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李白的古诗赏析

李白的古诗赏析

时间:2024-05-16 14:39:44 古诗词 我要投稿

李白的古诗赏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的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的古诗赏析

李白的古诗赏析1

  原文:

  登新平楼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译文: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心怀归念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塞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宋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茫茫苍苍的八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注释:

  1.新平:唐朝郡名,即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2.“去国”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3.寒波流:指泾水。

  4.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

  5.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

  6.洲:水中可居之地。

  7.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8.目极:指放眼远望。《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赏析: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李白的古诗赏析2

  【原文】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①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②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①楫:船浆、船。

  ②斯人:指李白。

  【简析】

  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故人来入梦,明我长相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

李白的古诗赏析3

  【全诗】

  《梦李白二首·其二》

  [唐].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这第二首,写于第一首的数日之后。这时候杜甫大概已经听说李白遇赦的消息,只是不了解他的近况、行踪,特别想到两人都在流浪中,何时能够见面,实在难以预料,于是又赋了这首诗,表达他的怀念。

  “浮云终日行”句兴起,说明李白游踪不定,杜甫翘首以盼,“游子终不至”,致使焦思苦虑的诗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两人的情谊非同一般,这样写,亲切感人。

  “告归”四句,叙述梦中李白的谈话和心事。他说,来时那样的艰难,告别又太匆匆,江湖风大浪险,舟楫常有沉没之患,“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两句,与第一首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对照,说明李白梦中的诉说与杜甫的担忧是一致的。当然,这两者实际上都是杜甫思想的反映,这里借梦中的李白口中诉说,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友爱和关切。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这两句写梦中李白离去的情景,上句写李白出门搔着白发,凄凄凉凉;下句“若负平生志”的“若”字,是仿佛之辞,是对梦中人的行动、内心活动的'揣拟描写,表现李白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诗的最后一部分,即“冠盖”以下六句,写梦醒之后,即梦境之外,以议论代抒情,代李白鸣不平,同时抒写自己的愤慨。“冠盖满京华”意谓达官显宦满长安,“斯人独憔悴”,为什么独独让李白遭受不幸,几乎穷困而死呢? “孰云网恢恢?”谁说天道公平呢?这四句慷慨议论,悲愤至极。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肯定李白的诗文一定会流传后世,但那毕竟是“寂寞身后”的事情。结尾二句是感慨,也说明杜甫的卓识远见,对李白的正确估价。

  这两首诗,不只显示出李、杜的深厚友谊,也显示了李白、杜甫在天宝后动乱中的悲惨遭遇。

李白的古诗赏析4

  古诗《酬谈少府》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一尉居倏忽,梅生有仙骨。三事或可羞,匈奴哂千秋。

  壮心屈黄绶,浪迹寄沧洲。昨观荆岘作,如从云汉游。

  老夫当暮矣,蹀足惧骅骝。

  作品赏析

  【注解】:

  (1)《太平御览》:梅福于是弃南昌尉,去妻子,入洪崖山,得道为神仙。代代有人见,或于玉笥山中逢之。

  (2)《汉书》:“天子我监,登我三事。”颜师古注:“三事,三公之位,谓丞相也。”

  (3)田千秋以一言悟主,旬月取宰相封侯,匈奴讥之。见十一卷注。

  (4)颜师古《汉书注》:“丞尉职卑,皆黄绶。”

  (5)《庸六典注》:荆山,在襄州荆山县。岘山,在襄州襄阳县。

  (6)《诗经集传》:“云汉,天河也,在箕、斗二星之间,其长竟天。”曹粹中曰:“汉之在天,似云而非云,故曰云汉。”

  (7)《汉书》:“造父善御习马,得骅骝,騄耳之乘。颜师古注:“骅骝,言其色如华之赤也。”颜延年《赭白马赋》:“望朔云而蹀足。”张铣注:“蹀足,疾行也。”

  【韵译】:

  南昌尉梅福当县尉不久就辞职学闲去了。

  田千秋以一言劝皇上成功而位居宰相,这事没有什么可害羞的,但匈奴人还笑话他。

  你雄心勃勃却位屈县尉,我浪迹天涯,没有着落。

  昨天看你关于荆州岘山的'大作,仿佛跟你去银河游荡了一回。

  我已经老了,怕是跟不上你这匹千里马飞快的步伐了。

李白的古诗赏析5

  古诗《金陵望汉江》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作品赏析

  【注解】:

  ⑴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

  ⑵谢灵运诗:“天地中横溃。”

  ⑶《江赋》:“长波浃渫,峻湍崔嵬。”张铣注:“崔嵬,湍高貌。”

  ⑷六帝:吴、晋、宋、齐、梁、陈六代之帝。

  ⑸《水经注》:吴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也。

  ⑹《东京赋》:“区宇又宁。”

  ⑺《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孔颖达《正义》:“《说文》云:拱,敛手也。垂拱而天下治,谓所任得人,人皆称职,手无所营,下垂其拱,故美其垂拱而天下治也。”《战国策》:“秦王垂拱而受西河之外。”鲍彪注:“垂衣拱手,言无所事也。”

  ⑻任公子投竿东海,钓得大鱼,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故任公子之钓竿可罢,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2]

  作品译文

  长江万里长,水势如同九条巨龙蜿蜒入海。

  在中国大地肆意横行,一路急流险滩。

  至从吴晋等六朝以后,三吴古国基本就没有什么戏唱,没有出过杰出的.帝王。

  我大唐君王统一中国,无为而治,海内平安。

  就像我这样才华横溢之士也没有事干,沧海已经没有大鲸鱼,善于钓大鱼的任公子就只好下岗。

李白的古诗赏析6

  原文: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译文:

  月亮化为五条白龙,飞上了九重云天。

  范阳叛军如胡地黄沙飞离北海,闪电一般横扫洛阳。

  胡虏的箭雨一般射向宫阙,皇帝的车驾逃往四川。

  英明的王子秉受朝廷的谋划,执掌兵权靖清南边。

  军旗漫卷,如大海波涛;武器森列,似江上的云烟。

  一人指挥百万大军,张弛聚散,号令森严。

  御史台来了众多英贤,在南方水国,举起了军旗。

  绣衣御史宴集一起,杰出的永王借给楼船。

  好似登上黄金台,谒见紫霞中的神仙。

  我藏身于茅屋里面,不问世事四十年。

  岂知隐居草泽的人,腰里有着锋利的龙泉;

  一剑挥去,劈开浮云,发誓要扫清幽燕。

  如今很想与诸位御史.静心讨论金匮兵书。

  大家都感谢王子的恩德,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所希望的是平定叛乱,功成身退,追随鲁仲连。

  注释:

  1.“月化”句:《十六国春秋·后燕录》载,后燕慕容熙建始无年,太史丞梁延年梦月化为五白龙。梦中占之曰:“月,臣也;龙,君也。月化为龙,当有臣为君。”比喻安禄山称帝。

  2.皇舆:皇帝坐的车,代指唐玄宗。播迁:流亡。

  3.英王:指水王李璘。庙略:指朝廷的谋划。

  4.秉钺:持斧,借指执掌兵权。

  5.霜台:御史台,御史职司纠弹,严肃如霜,故名。此处借以赞美永王幕府诸侍御。

  6.戎旃(zhān):军旗。奉戎旃,谓参加永王军队。

  7.绣服:指传御。

  8.天人:才能杰出者,谓永王璘。

  9.黄金台: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甫。战国时,燕昭王筑此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

  10.编蓬:编结蓬草以为门户,喻平民居处。

  11.冥机:息机,不问世事。

  12.龙泉:即龙渊,古代传说中著名铸工欧冶子干将所造的利剑。

  13.决:劈开。《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14.幽燕:今北京市、河北北部以及辽宁西部一带,是安禄山的根据地。

  15.众匮篇:兵书名。《隋书·经籍志》有《太公金匮》二卷。

  16.旄头:即昂宿,胡星。旄头灭,指平定安史之乱。

  17.鲁连:即战国时鲁仲连。曾为赵国退秦军,事后不受赵国赏赐,功成身退。

  赏析:

  奚禄诒日本篇:“首序禄山之乱,次入永王,次入诸侍御,次自序,末勉诸公以报国。”正道出了全诗的结构及其主题。

  开头六句叙写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及其叛乱的主要过程。其中“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虏箭雨官阙”等句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皇舆播迁”四字则道出了唐王朝腐败,不堪叛军一击的可悲情况。诗句间诗人的爱憎感情是很鲜明的。

  接下六句叙写永王承朝廷委任,率军南下的情景。“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两句,是描写永王的旌旗舒卷有如海涛,武器罗列有如江烟的雄壮气势。“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两句是对永王璘的热情赞美。

  再下六句赞扬诸侍御才华出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赴宴会“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的畅快心情。

  再下六句是抒写自己的爱国之志。表明他尽管是一个“草间人”,但是他的腰下却有“龙泉”宝剑,意在强调自己有非凡的才干,“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两句是紧承上面四句,作一收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愿为国家平定叛乱的雄心壮志。这几句写得词情慷慨,意气挥放。

  最后六句勉励四座诸公要齐心协力,不惜微躯,尽力报国。这几句既是勉励大家,也是激励自己,所以最后又归结到自身上来,表明自己平素所怀的功成身退的理想。全诗共分五层,每六句一转,结构井然,气韵流动,有力地抒发了爱国的豪情。诗中先叙安史之乱,次述永王的率军平乱;再次赞美诸侍御的清正严明;最后表明自己渴望为平定叛乱贡献出一切力量,并勉励大家尽力报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李白的古诗赏析7

  古诗《题金陵王处士水亭》

  年代:唐

  作者:李白

  王子耽玄言,贤豪多在门。好鹅寻道士,爱竹啸名园。

  树色老荒苑,池光荡华轩。此堂见明月,更忆陆平原。

  扫拭青玉簟,为余置金尊。醉罢欲归去,花枝宿鸟喧。

  何时复来此,再得洗嚣烦。

  作品赏析

  【注解】:

  你就像王羲之,喜欢老子的深奥哲学,所以往来皆鸿儒,堂上满豪杰。

  想赏鹅时就找山阴道士,写几个字给他就是,也像王子猷喜欢看竹子,如人家竹林,然后长啸而去,连招呼都不跟主人打一声,你王家人真都是性情中人。

  现在你的园林也不错,花园里树色苍劲,水池波光粼粼,摇荡着高楼华阁的倒影。

  在你华美的客厅欣赏明月,使我想起这里以前的主人,晋朝的陆机,也是个性情中人。

  你为我铺上青玉片编成的凉席,为我用金杯斟满美酒,一片古老心肠。

  我不醉就是对不起你!醉后你又留我住宿,还叫几个花枝一样的,黄莺一样的.——我就不说那么清楚了——陪我。

  玩尽兴了,什么时候想起,我还会来的真是个消除郁闷的好地方!再见!拜拜!我没有醉。

李白的古诗赏析8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天末:天边。

  君子:指李白。

  憎:忌恨。

  过:失误。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参考答案

  (1)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2)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3)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阅读练习二

  (1)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其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3.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

  4.古人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最发人深思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此二句议论中抒情,用魑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意味深长。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成对比,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这不但表明自己的对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2)①对李白的无比思念(怀念)。②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3)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4)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阅读练习三:

  (1)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2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3)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苍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 2).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3) 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的诗号称诗史。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赏析】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抒情名诗。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这首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诗因秋风感兴,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言浅情深,意象悠远。接着以无边揣想之辞,代人着想,可见怀之深远。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这又足可见出诗人想念之殷切。由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由于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

李白的古诗赏析9

  古诗《赠友人其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袖中赵匕首。

  买自徐夫人。

  玉匣闭霜雪。

  经燕复历秦。

  其事竟不捷。

  沦落归沙尘。

  持此愿投赠。

  与君同急难。

  荆卿一去後。

  壮士多摧残。

  长号易水上。

  为我扬波澜。

  凿井当及泉。

  张帆当济川。

  廉夫唯重义。

  骏马不劳鞭。

  人生贵相知。

  何必金与钱。

  作品赏析

  【注解】:

  ①徐夫人:古代铸剑名家,姓徐名夫人。

  【韵译】:

  袖中揣着赵国制造的匕首,是从徐夫人家买的。

  霜雪刀刃幽闭在玉匣中,经历了燕国又经历秦国。

  谋划的事情没有着落,沦落在旅途的沙尘之中。

  想把这柄匕首送给你,让它与你同急共难。

  荆轲去后,壮士多被摧残。

  在易水边高声痛哭,易水也为我扬起滔天波澜。

  凿井就要深到泉水,扬帆就要帮助人渡河,我就希望能辅佐帝王。

  廉正的`人重义,骏马不需要加鞭。

  人生贵在相知,何必谈什么金钱?

李白的古诗赏析10

  古诗《古风其十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松柏本孤直。

  难为桃李颜。

  昭昭严子陵。

  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

  心与浮云闲。

  长揖万乘君。

  还归富春山。

  清风洒六合。

  邈然不可攀。

  使我长叹息。

  冥栖岩石间。

  作品赏析

  【韵译】:

  松柏生来就孤高苍劲,傲雪凌寒且挺直,绝不会为讨人欢喜,而改生为桃李一样媚人的容颜。

  它们的秉性光明磊落,就像那汉代的严子陵,独守操节,自甘寂寞地垂钓于淼淼烟波碧水。

  他本应是天子的'客星,却在人间隐姓埋名;

  他淡泊持贫,视攀龙附凤、升官发财为过眼烟云。

  他见了天子,就像是相逢故交知已,长揖不拜;

  到后来,又飘然而辞,还归故乡富春山的烟波云际。

  他的美名,如清风飘翔万里,吹拂四面,薰染八方;

  人们无限景仰,追慕不已,又深感他高远而无法企及。

  严子陵松柏一样的人格品质,令我赞叹不已;

  我将像他一样,隐居于云蒸雾渺的山岩水石!

  诗的开头,以“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起兴,兴中寓比,物我两照,更见诗人风神——孤高自守,傲视“桃李”;节直性刚,无视权贵。

李白的古诗赏析11

  原文:

  赠郭将军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译文:

  将军少年时即从军边塞,在武威镇守边疆,现在银台门守卫皇宫。

  天明时佩着长剑上朝去朝见天子,到了晚上便骑马垂鞭醉酒而归。

  在家中看着爱子临风吹笛,看着美人在月下翩翩起舞。

  昔日疆场的雄姿豪气,都宛如梦中。且与君趁这大好春光卉醉饮一场。

  注释:

  ⑴郭将军:名不详。或以为郭千里。郭千里曾为左武卫将军、左卫将军、金吾卫大将军。

  ⑵武威:唐时的凉州,亦名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

  ⑶入:一作“昔”。银台:宫门名,宫中有左银台门,右银台门。唐时的翰林院、 学士院均在右银台门内。紫微:紫微星又叫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帝星,此处用于比喻皇帝。《大明官图》:天子所居之宫也。天有紫微官,王者象之,故亦谓之紫微。“入掌”句意为,掌管银台门,护卫着皇宫。

  ⑷平明:天大亮时,唐朝卢纶诗《塞下曲》:“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拂剑朝天:佩带着宝剑去朝见天子。拂,意为揩,拭。此为挂、佩意。

  ⑸薄暮:太阳将落山为薄暮。垂鞭:垂吊着马鞭。

  ⑹形容人像玉树一样风度潇洒,秀美多姿。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常用玉树临风形容男士帅气。

  ⑺向:一作“腾”,一作“娇”。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⑻畴昔:以前,过去,日前。《礼记·檀弓》:于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左传·宣公二年》: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雄豪:英雄豪俊之士。

  ⑼春晖:春日的阳光。李白在《惜余春赋》中曾写道:“见游丝之横路,网春晖以留人。”

  赏析:

  首联说郭将军从武威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这两句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武威武威郡即凉州(今甘肃一带),是唐朝军队与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作战的主战场之一。有人说此诗的郭将军是郭子仪。考郭子仪系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入京供职前,曾历任左卫长史、单于副都护、振远军节度使、九原太守等,均与武威其地不相属。可见,诗中之“郭将军”显系另一人,并非郭子仪。这里提到银台。据唐人韩偓诗《雨后月中玉堂闲坐》:“银台直北金銮外”,可见银台门内为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李白曾奉诏翰林,此诗虽以去职,但还是忘不了那里的一段生活。

  颔联两句说郭将军早上擦拭宝剑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着马鞭回家,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工作顺利而且生活惬意。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李白奉诏翰林时对自己受到唐玄宗礼遇的那种满足与自得:“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这里对郭将军政治生活的描述也是对自己人生得意之时的回忆。

  颈联两句写将军心爱的儿子玉树临风潇洒地吹着玉制的笛子,姬妾对着月亮翩翩起舞,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儿子很帅而且姬妾更美。这两句是写郭将军家庭生活的美满。这一切其实与前二句是密切相关,在朝廷上的得意才会有家庭生活的惬意。到此为止,前六句都在颂扬郭将军,塑造了一位功高得宠、生活惬意、潇洒豪放的将军形象。

  尾联笔锋一转,从得意直落到失意,过去的豪雄事迹如同在梦中一般,如今失去权力和职务,成为一个失意之人。以前面的得意反衬如今的失意,失意的'悲哀更深,其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李白的惯用手法,诗的关键就在最后两句,前六句都是铺垫,都是为最后的落差作准备。因最后的失意,过去的辉煌都成了云烟。李白自己也是这样,从奉诏翰林到赐金放还,也是一个从高峰跌落的过程。“今日相逢俱失路”,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值得同情。

  此诗格律为平起首句入韵式,但出律甚为严重,说明李白诗歌不为格律所约束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此诗都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直爽的性格以及其诗歌中一贯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古诗赏析12

  《将进酒》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解】:

  1、将:请。

  2、会须:正应当。

  3、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

  4、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馔:吃喝。

  5、陈王:三国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

  6、平乐:平乐观。

  【韵译】:

  你没看见吗?

  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

  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

  你没看见吗?

  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

  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

  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

  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

  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

  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

  岑勋先生呵,丹邱先生呵,

  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

  让我为你们唱一曲,

  请你们侧耳仔细听:

  钟鸣鼓响饮食如玉,何足珍贵?

  我只愿长醉享乐,不愿醒来受罪!

  古来圣贤,生活恐怕都寂寞,

  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

  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

  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享乐一番。

  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

  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

  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

  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

  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

  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

  【评析】: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李白的古诗赏析13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唐代·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翠绿苍碧的山色深到极致。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注释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 词。”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但据《教坊记》 载开元年间已有此曲名。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诗经·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毛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烟如织:暮烟浓密。

  伤心:极甚之辞。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阶:玉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

  归:一作“回”。

  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更”一作“连”。

  赏析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物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物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物色彩,主物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物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的与景、主物与客物,又融阔一片。

  “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写游子眼中之景物。“平林”,不是“平地的树林”;而是山丘上的树林。林木依山而生,高低错落,本不会“平”,而着一“平”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游子自高楼下视所见之远景,而且表现了阔大而高远的意境。“如织”二字,一言烟雾密度之大,一是衬托游人离愁之浓。如果说这一句仅仅是的景交融的话,那么下一句词人便把自己的主物色彩尽的地涂抹于景物之上,似乎已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这里的“伤心中”,语义双关,一是极言寒山之中,一是说寒山似乎因伤心而中透。山犹如此,人何以堪。秋天,本是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又加上寒山日暮,烟锁雾封,所以游子的思归之的已达极致。因此,接下二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中的“愁”字的逼出,自是水到渠阔。“暝色”,即暮色。暝色本不会动,而曰“入高楼”,不仅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夜色渐近的过程,而且似乎暗示随着夜幕的降临愁意也闯入了游子的心头。以上是上片,主要是写景,但景中有的。先写自然之景,后写人工建筑,最后写楼中之人,由远及近,极有次第。

  这首词通过描写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和想象家人盼归的形象,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的。此词层次清晰,跌宕有序。移的于景,的景相生。既有鲜明的形象描写,又有细致的心理刻另。句子简约而不晦涩,文字质朴而不平板,可为唐代文人词中上乘之作。

  下片立足于主物的感受上。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另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主物的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阔强烈的对照。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的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于是,整个的绪波动起来。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的、寓的、传的,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物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的。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

  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阔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另中人的心境。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另栋雕梁”形容一样。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李白的古诗赏析14

  【题解】

  五言古诗。李白作于天宝十四年(755)安史叛军攻陷洛阳之后。共五十九首,“西上莲花山”是第十九首。诗中借游仙的幻想登上莲花山,月白风清,驾雾凌云而步于太清之上,仙人引导,仙女伴随,就在幻游这个广阔自由的仙界时,诗人俯视人间,只见“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祖国的热爱。诗人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起来,以浪漫主义表现理想,以现实主义描述现实,末尾不著一字评论,而诗人的悲愤与不平自见。

  【全诗】

  《古风·其十九》

  [唐]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西《太原早秋》诗。

  【注释】

  ①莲花山:即西岳华山上的莲花峰。峰上有宫,宫前有池,池生千叶莲。

  ②明星:仙女名。

  ③太清:道家语,指高空。

  ④云台:莲花山东北的云台峰。

  ⑤卫叔卿:神仙名。传说他服云母成仙,曾乘云霞、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武帝好道,必礼遇他。而武帝只把他当作一般臣下看待,于是失望而去。

  ⑥鸿:鸿雁。紫冥:高空。

  ⑦冠缨:官员所戴的帽子,此处指有官职。

  【导读入境】

  李白是一个多梦的诗人。青年时代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梦想着建功立业;后来受诏进京,更梦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至于上山学道,梦想成仙,更是梦中梦了。这些梦后来都破灭了。但是,人是不能没有“梦”的,更何况这样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此,李白的游仙诗就特别多,他要在梦境中寻求仙境,寻求人生与社会的理想,而这理想与现实又有着多么巨大的矛盾啊。请看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的这首古风:

  我们这位谪仙人先是梦见自己登上了莲花峰顶,远远地看见了那位唤作明星的仙女。仙女雪白的手儿拈着一朵粉红色的木芙蓉花,凌空款步,飘飘而来。彩虹般绚丽的衣裳,曳着长长的衣带,迎风飘舞,升向天际。她要邀请我们的诗人留下来,享受天界的融融和乐、平等静穆的生活。又领着他去拜会仙人卫叔卿。他恍恍惚惚与卫叔卿同行,驾乘鸿雁遨游天宇。天上是多么美好,这不正是自己一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嘛。诗人真是流连忘返了。

  然而,猛一低头,看看自己热恋着的故土吧: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一股战争的血腥气卷地而来。到处生灵涂炭,血流遍野。逃难的人群奔跑着,呼号着。而逆贱安禄山跟他的部属们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疯狂地发出狞笑!

  【赏析】

  游仙是为了咏怀。本篇反映了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与血腥现实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同时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挣扎。他要超脱现实,闭眼不看人间的苦难,但是大凡伟大的作家,都是人民的儿子,不会忘记自己热恋着的'祖国和人民。这和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这种矛盾心理相适应的是诗中前后两种迥然不同的色彩与意境的强烈对比。前半部升仙图中在蓝蓝的天空的背景下,衬上仙女手的白、花的红、衣裳的七色艳丽,色彩是何等的亮丽、和谐、雅致;而意境又是何等的开朗明快。而后半部的战乱图中则呈现一片昏黄灰暗的色彩,一种阴冷惨烈的意境。

  诗人以色彩与意境的对比来表现自己矛盾心理的手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思考题】

  1.读李白的另一首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看一看它与本诗所描写的仙境有何相似之处(如色彩、意境、所寄托的理想等),再看一看它们的结尾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何不同。

  2.读鲁迅的《〈呐喊〉自序》开头一段,体会它与本诗所表现的“梦”的含义。

李白的古诗赏析1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

  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

  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李白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李白听说前辈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李白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李白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李白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李白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作品赏析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李白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李白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李白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李白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李白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李白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李白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李白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李白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李白的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李白的古诗01-29

李白的经典古诗05-16

李白的经典诗词赏析07-27

经典励志古诗李白03-16

关于李白的古诗08-26

李白《早发白帝城》古诗原文翻译赏析01-23

《梦李白二首其二》古诗原文及赏析04-30

李白教我学古诗04-08

李白古诗词05-15

古诗及赏析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