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咏史》戎昱古诗鉴赏

《咏史》戎昱古诗鉴赏

时间:2024-03-30 16:37:03 古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咏史》戎昱古诗鉴赏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史》戎昱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史》戎昱古诗鉴赏

  《咏史》戎昱唐诗鉴赏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戎昱诗鉴赏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

  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主和亲。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

  “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甚懦也!”大臣们领会其意,就不再提和亲了。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很习见,点明“汉家”,实际直斥唐朝。因此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斥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次联便单刀直入,明确指出国家的治理应靠英明的皇帝,而执行和亲政策,实际上是将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以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以一个“岂”字,将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

  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就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因此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以回护统治者。

  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咏史》戎昱古诗鉴赏】相关文章:

《雪》古诗鉴赏08-09

江南古诗鉴赏01-20

《春晓》古诗鉴赏01-13

古诗鉴赏作文01-15

《重阳》古诗鉴赏10-17

登高古诗鉴赏12-11

《相思》古诗鉴赏03-08

《关雎》古诗鉴赏04-02

《梅花》古诗鉴赏04-02

梅花 古诗鉴赏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