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读书的古诗

读书的古诗

时间:2024-04-02 17:20:16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关于读书的古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读书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读书的古诗

关于读书的古诗1

  1、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2、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3、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4、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9、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10、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11、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12、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15、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7、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18、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19、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20、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

  21、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22、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23、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24、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2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6、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27、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8、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2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0、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

  3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3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3、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34、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

  3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6、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3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38、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39、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40、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41、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4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43、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44、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45、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4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7、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48、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49、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

  50、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

关于读书的古诗2

  1、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王建《寄旧山僧》

  2、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谢逸《送董元达》

  3、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4、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岑参《送薛弁归河东》

  5、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6、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7、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欧阳修《画地学书》

  8、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9、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10、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岑参《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11、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12、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13、又是今年忆去年。——吕本中《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

  14、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高適《答侯少府》

  15、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王维《偶然作六首》

  16、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17、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8、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19、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20、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刘希夷《蜀城怀古》

  21、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欧阳修《咏零陵》

  22、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23、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

  24、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谢逸《送董元达》

  2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2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7、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28、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于鹄《题邻居》

  29、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30、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高启《练圻老人农隐》

  31、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32、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3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34、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孟郊《劝学》

  35、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36、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37、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姚合《别贾岛》

  38、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杨继盛《言志诗》

  3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40、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潘际云《厂桥》

  41、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杜荀鹤《闲居书事》

  42、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薛令之《草堂吟》

  43、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宋应星《怜思诗》

  44、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45、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许浑《寄殷尧藩》

  46、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关于读书的古诗3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这是陆游为教育儿子子聿而写的一首短诗。它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是读书学习的经验总结,因而富有一定的哲理性。

  诗的前两句讲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他们不偷懒,不懈怠,用上了全副心血与精力,从少壮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刻苦研读,下足了工夫,所以到老年时在学业上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离开了踏踏实实的潜心追求,离开了青年时代的日积月累的努力,要想得到成功是不可能的。在这里,诗人指出了“少壮工夫”的重要。正如俗语所说:“补漏趁天晴,学习趁年轻。”珍惜青春年华,打好学业基础,以求老来有成,这是古人做学问的一条宝贵经验,它对人们有着普遍的教育意义。

  诗的后两句是讲学习的另一种重要规律,就是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虽然书本的知识是重要的,必需认真学习掌握。但是光从书本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是诗人切身感受之后对晚辈提出的谆谆告诫。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只能得到一些肤浅和皮毛的东西;要求“深”求“实”,获取全面的有用的知识,还要亲身去做,只有得到的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深化,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绝知此事要躬行”,诗的结句果断有力,不容含糊。诗人以决绝的`语气强调了“躬行”的重要,这无疑是指导青年读书的正确途径。

  陆游的这首教子诗富有高度哲理性,他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这两条读书的重要规律,给予我们很有意义的启发。

关于读书的古诗4

  斋中读书

  谢灵运〔南北朝〕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译文

  曾在京都做官多年,却从未忘怀过山水。

  何况是来到以山水闻名的永嘉郡,内心思想和事务行为都感到空虚。

  官衙内没有狱讼案件而显得清闲,官堂庭院空旷清静以致招来鸟雀止息觅食。

  卧病在床多有闲暇安乐的日子,文章诗赋时常写一写。

  怀抱典籍图书从典籍图书中观览古今人事,在寝卧饮食之时展开谈论说笑。

  即嘲笑长沮和桀溺的`苦,又讥笑扬雄投阁自杀一事。

  做官既然太疲倦了,耕种哪里能算快乐。

  要寻求解决世事难并欢的矛盾,只好寄希望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关于读书的古诗5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宋代〕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赏析

  首联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是夜读的缘起,诗笔平平。联系陆游的生平抱负和志越,内涵却不简单。陆游早年即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顾以“奇才”自负;自称“腐儒”与“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与五十二岁时作的《读书》的“读书本意在元元”,六十七岁时作的《五更读书示子》的“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七十三岁时作的《读书》的“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七十五岁时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雷一灯青”,八十一岁时作的《读书示于局郁郁》的“忍饥讲虞唐”,“古言不吾欺”,八十五岁时作的《读书》的“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环不少舒。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书”等句参看,其事自明。

  次联从室内写夜读,是全诗精彩的两句。陆游到老还以眼明齿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些白发,故四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这里出句也说是“白发无情侵老境”。这句孤立看便无奇。与下句作对,却构成很美的意境: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象儿时读书一样。“白发”“青灯”“无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联想。凡是自幼好学,觉得读书有味,到老犹好学不倦的人,读了这联诗,都会感到亲切,无限神往,沉浸于诗人所刻划的夜读情景。这一联与后期的《风雨夜坐》中的“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一联,能打动中老年人胸中的旧情和书味,把他们的欲言难言之境与情写得“如在目前”。诗人六十三岁时作的《冬夜读书》:“退食淡无味,一窗宽有余。重寻总角梦,却对短檠书”,七十七岁时作的.《自勉》的“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等句,可和此联参证。

  第三联从室外写秋夜。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重复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策策、冬冬,声声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联以写入睡前的进食作结。忍饥读书,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却认为胜过“琼糜”。从进食情况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八十四岁时作的《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的“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等句,更可见出他这种生活与情怀贯彻始终。这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

  陆游诗风格在统一中富有多样化,这首诗是他的平淡疏畅又富有深味的作品。

关于读书的古诗6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赏析】

  于谦,这个中国历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意为诗,而又成为卓然自立的诗人,这与他的勤奋读书不无关系。这首七律从多方面写出了读书的乐趣。

  吟咏读书的诗作,在古典文学中每见。但若借助于联想,自然流露真情,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和美感,给人以启迪和鼓舞,这就需要诗人另辟蹊径。善读书者对书总有缘分,诗的首联就从这里落笔。但诗人写法奇特,他不是借助于铺排和渲染,而是把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交。“晨昏忧乐每相亲”,一个“每”字,极力写出与书须臾不可离的深厚缘分,朝朝夕夕,寝食起卧,相伴相随,忧乐与共。那怕是:赋诗畅饮,弹琴论政,对床夜话,倾吐真情,总是如此。这里以“多情”与“相亲”,赋予书卷人格化,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笔势活泼而多趣,把诗题具体、形象化了。

  中间两联,具体铺叙与“书卷”“相亲”。诗人感受奇特,与一般人习常的体会和感受不同,而是向深处挖掘,从思想、精神诸方面,进行艺术概括,赋予新意。先用夸张的手法以一眼“直下”三千字,说读书速度之快,兴趣之浓。以胸中无尘,形容诗人全副心神沉入书海,以此淘滤心志,净化灵魂,道出了诗人书山攀登中的深切体会,非个中人难以道此。这是诗人胸襟的.袒露。诗人常称:“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无题》),“冰霜历尽心不移”(《北风吹》)。这种人格的追求,正是古代文化长期涵养的结果。在表达方式上,诗人极力避开抽象的概括,采用形象描述的手法,给读者展示出一幅高度浓缩的画面,令人咀嚼玩味。“活水”句化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诗意,对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境界,作了生动描述。这里前后两句,互为因果,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读书,才能不断地汲取源头活水,而光景日新的境界,只属于那些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有志之士。诗人笔下的“书卷”,犹如汩汩“活水源流”,喷涌不止,翻滚不息,随处流淌,任你汲取,给人力量,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诗人笔下的“书卷”,又犹如轻拂的东风,使花红柳绿,风景日新。这两句含有哲理意味的诗句,丰富了诗的内涵。

  末联笔势轻转,对“金鞍玉勒寻芳客”者,微加嘲讽。在他看来,服饰华贵的纨袴公子,衣冠楚楚,内心空虚,整日寻花问柳,留连光景,无所事事,哪能领略诗人书房情趣。反衬出诗人求知欲望的强烈,与首句的“相亲”遥相呼应。

  本作由“观书”而生发,但诗人笔势并未停留在手不释卷、废寝忘餐之类的泛泛叙述上。而是纵横诗笔,发挥奇想,巧妙运用比喻、拟人诸手法,将自己与书卷“相亲”之情缕缕道出,真实地记述了其读书过程中的种种心态,写来激情微露,形神俱出,使抽象的内在感情具体化,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创作个性。

关于读书的古诗7

  读书

  柳宗元〔唐代〕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赏析

  诗反映了诗人读书的情形和感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前六句为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中间十六句为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后六句为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全诗语言简洁传神,风格古澹平和,与陶渊明诗风很相近。

  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起笔不凡,身遭贬谪,幽谷沉论,远离朝庭,似乎不问世事,然而默默地读着圣贤书。“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诗人博览群书,从中知道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的道理,思考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千变万化。一会高兴,一会悲伤,一会叹气,与书中人物命运同悲欢。说明作者的感情并没有麻木,追溯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

  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因为经常翻阅,所以“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书看的次数多了,裹书的账套都已松散,书卷的前后相连在一起,说明读书的勤奋。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吴文治认为这二句的意思是“把几种书都摊开,前后翻阅,互相比较。”这样理解,反映了柳子的探讨、钻研精神。“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诗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30多岁就已早衰,疾病缠身,显著的症状是遗忘,“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打开书本刚读时似乎都清楚明了,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这与诗意互相印证。“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一天到晚只有与书相伴。“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读书疲倦了就倒卧在床上,熟睡后精神遂又恢复,继续攻读。“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休息时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身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为世儒。”作为崇向尧舜之道的柳子,其思想体系主要是儒学,但对那些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的意义相契合,而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读书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精神获得自由,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体现了诗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高尚情操。“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柳宗元的“智愚说”受佛学的影响,也与他的生活遭遇密切相关,内涵深刻、丰富。在诗中,他不为世俗偏见、流言蜚语所左右,公开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后四句立意更深:“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圣贤、历史,已足以使自己快乐,又何必要为追求名利而劳碌奔波!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此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时而自笑,时而悲戚;倦极了便倒头睡下,醒来后伸展一下肢体,吟诵几句诗文,其境若此,如何不乐?所以诗人不由地感慨说:“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由读书之悦悟到虚名之无益,并以旷达之语作结。通观全诗,可见柳宗元在谪居生涯中不乏足于其心、自得其乐的一面,由此形成平和古澹的诗风,与陶渊明诗风甚为相近。有专家认为该诗写的是子厚“夜读”,实质上是其读书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全篇主要是叙述、议论,但写得“萧散简逸,纤合度”,“诗亦无穷起伏”,是了解柳宗元,研究柳宗元的一首重要作品。

关于读书的古诗8

  《劝学》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是位的理学家。他认为诗歌是“感于物而动,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因此,他的诗常常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一种做人治学的大道理来,带有很强的警策性、劝诫性的理趣特征,但又不堕理障,富于情趣。《劝学》便是一首感慨光阴易逝,劝诫青少年不虚度年华,奋发进取的作品。

  前两句直接点明题旨,突出了“劝”的'内涵。“少年易老学难成”是从光阴荏苒、易逝的角度来“劝学”。“少年易老”是指少年郎的韶华转瞬即逝,错过了宝贵时光就很难成才了。诗中的“老”字带有夸张的成分,突出了光阴易逝的特征。“一寸光阴不可轻”是从珍惜光阴的角度来“劝学”。“一寸光阴”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人们从可感可触的体察、认识中来理解光阴的重要性。这两句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珍惜光阴的重要意义。

  后两句则改直接劝诫为间接劝诫。诗人选取了两个富于典型意义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了光阴的迅捷、易逝,渲染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意义。未觉句是用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的典故。“秋声”语出自欧阳修的《秋声赋》,指黯淡、萧条、凄凉的景色和悲愁的情绪。春梦未觉而秋声已到,阶前已是一种秋风飒飒,树叶飘零,“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萧索景象。作者以“秋声”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光阴蹉跎的后果,从反面间接地启示人们:光阴易逝,蹉跎日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首诗前两句明理,理寓于情,后两句抒情,情寓于景。在情、景、理的交融中,情愈显,理愈彰,情致蕴藉,理趣盎然。诗中巧用比喻,形象飞动,颇为高致。

关于读书的古诗9

  观书

  于谦〔明代〕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赏析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花柳逐时新”化用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勤奋攻读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吹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关于读书的古诗10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

  7、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8、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0、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11、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

  12、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1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4、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15、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16、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17、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18、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19、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20、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21、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

  22、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23、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2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25、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26、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

  27、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28、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29、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30、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31、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3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3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9、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4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41、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4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3、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

  4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45、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46、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47、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48、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49、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50、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51、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5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5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5、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

  56、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57、读书良有感,学剑惭非智。

  58、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59、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60、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61、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

  6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关于读书的古诗11

  一、《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诗意:

  人生易老学问却是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这池塘的春色中一梦醒来,梧桐树叶就被秋风凋落在台阶前。

  朱熹是宋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儒学的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他为“朱子”。

  朱熹倡导修复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自兼任书院院长,聘请名师,充实图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的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是后代书院办学的标准模式。

  朱熹在这首诗里,通过春梦未醒而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勉励青年人要珍视光阴,努力向学。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他告诫人们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是该诗的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少年时期,没有负担,心无旁骛,记忆力好,学知识快,掌握扎实。同样,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年纪大的人们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任凭时光流逝。

  二、《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诗意:

  专心读书不觉春天已经快过完,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如果不是白鹿洞道人来逗我乐,我还在周公精义孔子思想当中。

  白鹿洞,在江西省九江市的旅游胜地庐山五老峰南约10多公里,山峰至此汇成环状。靠北的山名为后屏山,向西的山称为左翼山,朝南的山叫卓尔山。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环境幽静。一股清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这就是 著名的贯逍溪。溪水由西向东,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的峡口,注入鄱阳湖中。

  唐朝诗人、大臣李渤年轻时隐居在此地,求学读书。李渤养有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经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后人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

  王贞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早年他曾在白鹿洞读书。这首诗是写诗人自己读书生活的,也是一首惜时诗。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是指极短的时间,诗人以金子喻光阴,形容时间如同金子一般宝贵,应该格外珍惜。这个比喻非常新颖、贴切。

  这句诗成为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要十分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三、《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

  诗意:

  虽然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外面虽然混乱,我还是与往常一样。

  我的家乡依然处在战火纷纷的战场,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翠竹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曳,砚台磨墨好像发出野外泉水的声响。

  年轻时辛苦努力,最终能获得成功,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千万莫放松。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生逢唐朝末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但学习不止,读书不已,他自己“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现存诗300多首。

  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诗人还是像和平年代一样,谆谆教诲自己的弟弟和孩子们,在艰难的处境中,不要怕辛苦磨难,仍然要谨守礼道,修身立德,自强自律,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和品德修养,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

  杜荀鹤这首劝勉子侄读书的诗,语言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态度谆谆教导,情深意长,全诗无半点雕琢之意,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却是字字珠玑,每一句都说到人的心坎上,让人即有口齿噙香之感。又给予人以时不我待、光阴易逝的警醒。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是该诗的名句。“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这极大却正是由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光阴匆匆而逝,千万不要懒惰,也不要松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辛苦、努力。因为,年轻时候付出的努力,养成的良好习惯,会关系到你的一辈子,将会让你终生受益。就像现在所说的:“辛苦三十年,幸福五十年。”

  四、《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诗意:

  每天学到半夜清晨鸡叫又继续,这就是男儿们一天的读书时间。

  黑发少年不知勤奋学习要趁早,白头到老后悔读书少就已太迟。

  颜真卿的老家是我们山东的临沂,字清臣,号应方,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雄秀端庄,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当时。在安史之乱的时候,颜真卿的堂兄和侄子为国捐躯,在李希烈叛乱的时候,颜真卿奉命出使,大义凛然,不辱使命,最终被李希烈缢杀。可以说,颜真卿家族是满门忠烈。

  颜真卿三岁时丧父,家道开始中落,但是母亲殷氏对他寄予了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亲自监督学习。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最终学业有成,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一天的学习是怎么安排的呢?颜真卿给出了答案,“三更灯火五更鸡”,下半夜睡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为了勉励后人,颜真卿作了《劝学》这一首七言古诗,劝勉男儿们要珍惜少壮年华,读书时应该勤奋,有所作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否则,到老一事无成,白头后悔已晚。

  五、《读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诗意:

  读书的时候最好不要太匆忙,切戒一目十行,读书越下功夫琢磨,书的滋味就越深厚绵长。

  阅读中有一时不解的地方,暂时放下也无妨,读完结合自身写心得体会,一定要仔细思量。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是南宋大臣、哲学家,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是他的名言。

  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欢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初读《论语》,即对有子的话感到怀疑。到十三岁时,他已经得出"孔夫子的话简洁明了,有子的话凌乱而不成文"的读书心解。

  1187年,陆九渊在贵溪创办象山书院,每天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每开讲席,学者群集,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人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读书要怎么个读法呢?陆九渊给了我们明确答案,“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要静,不能慌里慌张,“切戒在慌忙”,因为理解书中精义决不是一蹴而就,要讲涵咏,要沉浸其中,细嚼慢咽,慢慢消化,细细体会,读后才能饶有兴味。遇到不懂的,暂时无需穷根问底,可以不求甚解,不妨一跃而过,留待日后再求理解。对于读完要“切身”,形成自身的思考,思考体会书中的道理,因为这正是自己调动已知获取新知的最好时机。

  六、《劝学诗》

  唐:韩愈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

  诗意:

  读书就担心书读的不多,读完就担心思考道理不明白。

  自认足够就担心不再学,学了又担心以后不继续运用。

  如今你四美都具备了,实在是做的好并且该感到荣耀。

  读书要注意什么呢?韩愈是唐代文学大家,他告诉我们,读书有“四患”,有“四美”,他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因其主旨是劝青年人努力向学,因此被人称为《劝学诗》,这里选取了最有名的三句。

  读书怕不广博,故应“多读”;思考问题怕不明晰,故应“深思”;怕自己满足了不再学习,故应“虚心”;学习之后怕不付诸实践,故应“躬行”。这四点古代学者称之为“四患”、“四美”。

  韩愈告诫我们,读书要避免四患,要有四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去探索其中蕴含的哲理。要重视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只有在不断地探究、思索和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

  七、《柏学士茅屋》

  唐 :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诗意: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他隐居在险峻的碧山里搭建的茅屋中。

  但他仍像汉代东方朔那样的刻苦攻读,他虽然青春年少,但却已读破万卷书。

  户外满天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如决渠一样地顺着道路湍急流去。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志的男儿应当奋发有为去博览群书。

  柏学士是何许人也,史料上并无确切记载,应该是官居五品以上的朝廷官员,因为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佩戴的银质鱼章。安史之乱爆发后,许多地区被安禄山叛军所占,唐朝的许多官员都失去了职位,这位柏学士没能幸免,为避战乱,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深山之中。

  杜甫的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时年56岁的杜甫,拖家带口一路辗转流落到了四川夔州,并暂时寄居于此。他写了二首诗给柏学士,这是其中的一首。

  富贵从哪里来?书要读多少?杜甫在这首诗里告诉我们,即便是生逢乱世,身居茅屋,也要眼光长远,不要被眼前的暂时的局势所困,不能忘记读书学习的重要,这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荣华富贵亦是如此,都是从勤苦中得来的。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好男儿都要学富五车,做一个饱学之士。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来日可期,总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天,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八、《劝学诗》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宋真宗赵恒爱好文学,善于书法,也是一名诗人。在他治理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最发达的时期,是人民生活水准最高、官吏俸禄最高的时期,也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的时期。

  赵恒为了劝勉人们读书学习,特意作了这首《劝学诗》,告诉人们读书的好处,尽管有人批评这首诗有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嫌,我却认为这首诗说的都是大实话,读书的好处还没有都说出来呢。

  大学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热切地期盼:“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三国魏武帝曹操在《步出夏门行》自豪地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国人们,无论老幼,不分男女,多读书吧!多学习吧!一起奋进吧!

关于读书的古诗12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4、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8、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10、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11、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12、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关于读书的古诗13

  劝学

  颜真卿〔唐代〕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三更挑灯夜读,五更鸡鸣即起,这一早一晚正是男儿读书的好时候。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注释

  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方:才。

  赏析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正是男儿读书时”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关于读书的古诗14

  劝学诗

  朱熹〔宋代〕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注释

  学:学问,学业、事业。

  一寸光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

  轻:轻视,轻松放过。

  未觉:没有感觉、觉醒。

  池塘春草梦:东晋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歌咏南国早春的句子。

  阶:台阶。梧:梧桐,落叶乔木。

  赏析

  本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诗人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说明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人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借用前人诗句中的优美形象,结合自己对“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深切感受,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梦未觉,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从而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题旨得以更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告诫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偶成》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告诉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且珍惜这年少光阴,莫轻易错过。

关于读书的古诗15

  读书

  陆游〔宋代〕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赏析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这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禁区。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陆游来说,其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

【读书的古诗】相关文章:

读书古诗原文04-18

有关读书的古诗01-27

有关读书古诗的赏析02-09

形容读书氛围的古诗03-29

激励读书的古诗文03-27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03-06

很经典的古诗03-11

经典的古诗11-15

关于霜降的古诗_古诗大全12-30

古诗的浪漫-有关古诗的作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