放珠帘卷(不放,不让之意),珠帘不卷,恐人窥视也。一个低字见出楼居之寒伧来。晚妆,本是展示女性美的重要手段,对于以色事人的商女来说,更要以此邀宠。可是词里的女主人竟是黛眉狼藉,泪痕满面,这不是在风月场中的卖笑,而是在同病相怜时倾诉破碎的心声。人道三句,层层笔势曲折,层层推进。人们说饮酒可以浇愁,可是酒力太小,奈何不得这深重的愁苦。愁深酒浅四字重逾千斤,让人深味那不尽的哀愁。那么,怎么办呢?但托意焦琴纨扇,就是作者为自己所开列的解脱之方。他试图从历史和哲理的角度去寻取慰藉和超脱。 焦琴,即焦尾琴,喻指良材之被毁弃。《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为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其尾犹焦。 纨扇,指恩爱之易断绝。班婕妤被谮,退处长信宫,赋诗以自诉哀衷。中有新裂齐纨素、裁成合欢扇、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之语。作者用这两个典故自比,生动贴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慨。莫鼓二句从白居易《琵琶行》中化出。谪宦九江的青衫司马与沦为商妇的长安故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相遇。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自然容易引起共鸣,唤起温柔的怜悯来。

  刘过此时的处境与白相似,这样用典真如天造地设,精当无比。歇拍两句云万叠,寸心远,于凄咽中翻出激昂的异响。这是借万叠之云山,抒寸心之积郁,一种将身许国的壮怀远抱都于此六字中汩汩流出,情景融会,意象深远,是非常精彩的结笔。真正的志士永远不会屈从于冷酷的现实,他在温柔中得到片刻的抚慰后,将继续奋发前行,去实现他澄清四海、匡复天下的理想。

虞美人古诗3

  古诗原文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译文翻译

  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注释解释

  湖山信:元祐初,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宋仁宗曾作诗送行曰:“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此句即从仁宗诗来。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杭州太守陈襄(述句),将调往雨京(今河南商丘)行前宴客于美堂。席间苏轼作此词。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此处指陈襄。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

  沙河塘:位于杭州东南,当时是商业中心。

  水调:商调名,隋炀帝开汴渠,曾作《水调》。

  阑:残,尽,晚。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设宴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此词。

  诗文赏析

  关于此词的写作,宋人傅榦的《注坡词》所叙甚详。傅云:“《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据《宋史·陈襄传》,陈襄因批评王安石和“论青苗法不便”,被贬出知陈州、杭州。然而他不以迁谪为意,“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而苏轼亦因同样的原因离开朝廷到杭州,他自言“政虽无术,心则在民”。他们共事的两年多过程中,能协调一致,组织治蝗,赈济饥民,浚治钱塘六井,奖掖文学后进。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此时即将天隔南北,心情岂能平静?

  过片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想当年,隋炀帝于开汴河时令制此曲,制者取材于河工之劳歌,因而声韵悲切。传至唐代,唐玄宗听后伤时悼往,凄然泣下。而杜牧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此词以美的意象,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虞美人古诗4

  咸阳一火烧天红,重瞳将军帝业空。欲据彭城作盟主,汉王随手定关中。

  垓下楚歌闻太晚,帐前惊起途已穷。当时楚士尽汉归,只有虞兮心不离。

  悲歌泣下计何短,项王去后知属谁。世传姬死横中道,怨魄悲魂化青草。

  年年摇曳舞春风,枝似柳条花似蓼。罗衣犹自作吴妆,也似美人颜色好。

  有人传曲入丝桐,宛转吴音泣帐中。试将此曲花前奏,花能起舞腰肢弓。

  但疑此事史无书,项王溃去姬何如。只应歌罢王自走,不为虞兮一回首。

  死耶禽耶两不知,流传想像寄花枝。人生变化那可料,蜀王曾化为子规。

  楚王剽悍骨肉叛,项伯私汉无亲臣。范增怒去黥布反,生死相随一妇人。

  吕雉前曾入楚军,项羽还之亦有恩。虞死不怜王土葬,帝王岂为儿女仁。

  道人能识此花名,老人为造花枝曲。我歌此曲花当舞,更使今人泪相续。

虞美人古诗5

  【年代】:

  【作者】:刘仙伦——《虞美人·题吴江》

  【内容】

  重唤松江渡。

  叹垂虹亭下,销磨几番今古!

  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

  但遗爱、沙边鸥鹭。

  天水相连苍茫外,更碧云去尽山无数。

  潮正落,日还暮。

  十年到此长凝伫。

  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楼。

  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

  俄皓月、飞来烟渚。

  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

  歌欸乃,过江去。

  【鉴赏】:

  吴江,即吴淞江。亦名松江。它源于太湖,往东流经今江苏吴江、吴县、青蒲、松江、嘉定等县,最后合黄浦江入海。浩浩吴江,鲈肥莼美,风景如画。

  这首词的唤渡开始,以渡过江结尾,“销磨”一句,引出对古今风云人物的怀念,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唤”而“叹”而“向”而“恨”,进而奏萧韶而致湘妃,若乘槎而犯斗牛,层层挪展。另外,上片一怀人,一写景,下片一怀人,一想象,构思奇特,跌宕起伏。

  起句说作者伫立江边,象当年苏轼临流唤渡那样,又在这里呼船渡江。苏轼任职杭州期间,曾到吴江,后来写过一首《青玉案》词,当中有“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之句(此词或谓非东坡作)。吴江依然滚滚东流,人事成古今,这个北宋的大文学家早已离开人世。“重唤”二字,表明时间的流逝,人事的变迁,隐含作者对景怀人的寂寞怅惘之感。这句用事自然,笔重意深,推出下面两句的感叹:“叹垂虹亭下,销磨几番今古!”垂虹亭,在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因桥得名。苏轼曾偕词人张先等在亭上置酒吟咏。今古,指今古人物。垂虹亭下,江流不息,而在这里吟唱过、盘桓过的今古人物,亦随着流水而消失。两句境界苍莽,上与“重唤”呼应,下引所怀念的人物,结构上起统摄全篇的作用。

  “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但遗爱、沙边鸥鹭。”苏东坡不是说过“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么?第四桥边,风景依旧,而这个曾在江边呼渡,曾在垂虹亭上吟唱过的“坡仙”如今又在哪里呢?他只把仁爱留给在沙滩嬉戏觅食的鸥鹭罢了!

  以上皆由苏轼《青玉案》词生发,既切合眼前环境,亦正好抒写对苏轼的怀念。一“唤”、一“叹”、一“问”,笔势几番跌宕,词意步步推进。下面笔势陡转,以舒徐的词笔,描绘日暮江天的景色:天水相接,茫然无际;碧云散尽,群峰远立;暮色苍茫,江潮渐落。这日暮江天之景,美丽而清冷,旷远而迷蒙,作者伫立其中,在思索,在感叹,在发问。几句字字写景,亦字字言情。——江天、群山、潮声、落日,无一不融进作者怀人的情思,处处透露出他的落寞怅惘的心境。

  下片过拍之后,即转入对另一人物的怀念:“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缕。”三句用张翰归田之典。

  张翰,字季鹰,西晋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仕齐王冏,官大司马东曹掾。秋风吹起,他想到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鲙,便辞官归去(见《晋书》卷九十二)。鲙丝莼缕,鲈鱼鲙和莼菜丝。十年到此,无与为伍,象张翰那样淡泊功名、热爱山林的人再也找不到了。“恨”字,憾也,表现他怀人之深切,写出隐居山林、无人作伴的孤寂,隐含世无同调的感慨。三句承上片“销磨”句而来,词意又推进一步,主题至此而明朗。

  以下笔势腾飞,墨彩淋漓,终于唱出了词章的最高潮:“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今古人物既然杳无音信,现实中又无人可与为伍,于是他想起了化作湘水之神的虞舜二妃:他轻轻地转动着朱红色的琴弦,弹奏出虞舜的箫韶之乐,想把湘妃引来作伴。

  箫韶奏罢,湘妃未降,江天还是那样旷远而寂寥。这时皓月当空,薄雾横江,水中的沙洲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显得朦胧而缥缈。云烟飘过,皓月如飞,照临江渚。在薄雾、月色、波光之中,在这个半透明而神秘的夜里,他仿佛也在升腾,飞驰:“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博物志。杂说》:“近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乘槎而去。十余月至一处,有城郭状,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因问:”此是何处?‘答曰:’访严君平则知之。‘因还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其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他觉得自己仿佛传说中那个住在海岛上的人那样,乘着木筏,到达天河。——他怕是真的顺流而上,侵入斗牛之宿,把天河中的蛟龙惹怒了。七句笔飞墨舞,尤为精彩,把作者孤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他高度的技巧。云烟在月边飘流,故觉月“飞”。“飞”字,既从对面写云烟,也从正面写月亮,它将云烟、皓月、洲渚组织成一幅灵气飞动的画面。

  最后以高歌过江作结,将江流、碧空、群山、皓月、烟渚,连同作者的琴音、浩叹和丰富瑰丽的联想留给读者,让他们去细细回味。

  总而言之,作者通过临江喊渡,浮想联翩,终于写成了这首词。这首词先描写日暮江天景色,然后展开对古今人物的怀念,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隐居僻壤,无以为伴的孤独心情。刘仙伦在南宋并非赫赫有名的大词人,但这首词确实堪当上乘之作。

虞美人古诗6

  虞美人·湿红笺纸回纹字

  宋代 晏几道

  湿红笺纸回纹字。多少柔肠事。去年双燕欲归时。还是碧云千里、锦书迟。

  南楼风月长依旧。别恨无端有。倩谁横笛倚危阑。今夜落梅声里、怨关山。

  简析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上片写的是曾给男子寄信诉说思念之情,却始终未见回音。“红笺”、“回纹”虽然都属词藻,具有美化与夸张的作用,但与女主人的心境都是联系密切的。“湿红笺纸”的“湿”表示流泪,而“红”字固然是笺纸的颜色,却又同时暗寓“泪尽继之以血”的极度悲伤的含义。“回纹字”既表示书信是用尽心思拟写而成,同时又暗示表示自己的愁绪是千回百转连绵不断的,且与下文的“柔和”紧密联合。女主人写了信,寄了出去,而回信却一直没来。春天,燕子北归飞去;秋天,鸿雁南飞归来;这些候鸟都是恪守信用准时不误的,而女主人企盼的回信呢?却是“还是碧云千里、锦书迟”。句前加上“去年”,加上“还是”,说明希望落空已不止一次,等待的日子已经相当的.长了。下片写思妇的愁闷无聊却又无从排遣。“风月长依旧”,日常生活几年如一,沉沉闷闷,没有波澜,没有变化。“别恨”二字,点出全篇主题。女主人知道自己的愁苦来源于离别之恨,但这别恨为什么又是如此的索系缠绕,纷纭杂乱呢?自己却说不清,道不明,故而说它“无端”。这样写来,虽略嫌含混,而所抒之情却更加深入细致了。书信不来,人更未还,思妇的心情由愁而生怨,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这一种怨情又如何表达呢?说“倩谁”吹笛,是无人吹笛的意思,故而“今夜落梅声里、怨关山”也就只能是自己的心头所想了。

虞美人古诗7

  古诗原文

  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译文翻译

  黄昏时分又听到城头传来号角声,病中的我勉强坐起,心情不佳。药刚刚煮沸,灯烛发出青色的光焰,快要烧尽的熏香散发半缕青烟,又勾起无限伤感。

  自古以来多情者总是多病,我照着镜子,叹惜自己憔悴不堪的容颜。读一句你的《弹指词》,泪水突然滑落,拜托东风不要把我在病中对你的思念诉与你知道。

  注释解释

  短檠(qíng):短柄之灯。

  “清镜”句:谓揽镜自照,看到那清瘦的形影着实令人怜惜。 清镜,即明镜。 清影,清瘦之形影。

  “一声”句:此言吟唱一声《弹指词》便伤心得泪下如丝。弹指,此指顾贞观之《弹指词》。

  央及:恳请、请求。 玉人:对所爱者的爱称。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创作背景

  该词初看之下是写给恋人的,但细细品读,发现另有端倪。从文中“弹指”等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友人顾贞观而写下,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诗文赏析

  纳兰的词,总是让人感觉缱绻幽情,该词自然也不例外。全词辞藻优雅,言浅意深,可谓是直抒胸臆的佳作。

  一开篇,作者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黄昏时分,城头号角响起,词人身患疾病,心情异常低落。接着纳兰向我们交代了此时他正在做什么,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那么,纳兰到底是因何而生病呢?他在下片给出了答案: “多情自古原多病。”患病之人一般都会自怜自伤,纳兰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是独自病在异乡,没有亲人的悉心照料,没有朋友的嘘寒问暖,所以他只能无奈地揽镜自照,结果看到的却是自己日渐消瘦的'容貌。

  词的结尾两句似乎很好理解,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病中的纳兰触景伤情,以至于轻轻弹一下手指,就伤心得泪下如丝,但是他又不想让想念之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消息后徒增伤心,于是央求东风不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这里的“弹指”指代别的是纳兰好友顾贞观的词集《弹指集》。那尾句中的“玉人”又如何解释呢?从通常意义上理解,它当然是指美丽洁白的女子。另外,它也会被用来指代风流俊美的才郎,由此看来,纳兰以玉人来称呼顾贞观,也就变得合情合理。

  全词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充分体现了纳兰词“率直性灵”的风格。

虞美人古诗8

  [宋]晏几道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注释:

  【1】初:刚分别时。

  【2】长:同常。

  【3】罗衣著破:著,穿。

  【4】闲泪:闲愁之泪。

  作品赏析:

  【注释】:

  此为怀人怨别词。词中以浅近而真挚的语言,回旋往复地抒写了词人心中短暂的欢乐和无法摆脱的悲哀,寄托了词人在落拓不堪的人生境遇中对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身世浮沉的深沉感慨。词中着意刻画的女子形象,隐然蕴含作者自伤幽独之感。

  词的上片描述女主人公倚阑望月、盼人归来之情。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而写今夕倚阑,却从“昨夜曾倚”见出,同样一句词,内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当还有多少个如“昨夜”者!

  “天如水”,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可是其意不在于写天,而在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歇拍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对月怀人。男子去后一直不回来,也没说准什么时候回来,她结想成痴,就相信了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说法——月圆人团圆,每遇月圆,就倚阑苦望。词中写女主人公倚阑看月,从希望到绝望,有其独到之处。“初将”是说“本将”,这一语汇,便已含有“后却不然”的意味。下面却跳过这层意思,径写“长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多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在不言之中。“初”字起,“长”字承转,两个要紧的`字眼,括尽一时期以来望月情事,从中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痴情和怨意。

  词的下片抒写女子不幸被弃之恨,与上片的真诚信托、痴情等待形成强烈的反差。过片两句,从等待无望而终于悟知痴想成虚。“罗衣著破”,是时长日久;“前香在”,则以罗衣前香之犹存比喻往日欢情的温馨难忘,委婉表达对旧情的缱绻眷恋。“旧意谁教改”?问语怨意颇深。人情易变,不如前香之尚在;易散之香比人情还要持久,词中女主人公感到深深的痛苦。结拍二句,点出全词的“离恨”主旨,以“一春”写离恨的时间久长,以“懒调弦”、“两行闲泪”形容离恨的悲苦之深,将愁极无聊之感抒写到极致。

  春日本为芳思缠绵之时,然而日日为离恨所苦,自然无心调弦弹筝,然而又百无聊赖,于是不得不对着筝弦黯然神伤。这种内心的苦恨,被作者表现得维妙维肖。陈延焯谓“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确然不错。

  此词运笔有迥环往复之妙,读之使人心魂摇荡,低徊不已。

虞美人古诗9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虞美人》

  【内容】: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 —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作者】:晏几道(约1048-1118)是晏殊的幼子,字叔原。宋代父子能词的不少,但父子俱为大家的`却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乃父。他身为富贵公子,却一生潦倒,原因就是因为太“痴”了。冯煦曾说过:“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的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又接受了南唐白描影响。多写爱情、离别之作,带有感伤情调。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赏析】:这是一首怀人怨别之作,词中刻画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态,颇有特色,语言通俗,感情真挚。读者深入一步体会全词,可能会感受到这首词不仅是写“闺怨”而已,似隐含着作者的身世之感。

  虞美人·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

  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

  记出塞、黄云堆雪。

  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撚,泪珠盈睫。

  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千古事,云飞烟灭。

  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弹到此,为鸣咽。

  辛弃疾词作鉴赏

  同一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笔底,表现各异;试听琵琶,一到作者手里,即翻作新声,不同凡响。

  此琵琶,乃檀木所制,尾刻双凤,龙香板为拨,何其精美名贵!凤尾龙香拨。这杨贵妃怀抱过的琵琶,它标志着一个黄金时代。作者在此,暗指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的盛世。

  而霓裳曲罢则标志着国运衰微与动乱开始。借唐说宋,发端即点到主题而又不露痕迹,可谓引人入胜之笔。

虞美人古诗10

  【原文】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赏析

  这是一首叙写送行惜别的词作。词人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绘的农家景致是他们临分手之处:“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疏篱”、“曲径”是典型的农家景致,也是词人于清晨所见近处之景,再往远处看,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地散开,时间到了清晨,分手的时分已在即。“曲径”,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外,“云树开清晓”句,似化用秦观《满庭芳》词中“晓色云开”句,但周词的`词序颠倒,所以这里的“开”字似更为精炼。“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词人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钟声传来,这给凄清的送别场面又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天寒”句,化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词作上片以“疏篱”、“曲径”、“田家”、“云树”、“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绘一幅素淡画面,画面极为清静淡雅,再衬以钟声,使得画面富有动感,在这种环境中送别,心境自然是凄凉而忧郁的。

  词作下片转而叙写自己的心情。但词人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一个个动作和画面来达到表述之目的。“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这是说送走心上人后,感到寒意袭人和愁意缠绕心间,于是便添加衣服,策马扬鞭去找驿站,买些酒来驱寒解愁。“亭堠”,亦作亭堡,原为侦察、瞭望的岗亭。《后汉书·光武纪》载:“筑亭堠修烽燧。”这里当是指古代废置之亭堠,已改为置酒供行人休息场所。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实质上是写词人之心寒愁浓。词人又写自己急急忙忙地寻找亭堠,说明其离愁之浓重。“愁抱”一句是全词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强调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为本词的主旨。歇拍二句,词人又忽地转入写景,“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词人饮罢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马蹄声声,惊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鸭子,但很快它们又成双地聚在一起睡着了。宋诗人黄庭坚《睡鸭》诗有:“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睡秋江。”这本是乡野常见之景,然实是词人有感而发,借此以衬托自己的孤单,寄托自己的“愁抱”。正如江淹《别赋》中所写:“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词作下片以“添衣”、“策马”、“寻亭堠”一系列行动,及鸭睡陂塘之景,侧面写出了词人送别心上人之后无法抒发的“愁抱”,也暗示出词人是位羁旅在外的行人。他似要极力在词作中淡化自己的愁绪,然仍抑止不住地流露出来。

  全词炼字度句,精炼含蓄,疏密相间,勾勒微妙,语言深沉,格调超然。

虞美人古诗11

  《咏虞美人花》原文

  怨粉愁香绕砌多,大风一起奈卿何。

  乌江夜雨天涯满,休向花前唱楚歌。

  《咏虞美人花》注释

  虞美人花:一种花草名,其色艳丽,分紫、红、白等色,这里是以此花喻虞姬。虞姬,一名为虞美人。

  怨粉愁香:怨和愁的脂粉和香气。砌:台阶。李后主《虞美人》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大风”句:此句化用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句。奈卿何:是说把你(指虞姬)怎么得了。

  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今名乌江浦。项羽兵败垓下,被追困,于此处自刎。

  休:不要。花:指虞姬。

  《咏虞美人花》赏析

  诗人以“怨粉愁香”比喻虞美人于穷途末路时的情状,十分贴切入情,使一个愁绪万千的虞美人鲜活起来。“大风”句既是诗人对刘邦成名后得志的轻蔑,又是对风情万种的虞美人无奈的惋惜。“乌江夜雨天涯满”乃化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句诗意。意在营造气氛。末句的“花”应指虞美人死后,其魂魄所化的虞美人花,意思是说,即使如此,也不想再听到那些令人销魂的楚歌了。

  《咏虞美人花》赏析二

  歌咏虞美人花的诗都离不开虞姬自刎而死血滴成此花这一传说。这首诗也不例外。不过,它却有独到之处。

  首句“怨粉愁香绕砌多”一句直接点明虞美人花开满砌,充满怨愁之情。感情色彩十分强烈,较之那些写其色,写其形的诗作来说,这首诗可谓是遗貌取神,经直点破虞美人花的神情。

  接下一句更妙:“大风一起奈卿何”语含双关。大风吹起,任何花草都难免摇落其中,难以抵挡,这是一层意思。另外,项羽兵败,刘邦得胜。刘曾写有大风歌,其辞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是“大风一起”意思,奈卿何,对虞美人花怎么办呢?同时也暗含对虞姬怎么办呢?因当年项羽垓下唱歌时,其歌辞中“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虞姬啊,我对你怎么办呢?诗人在这里巧妙借用刘、项二人歌辞,描写大风中虞美人花的命运令人担忧。语调悲壮苍凉,颇有气势。

  第三句“乌江夜雨天涯满”写风起云涌雨骤的恶劣环境,增添了诗歌描写的`悲剧氛围,为最后一句作好了铺垫。结末“休向花前唱楚歌”劝人也是告诫自己,不要在虞美人花面前唱楚歌,以免激起对那令人伤心往事的回忆。这显然是怕怨粉愁香的虞美人花格外再增添忧伤。这比那些赞美虞美人花闻歌起舞的柔美姿态诗作,明显高出一等。也正是这首诗独到之处。

  总之,这首咏虞美人绝句一反通常赞美其绰约姿容的写法,就其闻歌而舞一点,从反面入笔,更显得悲怆有力,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堪称咏虞美人的上乘之作。

虞美人古诗12

  《虞美人·灯前欲去仍留恋》作者为宋朝诗人周邦彦。其古诗全文如下:

  灯前欲去仍留恋。肠断朱扉远。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

  舞腰歌版闲时按。一任傍人看。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小调,通过词中男主人公与自己钟情的、以歌舞卖笑为生计的风尘女子短暂别离时的谆谆嘱语,抒发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上片写灯下告别留连不舍的情景,直截了当。首句“灯前欲去仍留恋”可谓明白如话、开门见山,突出两情相依的“恋”字。接下来“肠断朱扉远”是直写主体的感受:与情人分手令人肠断,身后那熟悉的红色门扉越来越远。下面则是对客体的叮咛抚慰、柔情似水“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千万不要为了我终日以泪洗面,待到蔷薇凋谢的暮春时分,我就会回到你的身边来。“红雨”,指从美人面庞上流下的沾着胭脂红色的泪水。真是情意缠绵,屈曲宛转,令人心醉。

  下片虽然仍是抒写多情的男子对恋人的叮咛,但却与前不同,这里充满着理智的体贴和无可奈何的大度;使人感到在炽烈而深沉的爱恋中,浸透着隐隐的忧伤。进一步深化了人物的性格。“舞腰歌板闲时按,一任傍人看”两句中,“舞腰”,实指舞时姿态,因跳舞多靠腰身的摆动;“歌板”,又叫檀板或拍板,是歌女用以敲打出节奏以伴歌喉的乐器。这两句是叮咛自己的情人:闲暇时你尽可歌舞迎客如旧,任凭公子王孙们来欣赏光顾。人们常说爱情这东西是自私的,任何一个正常的男子都不会让自己爱恋的人再去取悦他人。何况这个男主人公是这样地情有独钟;也正是因为他深爱自己的恋人,才越是体贴入微考虑到她的.地位、职业,他主动解除恋人的顾虑,叮咛她不要荒废技艺,须坚信只要两情相依,何惧暂时的别离和外界的诱惑。这里体现了最大的气度、最大的放心。

  但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尤其是人的感情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就在这最大的放心之中,也幽幽地流露出一丝不放心。全词便在“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这两个比喻句中结束,把忧伤、担心之情尽数流泻出来:应该看到镶金的炉膛里留下的旧日烧剩的残煤,弃置一旁再也无人拨弄;千万不要使我们之间的恩情像炉中木炭,燃时容易,燃过之后就成了一堆冰凉的轻灰。下片中的叮咛之语、担心之词,句句都切合人物的身份,青楼女伎的职业就是迎宾送客、为人表演歌舞技艺;当然其中颇多见利忘情的薄幸之人。痴情的男主人公尽管十分自信爱情不会变色,但是在这依依难舍之际,也不禁焦虑不安、忧心如焚。

  此词深切、细腻、生动、明快。能从生活细节中抓住人物的心态,善于运用比喻,含蓄地反映出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感情。

虞美人古诗13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

  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

  “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

  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

  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虞美人古诗14

  古诗原文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译文翻译

  春天的景致又到了梨花零落的时候,夕阳西下,黄昏降临,却不知道人间尚有人相思惆怅,不能自已。

  曾经浓情蜜意,海誓山盟。为了她甘愿做梦中之人,于是整日对着她的画像呼唤,希望能以至诚打动她,让她像“真真”那样从画中走出来与我相会。

  注释解释

  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梨花薄:谓梨花丛密之处。薄:指草木丛生之处。

  不道:犹不管、不顾。招魂:招生者之魂。《楚辞》有《招魂》篇,汉王逸题解:“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其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银笺(jiān):涂有银粉的笺纸。

  同心苣(qǔ):相连锁的火炬状图案花纹,亦指织有这种图案的同心结。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

  判作:甘愿作。

  索:犹应,须,得。真真:美人之代称。此处借指所思之情人或妻子。

  创作背景

  这首词至早当作于康熙十七年。词人目睹“春来梨花开,风去梨花落”的情景,联想到了亡妻卢氏,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作下此词。

  诗文赏析

  同心苣是织有相连的`火炬形图案的同心结,和记载了誓言的素笺一样是爱情的信物。这些现实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对容若证明着当初的恩爱欢娱。面对这些几乎要仓皇而逃的容若,赶紧由实入虚,用“清夜唤真真”之典,写想象中的情景。容若似乎幻想着像传奇故事中那样,只要长唤不歇,伊人就会从画图上走下来和自己重聚。传说中,书生迷上画屏中的女子,奈何其不能来到世上,只可痴痴长唤。后书生得高人指点,唤百日后,灌以百家彩灰酒,真真出现在眼前了。幸福生活开始了,两人有了孩子,如此美满了也是很好的罢。纵使情深,书生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取了剑想除去来路不明的真真。真真心亦冷去,只携子离开,重入画屏,再不出来。清夜长唤,也仅是沉默的伤透了的画中人了。

虞美人古诗15

  【虞美人 别宴】

  桃花疏鬓传春信,又送冬君尽。

  腊梅栏外葬残樱,碎瓣惜香无定,却多情。

  春山敛黛低歌扇,暂别吴钩宴。

  月台裁柳送离人,薄粉偷将红泪,印腮痕。

  【虞美人 无梦】

  狂风卷絮飘庭院,老酒寻杯惯。

  阁楼帘卷月当窗,多是寒宵迟睡,对更长。

  娇香怜黛胭脂雪,细画弯弯月。

  宝筝弦上说相思,怎奈坐中无有,赏花痴。

  【虞美人 断弦】

  酡腮酒面风吹醒,玉枕香衾冷。

  凭窗凝伫影伶仃,细数长空偷掩,两三星。

  相思拼却朱颜损,秀鬓吴霜紧。

  小风鞭袖懒调琴,舞急丝簧缭乱,不成音。

  【虞美人 问情】

  雕檐挂雨幽帘动,恼破黄粱梦。

  绢绒丝帕难遮愁,一缕凄凉凝驻,上眉头。

  三千红泪思朝夕,熬得人成疾。

  远书空信去无还,可恨别情容易,问情难。

  【虞美人 晚春】

  潇潇暮雨和飞絮,断送红无数。

  远堤垂柳燕声频,应是恨那流水,葬花魂。

  闲将一点凄凉意,写入相思字。

  问君何日踏归途,为寄一番心事,夜行书。

  【虞美人 秋缘】

  寒风愁起残花扫,报得秋来早。

  拾香拈粉淡匀唇,老去一春心事,寄无人。

  相思但恐佳期阔,底事何人说?

  南枝不向北枝眠,暗恼旧欢前梦,断姻缘。

  【虞美人 离殇】

  闲来回首陈年事,难寄相思意。

  挑针穿线绣鸳鸯,一片风情无处,诉心伤。

  别来尝尽愁滋味,消得人憔悴。

  宝钗松散一根垂,只恐芳心长在,落花飞。

  【虞美人 春娇】

  玉箫吹遍春情早,双鹊枝头叫。

  清风缕缕梦魂归,小院嫩苗青脚,露珠垂。

  邀弦赋曲黄昏后,共品桃花酒。

  蝶飞蜂舞惜花红,应是良辰美景,续初衷。

  【虞美人 葬花】

  层云遮却山头月,百转柔肠结。

  闲愁可惯酒盈杯,醉挑琴筝歌罢,泪珠垂。

  香消瑞脑寒更久,无赖青灯瘦。

  雨斜风剪葬残花,红影翩翩飘落,上窗纱。

  词;黄叶舞秋风;,

【虞美人古诗】相关文章:

经典的古诗11-15

很经典的古诗03-11

关于霜降的古诗_古诗大全12-30

古诗的浪漫-有关古诗的作文02-17

冬天的经典古诗03-19

季节的古诗03-20

小寒的古诗09-29

《咏雪》古诗08-27

母爱的古诗08-11

秋天的古诗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