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黄鹤楼的古诗

黄鹤楼的古诗

时间:2024-05-19 08:39:39 古诗词 我要投稿

黄鹤楼的古诗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鹤楼的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的古诗

黄鹤楼的古诗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祝您一路顺风》。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李白,孟浩然吗?知道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2、介绍李白和孟浩然,并且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导入课题。

  二、讲授课文内容

  (一)初读

  1、让学生大概了解黄鹤楼,理解课题意思。

  2、听课文读音,然后给课文划分节奏。

  3、学习生字词。

  4、练习朗读诗歌,然后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有节奏、更有感情。

  5、奖励读得好的同学。

  6、理解课文词语。

  7、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

  (二)细读

  1、请学生再读诗歌然后思考: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图景,李白这时候有心情

  (三)精读

  1、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你们的想象,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三、课外延伸

  1、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

  2、让学生由诗歌联想到现在的歌曲,比较古时候人们表达离别之情的的方式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

  3、欣赏音乐:《祝您一路顺风》

  4、回忆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看到过送别的场面?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 叙事

  三月下扬州浩然之广陵写景孤帆碧空尽

  长江天际流

  春景送别 情景交融 依依惜别

黄鹤楼的古诗2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 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9.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10.《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黄鹤楼的古诗3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鉴赏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黄鹤楼的古诗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

  注释

  ①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往,到。广陵:即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②西辞:从西方离开。辞:辞别。黄鹤楼所在地武汉在扬州西方。

  ③烟花:指春天鲜花烂漫的景象。

  ④下:长江由西往东流,由武汉到扬州是顺江流而下。

  ⑤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⑥天际:天边。

  解读翻译

  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与我辞别,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顺着江流东下去扬州。

  那远去的孤帆渐渐的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向着天边滚滚奔流。

  赏析

  李白是一位喜欢交朋友,热爱大自然的诗人,这首诗写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前两句交代老朋友即将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的事实,“烟花”两字写出了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也淡淡的寄托在里面。

  后两句描写朋友的一片孤帆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天空尽头,诗人仍伫立在楼头,不愿离去,表明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诗中没有一个字说道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行的惆怅和留恋。全诗语言清理自然,画面开阔,深厚的感情隐藏在景物描绘之中,使人百读不厌,从而千古传诵。

  作业题

  请结合本文的注释,想一想“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什么意思?在下面的留言处写下了。

  趣味阅读

  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建楼的最初目的是东吴为了防御蜀汉刘备前来进犯,作为观察瞭望之用。历史上关于黄鹤楼有很多有趣的.传说,而且它也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并留下了很多不朽名篇。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黄鹤楼,并不是最初的那一座,而是198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它最后一次被烧毁(清光绪十年黄鹤楼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混掉)的一百周年之际重新修建的。它现在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建筑,高51米,明面上看是5层,实际上还有五个夹层,总共十层,后来因为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就从原来的黄鹄矶移到了蛇山的高观山上。黄鹤楼是现代武汉市的标志和象征。

黄鹤楼的古诗5

  我在涧失渐萧的小雨中看到了烟雨中的黄鹤楼,此时友人已乘小舟远远离去,只留下我一人在这空悠悠的'黄鹤楼中。黄鹤一只接着一只略过,就再也没有回来,白云,蓝天装饰着大地,在阳光的照映下,绿树更像加了一道高光。不知不觉天已漆黑。自己眺望远方,心中不由得感慨,只见一处湖水被烟雾遮住,几度哀愁。

黄鹤楼的古诗6

  今天我来到黄鹤楼。不经想起了民间传说中的仙人。传说中的些人来此处休憩。可惜如今仙人已经离去。现在只有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望着江边的鹦鹉洲。又看了看旁边茂密的树林,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崔颢当时那悲痛的心情。他十分想念家乡,可是面对上天的不公,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黄鹤楼的古诗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翻译·赏析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广陵:到广陵去。之,往,去。广陵,广陵郡,扬州的旧名,今江苏扬州市。

  故人:老朋友。指大诗人孟浩然。

  西辞:孟浩然是从西向东行,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春天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繁华景象。

  下:沿江顺流而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意思是只有一叶帆船远远地消失在天尽头。

  天际:天边。

  【译文】

  在黄鹤楼送老朋友孟浩然东下扬州的时候,正是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暮春时节。帆船孤独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渐渐消失了,只有浩浩的江水依然在向天边默默地奔流。

  【赏析】

  这首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别情味。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 “宦游人”“在歧路”的少年刚肠离别,也不同于屈原《九歌》那种“悲莫悲兮伤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似的离别,更没有高适《别董大》那种同是失意之人的劝勉与激励。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了一种得意之人充满诗意的离别,充满喜悦的离别,充满向往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两位不同寻常的风流潇洒的浪漫派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送行地点与友人欲前往的繁华的目的地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与众不同的诗意。

  开篇“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应该是两位诗人好友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之仙人飞上神圣的天宫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说明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的季节正是烟花三月,在这繁花似锦的陽春三月,又是在这个开元盛世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扬州城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难怪清人孙洙誉之为“千古丽句”。

  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却饱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顺流东去,船已经扬帆而去,诗人仍然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久。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的地方。“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对游览扬州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通观全篇,没有一个“送”子,也没有一句话写离别之情,前两句仅仅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两句也仅仅是以描绘的笔调写别后的场景,然而诗人与有人之间笃厚的交情,诗人内心深处淡淡的离愁,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好向往已然跃然纸上,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孟浩然的身份证上,名字其实写的是孟浩,可能觉得没气势,重起艺名的时候,就把孟浩然,当成了自己的字号,他出生在湖北襄阳,家里条件不错,很可能是做生意的读书人,小康家庭。

  这一点对孟浩然的前半生,影响很大,因为在他的字典里,人生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落魄,流浪。

  孟浩然九岁开始读书,课余学习剑法。

  读书,毕竟是枯燥的,在私塾,孟浩然除了学习之外,因为家里有钱,也喜欢偷偷溜出去旅游,19岁那年,写了一篇名气比较大的游记,叫《题鹿门山》。

  之后,进入大学,认识了个新朋友,叫张子容。

  张子容的家庭条件也不错,为了孩子的前途,不仅送进大学读书,还为他的仕途,铺好了路,在公元712年,也就是李隆基当上皇帝的第一年,进入长安,准备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

  考中了吗,中了,进士,去江苏武进,当了县尉。

  与宰相张嘉贞一样,管理治安,因为工作期间,把活搞砸了,被处分。

  不过,张子容没有张嘉贞严重,一个是官都没了,在家当了二十年的农民,张子容毕竟家里有点势力,大事化小,官还是官,只是地方从江苏,换到了浙江,在温州,还是县尉。

  公元725年,孟浩然求职,四处碰壁,为了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专门去温州,找张子容玩了半年,中间写了一篇有名的作文,叫《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这篇文章,可能温州人民还有点印象。

  李隆基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国家比较富裕,仗打的也少了,所以社会上的主流,就是读书,考取功名,文化人在一起,如果能写上几篇好文章,那是相当的受欢迎。

  孟浩然和张子容,书都读的不错,文章写的`也好,通过这些诗文,可以看看在唐朝,旅游探亲,是个什么过程。

  从洛阳出来,孟浩然写了封信,告诉张子容,自己年底到温州,找他玩。

  张子容看到信后,到了年底,就提前派了人,在城外七十里的酒店,日夜候着。

  估计当时也没有接机牌:孟老师,欢迎到温州旅游,全靠张子容描述的特征,一个个问:是孟大官人吗?

  等了小半个月,孟浩然到了温州,一边安排在酒店休息,一边就去找张子容:报告老爷,人给接到了。

  张子容得到报信后,骑着马就到酒店,先大吃一顿,喝了接风酒,两人就浩浩荡荡的回家。

  古代交通不便,有朋友来玩,而且又是十几年没见的老朋友,肯定得多住几天,玩玩温州附近的旅游景点,据说上面那首诗,就是当时写的。

  很快到了年底,马上就是春节,孟浩然就在张子容家,过了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孟浩然在大年三十那天,想起了老爹老娘,再回忆这些年来,到处求官,却没人赏识,一下就伤心的哭了起来,这一哭,十年的压抑,都释放出来了,第二天,发高烧,生病了。

  自从张子容712年进京之后,孟浩然就开始了旅游,一方面确实喜欢玩,另一方面呢,可以认识些风云人物,希望这些官场上的老油条,能够赏识自己,和皇帝说道说道,给个官做做。

  比如,在公元717年,游洞庭湖的时候,经过岳阳,就拜访了这里的大人物张说,就是那个策论第一的宰相,因为得罪了姚崇,被贬到这里,当了岳阳的刺史。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张说的仕途,也没好到哪里去,两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之后,就分手了。

  公元720年,可能常年出门旅游,身体搞垮了,再加上心情不好,得不到赏识,生病,在家住了一年。

  第二年,孟浩然也想通了,开始频繁的参加酒会,终于认识了两位贵人,襄州刺史韩思复和襄阳令卢馔(读 zhuan)。

  两人也是文化人,看到孟浩然的诗,很喜欢,知道他希望做官,两人就联合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孟浩然去京城,碰碰运气。

  结果待了三年,还是没人看中,心灰意冷,才去找张子容说说话。

  既然求人不行,那就靠自己吧。

  公元727年,孟浩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没考上。

  孟浩然诗写的好,名气也不小,为什么轮到考试的时候,成绩却那么差呢?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28年,张说刚从第三次的宰相任期上,退下来,不过依旧在京城,皇帝给他的职位是集贤殿学士,孟浩然就去拜访人家,看看有没有机会,求老宰相推自己一把。

  两人也是老相识,没有寒暄,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

  没想到,两人刚聊了一半,管家就来禀报,皇帝李隆基来了。

  唐玄宗亲自来看望老臣,张说又是高兴,又是激动,把孟浩然安排进卧室,就去见老板了。

  李隆基来到客厅,看到桌上有两杯茶,就问张说,家里是不是有客人,为什么不请出来,一起见见呢?

  皇帝是微服私访,既然遇到了,当然要表现出自己亲民的一面,张说把孟浩然带到皇帝身边后,简单介绍了一下。

  看到李隆基,孟浩然也是感慨万千,从713年,到728年,15年的时间,自己的各种努力,不就是为了能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一次,希望皇帝能赏识自己吗。

  张说是文学泰斗,江湖地位高,皇帝呢,也喜欢诗词歌赋,正好孟浩然擅长这个,于是张说就请孟浩然,即兴写几首。

  无论科举考试,还是策论,讲的都是治国安邦的策略,但是孟浩然的诗,更多的,是抒发情感。

  搞政治的,和写爱情小说的,似乎谈不到一块去,最后孟浩然有点自暴自弃,写了一首诗,叫《岁暮归南山》。

  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

  官不做了,心灰意冷了,水平太差,好皇帝都不会喜欢我,连朋友也看不起我,我还是回家,茅草屋住住算了。

  皇帝一听,不高兴了:做不做得了官,不是我说算的,文章写的好不好,自然有官员来评价,这和我是不是个好皇帝,有什么关系,怪我干嘛!

  个老子的,老子火了。

  和皇帝的会面,不欢而散,孟浩然的仕途,算是没戏了。

  从京城回来,孟浩然回到了老生活,吟诗、喝酒、找朋友,有见过李白,一起玩了三次。

  《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孟浩然从京城出来,遇到李白后,李白为他写的,两人在襄阳碰面,玩了几天,之后孟浩然进入四川。

  当初在皇帝面前,孟浩然说自己已经看开了,不想做官了,其实那也是气话,公元734年,张九龄成为中书令时,孟浩然找过他,希望给个机会,再见皇帝一次,没结果。

  不过皇帝没见到,和张九龄的关系,倒是不错,后来张九龄从宰相的位置上,退下来,在荆州,做长史,把孟浩然招到麾下,让他做个幕僚。

  48岁的孟浩然,对于做幕僚,真的没有想法,只待了几天,就辞职,出去旅游了。

  二三十年的流浪生活,把孟浩然的所有锐气,都消磨掉了,告别张九龄后,孟浩然很清楚,做官的梦,怕是没指望了。

  一年后回家,大病了一场。

  生病了,不可怕,吃点药,就好了,但是心病了,药是治不好的。

  公元740年,江宁丞王昌龄,被贬到岭南,路过襄阳,找孟浩然聚聚,说说话,写写诗,喝喝酒。

  因为上一年的病,还没有好,喝酒又太猛,51岁的孟浩然,留着泪,死在了病床上。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黄鹤楼的古诗8

  从前的那一位仙人在我眼前,乘着那仙气的黄鹤离开了。此地已经人去楼空,失去了往日的仙气热闹。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走了就不会回来了,他也一样不会回来了。看那个孤独飘荡的白云,像不像我。晴天的时候,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承载着回忆的'树木还历历在目,在那鹦鹉洲上,青草长得极为茂盛,天色已经傍晚了,我的故乡又在哪里?看着这江上的烟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念与忧愁。

黄鹤楼的古诗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意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的古诗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古诗赏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 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 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 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 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 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 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 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 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 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 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 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黄鹤楼的古诗11

  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万紫千红,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黄鹤楼里坐着两位正在对酒畅饮,促促而谈诗人,坐在东面的是诗人孟浩然,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诗名满天下了,坐在孟浩然对面的是诗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几岁,他刚离开四川不久,还未进入仕途,潇潇洒洒,自由自在。李白久闻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见,特别高兴。而孟浩然见到,诗才入仙,谈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见恨晚,几天来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胜。谈诗情,谈人生,十分投机,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离开此地沿长江东下去扬州了,李白特意在这依山傍水的黄鹤楼为他仰慕的孟夫子践行。

  船就要起航了,两人恋恋不舍,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了船,船终于扬帆而去,李白还站在江边,痴痴目送那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那孤独的`白帆,这时一首极为精彩的杰作在李白的脑海里诞生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的古诗12

  一、黄鹤楼 / 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二、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三、黄鹤楼

  登真者谁子,昔有费公禕。

  白日玉书下,青天驾鹤飞。

  此地少留憩,神标怅依依。

  振裾谢尘浊,与尔方远违。

  层楼宠陈迹,江山长四围。

  登临美商素,雨气薄西晖。

  水落州觜嫩,风豪帆背肥。

  飘然起遐想,琳馆閟岩扉。

  明月识悠阔,白云疑是非。

  金桃未遽熟,薤露虞先曦。

  高树两华表,长招羽驾归。

  灵瓢五色剂,定与遗民挥。

  自顾乏仙质,延生犹可希。

  刀圭傥不吝,如饱首阳饥。

  作者介绍

  贺铸朝代:宋代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四、黄鹤楼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千载倚江城。

  碧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聘望,草芳南浦遍离情。

  登临一晌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五、武昌怀古十咏·黄鹤楼

  白云黄鹤迹成遗,何独当年丁令威。

  洞里不知朝市改,人间再到子孙非。

  笛声吹断秋江黯,月影飞来夜漏稀。

  大醉倚楼呼费沱,蓬莱山下几斜晖。

  六、黄鹤楼

  翚飞栋宇据城端,车马尘中得异观。

  双眼莫供淮地阔,一江不尽蜀波寒。

  老仙横笛月亭午,骚客怀乡日欲残。

  独抚遗踪增慨慕,徘徊不忍不层栏。

  七、黄鹤楼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八 、黄鹤楼

  和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九、黄鹤楼

  崔颢题诗在上头,登临何必更冥搜。

  楼前黄鹤不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万顷烟云连梦泽,一川风景借西州。

黄鹤楼的古诗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辞:辞别。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

  1、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平不详。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

  2、迁客:被贬滴之人。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3、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汉水滨,故称江城。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评注

  《苕溪渔隐丛话》:

  《复斋漫录》“古曲有《落梅花》,非谓吹笛则梅落。诗人用事,不悟其失。”余意不然之。盖诗人因笛中有《落梅花》曲,故言吹笛则梅落,其理甚通,用事殊末为失。

  《四溟诗话》:

  作诗有三等语,堂上语、堂下语、阶下语,知此三者可以言诗矣。凡上官临下官,动有昂然气象,开口自别。若李太白“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堂上语也。

  《唐诗广选》:

  蒋仲舒曰:无限羁情,笛里吹来,诗中写出。

  《唐诗摘钞》:

  前思家,后闻笛,前后两截,不相照顾,而因闻笛益动乡思,意自联络于言外。意与《洛城下》同,此首点题在后,法较老。

  《唐宋诗醇》:

  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至于《落梅》笛曲,点用入化,论者乃纷纷争梅之落与不落,岂非痴人前不得说梦耶?

  《唐宋诗举要》:

  因笛中《落梅花》曲而联想及真梅之落,本无不可。然意谓吹笛则梅落,亦傅会也。复斋说虽稍泥,然考核物理自应有此,不当竟斥为妄。

  《诗式》:

  首句直叙;二句转,旅思凄然,于此可见。三句入吹笛;四句说落梅,以承三句。若非三句将“吹节笛”三字先见,则四句“落梅花”三字无根矣。且“江城落梅花”,足见笛声从楼上传出,“听”字之神,现于纸上。[品]悲慨。

  《李太白诗醇》:

  严沧浪曰:凄远,堪堕泪。潘稼堂曰:登黄鹤楼,初欲望家,而家不见;不期闻笛,而笛忽闻;总是思归之情,以厚而掩。

  以下资料来源未详:

  (1)郎中:官名。黄鹤楼:近在湖北武昌的长江边上。

  (2)迁客:流迁或被贬到外地的官员。

  (3)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梅花:指“梅花落”。为笛曲曲牌名。

  「鉴赏」

  李白,卷一《独坐敬亭山》、本卷《清平调》已介绍。在安史之乱中,李白于肃宗至德元载(756)十一月应聘入永王李璘幕,随永王水师东下。肃宗派兵讨伐永王,至德二载永王兵败,李白逃至彭泽,被系浔阳狱中,十一月被定罪流放夜郎(今湖南新晃)。此诗是李白于乾元元年(758)五月被流放的途中经过武昌时所作。

  《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史郎中”,生平不详。“饮”,《千家诗》作“钦”,《李太白文集》与《文苑英华》作“饮”,“钦”似与“饮”字形近而误。“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昌蛇山。

  首句诗人以贾谊自比,说自己被流放到了夜郎。贾谊(前200—前 168),汉文帝时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由于他的政治主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李白是说自己被流放到夜郎是冤枉的、无辜的。“一为”即一旦成为。“迁客”指被贬谪或遭流放的人。

  次句写诗人关心国家,思念亲人。“长安”是唐代的首都,“西望长安”当然也就是表明自己关心国家的局势与命运。“不见家”,李白未尝居家长安,盖指史郎中言之,李白当然也有同感,所以也表现了诗人渴望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心情。而这一切都变成了难以企及的事了。

  后两句扣题写听笛。三句写笛声从高空传来,末句写听到笛声的感觉。笛曲中有《梅花落》,见《乐府诗集》卷二十四。诗中表明所吹为《梅花落》曲,同时也写了笛声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五月的鄂州城,梅花正在纷纷飘零。“江城”指鄂州城(今湖北武汉武昌),因为它濒临长江。主要表现思妇惜春念远的情感,调子是忧伤的,这恰好符合李白当时的心境,所以他听了特别感动。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巧借笛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正如明人钟惺《诗归》所说:“无限羁情,笛里吹来。”而且表达得很含蓄,如清乾隆十五年《御选唐宋诗醇》称:“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

  至于《落梅》笛曲,点用入化。”笛声在结构上也有明显的作用,清初黄生《唐诗摘抄》卷四说:“前思家,后闻笛,前后两截,不相照顾,而因闻笛,益动乡思,意自联络于言外。”

黄鹤楼的古诗14

  据说黄鹤楼有仙人在此,但是当他到那儿的时候,只剩一座巍峨的黄鹤楼孤零零的待在那儿。仙人驾着黄鹤离开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陪着孤独的黄鹤楼。太阳将要落山了,放眼望去,想要寻找那遥远的故乡,但眼前那大片的雾掩盖了一切,什么都看不见,看到远处的.雾就令人发愁。

黄鹤楼的古诗15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古时候李白写过很多关于黄鹤楼的古诗,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

  《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注释」

  ①江夏,唐时郡名,即鄂州也,属江南西道。

  ②宋玉《讽赋》:“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

  ③杨齐贤曰:黄鹤楼,在鄂州。《国经》云:“费文祎得仙,驾黄鹤憩此。”

  ④鲍照《舞鹤赋》:“振玉羽而临霞。”

  「译文」

  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

  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

  我虽然是凤,却无琅玕来充饥,我用什么来赠送你远游呢?

  只好徘徊顾影,泪满汉江,留恋难别。

  《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写作背景」

  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时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江夏。黄鹤山,即黄鹤矾,又名黄鹄山,在鄂州江夏县东九里,今武汉市长江大桥南首蛇山。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此,故得名黄鹤山。诗中描绘了黄鹤山的雄伟气势与壮美景色。

  「译文」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注释」

  雄雄:气势雄伟。

  弯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清谧:清静、安宁。

  蹇:句首语助辞。

  跻:登。

  「赏析」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诗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过。“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

  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予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

  总体来说,此诗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做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看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黄鹤楼的古诗】相关文章:

黄鹤楼古诗11-23

古诗《黄鹤楼》赏析03-14

《黄鹤楼》古诗鉴赏03-26

古诗黄鹤楼解析03-29

《 登黄鹤楼》古诗鉴赏03-13

黄鹤楼古诗原文及赏析01-26

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03-30

黄鹤楼古诗原文及赏析[荐]03-2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06-28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古诗原文及赏析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