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悯农的古诗

悯农的古诗

时间:2024-07-24 13:22:39 古诗词 我要投稿

悯农的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悯农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悯农的古诗

悯农的古诗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热爱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2、认识本课11个字,一个多音字“没mo”,会正确书写8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

  同时,培养学生喜欢古诗、爱学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图片、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

  (农民伯伯辛勤耕种出来的.)请大家到田间看看他们是怎么种田的。(课件演示或出示图片)

  2、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再仔细观察农民伯伯的动作、表情,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3、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同情讲。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4、学生介绍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李绅。

  5、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在朗读中理解诗句。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4、再次用课件演示农民耕作画面。

  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5、指导朗读。这句诗应该怎样读?自己练,在班里读。(饱含辛酸的语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范读、领读、指名读)

  6、学习第二句,领悟其义。

  (1)个人读句,小组讨论,说说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的意思是:“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每粒都是农民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4)指导朗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吟诵全诗,联系实际。

  1、大声诵读,练习背诵。(采用诗句、单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你想对浪费粮食的人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悯农的古诗2

  悯农古诗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悯农的古诗3

  本课的两首古诗《锄禾》和《悯农》均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作,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面对泡在蜜罐里的孩子,怎样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觉得书上的插图要好好利用,还有我们的孩子身处农村,农忙时爷爷奶奶的劳动场面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教学这一诗句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学生一眼就看到了那火辣辣的太阳,我就问孩子,看到这样的太阳,你想出去吗?孩子们个个摇头,这时再看这位农民在埋头劳动,孩子们在对比中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我还请学生回忆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农忙时的生活。很多孩子都说爷爷奶奶天不亮就要到地里去劳动,到天黑了才回家。回到家,累得动也不想动了,有时饭都不想吃就躺在床上睡觉了。爷爷奶奶的辛苦孩子们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这次的学习,更能使学生铭记在心。

  学《悯农》一诗时,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要饿死呢?这时我就为孩子们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学生有所领悟了。我还补充了《江上渔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烧》,通过诵读这些诗歌,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悯农的古诗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查阅字典,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读懂古诗《悯农》,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用“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方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总结学法延伸课外,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读诗学法——激趣用法,扩展读诗”的四步过程,教给学生“释诗题,解诗句,悟诗境”的古诗阅读法。

  情感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

  课前准备:

  课件(李绅的悯农诗,杨万里的悯农诗,朗诵古诗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古代农民劳作的情景图)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首诗。(学生汇报)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想到了我国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歌《悯农》。屏幕出示《悯农》教师找同学读古诗,教授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四声读法。

  再出示一首古诗《伤农》,指导学生读古诗。要读出韵律和节奏。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首古诗杨万里的〈悯农〉。

  教师板书:悯农

  提起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陆游,范成大,尤袤“被称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的作品语言浅近,平白朴实。

  二启发想象,体味诗情

  1释诗题:“悯”是这课的生字,大家读准了,指导读字。同学们借助书中的注释,(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想想题目是什么意思?(找生汇报)

  作者为什么要同情,怜悯农民呢,请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中,去感悟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吧。

  2解诗意:(1)请同学们自己的读一读这首诗,注意里面的生字要读准。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一定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遍到三遍。

  (2)找生汇报。(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

  (3)诗人看到了什么引发了他的怜悯之情呢?(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水稻……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4)关于水稻和荞麦同学们可能不太熟悉,我们吃的大米就是没加工前的水稻的种子,荞麦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这两种重要的粮食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听着同学们的理解,老师感到这句话啊,能用一组关联词来连接,大家想想是哪个关联词?“因为……所以……”

  稻子是最重要的粮食,成熟的很少,意味着什么?(学生汇报)所以说这是农民遭遇的第一层“苦”板书:苦

  稻子不能离开水,可是不需要多少水的荞麦又遇到什么情况了呢?学生汇报

  理解“空花”,是不结果的花,就像咱们都知道有黄瓜的谎花一样,是不结果的。

  师:听着同学们的叙述,你想想这句能用一个什么关联词把诗句的意思表达的更加准确呢?(不但……而且……)同学们从这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汇报)这就是农民的第二层“苦”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大家回过头来看前两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谁能用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同学们看看,这两句是写景还是叙事?从这两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杨万里的诗风,平白朴实,步步递近,层层渲染。

  (5)大家读读后两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要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也可以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板书:忍饥……度残岁

  “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堪的意思)

  板书:更堪……闰添长

  “闰年”大家理解吗?(可以用的方法或者看注释来理解。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写了什么事?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农民的第三层“苦”。

  前两句是写景,这两句是写事。诗人的这种写法叫做写景叙事相结合。

  (6)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你站在田边,你看到了………听到了……你感受到了………。诗歌处处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悯”,所以诗歌题为“悯农”。

  就让我们带着对农民的同情,一起读读这首《悯农》吧!

  (7)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现在谁能把学到的这首诗背诵给大家。

  三总结学法,延伸扩展

  刚刚,我们随着杨万里看到了灾害深重的农村,听到了农人的一声声悲痛的叹息,深切的感受到诗人对农人的无限爱心,短短的28个字,把一个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表达的淋漓尽致。同学们回忆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首先是释诗题,然后是解诗意,最后是悟诗境。(课件展示学法)

  现在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首诗,出示古诗《悯农,二》找生来读一读,然后说: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自学。自学后汇报,读懂了什么。可以看注释或者和同桌商量一下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节课啊,我们沿着历史的隧道来到了1000多年前的南宋农村,体会到了农人灾年愁苦的生活,倾听了他们叫天天不灵,唤地地不灵的愁苦哀叹,探索了古诗学习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会学习感到高兴,衷心的祝愿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金钥匙,开启辉煌的古诗宝藏,发现诗的特点,进入诗的王国。

  板书设计: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多黄

  荞麦……早着霜

  悯

  忍讥……度残岁

  苦

  更堪……闰添长

悯农的古诗5

  悯农

  李绅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春种一粒粟,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收万颗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海无闲田,

  nóng fū yóu è sǐ

  农夫犹饿死!

  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悯:怜悯。

  【译文】

  春天,这个播种的季节里,农民们种下一粒谷子,

  待到收获的秋天,就可以收获千万粒的谷子。

  即使普天下荒地都变成了良田,

  农民还是会饿死。

  赏析

  这是李绅《悯农》诗中的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然而,诗人的本意并不是要赞美农民的'劳动,这样层层递进的写法,是为了下文制造悬念。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悯农的古诗6

  我国的古诗众多,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读着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烈日当空,农民们流着满头大汗,辛勤地锄草、耕地,汗珠一串串地滴下来,滴进了泥土里的情境。

  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粒米饭,都凝结了农民伯伯们的劳苦!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好像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在饭堂吃饭的.时候,我看见有的小同学非常挑食,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总是随便把饭菜倒进垃圾桶里。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悯农的古诗7

  活动名称:

  语言

  活动内容:

  古诗《悯农》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古诗的兴趣,理解大意;

  2、使幼儿了解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幼儿教材

  准备一些米和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爱惜粮食

  1、提问:小朋友你们每天都吃什么呀?

  引导幼儿说出米饭和馒头等。

  2、观察与体验,区分米和面

  (1)、提问:香喷喷的米饭和馒头是用什么做的?

  (2)、粮食是从哪里来的?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3)、教师总结

  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每一粒米都应该珍惜。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悯农》

  二、教师将书发给幼儿

  三、教师有感情的.朗读

  四、背诵古诗,情景表演

  1、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背诵;

  2、集体背诵。

悯农的古诗8

  《悯农》是我第一次给孩子们上的古诗课,因此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次活动首先是视频导入,完整欣赏古诗,接着出示农民的图片学习“锄禾日当午”,我的图片准备的不够详细,选用的是古诗视频里种植禾苗的图片,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最好是将图片换成农民伯伯在锄草,这样有利于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另外我的有一句提问是“太阳很大很热”,但是太阳大不代表热,提问不够严谨。接着是第二句“汗滴禾下土”,这句的讲解中与孩子的互动太少,没有深入引导幼儿对古诗的理解,例如可以问一问“为什么农民伯伯那么累呢?”需要和图片相结合,引导孩子说一说。最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最好是选择班里孩子吃饭的照片,从而更加贴近生活。

  根据总结,本次活动的开展中我存在以下不足:

  1。图片准备不充分,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需要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有利于他们的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小班幼儿应该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所以需要准备好图片帮助幼儿理解。

  2。教师引导不够,由于孩子对古诗的兴趣不浓厚,因此很少有孩子能回答出我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我一步一步的引导、耐心的等候,让孩子产生好奇来增添兴趣,而且提问的时候要和相应的.图片结合,要顾及到所有的孩子,不能总是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字眼。整个活动进行时我太过于着急,很多问题都有存在于自问自答,还有的问题存在着缺少启发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只是像是强加于幼儿,有的问题重复提问。

  古诗的学习对小班幼儿而言是比较难的,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从孩子感兴趣的的地方入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逐句的引导他们学习,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还可以加入动作,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进一步帮助其学习古诗。

悯农的古诗9

  《悯农二首》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今译: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解说: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品鉴鉴赏:

  壹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贰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叁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肆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陆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柒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悯农的古诗10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学准备:

  相关录像、配乐朗读录音带、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农民伯伯劳动吗?现在就让我们到田间看一看吧!(放录像:农民头顶烈日在给禾苗锄草)同学们,谈一谈你现在的感受吧!”

  2、“是啊,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诗人李绅站在田间看到此情此景时,同你们一样,心里很有感触,便写下了一首诗《悯农》。(板书课题)这首诗广为传诵,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学习古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读的效果,易读错的字:谁、皆。

  3、自己读古诗。“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读古诗。“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质疑,答疑,师适明引导)

  5、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

  1、“古诗是有节奏和韵律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播放配乐朗诵)

  2、自己试着读一读(跟读、诵读等)。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4、再次呈现农民耕作画面。“看哪,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进泥土里,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吧!”(配乐读文)

  5、同学们闭上眼睛,吟诵出心中的感受吧!(配乐读文)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当你面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粮食时,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粮食来之不易,同学们爱惜粮食)

  2、“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让我们来读读吧!”

  3、“通过学习古诗,我们知道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你还能背出一些这样的诗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课后我们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写人们辛苦劳动的诗,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议一议好吗?”

  六、附板书设计(可用投影仪投影)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的古诗11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悯农的古诗1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un),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悯农的古诗赏析4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赏析

  《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各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正文的反结果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续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众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了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锄禾》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是“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的补叙,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民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趋势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悯农的古诗13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悯农》随音乐有节奏地做身体动作。

  2、学习按简单的节奏谱进行声势练习。

  活动准备:

  1、节奏声势谱,歌曲《悯农》录音。

  2、课前学会古诗《悯农》。

  活动过程:

  学唱古诗的第一个环节,让幼儿仔细观察谷粒和米粒,让幼儿知道去掉谷壳就米,……可以省略掉,直接提问引入课题。

  (一)律动

  保留教材上的环节。

  (二)学唱古诗《悯农》

  1、出示图片,提问:

  ① 你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图上的`农民伯伯在做什么?

  ② 农民在烈日下劳作为什么会汗流夹背?

  ③ 我们应当怎样爱惜粮食?

  2、幼儿跟随教师朗诵古诗《悯农》。

  3、节奏声势练习

  在做声势练习时,不要分组进行,乐器伴奏部分相对较困难,不在本活动完成。

  ① 拍手|踏脚,打××|××|节奏型。

  ② 拍腿|踏脚,打×××× |×××|节奏型。

  4、学唱歌曲《悯农》

  ① 教师边唱歌曲《悯农》边表演。

  ② 在乐曲的伴奏下,幼儿跟唱古诗歌曲,感受带有河南地方曲调的乐曲风格。

  ③ 教师引导幼儿边唱《悯农》边做动作,如锄地的动作,擦汗的动作等。

  5、用肢体动作表现《悯农》。

悯农的古诗14

  悯农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各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正文的反结果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续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众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了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锄禾》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是“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的补叙,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民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趋势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悯农的古诗15

  活动目标

  感受古诗的韵律,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解古诗的内容,能够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米饭一碗,働头一把,磁带,录音机。

  知识经验准备:知道白米饭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果实。

  活动过程

  教师作吃饭的样子,请幼儿说说:饭是怎么来的?

  请一名幼儿上前扮演农民,拿起锄头做耕田的动作,让其他幼儿说说农民是怎样种田的。

  教师跟幼儿一起模仿农民耕田的动作,提问:这样干一整天活累不累?

  教师朗诵古诗,幼儿欣赏。引导幼儿知道要珍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

  活动渗透

  美术活动:绘画一一稻谷。

  科学活动:米饭从哪儿来?

  园中渗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欣赏的古诗粘贴在活动室,供幼儿学习。

  情境渗透:在平时的生活环节中提醒幼儿吃饭的时候不掉饭粒,不倒饭,不浪费粮食。

  家庭中渗透:建议家长有机会带幼儿到农村去看看农民是怎样种田的`。

  古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活动分析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让幼儿园小班幼儿欣赏一些简单的古诗,了解古诗这种文学体裁、理解古诗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本活动选取的古诗《悯农》,语言简单平实,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但诗的意蕴深远,告诉幼儿要珍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渗透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

  实施指导

  活动重点: 学念古诗。

  活动难点:理解大米是由稻谷加工而来,而稻谷是农民种出来的。

  活动拓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欣赏的古诗制作成幼儿园教学电脑课件给幼儿观看,帮助幼儿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教师可尝试几种不同节奏的读法,增加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练习的过程中熟读古诗。

  注意事項

  教师在读古诗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

  教师应注意讲解时语言要优美,激发幼儿对古诗词的热爱。

【悯农的古诗】相关文章:

悯农古诗鉴赏11-17

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_《悯农》07-17

悯农诗词鉴赏05-11

《悯农》教学设计12-01

《悯农》教学反思03-18

《悯农》语文教案04-14

《悯农》读后感04-30

农特产广告语01-08

经典的古诗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