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9 08:42:5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精)

语文教案 篇1

  【碰撞】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旧课堂中所带来的东西已不感兴趣,往往新生的事物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于是,把开发新式课堂及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是我两年来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灵感】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那么较好地上好一节识字与写字课成了我们低年级教师要攻克的课题。有幸在“考日回国汇报大会”上,看了一节音乐课与体育课整合课,我深有感触。于是有一个想法:识字课能不能拿到微机教室去上,让计算机这个多媒体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儿童们在动手操作计算机游戏软件的同时,把课上较难记忆的生字记住。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本堂课。

  【课堂特色】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识字、写字与计算机教学实行了有效的整合。同时,把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机,能够在直观形象的计算机展示中,不仅学到知识,而且锻炼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创新设计】

  一、交流资料,了解雷锋

  1、课件展示:出示雷锋照片并引导学生介绍雷锋。

  2、板书课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思考:雷锋叔叔离开我们很多年了,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他呢?

  二、操作电脑,初识生字

  (出示教学软件,导入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边读边用鼠标画出生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学习生字,读通句子。)

  2、同桌交流:

  学生用鼠标点击生字考查对方的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习情况:

  ⑴ 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读字。

  ⑵ 用所认生字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⑶ 对照大屏幕,鼓励学生范读课文。

  三、巧用整合,引导识字

  1、操作软件,自主学习:

  ⑴ 学生自由读文:

  思考:通过刚才读文,能够记住了哪个生字,可以给同学们讲一讲?

  ⑵ 学生汇报识字情况。(根据学生所说生字,教师点击教学软件出示这个字,并配有相应的图片。)

  ⑶ 鼓励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① 想一想在哪里看到过他们?

  ② 关于这个生字你还想告诉同学什么?

  ③ 把你想到的和这个字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告诉你身边的同学吧!

  2、看图猜谜,字理识字。

  3、操作对比,导学新字:

  学习“迷”字:

  ⑴ 电脑出示并引导学生读词语。

  ⑵ 动画展示。

  ⑶ 出示生字:“ ”,引导学生学习:

  ①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生字?

  ② 在什么地方可以用到这个生字?

  4、图文整合,随文识字。

  5、利用电脑,合作识字:

  小组学习“洒、滴”(电脑导入学习提示:)

  ⑴ 学生操作软件并读文,挑出要学习的两个生字。

  ⑵ 学生之间互相说出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⑶ 小组汇报。(学生操作前面的大屏幕,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四、电脑展示,学写生字

  1、电脑出示书写顺序。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范写指导,学生练写。

  3、全班交流评议。

  五、及时小结,引导学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

  中的十二个生字,初读了课文。下节课我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个词语,积累语言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样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进作者

  1、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科学家,他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法布尔。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法布尔的资料。

  2、简单介绍《昆虫记》。

  二、自学课文

  1、我们以前学过一篇有关蜜蜂的课文是《蜜蜂引路》,课文告诉我们蜜蜂是一种怎样的昆虫?(会认路)

  2、今天法布尔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完后举手告诉大家,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法布尔为了验证密封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3、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试验的过程?哪些地方写试验的结果,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结论。

  三、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写了《昆虫记》这一本书,我们还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现在,我们再复习一次生字和新词吧。

  2、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生字词。

  3、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4、上节课我们也知道了,课文写试验的过程是第二自然段?试验的结果是在3、4、5自然段?作者的结论在最后一自然段?

  二、精讲课文

  (一)试验过程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读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加上“听说”这个词呢?

  (生齐读后,回答。)(说明他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非常严谨)

  2、请默读第二自然段,先看看他的实验可以分哪几步。

  3、学生画,回答,教师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路??放飞蜜蜂

  4、请男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他做实验的步骤,你能从试验过程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十分严谨)

  5、其实,法布尔写到“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就已经说清了试验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后面的内容呢?自由读读,跟同桌讨论一下。(出示该段文字)

  (说明法布尔边试验边观察蜜蜂的活动情况,还动脑筋思考)

  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法布尔的实验过程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二)试验结果

  1、法布尔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但是,事情证明:蜜蜂飞回来了。继续默读第3、4、5自然段,试验结果部分,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 ,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小女儿很激动,为什么?(没想到,而且,我也推测它们可能会不了家了)

  指导用激动的语气读。

  (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的回了家。

  “准确无误”指什么?(是的,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他们偏离方向,他们准确无误的'回家。)

  指导朗读,读出重点词。

  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五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出示句子)那个词语最能体现蜜蜂辨认方向能力强?(准确无误、确确实实、尽管……但……)

  请同学们看看这个词,这是一组关联词,尽管他们逆风而飞,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的飞回来了。

  指导读出重点词。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还有一组关联词也强调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请你找出来。

  (“无论……总是……”)

  这两组关联词都说明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所以,试验的结果是:(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3、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么强,但是还有三只蜜蜂怎么没有回来?(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讨论、汇报)

  (三)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出示、齐读最后一段)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力?你从课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所以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

  (2)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是在高空中“眺望”到遥远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蜜蜂认路靠得不是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2、什么是本能?当时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

  “本能”指人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2、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但蜜蜂的这种本能是否无法解释呢?请看老师带来的资料。(幻灯出示)

  3、在我们课本57页的资料袋也给我们介绍了蜜蜂的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总结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一个贫苦家庭。是对动物,植物的兴趣把它带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他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主要靠自学成才。法布尔的成功来源于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像法布尔那样做事抱着严谨的态度,像蜜蜂一样勤勉一生。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

语文教案 篇3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识字1》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是1个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本课所介绍的事物,初步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臼”笔顺。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田字格黑板。

  主要板书:识字一

  作业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口头组词、说话。

  课外:默写词语、朗读字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春天”、“夏天”的归类识字,韵文还记得么?谁来背给同学听。

  2.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秋天”的归类识字。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课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画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

  出示挂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这是一幅秋天的美景图。我们首先来看看天空中有什么。

  2.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早晨起来,我们常常会看到地上落了一层白白的东西,你知道那是什么吗?(秋霜)

  3.秋天到了,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棉花、稻子、高粱)

  4.果园里,果农们正在做什么?(柿子、苹果)

  5.看图引导说话,相机贴出“丰收”,领悟意思。

  秋天到了,一望无际的农田里棉花(),稻子(),高粱(),庄稼丰收了。果园里,果树上挂满了()的柿子,()的苹果,水果也丰收了。

  四.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五.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并加以指导

  1.认读生字,正音。

  2.用“霜”、“稻”、“丰”、“收”扩词。

  六.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三组词语,第一组词语与秋天的什么有关?第二组词语属于哪一类?第三组呢?

  七.指导书写

  1.学生看清笔顺,记忆笔顺。

  2.重点强化“梁”、“稻”的笔顺。

  3.学生描红。

  4.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梁、稻”的笔顺书空。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秋天到了,什么花开了?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菊花、桂花)

  2.体会“飘香”的意思。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以上生字词。

  4.指名认读。正音。

  5.小结;这些词和什么有关系?

  三.指导读韵文。

  1.按要求归类读。

  2.各种形式练读,读出秋天景色的美好。

  四.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看图说话。

  五.指导书写,检测效果。

  1.先说一说“桂、飘”的笔顺,然后在书上描红。

  2.在习字册上练写。

  3.认读课后词语。听写词语,检测效果。

  教学反思:

  为了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本课识字我重在让学生学会“读出画面”。虽然由于孩子的生活积累不够丰富,语言表达得不是特别到位。但画面感还是在孩子的想象加模仿中产生了。“读成电影”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因为要通过朗读让相对静止的画面流动起来,这不仅需要朗读技巧,更需要孩子有生活经历作为背景。但经过此课的教学,我觉得词串识字教学确实要不断训练学生“读出画面,读成电影”,让孩子自己投入进“词串识字”的留白境界中,去想象,去感悟。

  《识字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2个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尸”旁。2.知道大街两旁有哪些营业单位,警察叔叔是怎样指挥车辆及行人的,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识字二。

  作业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说出汉字的偏旁部首、口头组词、说话。

  课外:阅读韵文,默写生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投影,指导学生看图学字词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

  (1).这是什么地方?谁在指挥交通?

  (2).马路上有什么?

  (3).马路边上有什么?

  2.学习生字新词。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2、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3、初步掌握部首的方法。

  4、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5、拓展:说说课外知道的带提手旁的字和姓氏。

  【课前准备】

  1、每人准备──本常用的字典。

  2、实物投影仪、课本“语文园地二”投影片。

  3、“我会认”里的生字卡片。

  4、学生准备“露──手”里的内容。

  5、小奖杯、红五星若干。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我的发现:

  出示投影“我的发现”,指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⑴教师引导分析“纺”字的字形特点:“方”与“纺”有什么不同?学生同桌合作学习:观察两字有什么不同?

  ⑵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熟字与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熟字与生字的读音有关,熟字加与字义有关的偏旁组成生字。

  ⑶教师鼓励用其他方法认识这些生字,如“柏、纪、织”也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伯──柏、记──纪、识──织)。

  学生自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2、我会认:

  教师轮流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我会认”里的生字。

  学生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3、我会读:

  教师出示投影“我会读”:有什么发现?

  学生个别发言:带点的字都有提手旁,字义与手的动作有关。

  4、教师:谁还知道课外的带提手旁的字? 学生个别拓展说。

  二、日积月累

  1、 读读比比:

  ⑴教师出示投影“读读比比”,指导学生读词。学生自由读,齐读。

  ⑵教师指导区别异同:注意每一行上下两个词中带点的'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同桌交流,区别带点字的异同。

  2、读读记记:

  ⑴教师指导读“读读记记”中的内容。

  学生自读,发现姓氏歌特点。

  ⑵教师指导记姓氏:你是怎么记住的?

  学生个别介绍记姓氏的方法。

  ⑶教师谁还知道课外的姓氏?

  学生自由说课外的姓氏。

  3、学习:

  ⑴教师出示“庞”字。

  学生认读。(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提示学生可以用部首查字法。)

  ⑵教师出示投影“步骤”。

  学生看投影“步骤”,认读,全体用部首查字法查“庞”字。

  ⑶教师做课本上的练习,比一比谁能查得又准又快。 学生比赛,每一组评一名优胜者奖励红五星。

  三、展示台教师:小朋友都来露一手怎么样?

  1、组内展示。

  2、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评价,开展“擂台赛”。

  3、分类选出擂主,颁发奖杯。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2. 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

  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

  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词语

  克隆ló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预gān 鳍qí

  蹼pǔ 挠 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

  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

  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

  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

  多利:1997年2月由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培育出来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显性基因病:明显地因基因遗传而产生的疾病。

  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辛普森:美国橄榄球明星。

  星象学:根据星象推测世事的一种学说

  星座:天文学上为了研究方便,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

  手相:手的形状及手掌的纹理。

  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

  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

  振幅:振动的幅度。

  二、 作者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xx年度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

  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2. 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

  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

  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三. 教师建议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

  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

  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

  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

  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

  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

  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四. 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

  (二)文章思路

  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

  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

  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结构清晰,层次感强。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结构全文。小标题概括了主要问题,使人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2.采取了正反论证,先从反面驳斥,接着从正面辨析。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主编导读说的,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

  3. 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加强论证力度。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

  第一问为:“克隆人也是人”;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

  第二问为:胡劝说钱访美,也涉及多个前提:1. 钱在国际上影响很大;2. 对推动中外交流有很大影响;3.改革开放的需要;4.今天,世界、中国、美国都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其中第4前提是直接关系访美的,另三条关系出访但不一定去美国。钱直接回答的也是第4点,即他还记在心里,也就是推翻了这个前提。

  第二题

  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

  第三题

  关于克隆人问题,课文的观点和两则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已非常明确。但此问题的有关资料很多,引发的联想也比较丰富。故本题可作锻炼思辨能力及辩论能力的项目,设立正、反方展开讨论。同时也可借此加深对本课推理特色的理解。一.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隆(lún) 干涸(gù) 窥见(kuī) 满腹经纶(lún)

  B. 惬意(qiè) 伦理(lóng) 褴褛(lǒu) 沽名钓誉(gū)

  C. 迄今(qì) 坎坷(kǎn) 歼灭(qiān) 斗转星移(dǒu)

  D. 会计(kuài) 奥秘(ào) 憎恶(wù) 惟妙惟肖(xiào)

  二.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痴心妄想 络绎不绝 雷历风行 闻名遐尔

  B. 行云流水 欲擒故纵 五彩缤纷 星罗棋布

  C. 不屑置辨 心驰神往 怨天忧人 汗牛充栋

  D. 如愿以尝 依山傍水 赫然在目 名负其实

  三.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 事物的色彩射进来。

  ②平凡的人,好像都是一个 铸成的,太类似了!

  ③舜在 继位人时,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众基础。

  A. 反映 模型 考察

  B. 反应 模型 考查

  C. 反应 模样 考查

  D. 反映 模样 考察

  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浪高过一浪的涨价风潮,使杭州房地产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B.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的真面目暴露得淋漓尽致。

  C. 在美伊战争中,最让全世界文史专家痛不欲生的是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惨遭洗劫。

  D. 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很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文章来

  答案: 一. D 二. B 三. A 四. B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片断),从中领悟如何围绕中心选材。

  2、迁移运用《明天,我们毕业》表情达意的方法完成作业。

  3、通过,激发学生对老师、同学或学校里其他人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借鉴例文和学过的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学校老师、同学或学校里其他人的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写有讨论题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习作7第一、二教时总第95、96教时

  一、谈话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明天,我们毕业》这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幕幕往事的回忆,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我们都被那纯真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再过一个月,我们也即将毕业,也要告别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也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和同学说。今天,我们就来写一话别的。

  板书课题:话别--写给......

  二、引导审题

  1、看到文题,你先想一下,你的心里话要对谁说。

  2、把题目补充完整。

  3、认真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把心里话写给这个人。

  4、讨论:这就是说文章要有个明确的中心。此外,要注意是“话别”,所以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三、学习例文

  1、怎样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要有真情实感呢?我们光看文章的片断,这是吴小亮写给传达室沈伯伯的,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写的?

  2、自读例文,思考下列问题:

  (1)例文主要写了哪些事?

  (2)从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沈伯伯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沈伯伯怎样的感情?

  (4)联系例文和课文《明天,我们毕业》,思考: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3、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板书:

  表达真情实感具体事例典型场景

  4、教师:例文抓住沈伯伯为“我”送作业、打扫校园、迎送同学等具体事例,生动表现了他工作认真、关爱同学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眷恋沈伯伯的真情实感。

  四、指导选材

  l、同学们己经想好了要写给谁了,请大家再再回顾一下: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个人给你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有具体的事例吗?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来表达你的感情?

  2、同桌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说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或场景来表达你对这个人的眷恋之情。

  4、集体评议,教师点拨。

  五、完成习作

  1、学生,教师个别辅导。

  2、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歌。讲的是小朋友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表现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全诗语言欢快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儿童情趣。课文所配的插图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课文从简介紫丁香开始。本课语言流畅,富于情趣,教学时要通过指导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诗句,培养尊敬和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背诵,充分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诗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板书:紫丁香,简要介绍:紫丁香是一种树干,开的花是紫色或白色。有香味,大多成长在我国北方,可供人们观赏。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节朗读。

  2、读本课生词,分别找出前鼻音(踮倦院)、后鼻音(梦浓盛)、翘舌音(眨沙枝)的字。

  3、读了课文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你又有了什么新的问题?

  思考题:紫丁香是谁栽的?为什么要载?

  4、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记号。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轻声读第一小节,回答问题:紫丁香是谁栽的?栽在哪儿?他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

  2、朗读第2小节,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把智多星栽在老师的窗前?

  3、默读3——5小节,想一想: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

  4、小结:第二小结总写紫丁香和老师做伴,第3——5小节分别写紫丁香的绿叶儿的响声,盛开的小花和飘出的花香与老师做伴。这实际上是写小朋友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

  5、小朋友所以这样尊敬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开始非常辛苦,小朋友们能从这首诗里找出来吗?

  四、作业 。

  1、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找几个赞美老师的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1、指名朗读摘抄的赞美老师的语句。

  2、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小节要体现出小朋友们是悄悄地栽树,不愿惊动老师,读时声音要轻点。

  第2小节是小朋友栽紫丁香的目的,要读的亲切,重读“夜夜”,以充分表达对老师的一份爱心。

  第3、4节中的“你听”“你看”反复;两次,后者要重读,以表达小朋友迫切地要让老师知道的一种兴奋的心情,“消除疲倦”“感谢挂牵”都要重读。

  第5小节要读得轻缓,读出小朋友们对老师的关心与爱护。

  3、指导背诵

  (1)提问:这首诗一共5个小节,请你们回忆一下,各小节写的是什么?

  (2)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现板书。

  (3)学生书熟读课文。学生试背课文。

  4、写字指导

  5、课外作业 :写赞美老师的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天地》教案10-28

语文《狼》教案09-21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8-05