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滁州西涧古诗

滁州西涧古诗

时间:2024-05-31 10:01:20 古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滁州西涧古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滁州西涧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滁州西涧古诗

滁州西涧古诗1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滁州西涧古诗2

  古诗《滁州西涧》是由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这首诗被收录在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的“日积月累”板块,看似简单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我却发现了一些知识点问题。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首先就韦应物这个名字的读音问题。

  "应”是一个多音字,既可以读成一声,也可以读成四声。由于教材上也没有说明名字的由来,导致大家也不太清楚到底读什么。在网上搜索有两种结果,有的说读一声,有的说读四声,众说纷纭。小编觉得下面这个说法比较占理儿。

  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明诗》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悟言志……”解释: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受了外物的刺激,便产生一定的感应。心有所感,而发为吟咏,这是很自然的。韦应物的父亲很有可能是根据这个给他取的名字,“应物斯感”的“应”念四声,所以“韦应物”的“应”也应该读四声。这样说来,还蛮合理的,毕竟古人取名字还是比较讲究的。

  其次就是诗句词语解释的问题。

  “上有黄鹂深树鸣”里的“深树”的意思,有的资料说是指的“树荫深处”,有的资料说是“茂密的树”。结合“上”字,解释成“茂密的树”是行得通的,意思是“茂密的树上有黄鹂在鸣叫”。但是这种解释过于直白,缺少意境。结合“深”字解释为“树荫深处”也是合适的,诗人当时听到了黄鹂的鸣叫,抬头寻找,却不见黄鹂的.身影,因为黄鹂在树荫的深处。翻译为“在树荫深处有黄鹂在婉转啼唱”。小编觉得这种解释比较有画面感,你觉得呢?

  最后就是诗句的翻译问题。

  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意思,有解释为“春天的潮汐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因为诗句里面有个“带”字,所以认为是“潮汐夹带着细雨”。但是这种解释把“晚”字漏掉了。有的学生可能会比较困惑,那么这句诗里面的“晚”是什么意思呢?“晚”从字面上比较好理解,是指的“傍晚”,于是有了另一种解释,“因为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湍急”。这种解释就把“晚”字解释出来了,但是为什么这里说“像潮水一样”呢?明明就是春天的潮汐,怎么又说是像“潮水”呢?原来是因为,诗里面的小溪它毕竟不沿海的大江大河,它没有潮水的起落,它之所以水位上涨是因为春天的雨水多所致。作者这里说春潮不是真的潮水,而是说小溪像潮水一样水位涨高,水流湍急。这样说来,这种解释还是蛮合理的。

  每个人读诗,都有属于自己的见解,毕竟大家不是诗人本人,也不能那么坚定地评判别人解释的对与错。要想更深入地理解诗句意思,我们不仅要博览群书,还要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真是学无止境。

滁州西涧古诗3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他的诗词多描写自然景物、田园风情等。公元781年,韦应物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刺史时,一天傍晚,他独自散步来到滁州城西西涧河边,只见清幽的芳草在涧边寂寂地生长着,附近的树林中有黄鹂在鸣唱。春雨过后,涧中之水奔涌而流,野外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渡船横在河边。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滁州西涧》。没有大气磅礴的山川河流,不见艳丽的.鲜花美景,作者即兴发挥,将看似极普通的场景表达得淋漓尽致,之所以成为名诗佳句而千古流传,这就是诗人独特的魅力所在。

滁州西涧古诗4

  【古诗词】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喜欢这首诗,自一开始就喜欢上了。因为这首诗所表达出的意境:“独怜”让我感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在怜悯着涧边的幽草,在草旁有一棵很大的树,有几只黄鹂在叽叽喳喳的叫着,这是正值春天,斜斜的细雨刷刷的下了起来,树旁拴着的木质小船,被雨打得横在水面上,并在轻轻的`摇晃,世界仿佛只剩下这些,昏暗的天空,仿佛不再让人厌恶,而是充满了清新沉静,于是每当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便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什么都不存在,眼前便只有黄鹂,幽草,大树,溪涧,春雨,以及那“野渡无人舟自横”了。

滁州西涧古诗5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1]幽草[2]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3]带雨晚来急,野渡[4]无人舟自横。

  【注释】

  [1]独怜:唯独。

  [2]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

  [3]春潮:春天漫涨的潮水。

  [4]野渡:郊野的渡口。

  [5]横:指随意漂浮。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译文】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很急,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经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

【滁州西涧古诗】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滁州西涧》教案05-08

鸟鸣涧王维的古诗11-23

王维鸟鸣涧古诗01-21

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意思赏析04-14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推荐03-28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01-24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原文赏析04-04

古诗词鉴赏:西塞山怀古01-10

《西决》经典语录12-30

游西嶺雪山作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